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苯丁酸氮芥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株A20细胞是否具有促凋亡效应及其在凋亡信号通路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组使用终浓度为20 μmol/L的苯丁酸氮芥处理A20细胞,对照组使用PBS处理A20细胞.使用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使用Western blot检测淋巴瘤细胞中Activecaspase-3、Survivin、NF-κB和pAKT的表达,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淋巴瘤细胞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苯丁酸氮芥干预组的A20细胞FITC+/PI+凋亡细胞的比例显著增高,而Active caspase-3的表达显著上调(=7.384,P=0.000),Survivin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t=4.384,P=0.000),Survivin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t=12.360,P=0.000),NF-κB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5.462,P=0.000),pAKT的表达显著降低(=7.183,P =0.000).结论:苯丁酸氮芥促进淋巴瘤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NF-κB和Survivin的表达有关.
目的:探讨苯丁酸氮芥抗套细胞淋巴瘤细胞株Jeko-1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TI法检测苯丁酸氮芥对Jeko-1细胞增殖的影响,Hoechst染色及Annexin V-FITC双染检测苯丁酸氮芥对Jeko-1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苯丁酸氮芥对Jeko-1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procaspase 3,procaspase 8,procaspase 9表达水平及PI3 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结果:苯丁酸氮芥0、5、10和20 μmol/L作用Jeko-1细胞24、48、72 h后,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并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r =0.873,r=0.932).0,5,10,20 μmol/L苯丁酸氮芥作用Jeko-1细胞72 h后,细胞凋亡率显著提高,BAX,procaspase 3,procaspase 8及procaspase 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BCL-2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I3K蛋白及AKT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结论:苯丁酸氮芥能显著诱导套细胞淋巴瘤细胞株Jeko-1凋亡,其作用机制与调节PI3 K/AKT信号通路有关.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又称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 WM),是一种B淋巴细胞系单克隆恶性增生性疾病,以骨髓和淋巴结内淋巴样浆细胞浸润和血清中存在大量单克隆IgM为特征,多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传统治疗方案用苯丁酸氮芥(瘤可宁)、马法兰等烷化剂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M2方案(卡氮芥、环磷酰胺、马法兰、泼尼松及长春新碱)联合化疗,有效率40%~60%,中位生存期36个月.近年国外借鉴同起源于B淋巴细胞系恶性肿瘤的治疗经验,用嘌呤类似物化疗、免疫疗法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新的方法治疗WM取得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膜性肾病20%以上的患者会进展到终末期肾脏病。尽管免疫抑制疗法对一些患者有效,但在肾功能下降的患者中尚缺乏临床试验依据。在肾功能下降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英国学者对于免疫抑制疗法是否能够保存患者的肾功能进行了评估。
英国的37个肾病中心参与了这项随机对照试验。入围患者年龄18~75岁,均经活检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在3个月里至少测量三次,确认:血肌酐浓度小于300μmol/L,并且入围前2年肾排泄功能至少下降20%。患者被随机分配为三组:支持治疗组,支持治疗加6个月泼尼松龙和苯丁酸氮芥交替组,支持治疗加12个月环孢素组。采用意向性治疗分析,主要观察肾功能是否从基线进一步下降20%。该试验注册为国际标准随机对照试验,编号9995969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大部分病儿有自限倾向,但少数病儿病情易反复或迁延,给治疗带来困难.1995年2月~1998年10月我们采用大剂量氟美松冲击及苯丁酸氮芥维持治疗小儿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并进行长期随访,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目的分析观察Vogt-Koyanagi-Harada(VKH)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案.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在中山眼科中心葡萄膜炎专科确诊为VKH综合征,并经系统治疗及随访≥1年的82例(164只眼)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其中28例(56只眼)为初发性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1年;54例(108只眼)为复发性患者(外院间断性糖皮质激素治疗),用苯丁酸氮芥治疗≥1年;所有患者均联合中药治疗;将外院间断性糖皮质激素治疗的54例患者与本院系统性治疗的28例初发性患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8例初发性葡萄膜炎患者经系统的糖皮质激素治疗≥1年,视力均显著提高;96.4%患者的葡萄膜炎完全控制.54例复发性患者经苯丁酸氮芥治疗≥1年后,视力有不同程度增加者95只眼(88.0%);葡萄膜炎完全控制者51例(94.4%);54例外院间断性大剂量行糖皮质激素治疗者,葡萄膜炎均有复发或炎症持续存在,且其视力明显低于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苯丁酸氮芥治疗后的视力.结论初发性VKH综合征患者应给予足量及长期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复发患者,苯丁酸氮芥是一种有效的药物;中药在促进葡萄膜炎的恢复和减少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1.病史描述:患者男,67岁,口腔多处溃烂1个月余,于2003年9月15日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医黏膜科.此前患者曾在外院经血象及骨髓象检查被确诊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接受"苯丁酸氮芥"化疗.口腔检查见:双颊、舌腹部片状充血糜烂,周缘白色角化纹,舌背伴乳头萎缩.首诊为糜烂型扁平苔藓,给予中药及局部对症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好转,但始终未愈.2004年6月出现皮肤疱性病损,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行活检示:表皮内疱与表皮下疱共存,未明确诊断.
