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那度胺是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是沙利度胺的衍生物,对于血液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治疗反应率和安全性.本文的目的在于评估来那度胺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复发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复发难治性POEMS综合征疾病的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就来那度胺在复发难治性血液系统疾病中的最新临床研究及其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小B细胞恶性淋巴瘤主要包括:(1)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B-CLL/SLL);(2)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LPL);(3)套细胞淋巴瘤(MCL);(4)滤泡性淋巴瘤(FL);(5)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ZL).其中MZL包括三种类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型(MALT);淋巴结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SMZL).WHO恶性淋巴瘤新分类将这几种淋巴瘤都归于各自具有临床表现、形态学、免疫表型、遗传学特点的独立疾病[1].各种不同类型小B细胞恶性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常会遇到困难,而诊断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估计.现将小B细胞恶性淋巴瘤的病理鉴别诊断综述如下:
患者男,84岁,因"发现白细胞高伴腹腔淋巴结肿大5年"入院.患者于2006年6月体检查血常规:WBC 11.2×109/L、Hb 155 g/L、PLT 185×109/L、N 36.5%、L 54.4%、淋巴细胞绝对值7.4×109/L.超声:(1)左肝囊肿(10 mm×12 mm);(2)腹腔低回声团(48 mm×23 mm),建议进一步检查;(3)胰、右肾、脾、前列腺未见明显异常.
患者男,65岁.2006年6月因"消瘦、关节疼痛2年"就诊于血液病医院.入院体检:双侧颌下、颈后三角、左腋窝、双侧腹股沟均可触及肿大淋巴结,最大直径约2.0 cm,质韧,无压痛.脾肋下3 cm,质地中等.实验室检查:血象Hb128 g/L,WBC 28.5×109/L,淋巴0.84,中性0.16,PLT 156×109几.骨髓穿刺显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系0.035,粒系0.04,淋巴系0.925,以成熟小淋巴细胞为主.骨髓有核细胞0.815,表达CD19、CD20、CD23,弱表达CD5、CD22、CD25;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
副肿瘤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常伴发于淋巴细胞增生性肿瘤,如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胸腺瘤及Castleman病等,也可伴发于非淋巴细胞增生性肿瘤,包括肠、前列腺、胰腺和乳腺的腺癌、炎性纤维肉瘤及恶性黑素瘤等.该病临床比较罕见,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最近确诊2例腹膜后Castleman病伴发PNP的患者,均及时手术切除肿瘤,治愈后顺利出院,现报道如下.
目的:复发、难治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s)对化疗疗效不佳,预后差.本Ⅰ期临床研究采用重组抗CD5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CD52单抗)单药治疗复发、难治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s)的Ⅰ期临床研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07年11月-2010年6月按WHO标准入组30例患者(CLL 6例,PTCLs 24例).CD52单抗置于100 mL生理盐水中稀释,静脉点滴,分为3个剂量组:3 mg单次组10例,10 mg单次组12例,30 mg多剂量组8例.多剂量组用法为:d1静脉点滴3 mg;如能耐受,d3将剂量提高至10 mg;若仍可耐受,剂量提高到目标剂量30 mg,每周3次,最多7周.结果:30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中位年龄47岁(21~69岁),全部为难治、复发CLL患者.其中,26例患者共发生59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7%,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Ⅲ ~ Ⅳ级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0.2% (6/59),其中,3 mg单次组1次,10 mg单次组2次,30 mg多剂量组3次;Ⅲ ~Ⅳ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0.0%;Ⅲ~ Ⅳ级肝功能损害1次;多剂量组5例患者发生Ⅲ~Ⅳ级感染(7例次),发生率为11.9%(7/59),包括巨细胞病毒(CMV)感染4次,细菌感染3次,抗感染治疗有效.CD52单抗治疗总有效率(RR)为46.7%(14/30),完全缓解率(CR)为6.7% (2/30),部分缓解率(PR)为40.0%(12/30).结论:患者基本能耐受CD52单抗用药,单次用药较多次用药耐受性好.CD52治疗复发、难治CLL及PTCLs有一定疗效.
