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米夫定(Lamivudine)全称2',3'-双脱氧硫代胞嘧啶核苷,商品名3TC或Epiviro,是一种胞嘧啶核苷衍生物,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有很强的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作用[1,2]。临床实验也证明拉米夫定可以迅速降低HBVDNA的浓度,改善肝组织学的病变[3,4]。我们在为期3个月的随机对照研究中证明,拉米夫定可以有效降低病人血清HBVDNA的水平,部分病人伴有血清转氨酶的恢复。
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FTC)为胞嘧啶核苷类似物,自2006年始,已先后于欧洲和亚洲完成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证实其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中的抗病毒作用[1-2]。FTC多种国产制剂已完成生物等效性试验,被批准用于中国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3-4]。为规范FTC的临床应用,《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与《Infection International(Electronic Edition)》编辑部邀请国内相关专家,对FTC相关数据进行汇总讨论,形成《恩曲他滨抗HBV治疗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胞磷胆碱又叫胞嘧啶核苷二磷酸胆碱、尼可林、胞二磷胆碱、胞胆碱,其价格低廉、应用广泛,是脑代谢激活剂,能够促进脑细胞呼吸,改善脑功能,促进苏醒,降低脑血管阻力,不仅可以治疗颅脑损伤和脑血管意外所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也可用于帕金森综合征和老年性痴呆症的辅助治疗,对急性中风、外科手术后引起的神经损伤、意识障碍等有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自1988年被引入中国以来,胞磷胆碱已被载入中国药典。目前胞磷胆碱常用的给药途径有静脉滴注、肌内注射和口服。现对胞磷胆碱在神经科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阿扎胞苷(azacitidine,商品名VidazaTM)是一种胞嘧啶核苷类似物,于2004年5月19日被FDA批准上市,申请注册号为NDA050794,是用于治疗骨髓发育不良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的处方药.
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是一种胞嘧啶核苷类似物,可以显著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多聚酶活性,从而抑制HBV DNA复制,迅速降低HBV DNA的水平,改善临床生化指标,改善肝脏组织学的病变[1,2],是一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新药.但由于其抑制病毒复制作用不持久,停药后易复发,故需要长期用药.
拉米夫定(3TC)是一种胞嘧啶核苷类似物,在体外和动物模型中有很强的抑制HBV复制的作用[1,2].国外对拉米夫定抗 HBV治疗已开始3期临床观察,而国内少有报道.我们应用拉米夫定对慢乙肝患者进行1年的治疗,对其疗效和安全性报道如下.
血塞通注射液为淡黄色或黄色澄明液体的纯中药制剂,其主要成份为: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的功能,临床用于中风偏瘫瘀血阻络证,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见瘀血阻络证者有效好的疗效;胞磷胆碱钠注射液,其化学成分为胆碱胞嘧啶核苷二磷酸酯的单钠盐(C14H25N4NaO11P2),性状无色澄明液体,为中枢神经兴奋药,可增加脑血流而促进脑物质代谢,改善脑循环及运动麻痹.常作为大脑功能的恢复和促醒剂.临床上治疗脑血管闭塞性疾病时,常将两药混合于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血塞通和胞磷胆碱钠注射液在两种输液中的配伍稳定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胞二磷胆碱(Citicoline)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其化学名为胞嘧啶核苷-5-二磷酸胆碱(Cytidine-5-diphosphocholine),基本结构分为胞苷和胆碱两部分.除兴奋作用外,近年发现其有神经元保护功能,并逐渐受到临床工作者的认同,本文就胞二磷胆碱神经元保护的作用机制、胞二磷胆碱脂质体及临床应用文献复习如下.
(-)-2′-脱氧-3′-硫代胞嘧啶核苷(<->-2′-deoxy-3′-thiocytidine, 3TC,又名拉米夫定,Lamivudine)、(-)-2′-脱氧-5-氟-3′-硫代胞嘧啶核苷( <->-2′-deoxy-5-fluoro-3′-thiocytidine, FTC )、 2′-3′-双脱氧胞嘧啶核苷(2′-3′-dideoxycytidine, ddC)、β-L-5-氟-2′-3′双脱氧胞嘧啶核苷(ββ-L-5-fluoro-2′-3′-dideoxycytidine, β-L-5FddC)等核苷类似物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系列抗病毒药物,主要用来进行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和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其作用靶位是HIV-1和HBV的RNA指导的DNA聚合酶( RNA-directed DNApolymerase, RDDP, 又称逆转录酶,reverse tran scriptase,RT)。
脊髓损伤术后亚急性期(1~2个月)仍截瘫,究竟还能否恢复?应如何治疗?这是广大患者极其关注的问题,也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为从临床上进行探索和寻求较好的治疗途径,我院自1998年1月~2001年4月,采取高压氧(HBO)并用美络宁(通用名为三磷酸胞苷二钠注射液,主要成份为三磷酸胞苷二钠,其化学名为胞嘧啶核苷-5-三磷酸酯二钠盐)综合治疗亚急性期外伤性截瘫30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5-氟胞嘧啶核苷(1)是曾作为抗肿瘤药研发的氟西他滨(flurocitabine)的合成中间体[1],1964年报道的合成路线[2]反应条件苛刻,操作繁琐,收率仅24%~27%.本研究参考相关文献[3~6],以六甲基二硅氮烷(HMDS)和三甲基氯硅烷(TMSCl)为硅烷化试剂,与5-氟胞嘧啶(2)反应制得2,4-二(三甲基硅烷基)-5-氟胞嘧啶(3),3与四乙酰核糖缩合得2',3',5'-三乙酰基-5-氟胞嘧啶核苷(4),最后氨解制得1(图1).操作简便,条件温和,总收率46%.
