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妥昔单抗】相关文献(771)
  •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观察

    目的 为有效控制难治复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疾病,探究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用于该疾病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 选取我院诊断为难治复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单一组和治疗组,每组均为40例.其中单一组仅使用ECHOP方案控制疾病发展,治疗组使用R-DHAP方案联合利妥昔单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单一组临床有效率(27.5%)低于治疗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依次为5.0%、22.5%、25.0%、2.5%,单一组依次为15.0%、40.0%、50.0%、17.5%,单一组均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对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时,选择R-DHAP方案化疗,能有效控制瘤体发展,且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性高.

    利妥昔单抗 淋巴瘤 难治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分析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5—2016年收治的30例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作为研究组,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进行治疗;同时选取我院收治的另外30例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对照组,仅给予化疗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8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53.3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30.00%)与对照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2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可有效抑制患者的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利妥昔单抗 化疗 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
  • 利妥昔单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美罗华是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可特异地与B淋巴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结合,可治疗B细胞相关的疾病.目前美罗华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领域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该文就其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利妥昔单抗 非霍奇金淋巴瘤 CD20
  •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效果分析

    《健康大视野》 2018年21期

    目的 :研究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44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化疗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效果明显,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延长患者的寿命,值得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利妥昔单抗 化疗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 利妥昔单抗用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研究

    《系统医学》 2017年21期

    研究利妥昔单抗(RTX)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有效性分析.对于IMN的治疗,RTX提供了一种有希望的替代传统免疫抑制剂的方案,但何时使用RTX、如何使用RTX及使用RTX有效性监测仍需大量RCT研究提供询证依据.

    利妥昔单抗 特发性膜性肾病 肾病综合征
  •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110例,分两组。对照组接受单纯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利妥昔单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随访1年,采用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OL)对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分析,并就两组患者生存情况展开分析。结果:观察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QOL评分均显著提高,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效果较好,且能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利妥昔单抗 化疗 非霍奇金淋巴瘤 生活质量
  • 利妥昔单抗致过敏反应1例的救治与护理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嵌合鼠/人的单克隆抗体,该抗体与纵贯细胞膜的CD20抗原特异性结合.适应于复发或化疗抵抗性B淋巴细胞型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患者.2011年8月1日收治胃淋巴瘤患者1例,2011年8月10日给予利妥昔单抗600mg静脉滴注.1.5小时后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症状表现为发热、寒战,经积极抢救对症处理后患者症状缓解.现将病历汇报如下.

    利妥昔单抗 过敏反应 救治 患者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特异性结合 淋巴细胞型 单克隆抗体 症状缓解 症状表现 胃淋巴瘤 静脉滴注 对症处理 CD20抗原 细胞膜 嵌合鼠 抵抗性 抢救 汇报 化疗
  • 一例[R-DICE]方案治疗CD阳性B细胞性淋巴瘤的护理

    目的 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R-CHOP)方案治疗CD阳性B细胞性淋巴瘤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CD阳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1倒应用R-CHOP方案治疗,即利妥昔单抗、异环磷酰胺、顺铂、依托泊苷方案,每3周为1个疗程,均使用6个疗程,观察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患者症状完全缓解,其不良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患者可耐受,不影响治疗;出现Ⅱ度恶心呕吐、Ⅲ度腹泻,经对症处置后缓解不影响治疗.结论 CD阳性B细胞性淋巴瘤采用利妥昔单抗与[DIEC]方案联合化疗疗效显著,且全身毒副反应轻.

    CD阳性B细胞性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依托泊苷 异环磷酰胺 护理
  • 18PDG PET/CT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

    目的:探讨18F标记的2.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18PDG PET/CT)在接受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回顾了我院2005.5-2007.5月收治的9例接受了R-CHOP方案治疗且接受TPET/CT评价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ET/CT对这9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评价情况,以及对治疗的指导价值.结论:PET/CT比常规方法更有能准确、有效地对DLBCL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对DLBCL进一步治疗的决策及患者的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价值.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非霍奇金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环磷酰胺 阿霉素 长春新碱强的松 疗效评价
  • 雷公藤多苷联合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对难治性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观察