目的 探索苯丁酸氮芥(CHB)和环磷酰胺(CP)在体外是否通过烷化激活大鼠肝微粒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mGST).方法 微粒体粗提物与CHB或CP体外共孵育,测定mGST催化动力学改变,结合N-乙基马来酰亚胺(NEM)再激活实验和结合二硫苏糖醇(DTT)逆转实验,研究酶激活机制.结果 CHB或CP浓度(0~5 mmol·L-1)与时间(0~5 min)依赖性地激活mGTS.增强的mGST活性能被NEM进一步增强,不被二硫键断裂剂DTT逆转,NEM对CHB或CP活化后的mGST活性的增强效应与NEM单独的增强效应无差异.结论 CHB或CP体外可激活大鼠肝mGST,激活机制可能与mGST的Cys49的巯基被CHB或CP修饰激活有关.
雌二醇对肿瘤部位有特别的亲和力,例如以雌二醇为载体苯丁酸氮芥就能够选择性地聚集在肿瘤部位并显示强抗肿瘤作用.在报道过的雌二醇载体中1-甲基-3-羟基- 1,3,5(10),9(11)-雌甾四烯-17-酮(1)的特点是对肿瘤部位的亲和力高和雌激素活性低.为了满足对雌二醇载体的需求,通过11-α-羟基雄甾-1,4-二烯-3,17-二酮(2)和雄甾-1,4,9(11)-三烯-3,17-二酮(3)的硝甲基化和硝乙基化制备重要的雌二醇载体.用乙二胺作催化剂回流2和硝基甲烷,使硝甲基化选择性地发生在17位羰基以60%收率生成11α-羟基-17-硝基甲烯雄甾-1,4-二烯-3-酮,3位羰基不参与反应.采用相同的操作使2和硝基乙烷以23%收率生成11α,17β-二羟基-17α-乙基雄甾-1,4,8(14)-三烯-3-酮, 3和17位羰基都不参与反应.在对甲苯磺酰氯存在下使2以94%收率转化为11α-对甲苯磺酰氧基雄甾-1,4-二烯-3,17-二酮(4).90 ℃在醋酸钾和醋酐存在下使4发生消除反应,以80%收率生成3.发现3和硝基甲烷回流,期间蒸去至少10%硝基甲烷,残留物再用乙二胺处理,然后回流1 h可以以96%收率得到1.若将3、硝基甲烷及乙二胺的混合物简单回流,则以45%收率得到17-硝基甲烯-雄甾-1,3,11(12)-三烯-3-酮(5).在相同的条件下,若增加乙二胺的用量则3的3位及17位羰基同时发生硝甲基化,分别以50%和40%收率生成1和5.若将3、硝基乙烷及乙二胺的混合物简单回流,则以17%收率生成17β-羟基-17α-乙基雄甾-1,4,8(14),9(11)-四烯-3-酮.
患者女,72岁,因白细胞持续增高于2005年3月在我院确诊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慢淋)Ⅰ期,口服苯丁酸氮芥(瘤可宁)治疗.
