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锡化合物最初是作为PVC的稳定剂开发的,后来作为生物杀伤剂使用,年产量在一直增加.烷基锡分类,有单锡型(RSnX3),二锡型(R2SnX2),三锡型(R3SnX),四锡型(R4Sn);R为烷基或芳香基同锡共价结合;X表示C-Sn以外与锡结合的无机或有机的其它基团,其生理活性按R3Sn>R4Sn>R2SnX>R3SnX顺序排列.
据估计,人类约90%的肿瘤是由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起作用. 大多数环境致癌物是前致癌物,须经体内代谢活化才能发挥生物学作用,这些中间活性产物与生物大分子特别是DNA共价结合引起各种DNA损伤.如果不能及时予以修复,使损伤积累至一定程度就可能导致基因组不稳定性增加,癌基因活化和抗癌基因的失活,引起细胞增殖和分化失控,导致肿瘤的发生.因此机体DNA修复能力是除了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外,影响机体肿瘤易感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不同的载药方式构建4种壳聚糖/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PHBV)复合诱导型骨修复材料,检测并比较4种支架材料对兔桡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筛选出最佳骨修复材料并确定最佳药物控释方式.以淫羊藿苷为诱导因子,采用两相混合冷冻干燥技术以微球载药、改性药物微球(W/O法制得并表征)、改性药物与材料共价结合等药物添加方式及不加药制得4种支架材料,并对其进行显微结构以及载药支架药物缓释表征,后将4种材料分别植入兔桡骨缺损处,于1、3、6个月进行X射线及三维CT观察支架材料对兔桡骨缺损的修复情况,HE,Masson染色观察其诱导成骨效果.结果表明,支架材料呈网络状串珠状的显微结构,载药微球粒径分布在3~11 μm,载药支架材料有着良好的药物缓释,其中共价结合组药物释放峰值时间较其他组推迟,为72 h,且峰值后药物缓释量迅速平稳为75μg左右.X射线及三维CT观察显示,最终共价结合组支架材料骨缺损处连通,且骨密度高于其他3组.HE、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共价结合组成骨效果优于其他组.共价结合的药物添加方式能使支架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效果,进而对兔桡骨缺损表现出良好的修复效果.
EV71属人类肠道病毒基因组A组,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是单链正链RNA病毒。其基因组包含约7400个核苷酸,其中开放阅读框包括3个区域:P1编码4个结构蛋白:VP1~4;P2和P3编码7个非结构蛋白:从2A到2C,3A到3D;开放阅读框两侧是复杂的5′UTR和带有polyA尾的3′UTR;且5′UTR与病毒VPg蛋白共价结合。 EV71通过识别宿主细胞上特定的受体(人类P选择性糖蛋白配基1以及清道夫受体B2)进入细胞[1-2]。感染宿主细胞后,其基因组虽缺乏5′帽子结构,但在其5′非转录区(5′UTR )有内在核糖体进入位点( 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IRES),其能在不依赖帽子结构的情况下翻译成单个的多聚蛋白质,该蛋白质可被病毒编码的蛋白2Apro及3Cpro加工成外壳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参与病毒RNA的复制[3-5]。虽然目前关于EV71复制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但几乎所有的肠道病毒均具有相似的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复制策略。其中,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已被深入研究的小RNA病毒,其复制的特点可作为研究EV71复制的参考模式。本文将主要描述参与EV71复制的宿主因素、尤其是在病毒RNA合成、依赖IRES翻译中的作用。
目的 采用共价结合的方法制备靶向包载经PEG修饰的重组腺病毒PLGA- COOH造影剂,并考察其体外寻靶能力.方法 采用碳二亚胺法将包载经PEG修饰的重组腺病毒PLGA-COOH造影剂与抗体共价结合,制备靶向高分子超声造影剂,检测该造影剂一般特性及体外寻靶能力.结果 体外寻靶实验显示,该靶向超声造影剂与普通包载经PEG修饰的重组腺病毒PLGA COOH造影剂对照能聚集并牢固结合到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结论 成功制备出靶向包载经PEG修饰的重组腺病毒PLGA-COOH造影剂,该靶向造影剂在体外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寻靶结合能力.
