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父源性印迹基因p57KIP2蛋白表达结合DNA倍体分析对葡萄胎的辅助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32例具有DNA多态性遗传学分析资料的胎盘绒毛水肿病例,以遗传学分析结果作为葡萄胎的诊断依据.全部病例进行常规组织学检查、p57KIP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及流式细胞术DNA倍体分析,采用双盲法与遗传学分析结果对照.结果 32例绒毛水肿病例的遗传学分析证明,21例为完全性葡萄胎(CHM),7例为部分性葡萄胎(PHM),4例为水肿性流产.CHM p57KIP2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阴性率为95.2%(20/21).非CHM的p57KIP2免疫组织化学全部阳性(11/11).p57KIP2免疫组织化学与DNA多态性分析结果的吻合率为96.9%(31/32).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7例PHM均为三倍体核型;21例CHM中有14例为二倍体,7例为四倍体;4例水肿性流产均为二倍体或近二倍体.结论 p57KIP2免疫组织化学阴性是CHM的可靠标志物.p57KIP2免疫组织化学结合流式细胞倍体分析可明确区分三种胎盘绒毛水肿性病变.p57KIP2免疫组织化学阴性支持CHM,p57KIP2免疫组织化学阳性且为三倍体为PHM,p57KIP2阳性且为二倍体支持水肿性流产.
目的 研究印迹基因SLC22A18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并分析SLC22A18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探讨SLC22A18基因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4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对应癌旁乳腺组织,以及2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SLC22A18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20例乳腺良性病变中SLC22A18蛋白表达,分析SLC22A18 mRNA和蛋白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SLC22A18在4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mBNA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Z=-4.900,P<0.01);4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SLC22A18 mRNA表达量低于乳腺良性病变(Z=-3.182,P<0.01).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SLC22A18 mRNA表达量低于6例导管内癌灶性浸润(Z=-2.022,P<0.05).SLC22A18蛋白在20例乳腺良性病变、4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5%、69.6%,两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35,P<0.05).SLC22A18 mRNA和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SLC22A18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下调,SLC22A18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并有可能成为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新分子标志物.
基因组印迹是指亲代来源依赖性基因表达,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1998年Lee等[1]在人类染色体11p15.5区分离出新印迹基因TSSC5 (tumor suppressing sub-chromosomal transferable fragment, STF cDNA 5).为探讨该基因与胚胎性肿瘤形成的关系,我们对TSSC 5基因突变进行检测.
目的 通过检测巨大儿的胎盘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基因印迹状态及其mRNA表达水平和不同启动子活性,探讨巨大儿的发生机理.方法 根据IGF2基因第9外显子Apa 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应用RT-PCR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83例分娩巨大儿产妇的胎盘组织(巨大儿组)和同期分娩正常体重儿的85例产妇的胎盘组织(正常体重儿组)进行杂合子筛选,对筛选出的杂合子进行IGF2基因印迹状态分析,用RT-PCR半定量检测两组胎盘组织IGF2mRNA表达水平及不同启动子的活性.结果 两组胎盘组织中各有30例杂合子.在这些杂合子中,IGF2基因均为单等位基因表达,呈维持印迹状态.巨大儿组胎盘组织中IGF2 mRNA表达水平为2.2±1.2,明显高于正常体重儿组的1.6±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F2 4个启动子(P1、P2、P3、P4)在两组胎盘组织中均表现为:P4活性最强,P3次之,P2较弱,P1最弱,仅在两例(巨大儿组和正常体重儿组各1例)中检测到P1起始的转录本;两组胎盘组织IGF2不同启动子活性检测分别为:正常体重儿组P2:0.19±0.17、P3:0.98±0.80、P4:2.05±1.27;巨大儿组P2:0.20±0.20、P3:0.99±0.72、P4:2.06±1.26,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胎盘组织中IGF2 mRNA表达水平的增加可能与巨大儿的形成有关,而IGF2基因印迹状态和启动子活性与巨大儿的形成无明显关系.