据
患者,男,66岁,诊断"巨球蛋白血症"3年,于外院曾先后应用M2方案(长春地辛、卡氮芥、马法兰、环磷酰胺及泼尼松)、苯丁酸氮芥、干扰素等治疗.2006年6月就诊于我院.入院后查血常规:WBC 5.2 × 109/L,Hb 78 g/L,BPC 196×109/L.骨髓象:淋巴样浆细胞占0.20,IgM 36200mg/L(正常参考值为630~2770 mg/L).血清肌酐145 μmol/L.既往史:高血压病史4年,心律失常及频发室性早搏病史3年.查体:贫血貌,心率75 次/min,律齐,双肺呼吸音清,肝脾未见肿大,双下肢无水肿.
患者,女,61岁,于2008年10月因手外伤作血常规检查时发现白细胞升高.血常规:WBC 36×109/L,中性粒细胞(N)占0.05,淋巴细胞(L)占0.95,HGB 126 g/L,PLT 205×109/L.乳酸脱氢酶510 U/L.骨髓象:成熟淋巴细胞增多,细胞质稀少,核染色质致密,无明显核仁.骨髓成熟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Igλ+细胞98.7%、CD19+细胞95.5%、CD5/CD19+细胞6.1%、CD22+细胞92.6%、CD20+细胞92.4%、CD23+细胞55.7%、CD10+细胞0、FMC7 47.1%、CD38+细胞1.4%、ZAP70 22.8%.查体未见异常,颈、胸、腹部CT显示无淋巴结及其他器官浸润.骨髓染色体核型:46,XX,2q+,6q+,t(11;14) (q13;q32),12q -,13q -,i(17q),19p+.曾在外院诊断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并给予苯丁酸氮芥、氟达拉滨及环磷酰胺等治疗.
[例1] 男,55岁.因发现血球蛋白升高1年入院.查体:血压128/75 mmHg.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脾肋下1.2 cm,下肢无水肿.医技检查:血白细胞5.4×109/L,淋巴细胞0.54,红细胞沉降率70 mm/h,血红蛋白92 g/L;尿蛋白(2+),白细胞25/HP;尿本周蛋白阳性;24小时尿蛋白0.78 g;乙肝病毒标志物阴性,血清总蛋白92.7 g/L,球蛋白51.3 g/L;IgM 40.7 g/L,κ蛋白24 g/L,λ蛋白2.11 g/L,肌酐359 μmol/L,尿素氮18.87 mmol/L,血清蛋白电泳显示M峰,γ蛋白0.302;B超检查示脾大,骨髓涂片成熟红细胞呈缗钱状,浆细胞占0.15.骨髓活检可见小团状密集淋巴细胞样浸润,有核内包涵体,铁含量减少,网状纤维不增加,诊断为巨球蛋白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予以血浆置换及苯丁酸氮芥(瘤可宁),同时保肾治疗.2年后发展为尿毒症,给予血透治疗,至今已4年.
1 病例资料患儿,男性,4岁3个月.主因颜面及双下肢水肿一个半月入院.患儿于入院前一个半月无诱因出现颜面及双下肢水肿,伴尿量减少,经对症治疗效果不佳,遂于1月前至石家庄市某医院住院治疗.
目前认为,肾病综合征最有效的治疗是早期、足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如强的松、地塞米松、环磷酰胺和苯丁酸氮芥.由于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又接受长期大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因而肾病综合征的患儿抵抗力下降,易患各种感染.近5年来,我科共收治肾病综合征患儿26例,其中肺部感染3例,皮肤感染2例,合并高血压脑病1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目的 观察羟氯喹对SLE患者PBMCs凋亡及辅助性T细胞(Th)17、IL-17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例初发活动期SLE患者,提取PBMCs进行培养,用羟氯喹、苯丁酸氮芥(CLB)2种药物进行干预,培养24、48 h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凋亡及Th17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提取细胞上清液用ELISA检测IL-17因子的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单个核细胞凋亡率:24h羟氯喹(10.3±0.7)%、CLB(8.5±1.1)%;48 h羟氯喹(13.9±0.6)%、CLB(11.8±0.8)%,2组24、48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h17细胞的百分数:24 h羟氯喹(0.81±0.13)%、CLB(0.78±0.26)%,48 h羟氯喹(0.73±0.45)%、CLB(0.68±0.20)%,2组24、48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7:24 h羟氯喹(26.3±0.9)%、CLB(24.6±0.7)%;48 h羟氯喹(24.2±0.9)%、CLB(22.6±1.1)%,2组24、48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体外实验证明羟氯喹有诱导PBMCs凋亡的作用,羟氯喹降低PBMCs中Th17细胞水平,减少外周血中IL-17因子的分泌.
