我国是果蔬生产大国,水果蔬菜的总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果蔬产品也成为我国较好的经济来源之一.然而近年来,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等原因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致使我们食用的蔬菜和水果也受到严重污染.
本刊讯(记者孟雯)9月3日,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日前对全省242家企业生产的295批次水果制品及蔬菜制品进行了抽查。其中,抽查速冻果蔬产品16批次,合格率为100%;抽查食用菌制品131批次,合格128批次,合格率为97.7%;抽查蜜饯等水果类制品148批次,合格143批次,合格率为96.6%。
果蔬产品加工时,不管是采用巴氏杀菌法,还是采用高温高压杀菌方式,冷却工艺都是加工过程中的必备工序,冷却是将物料从85℃以上的高温直接降到常温或更低的温度下进行长时间的保存。采用常规冷却设备,存在以下缺陷:(1)产品瞬间由85~90℃的高温环境进入低温环境,会造成产品内营养成分、亲水性和活性物质损失,还会降低产品的分散性能。(2)产品瞬间由高温环境进入低温环境会使产品的包装材料质量下降,甚至出现产品质量事故。对于复合软包装产品而言,产品瞬间由高温环境进入低温环境容易使表面PE层和内层PET层老化,导致复合层分离从而缩短产品的保质期。对于玻璃瓶装产品而言,产品瞬间由高温环境进入低温环境,由于玻璃瓶内外压力忽然间的变化易使玻璃瓶破碎,带来成本的损失和工作量的增加。本文通过分析现有冷却装置存在的问题,提出自主创新设计相关工艺设备的思路,通过介绍三级梯度冷却系统的结构和原理,探讨研究三级梯度冷却系统的优点。
本研究探讨了果蔬产品中甲肝病毒风险评估和基因分型;采用实时荧光RT PCR对216个果蔬样品进行了检测,检测出6个阳性样品,分别为冷冻草莓、冷冻蓝莓、冷冻土豆丁、冷冻苹果丁和冷冻树莓样品,占总样品数的2.8%;采用巢式RT-PCR对6个阳性样品进行基因扩增,样品冷冻苹果丁(210-1999)和冷冻蓝莓(210-2002)获得单一条带,经系统进化和同源性分析,二者皆属于甲肝病毒ⅠB亚型;本研究为果蔬产品企业和食品安全管理部门提供了此类产品甲肝病毒污染的风险信息,奠定病毒基因溯源基础,为企业从种植、收获、加工、包装等各关键控制点保证产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为流行病学诊断提供可靠数据.
通过对果蔬产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不同检测方法和技术的评述,评价了不同检测方法与技术的优缺点,同时也对检测前的各种预处理方法作了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果蔬产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动向和发展.
据《每日邮报》报道,英国利兹海德食物研究所和切斯特大学进行了40项测试,分别研究果蔬在冰箱普通冷藏室和在冰冻室零下温度中存储3天之后的营养成分。结果显示,吃刚刚摘下的果蔬产品最健康,不过冰冻果蔬的营养价值几乎与刚摘的产品相同,要远胜于平常人们购买的所谓“新鲜食品”。
从最初的农作物种植基地,提升到现在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几年来,霞浦县新世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经营风生水起.自2004年起,公司连续三年被评为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1年,“乐吉福”牌毛豆产品被授予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称号.2012年,“世纪农源”牌速冻果蔬产品获得福建省名品牌产品称号.“世纪天地”牌红肉蜜柚及“乐吉福”牌绿竹笋,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2012年,该公司还荣获2011年度省级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称号.公司在食品安全上所做的努力,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认可,并获得先进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
果蔬是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是人们维持身体健康,增进营养必不可少的重要食品.但果蔬病虫害发生程度高、蔓延快,为了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生产者不得不使用农药.目前随着农药品种和施用量的不断增加,果蔬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特别是农药残留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借鉴"风险分析"的概念和方法,采集分析了我国2008-2010年3年的出口果蔬产品被国外警示通报发现不合格情况的615个数据,对不同大类果蔬产品的危害因子风险等级进行了评估,并根据目前各类产品加工特点和企业管理状况提出了相应的重点监控危害项目和风险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