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R7 属于CC 类趋化因子受体,曾用名EBI-1、BLR-2 和CMKBR2,含378 个氨基酸残基,基因定位于17q12 ~q21.2.与其结合的CC 类趋化因子配体为CCL21(也称为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econdary lymphoid-tissue chemokine,SCL)和CCL19 (也称为EBI1 配体趋化因子,EBI1-ligand chemokine,ELC),均特异性高表达于淋巴结、扁桃体、非淋巴组织的内皮淋巴导管、脾T 细胞富集区及淋巴内皮中.
P53凋亡刺激蛋白(apoptosis stimulating protein of p53, ASPP)是卢欣教授的研究组在2001年发现的一个新的蛋白家族[1]。p53凋亡刺激蛋白抑制因子(in-hibitory member of the ASPP family, iASPP)是ASPP (apoptosis stimulating protein of p53)蛋白家族的一员,另外两个成员为ASPP1、ASPP2。这一家族蛋白的结构特点是在羧基端上都含有大量锚蛋白重复,SH3结构域和脯氨酸富集区[2](图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免疫系统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是T细胞特异免疫应答的直接启动者和调控者,是连接天然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桥梁.DCs在外周血与组织中摄取和处理抗原之后,迁移到引流淋巴结,在淋巴结T细胞富集区将抗原递呈给静止淋巴细胞.
DNA甲基化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表观遗传修饰,在哺乳动物中,这种在胞嘧啶的嘧啶环第五位碳原子上添加一个甲基集团的修饰方式主要存在于CG 二核苷酸(CpG)富集区,从而关闭众多基因的表达活性且能稳定遗传[1].哺乳动物体内CpG 主要有两种存在形式:①以甲基化状态散在分布于DNA 中;②以非甲基化状态高度聚集于启动子部位或第一外显子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