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遗传物质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RNA/DNA)由核苷酸组成.不同的核苷酸按所含碱基的不同分为4种,这些碱基为腺嘌呤(adenine,A)、鸟嘌呤(guanine,G)、胞嘧啶(cytosine,C)和胸腺嘧啶(thymine,T,为DNA特有)或尿嘧啶(uracil,U,为RNA特有).通常人们用碱基名称来区别核苷酸种类.
目的 探讨利用放射性核素153Sm体外标记胞嘧啶进行肿瘤代谢显像的可行性.方法 胞嘧啶与DTPA的偶联产物C-DTPA,经纯化后体外标记153Sm,并对得到的显像剂C-DTPA-153 Sm的质量规格进行检测:①制剂要求:检菌,热原检测;②毒理学:急性毒理测定;③特殊参数:标记率,体外稳定性;④药动学:家兔血浆药物代谢动力学;⑤药效学:体外细胞显像,荷瘤小鼠显像.结果 体外实验、动物实验显示C-DTPA-153Sm为无菌、无热原、无毒性的安全制剂,并且可以在肿瘤部位浓集.结论 153Sm标记胞嘧啶代谢显像方法对多种肿瘤有诊断价值,可以无创性的体内评价肿瘤的增生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UNX3(PEBP2aC/CBFK3/AML2)为新近克隆的一种候选抑癌基因,该基因在人类多种肿瘤中存在甲基化异常,而抑癌基因启动子及其CpG岛胞嘧啶高甲基化可导致基因表达失活.
CpG 基序(CpG motifs)是指含有非甲基化的胞嘧啶(C)和鸟嘌呤(G)核苷酸核心的寡聚脱氧核苷酸(ODN)序列,又称为免疫刺激序列,一般为 6 个寡聚核苷酸.1995年,Krieg 等[1]研究发现非甲基化的 CpG 二寡聚核苷酸是病原体 DNA 免疫刺激活性的结构基础,自此,对 CpG 基序的各种研究得以展开,包括 CpG 基序免疫刺激机制、CpG 基序个数及结构对免疫刺激活性影响、CpG 寡聚脱氧核苷酸作为佐剂使用等.
DNA甲基化是哺乳动物基因组的显著特征,在DNA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下,以S-腺苷甲硫氨酸为甲基供体,将甲基转移到胞嘧啶的5'位置上.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对基因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哺乳动物DNA甲基化的修饰对胚胎发育、X染色体失活和基因印记等起重要调节作用.DNA甲基化异常可导致一些疾病如肿瘤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近年发现含磷酸化胞嘧啶鸟嘌呤基序(CpG)的脱氧寡核苷酸(CpGODN)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增强Th1和抑制Th2细胞反应,在抗原提呈阶段即发挥作用,我们采用尘螨抗原制作小鼠哮喘模型,探讨CpGODN的早期防治作用.
探讨凝血栓蛋白(THBS)1基因表达、启动子胞嘧啶磷酸鸟嘌呤岛(CpG岛)甲基化与结直肠腺癌及其临床与病理特征的关联,并分析THBS1基因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最新研究进展揭示,抑癌基因功能的抑制或失活,除了与基因片段的丢失,DNA序列的错位、缺失、重组、变换、点突变等机制相关外,还与DNA序列中CpG岛(CpG island)中胞嘧啶(C)碱基环上发生的甲基化(mCpG)有极其重要的相关性.
可变数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VNTR)通常由二个核甘酸组成的单元如"胞嘧啶+腺嘌啉"(CA)经过若干次重复组成,由于重复的次数(即n值)是可变的,因而构成一种多态类型.在非严格定义的情况下,也称为微卫星重复多态,然而VNTR是从多态自身的结构特点来命名的,而微卫星重复多态是从此类DNA在梯度离心分离时所表现的特性提出来的.VNTR是近年提出的概念,因其在基因组中分布极为丰富,故应用日趋广泛.就某一VNTR而言,通常重复单元可以表现出几次到几十次不同的重复,并由此决定不同的长度类型,因而其蕴含的多态信息量(PIC)较大.
