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成千上万的年轻男性都没有接种HPV疫苗的机会,而HPV疫苗能够帮助他们在日后免受咽喉癌的折磨.科学家说,随着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发病率以指数的方式上升,这个问题变得日渐令人担忧.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能够通过性传播,是导致咽喉癌这一类癌症的罪魁祸首之一.众所周知,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能在女性中引起宫颈癌.如果给青少年男孩也注射HPV疫苗,它则能在将来减少男性患上头颈癌的几率(头颈癌是指位于头颈部,除脑癌以外的一切肿瘤,如比较常见的甲状腺癌、口腔癌、鼻咽癌等.高危因子有家族遗传、基因变异和HPV感染等.长期吸烟与二手烟、酗酒、嗜食槟榔等,则可能成为发病诱因).
目的 对我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定,分析其进化来源及潜在变异.方法 提取样本核酸,非特异性反转录扩增病毒基因组RNA,使用Ion Torrent二代测序仪进行病毒全基因组测定.对获得的基因组数据进行序列拼接、比对、进化树构建和关键位点分析.结果 通过测定获得了病毒全基因组11 979nt,该测定病毒属E基因分支,序列与先前南非分离株Kakamas相似度最高(>98%).病毒Gn蛋白C端信号肽区存在1个氨基酸突变.结论 本研究分析测定的裂谷热病毒全基因组与目前非洲流行株高度相似,病毒基因特征未出现明显变异.
乙肝疫苗接种和抗病毒治疗导致慢肝病进程中自然发生的HBsAgPre-S1/S2区基因变异,均可造成HBsAg和抗-HBs+或双阴性共存表现,这不仅造成临床诊断疑惑,其逃逸供血筛查和血清流调困难,还可有潜伏传播的危险.
人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是引起普通感冒症状的主要病毒之一,超过50%的哮喘与慢性阻塞性肺炎(obstructive pulmonary emphysema diseases,COPD)患者可检测到鼻病毒感染.自1956年Pelon等人分离培养出第一株HRV以来,已经发现了100多个血清型[1].HRV 主要经过呼吸道传播,可通过手到鼻或飞沫直接传播,其他传播途径尚不明确[2].人感染HRV以后表现为一般感冒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头痛、流涕、咽喉肿痛等.HRV不仅可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且与细支气管炎、肺炎、哮喘加重等下呼吸道疾病也密切相关.HRV感染在全年均有发生,主要在春秋两季高发,人群普遍易感,儿童感染率较高,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随后在高龄人群中随年龄增长而升高[3-5].随着鼻病毒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近年发现了不同于已知HRV-A与HRV-B的新亚型:HRV-C,作为新发现的呼吸道病原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近年来乙型肝炎病毒(HBV)重叠于X基因的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双突变及X基因的缺失变异的生物学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综述.
自1981年美国报告首例艾滋病(AIDS),HIV-I已在全球迅速传播和扩散.其主要原因是HIV-1的基因高度变异和多样性.全面并深入了解HIV-1基因变异和分子进化及其相互关系有关方面的最新进展,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基因变异和进化在HIV-1感染、传播和致病性的影响作用,并给我们正在进行的药物和疫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本文对近年乙型肝炎病毒(HBV)重叠于X基因的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双突变及X基因的缺失变异的生物学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作了简要综述.
肝细胞癌在恶性肿瘤中占极高比例,危害极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基因组变异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从病毒基因组变异与肝细胞癌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异源双链泳动分析法(heteroduplex mobility assay,HMA)是当前HIV基因分析中较简便的一种方法.它可在较短时间内对大量的HIV样品进行分型和初步的基因分析,了解追踪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流行的病毒亚型以及病毒在单个个体内的基因变异水平,为HIV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肝脏移植后有各种类型的合并症.由于接受肝脏移植的患者有相当比例是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的终末性肝病患者,而且肝脏移植供体也包括相当数量的HBV标志阳性的人群,因此肝脏移植后有再发HBV感染的问题.肝脏供体的HBV标志类型、HBV DNA是否已经发生变异、以及是否经过合适的预防性抗病毒治疗,都是影响肝脏移植患者发生HBV再感染的重要因素.拉米夫定,以及拉米夫定联合小剂量乙肝病毒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是预防肝脏移植后再发HBV感染的有效手段.尽管拉米夫定对于肝脏移植后再发HBV感染的抗病毒疗效不满意,且易出现HBV DNA的YMDD基因变异,但探索拉米夫定为主的联合抗HBV治疗方案可能是较好的解决方案.