目的 探讨共价结合与静电吸附法连接超声微泡与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微球的效率,制备一种新型载药超声微泡.方法 采用机械振荡法制备正电荷氨基化超声微泡(MB-NH2).以双乳化法制备负电荷PLGA纳米微球(NP),并用碳二亚胺法活化NP表面的羧基,得到活性PLGA纳米微球(NP-COOH).分2组连接超声微泡与纳米微球:静电组(MB-NH2+NP)、共价静电协同组(MB-NH2+NP-COOH).在光镜下不同时间点观察连接效果.结果 48 h后光镜下静电组超声微泡表面光滑,周围未见纳米微球聚集;共价静电协同组超声微泡表面不光滑,周围布满数量不等的小圆形的纳米微球,呈花环状.结论 在共价结合与静电吸附的协同作用下,可成功制备出一种新型载药超声微泡,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
随着各种新药的广泛应用以及联合用药的增多,药源性肝损伤的发生率逐年增高.药源性肝损伤的发生与肝组织内高表达的细胞色素P450(CYP450)密不可分.CYP450是参与药物Ⅰ相代谢的主要酶系,部分药物经CYP450代谢产生反应性代谢产物,后者可与肝细胞内大分子物质共价结合,通过诱发免疫反应、引起脂质过氧化等不同的机制造成肝损伤.CYP450的诱导和抑制以及CYP450表达的个体差异都与药源性肝损伤的发生有关.基于CYP450在药源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围绕CYP450进行的代谢酶研究和新药分子设计已经开展,这对预防和减少药源性肝损伤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用溶于食用油的CCl4来诱导肝硬化是最经典、最确切的实验模型.CCl4进入体内后,被细胞色素P450代谢产生活性物质,通过脂质过氧化、共价结合等机制引起选择性肝损伤;同时许多恢复因子也参与了肝硬化发生.血管活性物质对肝脏血流的调控在门脉高压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二膦酸盐是目前治疗骨代谢性疾病中重要的一类抗骨吸收药物,主要运用于Paget's病、骨质疏松症和肿瘤相关性骨病.这类化合物类似焦磷酸盐,对骨矿有高度亲和力,非水解的P-C-P基本结构与焦磷酸(P-O-P)显著不同,与C原子共价结合的两条侧链通常称为R1和R2.R1侧链、磷酸根上氧原子和钙原子螯合形成三配位体,决定二膦酸盐能否迅速结合至骨矿表面,抑制骨吸收后骨的矿化过程,过量长期摄入二膦酸盐可引起矿化障碍;R2侧链是二膦酸盐的关键结构,不同的骨吸收抑制效应与R2侧链结构存在明确关联.目前二膦酸盐的作用机制仍未完全清楚,仅以二膦酸盐对骨的亲和力很难解释不同二膦酸盐骨吸收抑制强度的显著差异,这可能是此类化合物存在特异作用靶点,如细胞内某些酶或特定代谢产物,近年来细胞分子学研究使人们对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有了更多的认识.
许多生产、生活活动可以产生醛类化合物,如石化、塑料等工业,机动车尾气、烹调油烟、香烟烟雾,建筑、装饰材料中的脲醛树脂、夹合板油漆、染料以及新家具等[1,2].醛类化合物可引起很多症状、体征,如鼻咽部疾病、多痰和对皮肤、眼睛的直接刺激、头痛等[3,4].许多研究表明,醛类化合物(尤其是甲醛、乙醛、丙烯醛)具有遗传毒性,活泼的醛基使其不需经过代谢就能攻击亲核基团,与DNA共价结合形成加合物,引起DNA链间交联、DNA断裂等[5].醛类化合物和2,4-二硝基苯肼(DNPH)在室温下即可迅速反应,生成稳定的淡黄色2,4-二硝基苯腙,可利用紫外检测器进行检测.
