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HPLC-ESI-MS法测定中成药制剂抗风湿药中有可能非法添加地塞米松、醋酸地塞米松、醋酸氢化泼尼松、醋酸氟氢松、氢化可的松、醋酸泼尼松等6种常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化学药成分.方法:采用液质联用技术测定.色谱条件:Thermo ODS HYPERSIL(2.1μm×150mm,5μm)色谱柱,以乙腈-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40nm,流速0.2 mL?min-11,进样量20μL;质谱条件:离子源为电喷雾离子化源(ESI源),源喷雾电压4500v,加热毛细管温度270℃,鞘气(N2)10,辅气(N2)20,正离子方式检测,扫描方式为一级全扫描、二级全扫描质谱,扫描范围150 ~550,扫描时间为0.129s.结果:根据检测到的化合物的色谱保留时间及一级、二级质谱信息,并与对照品比较,可作为分析检测中药制剂中非法添加上述6种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化学药的有效手段.结论:该检测方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定性准确.
目的 通过分析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TTP)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经过,加强对TTP的认识.方法 对10例TT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过血浆置换、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环孢素等治疗后,9例患者完全缓解,1例死亡(病例6死亡).9例好转患者经血浆置换治疗3次后均神志转清(病例2、病例9血浆置换一次后精神症状消失)、血小板计数及血清LDH下降.9例好转的患者中有1例联合环孢素维持治疗.在获得完全缓解的9例患者的随访过程中,病例4于初次治疗后2年复发、病例2半年内复发2次.结论 TTP是由于血小板性微血栓形成而造成全身多系统、多脏器功能障碍的一种血栓性微血管病,临床过程凶险,且死亡率极高,早期诊断和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为主的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
目的:调查基层医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的情况及合理性;方法:通过计算机His系统对集仕港中心卫生院药房内使用激素的处方分科室类别、分医生职称类别进行检索.并随机抽查一定数量的处方进行逐张评析;结果:大多数科室含激素类药物处方张数较多(6.05%),尤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甚(P<0.01);开方医生随着职称的升高,应用激素机会逐级减少(P<0.01);结论:基层医生对激素的使用比较随意,存在一定的滥用现象,尤其以低年资医生和服务站医生为甚.
目的:观察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对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对比观察琥珀酸氢化可的松与地塞米松对哮喘急性发作的缓解时间.结果: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对哮喘急性发作的缓解率优于地塞米松.结论: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对缓解支气管哮喘起效快、缓解率高,可用于临床.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a,PNH)是慢性难治性血管内溶血性疾病,以血红蛋白尿为特征,以贫血、黄疸、血栓形成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伴有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易合并感染、出血等并发症[1]。目前,临床上常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雄激素为主,配合小剂量铁剂、碳酸氢钠、维生素E 等药物治疗。理论上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够根治此病,但限于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配型、经济情况等原因,未广泛推广。中药可改善PNH 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溶血。我科运用茵陈蒿汤合三仁汤加减治疗25例PNH 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加重期的疗效目前基本得到[1]肯定,但不同类型的皮质激素疗效有较大差异.甲泼尼龙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中的一种,我们在临床发现部分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用甲泼尼龙疗效较地塞米松显著.
儿童糖尿病特点儿童糖尿病的饮食、运动、睡眠是最不规律的,经常引起血糖的波动.儿童由于生长的需要,夜间生长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引起凌晨高血糖.因此,儿童糖尿病均有明显的黎明现象.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特应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到目前为止,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仍是控制哮喘最有效的药物,因而将吸入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ICS)作为长期治疗哮喘的第一线选择药物.
1.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在双肺中、下野常可闻及具有特征意义的Velcro啰音,这种声音属于干啰音、湿啰音,还是其他类型的啰音?其产生机制是什么?2.表面雾化吸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近年治疗哮喘的有效办法,事实证明确实有效.但吸入多长时间最佳?自1994年以来,在有关学术会议的论文及有关杂志发表的论文中分别有0.5、1.0、1.5、2.0年,甚至终身吸入的说法,到底应该如何确定?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又称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 WM),是一种B淋巴细胞系单克隆恶性增生性疾病,以骨髓和淋巴结内淋巴样浆细胞浸润和血清中存在大量单克隆IgM为特征,多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传统治疗方案用苯丁酸氮芥(瘤可宁)、马法兰等烷化剂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M2方案(卡氮芥、环磷酰胺、马法兰、泼尼松及长春新碱)联合化疗,有效率40%~60%,中位生存期36个月.近年国外借鉴同起源于B淋巴细胞系恶性肿瘤的治疗经验,用嘌呤类似物化疗、免疫疗法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新的方法治疗WM取得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肺心病患者常因呼吸功能障碍而引起缺氧和呼吸性酸碱失衡.严重缺氧所致的代谢功能障碍,以及随之而来的肾功能障碍或多脏器功能损害而引起的一系列代谢障碍,再加上不适当使用碱性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排钾利尿剂等医源性因素以及长期低钠饮食、呕吐、纳差可引起代谢性酸碱失衡.