目的 了解2017年辽宁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感染汉坦病毒的(HV)的基因型别及变异情况.方法 采集HFRS患者急性期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筛选IgM抗体阳性标本,从阳性标本全血中提取HV的RNA,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G2基因片段并进行基因分型,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利用DNAStar软件包分析.结果 10份标本经RT-PCR提取扩增出的目的片段,4份为汉滩型(HTN型),6份为汉城型(SEO型).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与已测得国内毒株及部分国际标准株比较,4份HTN型HV之间核苷酸同源性达到95.6% ~ 98,9%.与HTN76-118株同源性最高,为89.3%~90.1%,氨基酸同源性为98.4% ~ 99.2%.6份SEO型HV间核苷酸同源性高达98.3% ~ 99.8%.与80-39株同源性最高,为96.3% ~ 96.6%,推导氨基酸同源性为99.3% ~ 99.6%.结论 辽宁省是以SEO型HV为主的SEO型和HTN型混合型疫区,病毒G2基因片段间高度同源,无明显变异,遗传物质相对稳定.
目的 探讨三代旁系血亲婚育子代与男性不育的关系及其细胞分子遗传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三代旁系血亲婚育子代男性不育的临床特点,并对其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及Y染色体微缺失进行检测分析. 结果 3例三代旁系血亲子代分别为严重少弱畸精子症和无精子症,查体双侧睾丸大小均正常,无精索静脉曲张.血清性激素水平均正常.染色体核型同为46,XY,Y染色体数目及结构无异常,Y染色体微缺失筛查未发现缺失. 结论 三代旁系血亲结婚增加子代的不育风险,可能与父母近亲结婚增加隐性致病基因的纯和概率及基因变异有关.
目的 探讨核心家庭胱硫眯β-合酶(CBS)基因变异与子代发生先天性心脏病(CHDs)的关系.方法 选择辽宁省234名CHDs患者(男116人,女lJ8人)及其生物学父母作为病例组;选取同地区无出生缺陷病史及家族史的136名正常人(男78人,女58人)及其生物学父母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集血样,提取血凝块DNA,分别以PCR和PCR-ARMS方法检测CBS基因844ins68和G919A住点基因型;对部分家庭的母亲和子代以荧光免疫偏振法检测血清tHey水平.结果 各组人群CBS基因844ins68和G919A位点基因型分布已达到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CBS 844ins68位点分析表明,与纯合野生型(DD)相比,母亲、父亲、子代杂舍子(DI)的比值比[ORs(95%C/)]值分别为14.19(2.21,591.52)、4.37(1.24,23.47)和4.77(1.38,25.37).CBS基因G919A位点分析表明,与GG基因型相比,杂合子GA和纯合子AA的ORs(95%CI)值分别为0.45(0.23,0.87)和0.34(0.11,1.01);母亲GA、父亲GA和AA基因型携带者其子代罹患先心病的危险性均明显降低,ORs(95%CI)值分别为0.44(0.23,0.84)、0.54(0.29,1.00)和0.24(0.08,0.71).基因型联合分析表明,与无危险等位基因的基因型组合(0组)相比,母亲、父亲、子代携带2个危险等位基因者(组2)的ORs(95%CI)值分别为4.32(1.07,20.66)、3.43(0.88,13.71)和8.62(1.69,82.72),且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组别血清tHey水平比较表明.病理组与对照组they水平无明显差异,CBS不同基因型间tHey水平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 CBS基因844ins68位点杂合子(DI)以及G919A位点突变等住基因(A)与先心痛高危险性有关,但对血清tHcy水平无明显影响.
为了解载脂蛋白CⅢ基因多态性与学龄儿童血脂谱变异的关系,对308名在校儿童(7~11岁)进行血脂水平测定及载脂蛋白CⅢ基因SacⅠ位点多态性检测(PCR-RFLP方法).结果表明载脂蛋白CⅢ基因SacⅠ位点杂合突变型(+/-)检出率为48.7%,纯合突变型(+/+)检出率为7.5%,其等位基因(+)频率为31.8%,高于上海(12%)及白种人(6%),与日本人(34%)接近,提示遗传变异有人群及种族差异;不同基因型儿童血脂水平比较显示,纯合突变基因型儿童的TG水平高于野生型(P<0.05);高甘油三酯组(+/+)基因型频率为30.0%,高于对照组6.7%(P<0.05);ApoCⅢ-SacⅠ位点(+)等位基因可使TG水平升高0.031mmol/L.结果提示,载脂蛋白CⅢ基因SacⅠ位点突变与儿童甘油三酯血症水平升高相关.
科学家们今天指出,导致有些人不合常理地早睡早起的原因可能不是什么怪癖习惯,而是基因变异的结果.
