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淡泊?《辞源》释为恬淡,引《抱朴子·广譬》语:“势利不足移淡泊之心”,意思是说不追名逐利.《辞海》的解释添了两个字,为恬淡寡欲,引曹植《蝉赋》云:“实淡泊而寡欲兮独乐而长吟.”翻查古籍,纵览人生,发现淡泊犹如一颗耐嚼的橄榄,品味越久,感悟便越多,意味也越觉悠长.因为淡泊渗透于人类生命的琼浆之中,无所不在.
养生,以《辞源》释义,一般理解为调养个人的衣食住行,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但实际上,中国养生学的涵义之广,几乎涉及到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了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善化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养生的方法很多,单靠某一方面的调养恐怕难以达到养生的目的.什么样的养生才能较为全面的达到养生之目的?我们认为:最好的养生方法莫过于旅游.这是因为旅游不仅能活动人们身体,还能给你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我们不妨从休息、运动、疗疾和益智四个方面来验证旅游和养生之间的关系.
"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为<素问·八正神明论>谈及补泻时所提出.其中"泻必用方"是强调泻的时机,方者,正也."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素问·八正神明论>),即泻的时机选择机体内外环境处于隆盛之时为宜.中医治病素以"阴平阳秘"的平和状态为上乘,以"亢则害,承乃制"为枢机,故泻以正盛之机为宜."补必用员"如何理解呢?原文明确指出"员与方,非针也".即非指针形."方在语中,非下针方正之义,乃与圆字用法异"(<素问识>)."员者,行也,行者移也"(<素问·八正神明论>)."员",通"圆"(<辞源>518),"正以物之圆也,可行可移"(马莳)."行者行其气,移者导其滞……故必用员以行之补之"(张景岳).至此"员","非针之形,言针之用"明矣.通过补法圆活的作用,使经气舒缓运行,达到"散气可收"(<灵枢·始终>)的聚气效果,产生补益作用.
"镵针"是<内经>中所记载的古九针之一.它的渊源和其他的针具一样,都是来源于远古的"砭石"."镵",<说文>解释是"锐器也".在<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中,都解释为古时候的一种刨土工具.
饽饽,原本不是汉语词汇,在满语中是指点心、糕点之类较精细的面食.烙烤出的饽饽因含水分较少,韧中偏硬,易于存放,常被满族人外出或打猎时随身携带,方便食用.《辞源》中释"面饽"通称为饼.
菜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什么是菜?<辞源>说,①指蔬菜类植物的总称.如青菜、野菜.②通"采",采摘.<隶释·梁相孔耽神祠碑>:"躬菜蔆藕."③肴馔的总称.如川菜、粤菜.实际上,菜,应该还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中国饮食的特色--指相对于主食的副食,即就饭吃的菜.为什么说就饭吃的"菜"是中国饮食特色呢?中西餐的不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食物选料、烹饪方法、进餐方式、餐具使用等,其差异在于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饮食文化.关于中西餐不同之处论述不少,而说得既简练又透彻的当属季羡林先生.
"超",<辞源>释之为:"越而过之";"超"字被用于生命科学及养生学,则蕴含奥妙的理念,颇耐人寻思.古人讲,"超凡入圣"是指超越凡俗,进入圣贤的境界,<景德传灯录>称:"定法斜行归真见,必得超凡入圣乡".成语有"超然物外",也即是置身于度外.此外,尚有"超群绝伦"、"超世拔俗"、"超轶绝尘"等.无外乎讲的是一个"超然",示意人对世事脱离不介入的状态.话说回来,人生活在社会中,又岂能不介入世事呢.
何为淡泊?《辞源》释为恬淡,引《抱朴子·广譬》语:"势利不足移淡泊之心."《辞海》的解释添了两个字,为恬淡寡欲,引曹植《蝉赋》云:"实淡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翻查古籍,纵览人生,发现淡泊犹如一颗耐嚼的橄榄,品味越久,感悟便越多,意味也越觉悠长.因为淡泊渗透于人类生命的琼浆之中,无所不在.
罐藏食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先民已利用陶瓦器腌藏食品.<荀子·大略>云:"曾子食肉,有余,日'泔之'.门人日:'泔之伤人,不如奥之.'"<辞源>注解:"泔,以米汁浸渍.奥,藏于甑中,用酒泡或盐腌之.泔渍鱼致腐烂不宜于食,故日伤人".到了公元6世纪,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还记述了罐藏食品方法.如<作宰奥糟苞第八十一>说:先将家畜肉切成块,加入盐、曲拌匀,"和讫,内瓮中密泥封头".又如<炸鱼鲊第七十四>日:"一重鱼,一重饭,手按令坚实.荷叶封口,泥封".
何为淡泊?<辞源>解释为恬淡;<辞海>的解释添了两个字,为恬淡寡欲,引曹植<蝉赋>云:实淡泊而寡欲兮,独乐而长吟.翻查古籍,纵览人生,我发现淡泊犹如一颗耐嚼的橄榄,品味越久,感悟便越多,意味也越觉悠长.因为,淡泊渗透于人类生命的琼浆之中,无所不在.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其含义,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然而,从事儒家思想史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梁涛在他的文章"释慎独"中提到:70年代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行>经传和90年代出土的郭店竹简<五行>都提到一种慎独,其内容却与人们以往的理解大相径庭.其文云:"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这里的慎独实际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所以慎独的"独"并非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指内心的意志、意念.即是指"诚其意",而之所以要诚其意,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内在的意志、意念往往决定、影响着外在行为,有何种意志、意念就会有何种外在表现,故作为一种修养方法,慎独强调首先要端正内在意志、意念,从根本、源头上杜绝不善行为的出现.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慎独修养,在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过程中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