自由基在各种肝病致病机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早已为国内外学者所认同[1],包括损伤细胞DNA,破坏核苷酸辅酶,干扰巯基酶,共价结合和脂质过氧化等作用.针对自由基的拮抗剂研究一直为当今肝病治疗的热门课题.
化学毒物直接或经生物代谢后与遗传物质DNA共价结合,形成DNA加合物.与DNA结合的部位也即基因作用靶点,是环境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价、药物筛选、肿瘤防治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化学物质经代谢活化后与DNA大分子的结合具有位点特异性,可能是某种化学毒物导致特定部位特定肿瘤的原因之一.现就DNA加合物形成的位点特异性及特异位点DNA加合物与突变的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为深入认识其致癌机制提供线索.
目的:改进脂肪族聚氨酯(polyurethane,PU)弹性体表面接枝肝素(heparin,Hep)的工艺过程,观察共价键合法接枝肝素后其血液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8于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完成.材料制备:①脂肪族聚氨酯的合成:采用一步法合成以4,4'-甲烷二苯基二异氰酸酯(HMDI)或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醑(IPDI)、扩链剂1,4-丁二醇为硬段,聚四氢呋喃醚为软段的脂肪族聚氨酯,分别生成IPDI型聚氨酯和HMDI型聚氨酯.②共价键合法聚氨酯表面接枝肝素:形成PU-Hep,PU-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Hep,PU-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O)-Hep,PU-PVA-PEO-Hep中间产物.实验评估:①接枝肝素含量的测定:甲苯胺蓝显色法测定聚氨酯表面的肝素含量;甲苯胺蓝分光光度法测定肝素释放速率.②肝素接枝表面的血液相容性测定:通过溶血实验和血小板黏附实验测定.结果:①聚氨酯表面的肝素含量:IPDI型聚氨酯和HMDI型聚氨酯表面肝素(PU-PVA-PEO-Hep)接枝量分别达到64 8,51.0 mg/m2.②肝素释放速率:浸泡20 d后,IPDI型聚氨酯肝素化表面(PU-PVA-PEO-R-NHCO-Hep)的肝素含量从64.8 mg/m2下降到51.7 mg/m2(脱落20.2%),HMDI型聚氨酯肝素化表面(PU-PVA-PEO-Hep)的肝素含量从51.0 mg/m2下降到39.1 mg/m2(脱落23.3%).肝素的释放速率在浸泡7 d后达到稳定,约为0.6×10-8 g/(m2·min).③聚氨酯表面接枝肝素后溶血率:溶血率有一定降低(IPDI型从2.40%降低至1.94%、HMDI型从3.20%降低至2.36%),溶血率均小于5%,符合生物医用材料的溶血性要求,其中IPDI型聚氨酯血液相容性好于HMDI型.④血小板黏附情况:表面改性之前,IPDI型聚氨酯表面黏附的血小板数目多于HMDI型.IPDI型聚氨酯抑制血小板形成血栓的能力好于HMDI型.表面接枝肝素后,PU-PVA-PEO-Hep的血液相容性优于PU-PVA-Hep和PU-PEO-Hep.结论:表面共价键合法接枝肝素的脂肪族聚氨酯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且肝素释放速率慢,基本满足人工心脏瓣膜材料的要求.
泛素(ubiquitin)是一种仅有76个氨基酸的小型蛋白质(多肽),它与活化酶(E1)、结合酶(E2)、连接酶(E3)构成复合酶系统(ubiquitin system).在E1、E2及E3的作用下,泛素与靶蛋白质进行共价结合(泛素C末端的羧基与靶蛋白质上赖氨酸残基的ε-氨基缩合成为异肽键).通过这种E1-E2-E3反复级联反应,很多泛素分子形成了树枝状的多聚泛素链.