目的:探究慢性乙肝患者核苷类药物诱导HBV(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的检测,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评价.方法:对过去3年(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采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500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提取每例服用核苷类药物治疗患者的血清并制成标本.而后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对每例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检测,观察每例患者服用核苷类药物后HBV基因变异的情况,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在对服用核苷类药物的500例患者血清标本检测中,共计81例出现耐药变异林,HBV基因变异率达16.2%.分析检测结果与患者具体病情资料得出,采用核苷类药物诱导HBV基因变异与患者的基因型及肝功能指标无关(P>0.05);而与患者自身HBV-DNA载量有着密切的关联性(P<0.05).结论:对于采用核苷类药物诱导HBV基因变异的慢性乙肝患者,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不仅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HBV基因的变异情况.而且通过与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发现,HBV基因变异情况与患者自身HBV-DNA的病毒载量密切相关 .
根据新研究,尽管有些人的基因对其不利,但健康习惯仍可将心脏疾病风险降低一半.该报告于2016年11月13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汇集四项独立研究中超过55,000名参与者的数据.以50种已知可以增加心血管风险的基因变异为基础,研究人员分析每个参与者罹患心脏疾病的遗传倾向.此外,他们根据4种生活习惯对每个参与者进行排名.这4种生活习惯分别为不吸烟、无肥胖(体质指数低于30)、一周至少运动一次、至少一半的时间遵循健康饮食.
上周中国再度对外宣称将在未来的十年里加速推动中国的人类变异组研究.这一信息表明中国意图在医学遗传学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自然>杂志(Nature)2011年1月27日,在<焦点>栏目中发表了访谈文章,报道了中国推动人类基因变异组计划研究的决心和行动.
2O11年元月18日至26日,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基因变异组计划"国际机构邀请,全国高技术产业化协作组织李恒光常务理事长,全国基因科技产业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全国高健委基因健康产业专业委员会武海立主任,北京源唐基因科技研究院李锡涛董事长,国际人类基因变异组计划中国区总协调人祁鸣教授一行四人,赴澳大利亚参加国际会议并考察访问,与"人类基因变异组计划"国际组织签订了<国家区域与合作协议>,中国正式成为国际人类基因变异组计划核心发起国之一.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热、咳嗽、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柯氏斑以及皮肤同现斑丘疹等,可引起腹泻、脑炎,严重病例可导致死亡.自实施麻疹免疫计划以来,麻疹的流行强度减弱,降低了麻疹发病率.然而,由于麻疹病毒的基因变异、流动人口和免疫空白等原因,又导致近年来麻疹发病率回升趋势,患者的年龄分布也有所改变[1].近几年以来,浙江省麻诊疫情持续高发,报告病例数比2007年同期增长近10倍,麻疹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目的 了解深圳市2002- 2009年CRF01_AE亚型Env基因V3环变异特征.方法 采用NestedPCR扩增Env区,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利用MEGA软件进行基因序列整理和分析.结果 从2002-2009年,深圳市CRF01_AE亚型Env基因离散率从9.09%增长至13.13%,呈逐年递增趋势;共发现10种V3环顶端四肽类型,其中主要类型为GPGQ (77.38%)、GPGR (16.32%),所有类型顶端四肽比例在各年份存在上下波动趋势;每个时间段都有至少91.00%毒株使用CCR5作为辅助受体,1.00%~9.00%毒株不能做出预测,没有可被预测为使用CXCR4为辅助受体的毒株.结论 从2002- 2009年深圳市CRF01_ AE亚型病毒变异随流行时间不断加大; V3环顶端四肽类型中GPGR比例变化最大;深圳地区大部分CRF01_AE毒株为巨噬细胞嗜性.
目的 探讨乙肝HBsA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信号灰区与血清免疫逃逸变异HBsAg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市售ELISA对一组临床患者做常规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选留ELISA信号处灰区(即P/C 1.2~5.0之间)的实验标本.采用G6-ELISA(本室研制,有极强免疫逃逸变异HBsAg检测能力)与市售(基本不具备免疫逃逸变异HBsAg检测能力)对选留标本进行检测,以差减ELISA确认其免疫逃逸变异HBsAg阳性数量,并采用雅培-化学发光及PCR对检测结果的特异性进行复核.结果 自10231例受检者中筛选HBsAg ELISA信号灰区标本244例.以G6-ELISA与市售ELISA检测结果并做差减分析显示免疫逃逸变异HBsAg阳性率为11.07%(27/244),亚临界,临界及超临界各组阳性率分别为9.30%(8/86),10.34%(15/145)及30.77%(4/13),后者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前两组(P<0.01).考核结果显示,经ELISA差减分析确认的免疫逃逸变异HBsAg阳性血清雅培-化学发光检测阳性率为94.44%(17/18),HBV DNA阳性率为33.33%(6/18),其中两份单项G6-ELISA检测最低阳性信号标本的HBsAg特异性亦为雅培-化学发光检测所证实.结论 临床HBsAg检测样本中存在少量A(或P/C)值在ELISA信号灰区的异质化标本;免疫逃逸变异HBV感染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HBV)感染的流行和传播最有效措施,同时也是第一个有可能预防人类癌症的疫苗.