病例:患者,女,70岁,确诊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5年余,曾5次住院化疗(末次化疗于2011年5月29日结束).因胸闷、气促,活动后加重半月,于2011年6月17日入院治疗.查体T 36.4℃,P84次/min,R20次/min,Bp 110/70mmHg(1mmHg=0.133kPa);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嘴唇两侧可见溃烂,张口不能,口腔黏膜可见多个溃疡;左颈部、左颌下、右腋窝可扪及数个散在淋巴结.双肺叩诊浊音,呼吸音粗,可闻散在湿罗音.肝肾功能正常;ECG正常;心肌酶示:LDH 439.6μ/L;血常规示WBC11.9×109/L,RBC 3.8×1012/L,Hb 101g/L,PLT 179×109/L;淋巴细胞比率53.41%;C02CP 18.2 mmol/L;H-CRP 108.21mg/L;肺部CT示:1.肺部广泛间质性改变;2.纵膈内及双侧腋窝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3.左侧胸膜腔积液.入院诊断:1.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期);2.双肺间质性肺炎.入院后给予头孢他啶+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
目的 观察单克隆B细胞增多症(MBL)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的关系.方法 调查1508例正常血细胞计数,年龄61 ~80岁和2002例淋巴细胞增多症(>4000/mm3)患者,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结果 正常细胞计数组中单克隆CLL表型B细胞者75例(5.0%),淋巴细胞增多症病例中280例(14.0%),在淋巴细胞增多的研究对象中,30%的患者进展为CLL,10%的患者需要化疗.随访5年间,35%的患者死亡,但死于CLL者仅6例.年龄68岁以上和低血红蛋白水平可预示死亡危险性增加.结论 在一般人群中和在淋巴细胞增多患者中CLL表型的细胞,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有共同的特点.这一发现提示有CLL表型的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者应加强监测,必要时应进行治疗.
肺奴卡菌病是一种罕见的机会性感染,多发生于免疫抑制宿主,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于2007年2月16日~6月23日治疗了1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并发肺奴卡菌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据
毛细胞白血病(hairy cell leukemia,HCL)是起源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疾病,在临床上仅占白血病的2%.根据HCL形态可分为典型HCL和不典型HCL,不典型HCL极易误诊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我们最近收治1例被当地医院误诊为CLL的HCL患者,报告如下.
无疼淋巴结肿大腹股沟、颌下、腋下、颈部、枕骨后部、耳周围等处淋巴结,如其中的一处或多处淋巴结呈无疼性肿大,并且质地较硬,应警惕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或淋巴瘤.无疼乳房包块乳房出现的包块如果没有疼痛感,用手触摸表面凹凸不平,质地较硬,则提示可能是乳腺癌
[目的]总结氟达拉滨联合美罗华方案治疗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的常见不良反应和护理要点.[方法]采用氟达拉滨联合美罗华的方案治疗CLL/SLL(确定CD20为阳性)5例,观察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5例均得到部分缓解,不良反应中寒战、发热2例,恶心、呕吐3例,腹胀、呃逆1例,骨髓抑制1例.[结论]临床使用氟达拉滨和美罗华联合治疗时应严格掌握用法、用量,用药期间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血常规及消化系统反应,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硼替佐米(bortezomib)是第1个获准临床上市的蛋白酶体抑制剂,是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套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并取得较好的疗效.国内外研究发现硼替佐米对多种白血病细胞株[1],如HL60、KG1、NB4和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骨髓中分离出的原始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患者[2]外周血中分离出的淋巴细胞具有诱导凋亡的作用.近年来硼替佐米和其他靶向药物联合治疗白血病有了初步研究,我们前期研究硼替佐米联合伊马替尼对K562/G01细胞株体外实验发现,硼替佐米能增效伊马替尼的作用[3],本实验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在体外条件下硼替佐米联合伊马替尼对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白血病急变期原代细胞进行干预,旨在探讨硼替佐米是否对原代耐伊马替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变期细胞也有增殖作用及促进凋亡作用,是否也能象在K562/G01细胞株上硼替佐米增敏伊马替尼作用,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造血组织原发恶性肿瘤,病理特征是成熟淋巴细胞在淋巴组织及外周血中过度增生与积蓄,受侵犯的主要器官为淋巴结、脾脏、肝脏与骨髓,淋巴细胞具有形态变化,还有免疫球蛋白异常,临床自然过程为慢性,笔者报道一例20岁年轻男性,外周血白细胞高达60万的慢淋,3个月后并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1年后并发纯红细胞再障(PRCA)、此并发症不多见.报告如下.
