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观察证明,80%以上的心脏病与脑中风的急性发作,与动脉血栓形成有密切的关系.以下食物有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与血小板的凝聚性的作用,可避免血栓形成.
低血压一般是指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60毫米汞柱(即90/60mmHg),但老年人可适当调整标准为100/70mmHg.当血压低下后,由于血流缓慢,血凝成分增多,常易合并脑及内脏脏器血栓形成(脑梗塞、心肌梗塞等),所以,对于老年低血压应给予重视.老年低血压多见于老年脑力劳动者、脆弱的老年心脏病人及体质虚弱的老人.中医认为老年低血压多见于阳虚、气虚或气阴两虚的患者.此外,老年人还可以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在卧位则血压正常),这与神经调节有关.
目的 研究老年前列腺癌患者去势后性激素水平变化,进一步探讨性激素对血栓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 选择247例>65岁老年患者,其中122例去势前列腺癌患者(去势组)、61例行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的未去势前列腺癌患者(未去势组)和64例非前列腺癌(非前列腺癌组)患者.分别测定睾酮、雌激素、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泌乳素、孕激素,同时测定了血小板计数(PLT)、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结果 老年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去势手术治疗后睾酮、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明显降低,LH、FSH显著升高,但泌乳素无明显变化,雌、雄激素比显著升高;同时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DD及FIB显著升高,INR显著降低,PT和APTT显著缩短;但PLT和AT-Ⅲ无明显变化.结论 老年前列腺癌患者去势治疗后性激素水平紊乱,主要表现为睾酮、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但雌激素降低幅度小于雄激素;血小板和凝血活性显著增强,提示性激素水平紊乱可能参与凝血系统激活,增加血栓事件危险.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在临床较为常见.我科在使用全身溶栓的同时,选择新鲜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经胫后静脉置入溶栓,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血管系统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与内膜损伤后导致炎性增生性反应和脂质代谢紊乱有关.AS粥样斑块主要由血液来源的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免疫细胞以及血管壁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等组成,AS斑块破裂和继发的血栓形成是大多数急性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血液透析疗法是治疗终末期肾病,延长生命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动静脉内瘘可以形象的比喻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良好和理想的血管通路,是终末期肾衰患者成功血透治疗的重要保障.血栓形成是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败的常见原因.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91岁,慢件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2005年11月开始行血液透析治疗,每周3次,每次4 h,透析中血流量200ml/min,肝素总量28-30mg/次,脱水量0.9~1.2 kg,透析完毕后透析器及管路无血凝及纤维蛋门附着.
1.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概念和特点1.1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概念血管性疾病包括心血管、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首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多学科研究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医学界已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血管性疾病的关键病理过程,即心、脑和周围血管疾病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病理改变,涉及2个独立过程--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并将其概括为一新的概念,即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
4.4.3 阿司匹林的主要副作用及防治(1)用药前需要充分评估抗血栓和出血的获益/风险比.(2)选用精确肠溶制剂并在必要时加服胃黏膜保护剂或H2受体拮抗剂.(3)注意避免同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阿司匹林与其他水杨酸类药物、双香豆素类抗凝血药、磺脲类降糖药、巴比妥类、苯妥英钠、甲氨蝶呤等合用时,可增强它们的作用.糖皮质激素有刺激胃酸分泌、降低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对胃酸的抵抗力,若与阿司匹林合用可能使胃肠出血加剧.阿司匹林与碱性药(如碳酸氢钠)合用可促进排泄而降低疗效,与传统的NSAIDs,如布洛芬合用可使其血浓度明显降低.
4.4.6 氯吡格雷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1)在氯吡格雷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会增加出血的风险,不常规推荐采用这一疗法(Class Ⅲ,Level A).(2)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的患者,推荐使用氯吡格雷(Class Ⅱa,kvel B).