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可替代DNA前体胸腺嘧啶核苷竞争掺入S期细胞DNA,取代 3H-TdR的应用,避免放射性污染,且检测方便省时.核苷属小分子半抗原,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需与大分子载体连接成完全抗原才引起宿主有效的免疫应答.本文将尿嘧啶核苷与卵清蛋白(ovalbumin,Ova)或牛血清白蛋白(burine serum albumin,BSA)共价结合,并证实偶联物具有免疫原性.
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中固定半抗原通常采用与蛋白分子相偶联或共价结合到固相载体上。
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a),Mp(a)]是1967年由挪威遗传学家Berg[1]首先发现并命名的,主要由蛋白质、类脂和糖类组成,是载脂蛋白a(Apoa)和载脂蛋白B(ApoB)两部分以二硫键共价结合的一种低密度脂蛋白(LDL).Lp (a)的升高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首先对心脑血管疾病、肾病、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个体的血清中Lp (a)含量进行测定,以探讨其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并对冠心病(CHD)组与对照组做进一步比较,分析CHD患者的血清Lp(a)水平,旨在评价Lp (a)对CHD的诊断价值及地位.
α1-MG属lipocalin家族成员[1],最早由Berggard从人的尿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分子量为26~33kD的棕黄色糖蛋白,在血浆中可与多种血浆蛋白共价结合形成复合物进行运输.编码该蛋白的基因很特别,该基因(AMBP)同时编码α1-MG和胰蛋白酶抑制剂--bikunin.在肝细胞中,α1-MG和bikunin被翻译成相连的前体蛋白之后被剪切开分泌入血.
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肝细胞核内可检测到一种不同形式的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不与蛋白共价结合.cccDNA是嗜肝DNA病毒科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中间体,是嗜肝DNA病毒mRNA和前基因组RNA的合成模板,是嗜肝病毒持续感染的关键因素[1-2].目前普遍使用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能很好的抑制HBV复制,控制病情,但是一旦停药后HBV很容易再次复制,其原因就在于肝细胞中HBVcccDNA的持续存在,因此,清除HBVcccDNA是真正治愈乙肝的关键,HBV cccDNA的相关研究是医学界的重点和热点之一.HBV cccDNA主要位于感染的肝细胞核中,一般使用肝脏组织来检测.但是肝组织样本采集困难,限制了其使用.近年,有研究检测血清中HBVcccDNA载量,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运用.
HBV为带包膜的嗜肝DNA病毒属,其基因组由松弛环状、部分双链DNA(rcDNA)组成.负链较长,约为3 200个核苷酸(nt),其5'端共价结合病毒多聚酶;正链较短,长度可变,为1 700~2800nt,在其5'端有寡聚核糖核苷酸帽.HBV基因组具有4个开放读码框(ORF),通过不同的起始密码子(ATG)编码至少7个蛋白,包括3个表面抗原:包膜蛋白前-S1、前-S2、S,HBcAg,HBeAg,病毒多聚酶(P)及X蛋白(HBxAg).包膜蛋白的作用主要是允许病毒核壳体进、出宿主肝细胞而不引起细胞裂解.前-S1蛋白由前-S1基因编码,前-S1基因区的长度在不同亚型问有所差别,在324~357 nt.前-S1蛋白在HBV生物学中具有双重作用,它既是病毒包膜装配过程中与核心颗粒结合的配体,也是在病毒感染过程中与一个尚未鉴定出的宿主细胞受体相互作用的底物.许多研究表明,HBV前-S1蛋白具有反式激活作用[1-4].
在HBV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可检测到一种不同形式的病毒DNA--共价闭合环状DNA(HBVcccDNA),不与蛋白共价结合,是乙肝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中间体,是病毒mRNA和前基因组RNA转录的模板,它的存在是病毒复制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评价HBV感染状态及药物疗效最重要的指标,但取材困难.
综述了几种与环糊精共价键合的前药的释药行为和机理,并阐述了其在结肠靶向释药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1.机理1.1.5-氟尿嘧啶抗肿瘤机理 5-氟尿嘧啶(5-Fu)是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广谱抗肿瘤药物,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代谢产物干扰肿瘤细胞的核酸代谢,但其主要途径是:进入肿瘤细胞内的5-Fu转化为磷酸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FdUMP),是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代谢产物,可与还原型四氢叶酸及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TS)以共价结合形成三元复合物,使TS酶失活,从而抑制DNA的合成.