呼吸衰竭时常因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可并发酸碱失衡.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呼吸性酸碱中毒,严重缺氧除可致二氧化碳排出过多,致呼吸性碱中毒外,尚可致代谢功能障碍,加上随之而来的肾功能障碍或多脏器功能损害而引起的一系列代谢障碍,不适当使用碱性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排钾利尿剂等医源性因素、长期低钠饮食、呕吐、纳差均可引起代谢性酸碱失衡.而机械通气不当,二氧化碳排出过快,亦可引起二氧化碳排出后碱中毒(posthypercapnic akalosis).常见的异常动脉血气及酸碱失衡类型是:①严重缺氧伴有呼吸性酸中毒(呼酸);②严重缺氧伴有呼酸并代谢性碱中毒(代碱);③严重缺氧伴有呼酸并代谢性酸中毒(代酸);④缺氧伴有呼吸性碱中毒(呼碱);⑤缺氧伴有呼碱并代碱;⑥缺氧伴有三重酸碱失衡(triple acid-base disorders,TABD).
肾上腺是人体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内分泌腺体,主要分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性激素和儿茶酚胺.肾上腺的病变可以造成这些激素分泌的增多或减少,从而导致人体组织器官损害和严重的代谢紊乱.早在1563年,意大利外科医师Eustachius发现人的肾脏上方有一类似三角形帽子样的特殊结构,并绘制成图谱,但对其功能一无所知.1800~1806年,Nichol和Cuvior在组织学上明确了这一结构由皮质和髓质二种不同的组织构成,并称其为肾上腺.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发生或首次发现的糖尿病,常伴有明显的代谢紊乱,发病率为1%~5%[1].妊娠期糖尿病属高危妊娠,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及合并症,如孕妇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高病)、感染和羊水过多等;也可出现巨大儿、死胎、早产、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等,危及母婴生命,[2].因此,应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给予适当的预防治疗及护理干预,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对本院收治的272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除临床治疗外行护理干预,观察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河南省长垣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272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7.8岁,其中初产妇223例,经产妇49例;孕30周+6~40周.排除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增加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将入组孕妇分为干预组136例,在产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糖尿病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136例,实行一般产科常规护理[3].
早产是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其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是早产儿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其病因主要是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 缺乏.早在1969年,Liggins就发现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促胎羊肺成熟作用,并于1972年将其应用于临床,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证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显著降低新生儿RDS的发生率[2,3].以后的研究提示,糖皮质激素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
目的 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ITP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发病年龄、诱因、出血情况及3种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1)婴幼儿发病多见,其中年龄1个月~1岁者37例(29.6%),~3岁者38例(30.4%),≤3岁占所有病例数的60%;(2)起病诱因不明者67例(53.6%),诱因明确58例(46.4%),12例(9.6%)发病前1个月内有预防接种史;(3)以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使出血症状很快消失;治疗后3、7d的血小板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1)儿童ITP发病年龄以婴幼儿期多见;(2)约半教患儿有前驱感染史,疫苗接种后ITP发生率高于以往报道;(3)泼尼松、泼尼松+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以及地塞米松+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3种方法治疗儿童ITP均有较好疗效.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GC)是目前诱导肾病综合征(NS)缓解的主要药物,一般常选用泼尼松.有关文献报道,曲安西龙(Triamcinolone,一种合成的GC中效制剂)的治疗作用与泼尼松相仿而副作用较小[1].为此我们观察了曲安西龙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NS)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并与泼尼松进行了比较.对象和方法1.对象:116例INS均为本院1996年10月~2000年5月的住院患儿,男68例,女48例,年龄10个月~14岁,平均年龄(5.1±3.2)岁.所有病例均符合1981年全国小儿肾脏病协作组制订的标准[2],其中诊断为单纯性NS 95例,肾炎性NS 21例,在治疗前2~4 周内均未用过GC和免疫抑制剂.随机分为曲安西龙治疗组61例(单纯性NS 49例,肾炎性NS 12例)和泼尼松对照组55例(单纯性NS 46例,肾炎性NS 9例),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
由于自身免疫病激素耐受问题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糖皮质激素受体研究方面,此文就糖皮质激素受体同型的特点、亚细胞分布、两种同型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与激素敏感性的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综述.
重症肌无力(MG)是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抗体介导,有80%患者血清中测出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不同临床类型、年龄、性别的AChRAb滴度变化较大,其治疗方案也要分别对待.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是引起青壮年残障的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其治疗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合理治疗MS能改善患者的残障程度,降低复发率.治疗MS应以循证医学为依据,根据其病理生理机制,结合国内外专家和个人经验以及患者的经济条件和意愿,进行合理治疗.目前国内治疗MS因受经济条件和医疗保险报销等因素限制,只有极少数MS患者能用干扰素-β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还是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商榷.
目的探讨在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术后抑制喉水肿的方法.方法对84例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术中,大剂量地塞米松给药,与同期40例同类手术中未应用地塞米松进行比较.结果短时间内大量应用地塞米松的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术中未出现喉水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短时间内大量静脉给予地塞米松,提高了机体应激能力,是抑制喉水肿及呼吸心跳骤停的有效方法.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主要药物.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并发症,故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其目的 在于让患者认识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治疗的重要性,能遵从医嘱规则用药.通过对4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使患者从不愿接受药物或抱质疑态度到接受,并使用激素治疗,收到满意效果,顺利出院.
