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主要包括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其中一级预防指的是对存在高危心脑血管疾病的群体用药后减少危险因素,从而避免发病;二级预防指的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经治疗后,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病情加重或复发。血小板聚集是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可显著减少脑梗死发病以及复发人数[1]。既往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中均取得了显著效果,减少了死亡、脑梗死及再次脑梗死发生率[2]。然而最近的研究显示,单用阿司匹林脑梗死复发风险降低率在12.2%~28.7%之间,这说明初发脑梗死患者出院后及时规律服用阿司匹林,其依然会发生脑梗死复发[3]。除了阿司匹林抵抗因素外,其他引起脑梗死复发的因素成为临床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分析了初发脑梗死患者经抗血小板二级预防后再发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从而为减少脑梗死复发提供参考依据。
巴曲酶,商品名为东菱迪芙和DF-521,是由生物合成的一种高纯度类凝血酶样物质,属于糖蛋白.它能直接降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浓度,并使纤维蛋白多聚体降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因此具有降纤、溶栓、抗凝、抑栓的效应.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间接诱发内皮细胞释放t-PA,抑制了血栓再形成,有助于挽救缺血半暗带神经元,且相对安全.实践中我们对个例进行了短期较大剂量降纤突击治疗后继续给予小剂量维持,效果满意.该研究目的在于进一步探讨降纤疗法对近期再梗死和进展性脑卒中的防治作用.
目的探讨血浆D -二聚体(D-D)水平与脑再梗死的关系. 方法分别对60例初次脑梗死与50例再次脑梗死及60例初次腔隙性脑梗死与55例再次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D-D水平及纤维蛋白原(F-gen)浓度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再次脑梗死组血浆D-D水平较初次脑梗死组明显增高(P<0.05),再次腔隙性脑梗死组血浆D-D水平与初次腔隙性脑梗死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血浆D-D水平持续增高2月者,以再次腔隙性脑梗死组明显多见(P<0.001).1年内再发率亦显著高于脑梗死组(P<0.05).再次脑梗死组及再次腔隙性脑梗死组的F-gen浓度,分别高于初次脑梗死组及初次腔隙性脑梗死组.结论血浆D-D水平与F-gen浓度测定均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预后的一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