基因组印迹(genomic imprinting) 是指来自亲代的两个等位基因在子代中存在亲代性别特异性差异表达的现象.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基因组印迹现象不仅与一些遗传疾病的发生有关,而且,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1].p73基因是新近发现的p53基因家族成员.有关p73基因在妇科肿瘤中表达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测定了妇科肿瘤细胞系中p73等位基因的表达,以揭示p73基因在这些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印迹基因H19印迹状态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2007年8月-2008年3月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西南医院、新桥医院妇产科行剖宫产分娩的子痫前期孕妇24例为子痫前期组(其中轻度子痫前期3例、重度子痫前期21例);同期行择期剖宫产的正常足月孕妇50例为正常晚孕组.采用PCR-RFLP法检测两组孕妇胎盘组织中H19基因的印迹状态,并对子痫前期组H19基因组DNA杂合子小同印迹状态孕妇的血压进行分析.结果 (1)正常晚孕组胎盘组织中有H19基因组DNA杂合子20例(40%),纯合子30例(60%);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中有H19基因组DNA杂合子11例(46%),纯合子13例(57%).两组孕妇H19基因组DNA杂合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正常晚孕组20例H19基因组DNA杂合子孕妇全部为单等位基因表达;子痫前期组11例H19基因DNA杂合子孕妇中,有5例(45%)为双等位基因表达,单等位基因表达6例(55%),子痫前期组存在印迹丢失,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子痫前期组H19基因DNA杂合子中双等位基因表达孕妇的收缩压为(194±21)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为(124±18)mm Hg;单等位基因表达孕妇的收缩压为(171±9)mm Hg,舒张压为(104±8)mm Hg,两者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H19基因存在印迹丢失,且印迹丢失与血压水平变化有关.提示H19基因印迹丢失可能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病,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目的 探讨胎盘组织中印记基因CDKN1C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和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分娩的足月SGA共29例,按照1∶1的比例选择出生胎龄相差不超过1周的AGA为对照组.胎盘娩出后迅速留取胎盘组织,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印迹技术测定胎盘组织CDKN1C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SGA组胎盘组织中CDKN1C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AGA组(0.133±0.059与0.100±0.046,t=2.401,P=0.020);蛋白表达量也明显高于A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80±0.043与0.190±0.041,t=8.410,P=0.000).2组胎盘组织CDKN1C mRNA表达量均与出生体重负相关(SGA组r=-0.587,P=0.001;AGA组r=-0.569,P=0.001),SGA组的相关性(r2=0.344)稍强于AGA组(r2=0.324).2组胎盘组织CDKN1C蛋白表达量亦与出生体重呈负相关(SGA组r=-0.579,P=0.001;AGA组r=-0.497,P=0.006),SGA组的相关性(r2=0.335)稍强于AGA组(r2=0.247).胎盘组织CDKN1C mRNA表达量与性别相关的出生体重呈负相关,与男婴的相关性(r2=0.293)略强于女婴(r2=0.1 85);胎盘组织CDK(N)1C蛋白表达量与性别相关的出生体重呈负相关,与男婴的相关性(r2=0.730)强于女婴(r2=0.601).胎盘组织CDKN1C mRNA表达量与胎盘重量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SGA组r=0.119,P=0.540;AGA组r=-0.069,P=0.722),CDKN1C蛋白表达量与胎盘重量间相关性亦无统计学意义(SGA组r=0.126,P=0.515;AGA组r=-0.247,P=0.196).结论 印记基因CDKN1C在胎盘组织的表达量可能与足月SGA出生体重有关,尤其是男婴.
目的 探讨辅助生殖子代胎盘中印记基因PEG10的表达及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并分析两者的关系. 方法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印迹法及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2010年12月至2012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剖宫产分娩的30例通过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妊娠(ART组)和30例行剖宫产分娩的自然妊娠子代(对照组)胎盘中PEG10的表达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并分析两者的关系.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和2×2配对资料的关联性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ART组PEG10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0.99±0.51与0.7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04,P=0.015).ART组PEG10蛋白质表达阳性率和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6.7%(20/30)与25.0%(12/30),x2=4.286;0.70±0.08与0.33±0.04,t=3.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RT组甲基化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0.0%(9/30)与56.7%(1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44,P=0.037).ART组甲基化部分的PEG10相对表达量低于非甲基化部分(0.66±0.31与1.14±0.44,t=2.947,P=0.006).PEG10甲基化状态与表达相关(r=0.420,P=0.035). 结论 ART子代胎盘中PEG10表达上调,可能导致ART孕妇发生子痫前期和胎儿生长受限及其子代发生低出生体重儿的风险增加.PEG10表达与其甲基化状态有负相关倾向,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是其表达调节方式之一.