卡培他滨(capecitabine,1),化学名为5'-脱氧-5-氟-N-[(戊氧基)羰基]胞嘧啶核苷,是罗氏公司研制的5-氟尿嘧啶(5-FU)前体药物.1998年9月获美国FDA批准,临床用于治疗对紫杉醇(paclitaxel)和多柔比星(adriamycin)等药物无效的晚期原发性或转移性乳腺癌,2003年4月以相同适应症在日本上市.2001年FDA批准本品用于治疗转移性结肠直肠癌[1].
胞二磷胆碱(citicoline)为核苷衍生物,化学名为胞嘧啶核苷二磷酸胆碱,参与体内卵磷脂生物合成,是大脑代谢激活剂,能增强上行性网状结构激活系统功能,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管流量,促进大脑功能恢复.临床上用于颅脑外伤、脑手术引起意识障碍,脑血管意外所致的偏瘫或神经退化和慢性病变引起的神经后遗症.一般情况下本品发生的不良反应较少而且程度较轻,如恶心、干呕、食欲不振、暂时性血压下降等.近年来,有关胞二磷胆碱所致的严重不良反应也有较多报道.但胞二磷胆碱致哮喘严重发作罕见,我院于2004年10~11月间发生2例.现报道如下.
DNA甲基化是具有可逆性与遗传性的一种基因修饰方式,在哺乳动物中,DNA甲基化主要发生在CpG二核苷酸胞嘧啶核苷的嘧啶环5位碳原子上,且双链对称出现.胞嘧啶核苷的嘧啶环第5位碳原子在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s)介导下以S-腺苷蛋氨酸作为甲基供体而发生甲基化.DNA甲基化可以抑制基因表达,DNA异常甲基化表现为高甲基化和低甲基化.在肿瘤组织中,基因异常甲基化主要表现为某些特殊基因高甲基化和全基因组整体低甲基化.高甲基化一方面引起基因突变率增加,另一方面在肿瘤发生过程中抑癌基因的高甲基化导致肿瘤的发生和转移.全基因组的低甲基化容易引起基因突变[1]、染色体杂合性丢失[2]、原癌基因活化[3]等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甲基化可以作为肿瘤特异性标志物在肿瘤的诊断、预防以及治疗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仅次于肺癌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与基因甲基化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就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的基因甲基化改变作一综述.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主要用拉米夫定治疗,其主要机制是拉米夫定在细胞内经磷酸化后生成三磷酸拉米夫定,与脱氧胞嘧啶核苷(dCTP)竞争,进入合成中的脱氧核糖核酸链,使乙肝病毒不能继续延伸而终止复制.乙肝病毒YMDD变异主要与拉米夫定治疗有关,其产生机制是乙肝病毒在拉米夫定药物诱导下发生DNA聚合酶基因变异,使氨基酸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拉米夫定无法与之结合,丧失了抗病毒活性,从而在治疗过程中产生耐药性.
目前,许多肿瘤常规化疗效果差,预后不良是困扰临床的重要难题,而肿瘤多药耐药性(MDR)则是肿瘤化疗失败的关键因素。经治疗后,残存的肿瘤干细胞耐药性形成,常导致对某些药物治疗敏感性降低,并引起肿瘤复发甚至转移,因此MDR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研究的热点[1]。
国内外均有大量文献表明5-氮杂-2'-脱氧胞嘧啶核苷能增强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作用,即降低肿瘤细胞的耐药性[2]。虽然早期应用于血液病,但在实体肿瘤中也有不同的作用机制来增强传统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上对抗肿瘤多药耐药提供了新的思路。
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是近几年发现的一类天然免疫受体,其分布十分广泛,主要表达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多形核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等表面,属于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可对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进行识别、结合,并引发一系列信号转导,进而导致炎性介质的释放,在天然免疫防御中起着重要作用,并最终激活获得性免疫系统.自从1997年Medzhitov等[1]率先报道了人类TLR以来,目前其家族成员至少有11个(TLR1~TLR11),它们可针对不同的病原体成分诱导精细的抗感染天然免疫.如TLR2介导对微生物脂蛋白(BLP)应答;TLR5介导对细菌鞭毛蛋白的免疫应答;TLR9对细菌的胞嘧啶核苷磷酸乌苷(CpG)DNA应答;TLR3对病毒的双链RNA应答;TLR7对咪唑喹啉家族的低分子质量成分1-异丁基-4-氨基-1H-咪唑并[4,5-c]喹啉(商品名咪唑莫特)等应答;TLR4除了介导对内毒素/脂多糖(LPS)的应答外,还与许多临床疾病如大面积烧伤后引发的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动脉粥样硬化、牙周炎等有关[2].因此深入了解TLR4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近年对TLR4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