吉西他滨-2'-脱氧-2',2'-二氟胞苷盐酸盐(β异构体)是一种新型的脱氧胞苷类似物,属嘧啶类抗代谢药物.分子量为299.66,分子式为C9H11F2N3O4.结构与阿糖胞苷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吉西他滨脱氧胞苷胞嘧啶糖环第2碳上的2个氢原子被2个氟原子取代.
DNA甲基化具有多方面的生物学意义,它是由甲基转移酶介导,以S-腺苷-L-甲硫氨酸为甲基供体,在胞嘧啶5位碳原子上加入一甲基基团,DNA甲基化是最常见的复制后调节方式之一,在基因表达、胚胎发育、基因组印迹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与某些肿瘤和遗传病的发生密切相关[2].
抗病毒药拉米夫定(lamivudine)是一种胞嘧啶核苷衍生物,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有很强的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作用,临床试验也证明拉米夫定可迅速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BV-DNA)的浓度,改善肝组织学的病变,促进人体自然免疫防御系统发挥作用,从而显著地减少体内的HBV,减轻肝脏的炎症病变,改善肝功能,并阻止肝脏纤维化的进程.
甲基化是指由DNA甲基转移酶介导,在胞嘧啶或腺嘌呤碱基上的第5位碳原子上加上一个甲基的化学修饰过程,这种甲基化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有机体中.DNA甲基化参与植物基因表达的调控,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2],可以用来作为一个反应基因组表达的指标.
目的 建立UPLC法同时测定梅花鹿鹿茸(花鹿茸)中胞嘧啶、尿嘧啶、腺嘌呤、鸟嘌呤、次黄嘌呤、黄嘌呤、尿苷、胸腺嘧啶、肌苷、鸟苷、腺苷、2'-脱氧鸟苷、B-胸苷13种核苷类成分含量的方法,研究不同加工方式的花鹿茸核苷类成分含量的差异及其在不同部位中的分布差异.方法 水超声辅助提取花鹿茸样品中的核苷类成分,色谱柱AcquityUPLC(R) HSS T3(100 mm×2.1 mm,1.8 μm),乙腈(A)-0.006%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30℃;进样量3 μL;检测波长260 nm.结果 13种成分基本达到基线分离,线性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6);排血茸和带血茸的蜡片、粉片、纱片部位核苷类成分的总量分别是4.47、3.95、2.68 g/kg和4.14、3.44、2.51 g/kg,煮炸茸和冻干茸3个部位核苷类成分的量分别为4.60、2.95、2.74 g/kg和5.06、4.24、2.31 g/kg.结论 就核苷类成分总量而言,排血茸蜡片、粉片、纱片部位高于带血茸,冻干茸蜡片、粉片部位高于煮炸茸,纱片部位低于煮炸茸.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自杀基因/前药系统和放疗对人骨肉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以大肠杆菌JM107为模板,PCR扩增出CD基因,测序并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质粒pEGFP-C1中,构建EGFPCD融合基因.用DOTAP将分别含有CD和HSV-TK的两种质粒pEGFP-CD和tgCMVHyTK同时导入人骨肉瘤细胞SAOS-2,经G418和潮霉素B共同筛选后,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阳性克隆细胞株SAOS-2CDTK.运用PCR和Northern blot方法检测SAOS-2CDTK细胞中的CD和HSV-TK基因及其表达.用MTT法检测单独或联合应用两种前药(GCV、5-FC)对SAOS-2CDTK细胞的存活率、"旁观者效应"以及细胞对放疗敏感性的影响.结果测序图和酶切鉴定证明CD基因的克隆和含EGFPCD融合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EGFP-CD的构建是成功的.荧光显微镜观察SAOS-2CDTK细胞胞质呈现绿色荧光.PCR和Northern blot分析均表明SAOS-2CDTK细胞中含有CD和HSV-TK两个基因,并获得mRNA水平的表达.与单一前药相比,联合应用两种前药时,SAOS-2CDTK细胞的存活率下降,"旁观者效应"及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增强.结论联合应用两种自杀基因/前药系统和放疗可增强细胞毒作用,为骨肉瘤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2004年美国FDA批准胞嘧啶类似物5-氮杂胞苷(5-aza-cytidin)用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以后,第二种新药脱氧杂氮胞苷,又称地西他滨(5-aza-2 deoxycytidine,DCA)问世.