    《环球中医药》 CSTPCD 2016年4期

    目的:对比雷公藤多苷联合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难治性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88例,分为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组、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组各22例,小剂量组采用利妥昔单抗(100 mg/m2)静注,标准剂量组采用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注,均为每周1次,连用4周,联合治疗组分别在小剂量和标准剂量基础上口服雷公藤多苷,剂量为1 mg/( kg·d),3次/天,4疗程结束后观察出血症状和测定血小板计数、免疫球蛋白含量、血压、肝肾功、凝血功能等不良反应。结果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患者总有效率、完全反应率以及出血症状的改善显著高于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单用治疗组(P<0.05),而与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组无显著差异性(P>0.05)。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组、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组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治疗后血清IgM含量明显有升高(P<0.05),且显著高于其他治疗组的患者血清 IgM 水平(P<0.05);四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相关抗体(platelet-assoeiated immunoflobulin,PAIG)阳性血小板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0.05),但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治疗后其百分比显著低于其他治疗组的患者(P<0.05)。此外,利妥昔单抗标准剂量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P<0.05),雷公藤多苷+利妥昔单抗小剂量组不良反应最小。结论雷公藤多苷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

    雷公藤多苷 利妥昔单抗 难治性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球蛋白
  • 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的前景

    《基础医学与临床》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2010年3期

    肺动脉高压(PAH)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近期研究发现T、B淋巴细胞在PAH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B细胞为靶向,而同样对T细胞造成影响的利妥昔单抗(RTX)可能成为治疗SLE相关PAH(SLE-PAH)的有力武器.

    利妥昔单抗 肺动脉高压 系统性红斑狼疮
  • 低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系统评价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TPCD 北大核心 2017年10期

    目的 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RTX)(375 mg/m2/周×4)已成为难治复发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wAIHA)的首选二线治疗.尽管如此,低剂量RTX治疗wAIHA的疗效仍值得探讨.方法 通过对PUBMED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的文献检索,本研究共纳入13项临床研究,对172例患者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低剂量 RTX (100 mg/周×4)治疗wAIHA总反应率达到87.8%,其中完全缓解(CR)率62.8%,部分缓解(PR)率25%.由于病例数少,各组报道复发率差异较大,从0~62.5%不等,复发后再治疗仍有有效病例报道.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低剂量RTX治疗wAIHA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利妥昔单抗 抗CD20单克隆抗体 低剂量
  •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TLD的临床分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18年2期

    目的:研究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PTLD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于2014年5月-2017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接受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44例患者(随访时间截止至2017年11月30日),总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TLD的发病率、危险因素、治疗疗效以及生存情况.结果:244例移植患者中,发生PTLD 22例,发病率为9.02%,其中病理确诊5例,临床诊断17例.22例PTLD患者均伴有EB病毒感染,均为使用ATG的亲缘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或非亲缘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20例应用了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药或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17例有效,有效率85%.中位随访时间122 d,中位生存时间5(1-22)个月,总生存率50%.结论: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TLD的发病与EB病毒感染关系密切.预处理方案中应用ATG是PTLD发病的高危因素.在无法取得病理诊断的情况下,应积极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给予临床诊断.临床上越来越多地选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PTLD.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 利妥昔单抗
  • 脾边缘区淋巴瘤91例临床疗效分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2015年5期

    目的:总结探讨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91例脾边缘区淋巴瘤患者.通过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免疫表型特征,并对患者的疗效、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共入组患者91例,中位年龄56(28-79)岁.100%脾脏肿大,其中巨脾占73.6%;而肝大和淋巴结肿大分别占14.6%和28.2%,骨髓侵犯发生率98.9%.47.1%患者出现B症状.CD20表达100%阳性,而CD5阳性率8.3%,CD23阳性率47.6%.无特异标记.总体有效率(ORR) 87.7%,完全缓解率(CR) 53.8%.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化疗组有效率(ORR) 100%,完全缓解率(CR) 72.4%,较单纯化疗组提高且有统计学意义.Hb< 120 g/L、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未联合利妥昔单克降抗体治疗为影响无进展生存(PFS)的不良预后因素,其中乳酸脱氢酶(LDH)升高与总生存(OS)相关.结论:SMZL患者常常出现巨脾,易伴骨髓侵犯,无特异的免疫表型特征.利妥昔单抗治疗可提高疗效,发病时HGB水平、LDH水平及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可能与预后相关.