心房颤动(房颤)时,心房失去收缩力,容易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并引起脑栓塞或其他外周血管栓塞,血流动力学异常,心房电生理重构,故应尽早复律.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并发血栓形成,导致部分或完全阻塞管腔,使病变冠状动脉远端血流减少,甚至中断,致使相应部位心肌急性缺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近年的研究资料表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兴奋氨基酸毒性作用、自由基损伤以及炎症因子的相互作用均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病过程.动物实验证明[1],二价铁所介导的羟自由基(OH)是造成脑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血浆铁蛋白(SF)可通过细胞内外浓度梯度和转运装置转运至细胞内,在金属离子存在的条件下,通过巯基自氧化而生成O2和OH-,引起氧化应激,造成血管内皮损害,促进血栓形成.铁蛋白易受到O2的攻击,将Fe3+还原为Fe2+,通过Fenton反应产生大量自由基.依达拉奉具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在脑缺血性损伤中可抑制脑水肿和迟发性脑细胞死亡,对缺血半暗带具有保护作用.本研究旨在观察依达拉奉对脑细胞的保护效应.
大多数脑梗死是由于粥样硬化的脑动脉内血栓形成所致,因此,早期溶栓复流被认为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最根本而又有效的方法.但是,随着血流恢复,再灌注神经元损伤不可避免,因此,及早使用神经元保护剂也非常重要.我们应用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与神经元保护剂合用治疗急性脑梗死66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为冠状动脉样硬化性心脏病急症,其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内皮功能障碍(endothelium dysfunction,ED)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在斑块破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逆转失调的内皮功能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趋势[1,2].我们应用血管超声测量ACS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并与健康组进行对照研究,以探讨超声测量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可行性及可靠性.
系统性硬化病(SSc)是一种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可影响心、肺、肾和消化道等器官功能的结缔组织病,发病率0.019%~0.025%[1],当肺被累及后可出现PA H。PA H既是SSc常见并发症又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2]。动物模型和临床观察提示 SSc-PA H患者肺部发生如下病理改变:①肺血管构型重建;②肺间质纤维化;③血栓形成与肺栓塞;④肺血管壁重塑。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患者的增多,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手术的增加,CABG后心房颤动(AF)较高的发生率也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它是CABG术后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率约5%~40%[1].虽然此类心律失常多数并不致命,并且多有自限性,也不增加脑血管意外、 心肌梗死及猝死的发生率;但有时在术后可与心房扑动同时出现,可引起较严重的临床症状,往往需要及时转复为窦性心律,尤其是心室率>150次/min的快速心室率,AF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低血压、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肺部感染、血栓形成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不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而且加重患者痛苦,应予以及时治疗[2,3].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大多为血栓形成,与视网膜中央动脉粥样硬化压迫有关.影响血管壁,引起凝血机制和血粘度增高的原因也与本病有关.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期间,共收治RVO50例,均选用胰激肽释放酶片(TPK)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联合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该病是一种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误诊率的常见病,其中肺血栓栓塞症(PTE)最常见,约占99%,PTE是重要的、危害较大的发病及致死原因。血栓形成的机制主要有血管内皮损伤、血管收缩及血小板异常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是指血浆或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超过正常值的95%,它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影响脂质代谢及体内的转甲基反应[1],是否能由此推测HHcy能促进或增加PTE的发生目前尚不明确,国外有研究表明PTE与HHcy之间存在相关[2],但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我们设计病例对照研究来探讨HHcy与PTE是否存在相关性,并通过药物干预治疗HHcy,观察疗效,从而降低HHcy相关性肺栓塞发生的风险,采用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治疗的原则是尽快开通梗死的相关血管,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心肌范围。目前,紧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AMI的首选治疗方式[1]。但即使梗死相关动脉被成功开通,心肌梗死区域仍可能存在微循环缺血状态,对患者心脏功能恢复和临床预后产生不良影响。AMI患者多处于高凝、高血栓负荷状态,联合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对AMI患者进行治疗,对保持血管开通后血流的持续畅通并减少冠状动脉介入操作引起的血栓脱落和血栓形成发挥重要作用。替罗非班是一种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 受体拮抗剂,抑制血栓的形成,被应用于PCI围介入术期血栓的处理,但增加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等风险[2]。三七总皂苷(resveratrol)是一种三七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及抑菌等作用[3]。本研究评估三七总皂苷联合替罗非班对AMI患者早期PCI术后心肌再灌注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原因.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血栓检出率明显高于稳定心绞痛,说明血栓形成是AMI的最主要原因.抗凝及溶栓疗法已成为AMI的常规治疗,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更为安全有效,阿司匹林兼有抗血小板和抗炎的双重效应.二者联合用药,其效果更为明显.