目的:构建含CDglyES融合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并观察其在体外对宫颈癌细胞的直接抑瘤作用和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用PCR方法扩增CD基因和glyES基因片段,构建成腺病毒穿梭质粒pAdCDglyES.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方法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重组构建出重组腺病毒质粒prAdCDglyES.经脂质体介导转染293细胞,进而扩增获取重组腺病毒rAdCDglyES.用MTT法检测rAdCDglyES/5-FC系统对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及其表达产物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增殖的影响.结果:纯化的rAdCDglyES滴度为1×10.3-TCID50/L,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达(84.1±7.3)%,高于对照rAd-LacZ/5-FC系统的(23.1±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浓缩的转染了rAdCDglyES的细胞培养上清液对ECV-304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为(77.7±1.8)%,高于同样浓缩的转染rAd-CD细胞培养上清液抑制率的(22.9±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AdCDglyES在体外对宫颈癌具有直接和间接抑瘤作用.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对我国人民健康的一大威胁,它具有发病率高、迁延难愈、无特效治疗等特点。目前国内外学者侧重于进行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最先被批准公开应用的一线抗HBV药物α-干扰素(α-IFN)具有诸多不足:应答率低[1],不良反应多见,应用不方便,价格昂贵等,且不宜应用于失代偿期肝病、器官移植、有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适应证有一定限制[2]。新近发展并已被批准上市的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化学全称是2′,3′-双脱氧-3′-硫代胞嘧啶,简称3TC)是抑制HBV的又一大突破。迄今全球已逾万人使用且取得了肯定的效果,包括对于转氨酶、HBV-DNA定量的复常,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肝组织学的改善等方面。但在应用过程中发生耐药性机率比较大且难以克服,成为3TC应用中的一大问题。
拉米夫定(Lamivudine,化学名称:2',3'-二脱氧-3'-硫代胞嘧啶,简称3TC),是一新型的核苷类口服抗病毒药,它对HBV的抑制作用首先由Benhamou等于1996年治疗伴HBV感染的HIV感染者时发现[1],目前3TC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3TC已引起世界各国肝病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就3TC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本文就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与恶性肿瘤耐药的关系及其在逆转耐药中的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述之如下.1 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1.1 DNA甲基化DNA甲基化是指在DNA复制以后,在DNA甲基化酶的作用下,将S-腺苷甲硫氨酸分子上的甲基转移到DNA分子中胞胞嘧啶残基的第5位碳原子上,随着甲基向DNA分子的引入,改变了DNA分子的构象,直接或通过序列特异性甲基化蛋白、甲基化结合蛋白间接影响转录因子与基因调控区的结合.
潘生丁是一种抗凝血药物,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可抑制血小板释放反应,在临床上常用于DIC及肾小球疾病,现已发现它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也有治疗某些病毒性疾病的报道[1].潘生丁在试管内对不同病毒代表株,有广泛抗病毒作用.机制为:①抑制二氧嘧啶核苷酸、脱氧胞嘧啶和核苷进入胞内,并能选择性抑制病毒RNA合成,阻止病毒特异性增殖过程;②诱导干扰素产生;③影响病毒黏附和释放;④扩张血管,改善体内微循环,提高机体抵抗病毒能力,并有退热作用.
DNA甲基化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表观遗传修饰,在哺乳动物中,这种在胞嘧啶的嘧啶环第五位碳原子上添加一个甲基集团的修饰方式主要存在于CG 二核苷酸(CpG)富集区,从而关闭众多基因的表达活性且能稳定遗传[1].哺乳动物体内CpG 主要有两种存在形式:①以甲基化状态散在分布于DNA 中;②以非甲基化状态高度聚集于启动子部位或第一外显子区[2].