惰性淋巴瘤是指临床上表现为肿瘤细胞生长速度和疾病进展相对缓慢的一组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它主要包括一组小B淋巴细胞淋巴瘤,如滤泡性淋巴瘤(FL)、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和黏膜相关淋巴瘤.其中,滤泡性淋巴瘤(FL)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是惰性淋巴瘤中比较常见,也是研究较多的两种亚型.惰性淋巴瘤由于起病隐袭,疾病进展缓慢,因此在就诊时,患者往往已处于疾病晚期(Ⅲ/Ⅳ期).化疗或化疗联合放射治疗是现阶段治疗惰性淋巴瘤的主要手段.
盐酸苯达莫司汀(bendamustine hydmchloride)由美国Cephalon公司研制开发,商品名为Treanda.该药为注射剂,于2008年3月由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leukaemia,CLL).
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患者均为我院初诊住院病人,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16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12)14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16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8例,共54例.
患者,女,55岁,因咳嗽、咳痰2月伴左眼疼痛突出半月就诊.体查:左眼明显突出,颈部、下颌、腋窝可扪及数个淋巴结肿大、质硬、无压痛、可活动.脾于平脐处可扪及、质硬、无压痛.曾在大医院眼科眼底检查示基本正常,眼部B超示:眼球后炎性肿块性质待查:炎性假瘤,建议CT检查.神经外科诊断:颅内肿块性质待查,建议CT检查.
1 临床资料我院2000-1~2004-12 收集误诊的肺癌35例,年龄42岁~74岁,平均57.6岁.其中男24例,女11例.首发症状乏力30例,咳嗽25例,血痰19例,胸痛12例,发热11例,胸腔积液8例,骨痛3例,头痛/呕吐3例.误诊时间2.5个月~6个月,平均3个月.误诊疾病肺炎13例,慢支急发5例,支气管扩张伴感染、咯血4例,渗出性胸膜炎8例,肺结核7例.合并症慢支、肺心病4例,心梗1例,脓气胸1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例,房颤伴短阵室速1例,食道癌、食管瘘1例,膀胱癌1例,糖尿病3例,肺结核3例,肺脓肿1例.
B细胞淋巴瘤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约占70%~80%,包括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套细胞淋巴瘤(TCL)、Burkitt's 淋巴瘤(BL)、滤泡性淋巴瘤(FL)、其他类包括B-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SLL/CLL)、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LPL)以及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1].诊断淋巴瘤除了常规组织形态学镜下诊断外还常常必须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chemical,IHC)、原位杂交(in suit hybridization,ISH)、PCR等辅助方法.
目的:分析不同荧光素标记抗体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B细胞表面CD5检测结果差异及其对临床诊断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例CD5表达强度不同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免疫表型,采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以1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作为阴性对照。结果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抗体检测4例患者骨髓异常B淋巴细胞CD5表达,CD5阳性细胞未见独立成群,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47.1%、17.7%、6.7%和7.9%;以≥20%为标准,仅病例1阳性。以PE-Cy7荧光素标记抗体重新检测,病例1和2的CD5阳性细胞独立成群,病例3 CD5表达呈连续表达模式,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上升至91.1%、70.3%和38.2%。而对照病例4(B-ALL患者)2次检测CD5比例均为阴性。病例1、2、3符合典型CLL免疫表型。结论 CLL患者B细胞表面常异常表达CD5,但其表达强度显著低于T细胞表面CD5表达。采用弱荧光素标记抗体检测B细胞表面CD5表达,会出现漏检进而影响临床诊断。对弱表达抗原选择合适的荧光素标记,并进行验证和比对确定其准确性,是正确提供疾病免疫表型的重要保障。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以下简称CLL)是老年期的白血病,发病中位年龄55岁,80%患者>60岁,并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呈直线上升.CLL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显著高于东方国家,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统计年发病率在0.1~3.1/10万,我国1986~1988年中国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组织的全国调查CLL的年发病率为0.05/10万.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发展,诊断CLL病例也日益增多.由于流式细胞术的广泛应用,其发病率将高于实际报告数.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一种因细胞凋亡受阻而导致的B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表现为成熟的小淋巴细胞在外周血、骨髓以及其他淋巴组织中异常积聚[1].