同型半胱氨酸(H cy )代谢异常导致的高 H cy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1,2]。本研究观察高血压患者合并糖耐量异常阶段和糖尿病时血清 H cy水平,并分析高血压在不同程度糖代谢异常下对 Hcy的影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是导致冠心病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基础上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完全或不完全闭塞,使心肌发生缺血或不同程度坏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该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UA),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非ST 段抬高心肌梗死(non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MI)。笔者采用丹参酮Ⅱ A黄酸钠(STS)治疗ACS患者3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供同道们商榷。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管内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持续痉挛,造成血管内闭塞,使部分心肌发生严重缺血、坏死,进而产生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和特征.尿激酶为一种蛋白酶,可作用于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使血栓溶解,尿激酶也同时使纤维蛋白原降解,用于急性发作的血栓栓塞病的溶栓治疗.近年来,我们采用快速静脉滴注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患者的增多,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手术的增加,CABG后心房颤动(AF)较高的发生率也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它是CABG术后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率约5%~40%[1].虽然此类心律失常多数并不致命,并且多有自限性,也不增加脑血管意外、 心肌梗死及猝死的发生率;但有时在术后可与心房扑动同时出现,可引起较严重的临床症状,往往需要及时转复为窦性心律,尤其是心室率>150次/min的快速心室率,AF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低血压、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肺部感染、血栓形成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不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而且加重患者痛苦,应予以及时治疗[2,3].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血流的减少或中断造成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另一类是由于血管破裂造成的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肺部炎症是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且是疾病加重和死亡的常见病因之一,故对于重症脑血管病并发肺部炎症的危险因素的研究尤为重要,现将临汾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于2010年10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186例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是通常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表面靡烂,诱发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引起心肌供血量突然减少所致的严重心肌缺血事件。冠状动脉左主干和(或)三支病变所致 ACS的患者,通常心肌缺血坏死的范围广,易出现泵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因此早期预测对临床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心电图在冠心病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传统概念中,诊断 ACS 的罪犯血管主要依靠除 aVR 导联以外的其他心电图导联,对 aVR 导联一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近年来,aVR 导联的真正作用已经受到临床及心电图医生的重视[1]。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530例 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旨在研究心电图 aVR 导联 ST 段抬高对 ACS 病变血管的预测价值。
临床中,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主要包括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其中一级预防指的是对存在高危心脑血管疾病的群体用药后减少危险因素,从而避免发病;二级预防指的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经治疗后,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病情加重或复发。血小板聚集是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可显著减少脑梗死发病以及复发人数[1]。既往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中均取得了显著效果,减少了死亡、脑梗死及再次脑梗死发生率[2]。然而最近的研究显示,单用阿司匹林脑梗死复发风险降低率在12.2%~28.7%之间,这说明初发脑梗死患者出院后及时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其依然会发生脑梗死复发[3]。除了阿司匹林抵抗因素外,其他引起脑梗死复发的因素成为临床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分析了初发脑梗死患者经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从而为减少脑梗死复发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探讨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在顺行造影的同时,加压推注尿激酶的应用.方法:56例DVT,男38例,女18例,右下肢20例,左下肢36例,病程6 h~5 d.从患肢远端浅静脉入路,小腿中下1/3捆扎止血带,使对比剂经深静脉通过,进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的同时,加压间断推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尿激酶使用20万U~80万U.结果:56例患者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无一例无效,无一例发生症状性肺栓塞,所有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减退.结论:经下肢浅静脉加压推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髂股DVT,疗效确切,溶解率高,方法简便,安全可靠.
肠系膜血栓形成致肠梗死是比较少见的外科疾病,术前误诊率100 %,全是术中确诊,因广泛肠坏死,手术方式全部为坏死肠段切除+小肠对端吻合,其结果常常是短肠综合征(SBS),死亡.因此,应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尽早确诊挽救病人的同时,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现将我科1997年至2003年间收治的3例病例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