国家"七五"和"八五"科技攻关课题研究证实[1-4]:国产乙肝血源疫苗免疫新生儿后,安全性、免疫原性、近期和中期预防效果均很好,但随着免疫后年限的延长,抗-HBs阳性率逐年下降,乙肝疫苗远期预防效果如何及是否需加强免疫? HBV基因变异与疫苗免疫的关系? 如何进一步提高母婴阻断效果? 新型乙肝基因重组疫苗(酵母、CHO)取代血源疫苗的可行性及其免疫反应性和近期预防效果? 及我国长期推广乙肝疫苗的成本效益等关键技术问题,直接影响我国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的完善及乙肝疫苗的效果和效益,也影响我国预防和控制乙肝战略目标的实现.为此,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了乙肝血源疫苗长期保护效果和基因重组疫苗近期预防效果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诺如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 收集北京市2007年1-3月非细菌性胃肠炎暴发和散发病例,采集患者粪便标本,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粪便标本进行诺如病毒RNA检测,对RT-PCR阳性标本的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结果 检测38例粪便标本,共有27例阳性.随机选择其中4例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获得4株诺如病毒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该4株病毒序列与诺如病毒GⅡ/4型参考株同源性最高,其中与荷兰和日本提交的诺如病毒GⅡ/4型变异株最为接近,同源性分别为97.8%~98.5%和95.2%~95.9%.系统发生树分析表明,该4株诺如病毒与荷兰、日本流行的GⅡ/4型变异株处于同一分支上.结论 北京地区存在诺如病毒GⅡ/4型变异株流行,其与2006年荷兰和日本的诺如病毒流行株属同一类GⅡ/4型变异株.
2006年以来全球H5N1亚型疫情报道呈逐年递减趋势,但与云南省接壤或相邻的东南亚及南亚国家,高致病性禽流行性感冒(简称禽流感)疫情及人感染病例每年均有发生,逐渐显现出地方流行态势,成为全球高致病性禽流感分布流行的主要区域,难以根除[1],且已对云南省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开展云南省边境地区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基因结构及变异特征分析,对禽流感病毒研究及疫病监测防控有重要意义.
近30年来,儿童超重和肥胖率增长速度惊人[1]。2010年,美国和欧洲儿童青少年超重合并肥胖率分别为30%~40%和20%~30%[2]。2011-2012年,美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达17%[3]。在中国,2010年学龄儿童超重合并肥胖率男生和女生分别为18.5%和10.6%[4]。儿童肥胖的危害较大,一方面超过50%的超重或肥胖儿童将持续发展为超重或肥胖的成年人[5];另一方面,相对于非超重儿童而言,其较早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后者又导致早期死亡和机体残疾。导致儿童肥胖率持续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能量摄入、行为方式等随成长过程而变化,基因变异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因此,了解儿童肥胖遗传易感性研究的现状,总结既往研究的特点,可为今后深入研究儿童肥胖的病因指明方向。
动脉粥样硬化为较大动脉血管上出现脂肪斑块,血管弹性降低.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膳食因素、年龄(男45、女55岁以上)、早发冠心病(CHD)家族史、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低HDL-C(<0.91 mmol/L)、高LDL-C(>4.16 mmol/L).脂肪斑基本由胆固醇及其酯组成.近年来由于美国注意健康行为的宣传教育,血清胆固醇主要是LDL-C趋于降低,冠心病死亡率随之持续降低[1].在美国,非洲裔美国人中风的发病率较白种人高60%,提示遗传因素有一定作用.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结构复杂,存在不同的基因组,故人体感染HBV后引起的机体反应差异很大,可引起如无症状携带者、急性自限性肝炎、慢性肝炎或暴发性肝炎等多种临床表现,尤其是与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变的发展密切相关.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本C区启动子(basal core promoter,BCP)联合点突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收集未经拉米夫定及干扰素治疗的HBV 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2例,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瘀血阻络型,分别检测血清HBV DNA、肝脏生化指标及BCPnt 1762A-T和nt 1764G-A联合点突变.结果实证组的变异株检出率明显高于虚证组,其中湿热中阻型患者变异株的检出率最高.结论实证者可能较易发生BCP联合点突变,其中湿热中阻型患者可能更为显著.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和补肾方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D)区域的影响.方法:收集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8例,分为拉米夫定组、拉米夫定加补肾方1组和拉米夫定加补肾方2组共3组,分别检测血清HBV DNA、肝脏生化指标和P基因YMDD区域变异.结果:在治疗52周时,拉米夫定加补肾方2组无论是HBV DNA阳性率(6.45%),还是YMDD变异率(3.23%)都比拉米夫定组低.结论:初步表明,拉米夫定与补肾方联合用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并可能减少YMDD的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