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3环】相关文献(10)
  • 深圳市2002-2009年HIV-1 CRF01_AE亚型Env基因V3环变异研究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STPCD 2012年5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2002- 2009年CRF01_AE亚型Env基因V3环变异特征.方法 采用NestedPCR扩增Env区,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利用MEGA软件进行基因序列整理和分析.结果 从2002-2009年,深圳市CRF01_AE亚型Env基因离散率从9.09%增长至13.13%,呈逐年递增趋势;共发现10种V3环顶端四肽类型,其中主要类型为GPGQ (77.38%)、GPGR (16.32%),所有类型顶端四肽比例在各年份存在上下波动趋势;每个时间段都有至少91.00%毒株使用CCR5作为辅助受体,1.00%~9.00%毒株不能做出预测,没有可被预测为使用CXCR4为辅助受体的毒株.结论 从2002- 2009年深圳市CRF01_ AE亚型病毒变异随流行时间不断加大; V3环顶端四肽类型中GPGR比例变化最大;深圳地区大部分CRF01_AE毒株为巨噬细胞嗜性.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 CRF01_AE 基因变异 V3环
  • HIV-1包膜糖蛋白V3环对大鼠海马长时程增强效应的影响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4年3期

    目的探讨人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的包膜糖蛋白V3环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的突触传递及可塑性的影响. 方法应用离体脑片记录技术,记录大鼠海马CA1区的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s, f-EPSP),研究了V3环对高频电刺激Schaffer侧支引起的鼠长时程增强效应(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的影响. 结果 V3环对高频电刺激(HFS, 100Hz, 1000ms×2, 串间隔20 s, 共2次)Schaffer侧支引起的大鼠海马CA1区LTP产生抑制作用,而对其基础f-EPSP没有影响.用浓度为200pmol/L的V3环灌流脑片,可引起LTP的维持发生抑制.这种抑制作用可被V3环特异抗体V3McAb(40ng/ml)所拮抗. 结论 V3环可能是通过抑制海马CA1区的LTP诱发和维持而参与艾滋病痴呆(HIV-1 associated dementia, HAD)的形成.

    HIV-1 V3环 长时程增强效应 海马脑片
  • HIV-1包膜V3区在病毒侵入靶细胞中的增强作用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4年4期

    目的明确Ⅰ型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HIV-1) 包膜糖蛋白gp120第三可变区(variable region, V3)在病毒进入靶细胞的早期阶段中的作用.方法合成了3个环状V3多肽,包括V3-BH10、V3-ADA和V3-89.6以及直链和短链多肽V3-BH10/CA、V3-NNT24和V3-IRI12.构建了3株分别带HIV HXB2株、ADA株和89.6株包膜的伪病毒并观察了多肽对不同嗜性HIV侵入靶细胞能力的影响.结果 (1) HIV-1 V3区多肽以毒株特异性模式增强HXB2、ADA和89.6进入靶细胞;(2) 直链V3多肽与其环状多肽具有相似作用;带有C末端的短肽V3-NNT24也有与长链V3-BH10/CA相近的作用,只有中央保守区的短链V3-IRI12没有类似功能.结论本研究首次发现HIV-1 V3区在病毒进入靶细胞早期阶段中具有毒株特异性增强病毒侵入的作用.该发现有助于进一步明确HIV-1进入靶细胞的机制.

    Ⅰ型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1) V3环 多肽 靶细胞 病毒侵入
  • 中国艾滋病病毒1型流行毒株V3环序列变异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中国艾滋病病毒1型(HIV-1)毒株V3环序列的变异性.方法对中国1996~2000年491例HIV-1感染者env基因C2-V3区经聚合酶链反应(PGR)扩增并测序,测得的序列经DNA软件编辑后,用Wisconsin公司GCG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从核酸序列可以看出,V3环的核苷酸存在着点突变和基因的漂移.各亚型流行株V3顶端的四肽特征主要为:GPGQ 72.6%,GPGR 13%,GPGK 7.6%,其它形式6.7%.在V3环氨基酸序列11、25位点未同时出现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基因离散率的分析表明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结论中国V3环顶端四肽序列主要为GPGQ,从1990的10%、1993年的29%上升到2000年的72.6%.而GPGR则从1990年的80%、1993年的57%下降到2000年的13%.更加证明了在中国存在着HIV-1毒株V3区顶端四肽由GPGR向GPGQ漂移的现象.从V3环序列的高度变异性分析表明中国正处于HIV快速流行期.