由于聚乙二醇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柔顺性,能够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将其修饰到靶向纳米制剂表面能够增加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和浓度,因此聚乙二醇修饰靶向纳米制剂已成为目前药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总结了靶向纳米制剂的聚乙二醇物理和化学修饰方法,将聚乙二醇-脂质衍生物物理插入纳米制剂,或将聚乙二醇与纳米制剂化学键合;并探讨了聚乙二醇参数(如聚乙二醇相对分子质量、修饰密度、空间构象)对靶向纳米制剂性质的影响,对更好地构建聚乙二醇修饰的靶向纳米制剂提供参考.
一个世纪前,Pfeiffer首先提出"内毒素"一词,是指革兰阴性细菌培养滤液中具有生物活性的稳定物质.广义地讲,内毒素是指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的外部结构而言,其化学成分是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进一步研究表明,内毒毒的主要成份是脂多糖(LPS),所以现认为LPS即为革兰阴性细菌的内毒素.LPS是一个复杂的大分子,含有与多糖共价结合的脂类,即类脂A(LPS的"毒力中心").
酪氨酸激酶的过度表达和过度激活在许多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多种酪氨酸激酶成为抗肿瘤药物的靶点。目前已经上市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多属于可逆性抑制剂,这些药物具有选择性差、药效不够强烈和持久以及易引发耐药性等缺点。近些年,不可逆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正方兴未艾。这一类药物分子以不可逆的共价键与酪氨酸激酶上ATP结合域进行结合,从而使该靶点永久性失活。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不可逆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有效地解决可逆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几个缺点。目前,已经有一批不可逆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进入市场或临床研究阶段。该篇综述是对不可逆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结构、药理和药化特征及其研究进展等进行总结和阐述。
目的 探讨氯乙醇对鼠肝线粒体Ca-Mg-ATPae的体外毒性。方法 采用游离线粒体和游离肝细胞系统,测定Ca-Mg-ATPase的活力及游离肝细胞大分子放射性。结果 氯乙醇对小鼠肝线粒体钙泵的损害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及时间-效应关系;其抑制性质是属于不可逆抑制;14C-氯乙醇与游离肝细胞大分子共价结合存在明显的时间依赖性。结论 氯乙醇对鼠肝线粒体钙泵的不可逆抑制作用可能与共价结合有关。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是研究不涉及DNA序列改变的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可遗传修饰,即探索从基因演绎为表型的过程和机制的一门新兴学科.DNA的甲基化是调节基因表达的一种表观遗传方式[1].DNA甲基化因其与人类发育和肿瘤的密切关系,已经成为表观遗传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所谓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转移酶(DNMT)作用下,将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的甲基基团共价结合到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5'碳位上的过程.
舒他西林(sultamicillin),又称甲苯磺酸舒他西林(sultamicillin t osylate)、舒他西林甲苯磺酸盐,是由等摩尔的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ABPC)与舒巴坦(su lbactam,SB)以亚甲桥相连接而成的双酯,也就是二者共价结合形成的甲苯磺酸酯.我国将舒巴坦称为青霉烷砜(sulbacatam,CP 45899),或称舒巴克坦.
纳米粒(Nanoparticle,NP)是粒径10nm~500nm之间的固态胶状粒子,包括纳米囊和纳米球两类.NP可作为一种药物传递和控释的载体,亲脂性药物通过溶解和包裹的方式被包封于粒子内部;而亲水性药物常通过吸附、交联、共价结合等方式附着于粒子表面.NP自问世以来,由于具有减少药物剂量、降低毒性、减轻变态反应及免疫反应、延缓释放、降低体内消除速度、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靶向释药性好等优点,同时又克服了脂质体因脂质膜易于降解,药物易渗漏、重复性较差、体内不稳定的缺点,而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