目的观察Prader-Willi综合征(PWS)患者的分子遗传基础及临床筛查策略,为进一步的遗传咨询提供信息.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4例临床诊断PWS患者进行基因分析研究.结果4例患者MSPCR结果均显示缺乏父源的相关片段,而仅为母源DNA,即第15号染色体母源单亲二体(matUPD15);FISH检测发现2例15q近端SNRPN基因片段的微小缺失.结论父源15q11-13特异区带缺失及matUPD15亦与我国PWS患者致病的分子病理缺陷有关.临床开展相关的细胞分子遗传学实验诊断对PWS临床诊断及遗传咨询、产前诊断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肿瘤是一种基因病,抑癌基因在抵御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ARHI(aplysia ras homolog I)/NOEY2是一个新发现的抑癌基因,是ras/rap超家族成员之一,与ras家族有50%~60%的同源性,位于人染色体1p31,属小GTP结合蛋白,是该家族第1个被报道的肿瘤抑制基因.ARHI基因编码的蛋白在人类多种组织表达,其中正常卵巢的ARHI表达最高.ARHI是一个印迹基因,印迹机制可能与其CpG岛的差异甲基化有关.ARHI 参与细胞周期调控可能作用于cyclin D1 ,使其不能与CDK结合形成活性激酶,从而使细胞停止于G1期.ARHI可能通过依赖caspase和calpain两条途径参与信号通路传导诱发细胞凋亡.该基因的异常表达跟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ARHI基因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该基因的表达缺失可能与乳腺癌的转移机制有关.卵巢癌、乳腺癌存在广泛的1p31缺失,其中ARHI基因是最常见的一个缺失区域.ARHI基因和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有较高比例的缺失,提示该基因和蛋白在胰腺癌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ARHI基因在膀胱癌、肝癌、前列腺癌等其他肿瘤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异常.
目的从家系研究的角度分析遗传印迹是否与抽动障碍的垂直传递有关.方法采用Tourette综合征及其相关行为障碍定式检查提纲、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和美国抽动障碍联合会制定的抽动障碍诊断标准,对171例抽动障碍先证者进行评定和诊断;采用标准化表型评定程序,收集先证者及其一级亲属(342人)、二级亲属(1283人)、三级亲属(2 310人)的表型资料;根据父亲或母亲的患病情况,将先证者分为母系传递者和父系传递者.结果母系传递对于先证者复杂运动性抽动症状的影响较为显著(偏回归系数=6.6,P=0.01);父系传递的先证者则更容易表现注意问题(t=2.78,P=0.01);由母系传递先证者的发病年龄[(5.6±0.8)岁]早于父系传递的先证者[(6.1±1.1)岁;t=2.34,P=0.02].结论抽动障碍的垂直传递存在亲源特异性表达,遗传印迹机制可能参与了抽动障碍的发病.
H19基因编码一个2.3 kb的非编码RNA分子,其母系等位基因表达,父系印迹,在哺乳动物中呈现进化上的保守性,是最早被鉴定的印迹基因之一.近年发现H19外显子还生成一个小分子非编码RNA--miR-675.H19在胚胎发育、肿瘤发生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其印迹调节、功能以及与microRNA的关系等予以综述.
人P5kip2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1P15.5上的D11s648和D11s679之间的2.2kb区域内.是-个母系表达父系印迹的CDKI,属于CIP/KIP家族,最先作为候选的抑癌基因被大家所熟知.p57kip2显示极强的父本基因组印迹,在母本等位基因中为优势,即该基因的表达是由母系来源的基因表达所致.我们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p57kip2蛋白在组织病理诊断为完全性水泡状胎块CHM(以下简称CHM),部分性水泡状胎块PHM(以下简称PHM),流产伴绒毛水肿HA(以下简称HA)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三种病变鉴别诊断时的临床意义.