    艾滋病病毒1型 V3环 变异 漂移 基因离散率
  • HIV-1早期感染婴儿病毒亚型及env区V3环氨基酸特征分析

    《中国艾滋病性病》 CSTPCD 北大核心 2013年4期

    目的 分析中国Ⅰ型艾滋病病毒(HIV-1)感染婴儿基因亚型的分布情况,以及env区V3环氨基酸序列特征.方法 利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扩增HIV-1前病毒脱氧核糖核酸(DNA) env区和pol区的基因序列,使用ChromasPro(R)、MEGA 4.0(R)、BioEdit(R)软件进行HIV-1基因分型以及env区V3环氨基酸序列的特征分析.结果 对65名HIV-1感染婴儿的100份干血斑样本(DBS)分别进行HIV-1 env区和pol区扩增,最终扩增成功的样本为63份和84份;其中45名感染婴儿的59份DBS两基因区均扩增成功.依据两基因区域均扩增成功的45名感染婴儿样本进行基因分型,结果为:CRF BC亚型占73.3%(33/45,包括CRF_ 07-BC 21份,CRF_BC-08 11份),CRF01-AE亚型占20.0%(9/45),B’亚型占4.4%(2/45),G亚型占2.2%(1/45).对env区扩增成功的63份样本的V3环顶端四肽特征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存在5种类型,分别为GPGQ、GPGR、GPGS、GLGR和GQGR,以GPGQ为主.53份样本可能使用CCR5作为辅助受体,3份样本可能使用CXCR4作为辅助受体,7份样本不能做出预测.结论 婴儿感染的HIV-1亚型呈现多样性分布;HIV-1 V3环顶端氨基酸序列以GPGQ为主;大部分婴儿样本可能使用CCR5作为辅助受体.

    婴儿 Ⅰ型艾滋病病毒 亚型 V3环 氨基酸
  • 利用亲和毛细管电泳和毛细管区带电泳快速筛选新疆一支蒿提取物中与HIV-1包膜蛋白gp120上V3环以及逆转录酶相互作用的活性成分

    HIV-1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中与一系列受体和协同受体结合.这些受体和协同受体都由HIV-1的包膜蛋白gp120识别,在病毒入侵过程中是重要环节之一.逆转录酶拮抗剂是最早针对抗病毒治疗的几个靶点之一,对其的改进对于寻找新型拮抗剂十分关键.许多天然植物如新疆一支蒿被报道具有抗病毒的生物活性.这些天然植物也许就是潜在的靶向针对包膜蛋白gpl20上V3环或者逆转录酶的艾滋病毒抑制剂.V3环结构中的相对保守的肽段R15K可以被用来研究蛋白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利用毛细管亲和色谱方法研究了R15K与新疆一支蒿各种粗提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研究了逆转录酶与新疆一支蒿各种粗提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新疆一支蒿的氯仿层提取物与R15k和逆转录酶之间均存在较明显的相互作用.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以快速高通量筛选天然植物中抗艾滋病毒的活性成分的方法.

    HIV V3环 R15K 逆转录酶 亲和毛细管电泳 毛细管区带电泳
  • HIV-1膜蛋白gp120V3环的神经毒性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CSTPCD CA 2014年1期

    目的 体外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膜蛋白gp120 V3环的神经毒性.方法通过小鼠大脑皮质原代神经细胞培养条件下TUNEL检测和培养上清乳酸脱氢酶释放试验,结合抗微管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2,MAP-2)免疫荧光试验,观察人重组gp120蛋白神经毒性,并通过蛋白印迹法初步探讨其与凋亡调控蛋白bax与bcl-2的关系.结果重组人gp120 V3环多肽可诱导神经元凋亡和抑制神经突起形成,并呈浓度依赖性.gp120 V3环诱导神经细胞凋亡与抑制bcl-2表达有关.结论 HIV-1膜蛋白gp120 V3环具有神经毒性.