    脾边缘区淋巴瘤 临床分析 利妥昔单抗
  • 66例套细胞淋巴瘤15年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分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17年4期

    目的:研究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66例MCL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价各化疗方案的疗效及预后.结果:66例患者男女比例3.71:1,发病中位年龄为59岁,Ann Arbor分期以Ⅲ-Ⅳ为主(90.9%).R-HyperCVAD化疗方案的CR率最高,达到55.6%,其次为R-CHOP方案,CR率为44.4%.预期5年OS为35.5%±11.5%,预期5年PFS为8.8%±5.6%.患者起病时WBC异常(>10×109/L或≤4×109/L),LDH异常,骨髓受累及,Ki-67指数,是否合并B症状,发病时MIPI分期是否为高危组及治疗过程中是否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均为M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MCL患者预后较差,多见于男性,易累及骨髓及胃肠道等结外部位,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及预后.

    淋巴瘤 非霍奇金 临床特征 利妥昔单抗 预后
  • 大剂量甲氨喋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疗效观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17年5期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喋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100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并将他们分为靶向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各组50例.靶向治疗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为大剂量甲氨喋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传统治疗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为传统的大剂量甲氨喋呤与全脑放疗相结合治疗,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统计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随访结果以及生存时间并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在靶向治疗组中,完全缓解的病例有33例,病情稳定的病例有9例,部分缓解的有5例,病情有进展的有3例;而在传统治疗组中,完全缓解的病例有29例,病情稳定的病例有5例,部分缓解的有11例,病情进展的有5例.靶向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28个月和11个月.结论:临床上首选治疗PCNSL的方案为大剂量甲氨喋呤化疗,与全脑放疗相结合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不良反应较大,有很大可能会出现晚期神经毒性反应.大剂量甲氨喋呤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PC-NSL,疗效较高,不良反应较少,副作用较小,在治疗老年PCNSL患者方面也具有更积极的价值.

    甲氨喋呤 利妥昔单抗 全脑放疗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靶向治疗
  • 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2013年5期

    本研究旨在评估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10牟12月在我院确诊DLBCL的50例患者的Ki-67表达水平及其与顸后的关系.结果显示,Ki-67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期、有无B症状、LDH水平、IPI危险度分组、结外受累病灶数、是否为巨块型、有无骨髓受累、是否为生发中心来源、治疗方案以及初始治疗反应均无显著相关.Ki-67低表达组(<85%)和高表达组(≥85%)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0个月和15个月.Ki-67低表达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PFS)期均显著优于高表达组(P =0.001;P=0.027).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OS的临床因素包括Ann Arbor分期和Ki-67表达水平,影响PFS的临床因素包括Ann Arbor分期、IPI评分及Ki-67表达水平.多因素分析显示,Ki-67表达水平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4.90;95% CI,1.456-16.511;P =0.0103).结论:增殖相关抗原Ki-67是判断DLBCL预后的有效指标.

    Ki-67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 慢性B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2013年3期

    本研究探讨慢性B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B-CLPD)并发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的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12年治疗的B-CLPD合并AIHA患者14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结果表明,14例AIHA患者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9例、淋巴瘤5例;溶血发作时血红蛋白中位数61(33-84) g/L,网织红计数比例中位数12.0(3.1-35.0)%,Coombs试验阳性率100%;1例患者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5例采用化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8例采用利妥昔单抗免疫化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率达100%,其中完全缓解率78.6%(11/14),部分缓解率21.4% (3/14);随访至今,35.7%(5/14)出现溶血再发,经用既往治疗方案仍有效,应用过利妥昔单抗治疗的病例仅1例复发;14例中已有6例死亡,1例失访,其余7例存活.结论:AIHA是B-CLPD的常见并发症,可在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疗效较好,但长期缓解率低,停药或减量后易复发,单克隆抗体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 淋巴瘤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利妥昔单抗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FcγRⅡA、FcγRⅢA、FcγRⅡB基因多态性及其临床意义初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2013年1期

