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喹诺酮类(Quinolones)抗菌药是指吡啶酮酸(Pyridonecarboxylicacid)并联苯、吡啶或嘧啶环等芳香环组成的化合物,通过选择性地抑制细菌DNA促旋酶与拓扑异构酶Ⅳ而出现抗菌作用,是对人类相对安全的一类合成抗菌药.(见图1)
DNA甲基化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表观遗传修饰,在哺乳动物中,这种在胞嘧啶的嘧啶环第五位碳原子上添加一个甲基集团的修饰方式主要存在于CG 二核苷酸(CpG)富集区,从而关闭众多基因的表达活性且能稳定遗传[1].哺乳动物体内CpG 主要有两种存在形式:①以甲基化状态散在分布于DNA 中;②以非甲基化状态高度聚集于启动子部位或第一外显子区[2].
DNA甲基化是具有可逆性与遗传性的一种基因修饰方式,在哺乳动物中,DNA甲基化主要发生在CpG二核苷酸胞嘧啶核苷的嘧啶环5位碳原子上,且双链对称出现.胞嘧啶核苷的嘧啶环第5位碳原子在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s)介导下以S-腺苷蛋氨酸作为甲基供体而发生甲基化.DNA甲基化可以抑制基因表达,DNA异常甲基化表现为高甲基化和低甲基化.在肿瘤组织中,基因异常甲基化主要表现为某些特殊基因高甲基化和全基因组整体低甲基化.高甲基化一方面引起基因突变率增加,另一方面在肿瘤发生过程中抑癌基因的高甲基化导致肿瘤的发生和转移.全基因组的低甲基化容易引起基因突变[1]、染色体杂合性丢失[2]、原癌基因活化[3]等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甲基化可以作为肿瘤特异性标志物在肿瘤的诊断、预防以及治疗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仅次于肺癌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与基因甲基化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就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的基因甲基化改变作一综述.
维生素B1是发现最早的水溶性B族维生素,因其结构中有含S的噻唑环与含氨基的嘧啶环而得名“硫胺素(thiamine)”(图1).1897年Christiaan Eijkman首次明确了精白米与脚气病的关系,他的研究引导了维生素的发现,并于1929年获得了诺贝尔奖;1911年Casimir Funk从米糠中分离到抗脚气病的化合物并命名其为“维生素(vitamine)”;1926年Barend Coenraad等首次成功地将维生素B1分离和结晶化;1937年Lohman和Schuster明确了维生素B1磷酸化衍生物二磷酸硫胺素(thiamine diphosphate,ThDP)是丙酮酸氧化脱羧的辅助因子,之后陆续发现了维生素B1的其他磷酸化衍生物,以及在氧化脱羧催化中的作用.维生素B1的发现极大推动了维生素相关研究以及物质代谢与疾病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