    膜蛋白gp120 神经毒性 V3环 凋亡
  • 黑龙江省HIV-1型流行株CRE01_AE env基因序列特征和传播簇分析

    《国际免疫学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18年2期

    目的 分析黑龙江省HIV-1感染者中流行株CRF01_AE env基因序列特征以及成簇特性.方法 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ested-PCR)对env C2-C4区核苷酸序列进行扩增.用MEGA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然后对156份CRF01 _AE重组型HIV-1毒株env基因V3环及邻近区域氨基酸特征分析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156份样本中绝大多数样本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的代表毒株聚成一簇,还有一小部分样本与来自中国云南以及泰国代表株90CM240、90CM235聚成一簇.共发现6种V3环顶端四肽类型,主要类型为GPGQ、GPGR,此外还有GLGR、GQGR、GPGK、GPGS.根据V3环的氨基酸分析可预测HIV-1辅助受体的使用情况,其中121份(77.6%)使用趋化因子受体5(chemokine reseptor,CCR5)作为辅助受体,没有可被预测为使用趋化因子受体4[chemokine(c-x-c matif)-receptor 4,CXCR4]为辅助受体的毒株,35份(22.4%)样本不能被预测.以bootstrap≥90%、基因距离≤0.045作为界定传播簇的参数,共形成16条传播簇,其中1条传播簇有9条序列.结论 黑龙江省HIV-1流行株CRF01_AE V3环顶端四肽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大部分毒株呈现巨噬细胞嗜性.CRF01_AE毒株形成的传播簇规模较小,成簇序列数也仅达到四分之一.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 CRF01_AE V3环 传播簇
  • 广东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CRF01_AE毒株膜区V3环氨基酸序列多态性分析

    《中国热带医学》 CSTPCD 2018年10期

    目的 分析广东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CRF01_AE毒株膜蛋白第三高变区(V3环)氨基酸序列的特点.方法 提取HIV-1 CRF01_AE亚型感染者PBMC中前病毒DNA,巢式PCR扩增HIV-1膜基因c2v3c3区域后测序,对V3环氨基酸序列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73份样本与HIV-1CRF01_AE亚型代表毒株聚集在一起、与其他亚型标准毒株分开,进一步证实本研究73例HIV/AIDS患者感染的HIV-1毒株为CRF01_AE亚型.除6个位点氨基酸一致外,73例病人所有V3环序列的其他29个位点分别有2~8个不同的氨基酸出现;GPGQ为V3环顶端四肽的主要形式,占47.9%,其次为GPGK,占15.1%,四肽中未出现多态性的只有第三位氨基酸;预测HIV-1辅助受体为CCR5的有35例,占47.9%,其次为CXCR4的有34例,占46.6%,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传播是广东省CRF01_AE亚型HIV-1感染者的主要感染途径,占54.8%,其次是静脉吸毒,占30.2%.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的HIV-1毒株的辅助受体主要为CXCR4,占52.5%,辅助受体为CCR5的占40.0%,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东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CRF01_AE毒株膜区V3环氨基酸存在较高的多态性,使用CCR5及CXCR4为辅助受体的HIV-1毒株比例相近.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 CRF01_AE亚型 V3环 序列分析
  • 深圳地区HIV-1主要流行亚型Env基因V3环氨基酸变异分析

    《现代预防医学》 北大核心 CSTPCD AJ CA 2012年23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HIV-1主要流行亚型Env基因V3环氨基酸序列变异特征.方法 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扩增HIV-1 Env区,对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应用MEGA软件对序列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深圳市HIV-1主要基因亚型为01-AE亚型179例(54.41%),07-BC亚型86例(26.14%).共发现8种V3环顶端四肽类型,其中主要类型为GPGQ和GPGR; 07-BC、08-BC和C亚型顶端四肽全部为GPGQ,01-AE和B亚型顶端四肽具有多种形态且两亚型间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GPGQ和GPGR在01-AE和C亚型的分布情况与全国相符,在B亚型中分布与全国相比有统计学差异;01-AE、B亚型V3区基因离教率明显高于其他亚型;B亚型V3区11和25位单独和同时被带正电荷氨基酸替代达19例和3例,而01_AE亚型有7例11位单独被正电荷取代,07-BC、08-BC、C亚型仅有1例11位单独被正电荷氨基酸取代.结论 2009年深圳市HIV-1毒株主要呈巨噬细胞嗜性,只有极少部分毒株转变为T细胞嗜性;B亚型相对其他亚型V3区具更大变异性.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 亚型 变异 V3环
没有更多内容啦~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