    本研究旨在探讨FcγR基因多态性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疾病易感性、严重程度及疗效之间的关系.通过PCR扩增和DNA测序检测44例ITP患者及97例健康对照者的FcγRⅡA、FcγRⅢA及FcγRⅡB多态性.结果发现:①FcγRⅢA-158V/F多态性分布在ITP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5),158V/V基因型比例在ITP组明显增高(P=0.005),而FcγRⅡA-131 H/R、FcγRⅡB-232T/I多态性分布在ITP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②患者发病时血小板计数及病程与FcγRⅡA、FcγRⅢA及FcγRⅡB各基因型分布均无明显相关性;③38例接受治疗的ITP患者中16例(42%)达完全缓解(CR),13例(34%)达部分缓解(PR),FcγRⅢA-158WV基因型与158F/V基因型疗效存在显著差异(P=0.034),158WV基因型CR减低,而FcγRⅡA、FcγRⅡB多态性与治疗反应无明显相关;④6例接受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的ITP患者,4例(67%)患者达CR,1例(17%)达PR,总治疗反应率高达84%,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FcγRⅢA多态性,而不是FcγRⅡA、FcγRⅡB多态性,与ITP易感性及疗效相关.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FcγR多态性 疾病易感性 疾病严重程度 利妥昔单抗
  • 治疗性抗体高表达CHO细胞株构建策略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CSTPCD 2013年3期

    单克隆抗体(MAbs)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因而被大量用于各种疾病尤其是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2009年,包含生物抗体药物在内的重组蛋白获得了990亿美元的市场销售额[1],最突出的重磅炸弹级药物包括:美罗华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美国Genentech和BiogenIdec公司研制)、赫赛汀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美国Genentech公司研制)、阿伐斯汀贝伐单抗(bevacizumab,美国Genentech 公司研制)、艾比特思西妥昔单抗(cetuximab,美国ImClone 公司和Bristol-Myers Squibb公司研制)和修美乐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美国Cambridge抗体公司和Abbott公司研制)等.表1为2011年部分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全球销售情况[2].以上抗体均由大规模培养的经过基因改造的宿主细胞(host cell)来生产表达.对于治疗性抗体而言,为了满足其生物活性,需要进行正确的折叠和翻译后修饰,因此用于生产治疗性抗体的宿主细胞往往是哺乳动物细胞,主要包括:Sp2/0骨髓瘤细胞、NS0小鼠骨髓瘤细胞、HEK293人胚胎肾细胞和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CHO),其中以CHO细胞用途最为广泛.

    治疗性 单克隆抗体药物 细胞株 美国 小鼠骨髓瘤细胞 西妥昔单抗 宿主细胞 自身免疫性疾病 人胚胎肾细胞 仓鼠卵巢细胞 市场销售额 曲妥珠单抗 利妥昔单抗 翻译后修饰 大规模培养 重组蛋白 销售情况 生物活性 生产 基因改造
  • 淋巴瘤的单克隆抗体治疗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CSTPCD 2006年1期

    淋巴瘤的抗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单抗)靶向治疗是近年肿瘤特异性免疫治疗研究中进展较快并取得较大成功的一个领域.其中抗B淋巴细胞(B细胞)表面CD20抗原的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美罗华)用于人类治疗已有10年之久,是治疗各种B细胞淋巴瘤的关键药物之一.单抗对淋巴瘤有高度敏感性且毒副作用较小,现正用于成千上万的淋巴瘤患者.它对免疫系统的调理作用使得它也被应用于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冷球蛋白血症)以及非血液系统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和其他自身免疫病).但关于其使用的最佳治疗方案,以及是否要与其肆品椒鲜褂还没有定论.本文对单抗治疗淋巴瘤的原理和临床治疗方案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细胞淋巴瘤 治疗方案 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淋巴细胞 利妥昔单抗 细胞表面抗原 冷球蛋白血症 风湿性关节炎 自身免疫病 特异性免疫 单克隆抗体 治疗研究 免疫系统 毒副作用 调理作用 单抗治疗 靶向治疗 敏感性 美罗华
  • 基于抗体的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化前景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CSTPCD 2007年1期