患者男,67岁,呕血、黑便伴多汗、心悸、头晕3 d入院.自诉8 d前自觉颜面及双下肢浮肿,经中药治疗后浮肿消失.3 d前突然呕吐胃内容物及咖啡渣样物,量约1000 ml,当晚再次呕血约250 ml,并解黑便1次,量约500g,呕血后多汗、心悸、头晕.既往无肝病史.体检:体温36.8℃,脉搏9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95/65 mm Hg(1 mm Hg=0.133 kPa),重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壁静脉无曲张,腹软无压痛,肝未及,脾左肋下15 cm,质中无压痛,腹水征(-),肠鸣音活跃,下肢无浮肿.红细胞2.07×1012 /L,血红蛋白35 g/L,血小板774×109/L,白细胞37.7×109/L,中性粒细胞0.75,淋巴细胞0.2l,嗜酸性粒细胞0.04.胃镜示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重度),距门齿25 cm以下见4条直径约0.4~0.5 cm灰蓝色曲张静脉,贲门处散在紫红色栓子.肝功能正常.B超示脾明显肿大,脾静脉内径0.7cm,门静脉内径1.2 cm.骨髓穿刺涂片及骨髓活检确诊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的病情进展差异很大,生存期从几个月到10年不等.虽然有效的治疗可以诱导缓解,但最终所有患者都难免复发.Pad和Binet临床分期系统可以将CLL患者根据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来分组,并为治疗提供一些帮助,但绝大多数患者在诊断时是处于临床分期的早期(Binet A期或Rai 0到Ⅰ期),因此需要寻找其他的能用于判断预后的指标.
2008年3月,美国FDA批准了由Cephalon公司开发的一个DNA烷化剂类抗肿瘤新药盐酸苯达司汀(bendamus-tine hydrochloride/Treanda,以下简称为苯达司汀),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本文就该新药的开发历程、研究数据、临床地位和未来市场等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8岁,因"确诊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8年余,确诊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2年余"入院.
目的 提高对慢淋/幼淋细胞混合型白血病及其幼淋变的认识,探索氟达拉滨的疗效.方法 报道1例慢淋/幼淋细胞混合型白血病发生的幼淋变及其治疗过程和氟达拉滨的应用,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和结论 (1)幼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类少见的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其中一部分由慢淋/幼淋细胞混合型白血病转变而来,形态学与原发幼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类似;(2)FMC7与SmIg双阳性及6号染色体异常可能与幼淋变病例的临床和血液学特征密切相关;(3)氟达拉滨可诱导慢淋/幼淋细胞混合型白血病幼淋变达完全缓解.
天疱疮是一种累及皮肤和粘膜严重的表皮内大疱性皮肤病,目前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而副肿瘤性天疱疮(PNP)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特殊类型的天疱疮,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和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同源[1,2],从目前报道的病例来看PNP均伴有潜在恶性或良性肿瘤,但以淋巴细胞系统恶性肿瘤为多见。肿瘤可出现于天疱疮皮损发生以前或出现于其后。PNP 伴随的潜在肿瘤多为血液系统来源的肿瘤,有恶性的如非何杰金病、何杰金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也有良性的如castleman病、胸腺瘤等,而非淋巴系统恶性肿瘤较少见。作者就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天疱疮1例,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