目的:对于初次发生肾病综合征的儿童患者,皮质类固醇的治疗可以使他们中的大部分病情缓解.对于那些对皮质类固醇不反应的儿童则需要使用诸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环孢菌素等免疫抑制剂,或者使用非免疫抑制剂如ACEI.如何能有效地联合使用上述的药物而又把毒副作用减低到最小尚无定论,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评价既往的治疗儿童原发性激素抵抗的肾病综合征(SRNS)方案的优缺点.
肾小球系膜细胞(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MC)是反应最活跃的肾小球固有细胞,MC增殖的直接结果是细胞外基质(ECM)蛋白的过度合成及肾小球硬化.系膜细胞的增殖是慢性肾脏病进展到肾小球硬化和纤维化的关键环节,最后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研究表明[1,2],甲泼尼龙和各种免疫抑制剂联合使用对系膜细胞的增殖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但在临床上会出现很多不良反应,如何能将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而同时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是我们目前研究的课题.甲泼尼龙作为一线药物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治疗.苯丁酸氮芥是治疗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常用的免疫抑制剂.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72岁.因患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2年半,发热伴气急1天,于2005-03-31急诊入院.患者在2002年11月因头晕伴黑朦,在我院经一系列检查,确诊为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先后予苯丁酸氮芥、美法仑、泼尼松、环磷酰胺、氟达拉滨等药物辅以血浆置换治疗.近1年病情进展较快,全血细胞减少,低蛋白血症,且反复出现肺部感染,用泰能、复达欣、稳可信、马斯平等广谱抗生素治疗有效.本次入院前1周因发热、咳嗽、咳痰,在门诊用马斯平治疗,3 d后症状缓解,继续用马斯平治疗中又出现高热伴气急,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苯丁酸氮芥治疗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38例老年NHL患者接受沙利度胺联合苯丁酸氮芥口服,每3个月接受影像学检查( CT/MRI),骨髓涂片及活检,评价客观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38例患者中,完全缓解( CR )7例(18.4%),部分缓解( PR )16例(42.1%),总有效率( CR+PR )为60.5%。主要不良反应为可耐受的Ⅰ~Ⅱ度骨髓抑制、嗜睡、皮疹和脱发。结论:沙利度胺联合苯丁酸氮芥治疗老年NHL安全有效。
目的 合成整合素(Integrin)αvβ3拮抗剂-苯丁酸氮芥偶联毒素,并检测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化学合成In-tegrin αvβ3拮抗剂,并与苯丁酸氮芥通过酰胺键偶联,MTT法检测偶联毒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和肝癌细胞HepG2的抑制作用.结果 合成的偶联毒素经核磁共振和质谱分析鉴定,表明结构正确,纯度达90%以上,对HepG2细胞的抑制效果弱于苯丁酸氮芥,但对ECV304细胞的抑制特异性较好.结论 Integrin αvβ3拮抗剂-苯丁酸氮芥偶联毒素可抑制HepG2和ECV304细胞的增殖,为癌症治疗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是发生于淋巴造血组织的、克隆性持续增生的成熟的小淋巴细胞肿瘤(SLL).目前具有治疗指征的B-CLL/SLL初治患者一线化疗选择包括单一核苷类似物氟达拉滨、烷化剂(苯丁酸氛芥或环磷酰胺)加或不加利妥昔单抗,以及氟达拉滨为主或烷化剂为主联合化疗方案加或不加利妥昔单抗.