目的 通过狼疮肾炎模型经甲强龙治疗后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数量和功能基因的变化,探讨Treg在狼疮肾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方法诱导狼疮肾炎小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未治疗组及模型治疗组.观察甲强龙治疗后狼疮肾炎小鼠尿蛋白和肾脏病理的改变,并检测Treg数量及其功能基因的变化.结果 cGVHD的方法成功诱导狼疮肾炎模型,治疗组较未治疗组小鼠狼疮症状明显改善.未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和未治疗组Treg数量虽无明显差别,但Treg功能基因Foxp3表达增强,而CTLA-4表达水平则明显减低.结论 甲强龙治疗后SLE模型鼠中枢和外周耐受异常的恢复,而T细胞活化受抑制,可能为狼疮肾炎好转的原因之一,为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目的:了解我院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即非典型肺炎)治疗中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方法:对43例SAR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初始使用剂量、最高剂量.根据是否在使用初始剂量后需要将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加量将患者分为糖皮质激素加量组和非加量组,分别比较两组在临床表现、初始剂量和疗效上的差异.结果:根据初始3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剂量,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的初始剂量为(170.82±15.89) mg*d-1,范围48~500 mg*d-1,最大甲泼尼龙剂量为(291.44±37.63) mg*d-1,剂量范围48~800 mg*d-1.4例未用糖皮质激素.25例用初始剂量激素后未再加量,14例初始剂量激素未能有效控制病情,根据病情追加了糖皮质激素剂量.糖皮质激素加量组甲泼尼龙剂量明显增高,达到病情稳定所需时间也较长,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天数也延长.但两组从病情严重程度并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组患者绝大多数使用亚冲击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即可获满意疗效,部分患者尚需增加皮质激素剂量,可能与这些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性差有关,而并非病情严重造成.
目的:探讨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及中医药治疗措施。方法根据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症状给予中医对症治疗。结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广泛应用于临床许多疾病的治疗,倘若使用不当,会导致副作用,针对肾上腺皮质醇增多症及肾上腺皮质醇增多症这两方面的副作用给予中医药干预治疗。
目的 探讨淤胆型肝是的临床特点、常见发病原因以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对减轻黄疸及缩短病程的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庆市立医院2004~2010年收住入院的55例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常见病因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结果 淤胆型肝炎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男女性别之间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临床表现中临床症状较轻,但黄疸较深表现为重度黄疸,且持续时间均超过3周以上,有明显皮肤瘙痒及大便色泽改变,体检有明显肝肿大或肝硬化表现,肝功能中血清胆红素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PTA大于60%,GGT、AKP、TBA、CHO等升高,ALT初期升高,中后期可正常.病因中急性淤胆型肝炎以嗜肝病毒、药物损害为主,且近年中药损害有上升趋势,而慢性淤胆型肝炎以自身免疫性肝病和慢性乙肝为常见.结论 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明显减轻黄疸及缩短病程.短期治疗(1周内)黄疸均有明显下降,但不同病因效果有所差异,部分需长期维持治疗.
目的:探讨风湿病合并类固醇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方法:对24例风湿性疾病合并类固醇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类同醇糖尿病患者,以下午和晚上血糖升高为主.临床症状多较轻.易延误诊断,其发病率与患者年龄、服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剂量、用药时间、糖尿病家族史均有关.结论:提示40岁以上风湿病患者慎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需定期复查血糖.
目的 总结急性重症心肌炎的不同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方法 收集1995年1月~2007年12月临床诊断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42例,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16~70岁.对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本组治愈23例,好转12例,死亡7例.7例急性期死亡患者,死亡时间在起病72小时内,均伴有心源性休克.结论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多样,预后欠佳,早期伴有心源性休克病死率高.应及早诊断及时采取综合性措施积极治疗.早期诊断、及时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给予急诊起搏器、主动脉内球囊反博等处理,将会取得较好的预后.
目的 观察麻杏石甘汤加减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AECOPD)的效果.方法 该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就诊的AECOPD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联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14天后评定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中医症状评分与肺功能变化.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6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0%;治疗后气短、痰量、喘息、咳嗽的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用力肺活量及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肺活量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杏石甘汤加减辅助治疗AECOPD,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与肺功能指标.
适应证: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后引起高血糖。分析:短期内血糖升高是 SAH 的常见并发症之一。SAH 早期血糖升高认为是由于应激状态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改变,使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生长素、胰高糖素等分泌增加,抑制了葡萄糖的利用,加速了糖原的分解和糖异生过程,从而引起血糖升高。SAH病情越重,血糖升高的几率越高,并发症越多,临床疗效越差,病死率越高。因此,SAH并发血糖升高可作为评价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SAH患者应控制血糖,从而减轻脑损伤,提高SAH患者的生存率。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8~10mmol/L;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2mmol/L。不宜快速降糖,应尽量避免出现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