    抗体药物是近年来复合增长率最快的一类生物技术药物,占现有生物技术药物研发总数的30%~35%.截至2006年,美国FDA已批准35个抗体药物,其中治疗肿瘤抗体药物占32%,免疫性疾病37%,器官移植11%,感染性疾病8%,心血管疾病4%,其他8%;按照抗体类型分析,鼠源20%(其中约70%用于肿瘤的治疗),人源化60%,全人抗体20%.在肿瘤治疗方面,应用利妥昔单抗(Rituxanab,美罗华)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已达30多万例病人,单药治疗总有效率为50%,其疗效与化学药物相同,但更安全,几乎无副作用,抗体联合化疗有效率高达80%以上.

    抗体药物 中国 生物技术药物 肿瘤治疗 非霍奇金淋巴瘤 总有效率 心血管疾病 免疫性疾病 利妥昔单抗 感染性疾病 治疗肿瘤 药物研发 无副作用 全人抗体 器官移植 联合化疗 类型分析 化学药物 单药治疗 增长率
  • 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研究趋势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CSTPCD 2014年4期

    抗体药物是发展最快的生物药物之一,为创新药物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其中抗肿瘤抗体药物占主导地位[1]。自1979年第一个治疗癌症的抗体药物利妥昔单抗被美国FDA 批准上市以来,已有17个抗体药物被批准用于癌症治疗,但是其中的吉妥单抗撤出了市场[2-3]。2013年的统计显示,目前处于临床研究的抗体药物大约有350个,其中大部分都处在早期评估阶段[4]。处在 III 期临床研究的治疗性抗体包括28个单抗药物和1个单抗混合物,主要用于癌症、炎症或免疫疾病、高胆固醇、骨质疏松症、阿尔茨海默病和传染病,其中肿瘤治疗抗体10个,非肿瘤治疗抗体19个。还有许多抗体药物处在临床前研究,其研究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包括:抗体新靶点的发现与确认,降低抗体免疫原性的新策略,抗体与药物的偶联物,双特异性抗体以及其他新型抗体药物的研究[5-9]。

    抗肿瘤 抗体药物 非肿瘤治疗 临床研究 利妥昔单抗 双特异性抗体 治疗癌症 阿尔茨海默病 临床前研究 骨质疏松症 主导地位 药物市场 生物药物 评估阶段 免疫原性 免疫疾病 高胆固醇 癌症治疗 治疗性 新策略
  • 非霍奇金淋巴瘤予含利妥昔单抗化疗后卡氏肺孢子虫肺炎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CSTPCD 2016年21期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予含利妥昔单抗化疗与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相关性。方法研究报告2例含利妥昔单抗化疗后确诊卡氏孢子虫肺炎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干咳、气短,迅速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胸部 CT 表现为两肺弥漫性毛玻璃阴影,治疗主要依靠大剂量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伴或不伴卡泊芬净。结论对免疫力低下患者,尤其非霍奇金淋巴瘤予含利妥昔单抗化疗后出现快速进展的低氧血症应警惕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合理预防是治疗此病的关键。

    非霍奇金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肺炎 卡氏肺孢子虫
  •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护理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CSTPCD 2009年2期

    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是一种人鼠嵌合型抗CD20抗体,对治疗复发或难治的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效果显著.我科在2006年10月-2008年5月对7例48例次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患者达完全缓解,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非霍奇金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CHOP方案 肿瘤护理
  • 92例初诊1型糖尿病行利妥昔单抗免疫治疗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CSTPCD 2017年2期

    目的 分析初诊1型糖尿病行利妥昔单抗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探讨有效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初诊1型糖尿病行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92例患者中41例出现不良反应(44.6%).单因素结果显示不良反应发生率:年龄<18岁vs≥18岁(54.0%vs 33.3%,P<0.05);男性vs女性(37.7%vs 53.8%,P>0.05);BMI正常vs不正常(41.8%vs 48.6%,P>0.05);病程≤6个月vs>6个月至≤1年(44.44%vs 45.5%,P>0.05);自身免疫性疾病史有vs无(61.9%vs 39.4%,P>0.05);过敏史有vs无(37.5%vs 45.2%,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353,P<0.05)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史(OR=3.938,P<0.05)为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初诊1型糖尿病行利妥昔单抗治疗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年龄、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史有关.临床上护士要加强此类患者的护理风险评估,以保证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