目的 探讨苯丁酸氮芥结合"四联"疗法对激素依赖型难治性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32例接受正规中西医结合"四联"疗法(地塞米松、盐酸氮芥、降纤酶、本院中药制剂)后病情仍有反复的患者,在原治疗基础上于病情缓解期口服苯丁酸氮芥,临床观察病情转归情况和服药后的副作用.结果 32例患者中1例因经济困难中止治疗,余31例完全缓解,观察两年无复发.无严重骨髓抑制、严重感染及癫痫等副作用.结论 苯丁酸氮芥结合"四联"疗法可以有效解决激素依赖型难治性肾病的复发问题,提高治愈率.
苯丁酸氮芥为常用的抗癌药,对细胞增殖周期中M期和G1期细胞作用最强,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最好.其含量测定,中国药典原料药用中和滴定法,要求迅速滴定,否则误差较大,苯丁酸氮芥纸型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要反复提取,操作复杂,且需用对照品进行对照试验.目前尚未有极谱法的报道.本文运用二阶导数差示脉冲极谱法(SDDPP)对苯丁酸氮芥及其制剂进行了定量分析,不需对样品提取分离,可直接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具有造血干细胞异质性的克隆性疾病,伴有血细胞质和量异常.其特点为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外周血一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常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细胞有病态造血,20%~40%转化为急性白血病,是较为完整逐渐成癌的疾病模型.原发性MDS病因不清,继发性MDS可由恶性血液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及实体瘤(卵巢癌、肺癌、消化道肿瘤)化疗、放疗引起.引起MDS的药物多为烷化剂,包括氮芥、卡莫司汀、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马法兰等.某些良性疾病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后,也可继发MDS.此外,接触射线也可发生MDS.苯和杀虫剂等化学物质可能与MDS的发病有关.近年来有关发病率的报道有增多趋势.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是由不同疾病组成的临床症候群,降低和阴转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为其主要治疗目标,基本治疗方案为抑制免疫及其介质的炎症反应,常见药物有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等.
●本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治疗策略在于调节机体免疫机能。熊去氧胆酸是目前唯一被认为具有肯定疗效的药物,长程应用可延缓肝组织学进展。●皮质类固醇在疾病早期应用,可能有效,但需注意骨病加剧等不良反应。硫唑嘌呤、环孢素、苯丁酸氮芥等的疗效尚待进一步评价。●青霉胺、马洛替酯、秋水仙碱对本病的疗效未得到证实。抗纤维化治疗以应用“活血化瘀”中药为宜。●由于本病病程甚长,对症治疗甚为重要。瘙痒主要采用消胆胺;骨营养不良主要由于维生素D和钙吸收不良,应予补充。●肝移植可消除免疫性破坏的靶目标,为最后治疗措施,适用于进展型病例。
目的明确苯丁酸氮芥能否有效治疗肾病综合征(NS),及最佳治疗方案,为临床NS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方法通过Medl1ine计算机检索系统检索1970~2000年的相关文献,采用加权百分率法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应用苯丁酸氮芥治疗的有效率(67.00%)较不含免疫抑制剂的其他治疗方案(31.84%)高(P<0.05);但应用较大剂量苯丁酸氮芥治疗(63.63%)与应用较小剂量治疗(71.43%)的有效率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苯丁酸氮芥能有效治疗NS且以小剂量效果较好.
目的研究苯丁酸氮芥对Behcet病患者活化淋巴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方法分离正常人与Behcet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并用PHA刺激活化,然后加入苯丁酸氮芥进行体外培养,利用Annexin-V/PI双标记法结合流式细胞技术定量检测淋巴细胞的凋亡.结果(1)正常人和Behcet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经PHA活化后均可发生凋亡,其自发凋亡率分别为20.9%±3.4%和16.3%±2.7%,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t=2.36,P<0.05);(2)Behcet病患者的活化淋巴细胞经苯丁酸氮芥作用后凋亡细胞均显著增多,凋亡率从16.3%±2.7%上升至23.6%±5.6%(t=2.72,P<0.05).结论Behcet病患者的活化淋巴细胞对凋亡具有抵抗性;苯丁酸氮芥可诱导Behcet病患者的活化淋巴细胞发生凋亡,此可能是其控制炎症与防止炎症复发的作用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