背景:卵巢颗粒细胞的过度凋亡是诱发卵巢早衰的根本途径,bcl-2基因具有抗细胞凋亡的特性.但实验表明,大鼠bcl-2基因序列中鸟嘌呤与胞嘧啶含量高达60.6%,应用常规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无法扩增出此基因.目的:拟克隆大鼠基凶组中高鸟嘌呤与胞嘧啶含量的bcl-2基凶编码序列.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实验,于2007-05/12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医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材料:Wistar大鼠购自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生产供应部,大肠杆菌DH5 α由中山大学分子医药生物学实验室保种,载体pMD18-T购自TakaRa大连宝生物技术公司.方法:采用改进的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从大鼠脾脏组织中扩增出鸟嘌呤与胞嘧啶含量为60.6%的bcl/-2 cDNA编码序列,将扩增产物克隆至pMD18-T载体中,用单菌活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快速鉴定DNA片段后进行序列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大鼠bcl-2基因cDNA克隆与纯化.②bcl-2基因cDNA与pMD18-T载体的连接、转化、鉴定阳性克隆及测序结果.结果:在筛选的阳性克隆中扩增到大鼠bcl-2基因,DNA序列分析结果与Genebank中序列相比,同源性为99%.结论:高鸟嘌呤与胞啼啶含量基因的扩增属于困难聚合酶链反应,实验采用改进技术成功克隆了大鼠bcl-2基因,此技术也适用于其他富含鸟嘌呤与胞嘧啶的基因快速扩增.
拉米夫定是一种胞嘧啶核苷衍生物,据文献报道[1],可以有效的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使大多数病人转氨酶恢复正常.我们于1999年3月~2001年5月间使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6例,乙肝肝硬化18例,现报告如下.
基因DNA可转录成与之互补的硷基序列的RNA,并剪接形成mRNA,mRNA通过核糖体翻译为蛋白质.其中DNA为有腺嘌呤(A)、胞嘧啶(C)、鸟嘌呤(G)、胸腺嘧啶(T)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连接的,而RNA分子则是由A、C、G、尿嘧啶(U)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连接的.因此,DNA和RNA具有与各自的硷基和互补的硷基序列的DNA乃至RNA相结合的性质[A与T(RNA时为U)、C与G].
甲基化胞嘧啶(5'methylated cytosine,5mC)被称之为人类DNA的第5种碱基.肿瘤表观基因组(cancer epigenomics)概念的提出和人类表观基因组计划(Human Epigenetic Project,HEP)的实施将表观遗传学研究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1].了解DNA甲基化分析技术的原理、适应范围和优缺点有利于研究者根据自身不同需求和设备条件来选择有效方法达到最终目的[2,3].
拉米夫定是近年来临床应用较广泛的治疗慢性HBV感染的胞嘧啶核苷类药物,可有效抑HBV多聚酶的逆转录活性,使血清HBV DNA含量明显降低,提高血清HBeAg/HBeAb转换率,改善肝功能,具有较强的抗乙肝病毒的作用.但随着拉米夫定治疗时间的延长,出现耐药及HBV多聚酶逆转录酶区YMDD序列发生变异.
拉米夫定(Lamivudine)是硫代脱氧胞嘧啶(2'deoxy-3'-thiactidine,3TC),一种具有强大抑制病毒复制作用的新一代核苷类药物,该药和其它药物之间无显著的交互影响,是高效、直接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药物.迄今为止,拉米夫定治疗乙肝的疗效已得到全球性的认可,有望突破多年来临床上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困境,成为抗HBV的理想手段[1],本文拟就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作用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拉米夫定(Iamivudine)是硫代脱氧胞嘧啶(2'-deoxy-3'-thiacvtidine,3TC),一种核苷类似物,近年来发现它通过阻断逆转录酶(依赖RNA的DNA多聚酶)活性有效地抑制HBV和HIV-1的复制,除了改善肝功能和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还可能阻断肝纤维化的进程,终止肝硬化的发展;尤其是3TC不受人种、病毒感染的模式、野生型或基因组前C区突变的影响;此外3TC还能抑制肝移植受体和AIDS病人体内的HBV复制,该药和其它药物之间无显著的交互影响.
目的 优化金蝉花Cordyceps cicadae中胞嘧啶、尿苷、肌苷、鸟苷、腺苷的超声提取工艺.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溶剂种类、溶剂用量、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各核苷含有量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 最佳条件为加10倍量蒸馏水提取2次,每次30 min,胞嘧啶、尿苷、肌苷、鸟苷、腺苷平均含有量分别为0.500、0.873、0.155、0.471、0.542 mg/g.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金蝉花中5种核苷的超声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