    糖尿病 1型 护理 利妥昔单抗 不良反应
  •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继发于SLE的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序贯维持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4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继发于SLE的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患者11例,给予利妥昔单抗100 mg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用4周;动态观察血常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CD3+、CDl9+CD20+淋巴细胞数,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lgM、IgA)水平。治疗有效患者序贯给予每6个月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100 mg行维持治疗,通过长期随访评价维持治疗有效性。结果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初始治疗后6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1.8%。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及CD3+淋巴细胞数无明显变化(P>0.05),但CDl9+CD20+淋巴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并达到清除水平。初始治疗完全缓解的6例患者及部分缓解的3例患者均接受了每6个月100 mg利妥昔单抗的维持治疗,随访期间完全缓解的6例患者均未复发,部分缓解的3例患者中1例获得完全缓解,1例维持部分缓解,1例复发。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继发于SLE的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安全有效,而对治疗有效的患者序贯维持治疗能有效减少复发,但其最佳用药方案尚需更多病例观察加以验证。

    继发性血细胞减少症 系统性红斑狼疮 利妥昔单抗
  • 利妥昔单抗在淋巴瘤中的应用进展

    抗CD20抗体利妥昔单抗(IDEC-C2B8,Rituximab,商品名美罗华)是由鼠抗CD20单克隆抗体2B8的可变区和人源IgG1γ1重链及κ轻链的恒定区组成的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CD20抗原是非结合性单抗疗法的一个理想靶点,该抗原具有克隆特异性,仅表达于所有的前B细胞和成熟B细胞中,而不表达于造血干细胞、浆细胞和其他造血细胞系.目前已知的美罗华抗肿瘤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点:(1)补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和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2)直接诱导细胞凋亡;(3)增加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由于CD20是一种泛B细胞抗原,因此美罗华对许多B细胞淋巴瘤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美罗华在淋巴瘤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利妥昔单抗 细胞淋巴瘤 细胞毒作用 美罗华 单克隆抗体 诱导细胞凋亡 细胞抗原 造血干细胞 抗肿瘤机制 肿瘤细胞 应用前景 抗体依赖 依赖性 细胞系 特异性 商品名 嵌合型 敏感性 可变区 结合性
  • 利妥昔单抗联合白介素-11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美罗华)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联合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的疗效.方法 43例RIT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1例:美罗华100 mg静脉滴注,每周1次,共4周,联合应用rhIL-11(2~4 mg/d),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续2~3周.对照组22例:环孢素A(CsA)3~5 mg`kg-1`d-1,用药至少4~6个月,达那唑200 mg/次,2次/d,持续口服4~6个月以上.结果 治疗12周后进行疗效评估,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5.7%,对照组有效率为68.2%,两组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rhIL-11治疗RITP近期内能获得较好的疗效,是RITP的有效方法 之一,其确切疗效和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性 利妥昔单抗 白细胞介素11
  • 利妥昔单抗成功治疗一例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并发的难治性血小板减少

    患者女,52岁.主因活动后心悸、气短5个月,发热、四肢无力3个月于2011年4月3日入住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患者于2010年11月起无诱因出现活动后心悸、气短症状,休息后可缓解.2个月后逐渐出现发热,以午后和傍晚显著,体温最高38℃,同时出现四肢无力,致上肢抬举和下蹲起立困难.就诊于当地多家医院,化验显示轻至中度贫血,血小板呈进行性下降,伴血尿和蛋白尿,抗核抗体阴性.给予对症退热、营养心肌、抗感染等治疗.心悸、气短和四肢无力症状进行性加重,体温不降反升,最高达40℃,每日1~2个高峰,严重时热前伴有寒战.

    利妥昔单抗 治疗 弥漫性 结缔组织病 难治性 四肢无力 心悸 症状 总医院 体温 抗体阴性 活动 患者 发热 血小板 抗感染 解放军 风湿科 蛋白尿 营养
查看更多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