DNA甲基化具有多方面的生物学意义,它是由甲基转移酶介导,以S-腺苷-L-甲硫氨酸为甲基供体,在胞嘧啶5位碳原子上加入一甲基基团,DNA甲基化是最常见的复制后调节方式之一,在基因表达、胚胎发育、基因组印迹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与某些肿瘤和遗传病的发生密切相关[2].
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发生与发展,两种因素交互作用所导致的临床表现可以用表观遗传修饰加以解释,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存在很多未知.表观遗传学是在DNA碱基序列不变的前提下引起的基因表达或细胞表观型变化的一种遗传现象,与PCOS发病相关的表观遗传修饰包括DNA甲基化、X染色体失活、组蛋白修饰、基因组印迹及非编码RNA调控等.微小RAN(miRNAs)在卵巢组织广泛表达,在卵巢功能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因此与PCOS的发生密切相关.探索表观遗传学在PCO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PCOS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单亲二倍体(UPD)是指同源染色体或染色体上的部分片段均来源于双亲中的一方,其发病率较低,但可继发隐性基因纯合突变或基因印迹障碍,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临床表型.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技术,如染色体核型分析、无创产前筛查以及染色体拷贝数目变异等都难以发现UPD的存在.在临床工作中,可能会因对UPD的认识不足或者检测技术有限而导致医者对该类疾病的误诊.通过全面搜集与单亲二倍体相关的研究报道,系统地对其形成机制、致病机制、临床检测技术以及预防和治疗手段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指导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
辅助生殖技术(ART)是治疗不孕不育症的有效手段,其生殖遗传安全性也一直备受关注.ART子代不良妊娠结局如低出生体质量儿、自然流产、胎儿畸形、早产、围生期死亡等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大量研究显示不孕不育患者通过控制性超促排卵、体外受精、胚胎操作等非生理性的干预对表观遗传造成一定的影响;表观遗传修饰中印迹基因对胎儿的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ART实施于表观遗传重编程的关键时期,印迹基因的失调不仅影响胚胎的发育,还可诱发子代出生后的发育异常而导致多种相关性疾病的发生.本文从表观遗传修饰与印迹基因、ART与印迹基因失调性疾病进行综述,概括介绍与ART相关的印迹基因失调性疾病,如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Angelman综合征、Silver-Russell综合征等的发病率及相关机制.
辅助生殖技术(ART)虽然已成为人们解决不孕不育的主要手段,但该项技术仍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如经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获得的胎儿有表观遗传学改变的可能,这些表观遗传学的改变是否对后代造成不利影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H19基因为母源性基因,是最早被鉴定的印迹基因之一.研究显示H19基因变异与胎儿表观遗传学性状改变相关.综述H19基因与ART的关系.
基因组印迹是一个导致亲代起源特异基因表达的正常过程,具有性别特异性,在生殖细胞发育过程中可擦除和重建.差异甲基化是基因组印迹形成的最重要机制.对基因组印迹在配子发生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辅助生殖的关系进行综述.
基因组印迹控制基因的转录与生殖及子代的健康发育密切相关.在原始生殖细胞阶段基因组印迹擦除,而配子的形成阶段印迹重新建立.辅助生殖技术将配子和早期胚胎暴露于体外并进行不同程度的操作,使辅助生殖技术子代印迹基因疾病风险增加.研究印迹基因疾病发病机制及与体外受精的关系,对正确评价该技术并提高辅助生殖子代健康有重要意义.
表观遗传修饰中印迹基因对胎儿的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式分个体的生长与行为也有深远影响,特别是对胎盘发育极为重要.印迹基因的异常和失调不仅影响胚胎和胎盘发育,还可诱发出生后的发育异常而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大量证据表明,许多肿瘤的发生都与其相应基因组印迹丢失有关.许多研究工作分析了辅助生殖技术和印迹失调之间的联系.对印迹基因和各种表观遗传疾病做文献,并对辅助生殖技术所致的遗传风险作简要探讨,以评估这些技术的安全性.
人类辅助生殖临床数据已经显示,辅助生殖技术(ART)与自发流产、早产和围生期死亡、低体质量儿以及一些印迹疾病有关。在配子及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基因印迹需经历印迹擦除、重建和维持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胚胎发育缺陷,甚至死亡。ART恰施于这一表观遗传重编程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些异常结局可能与ART导致的印迹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而ART中主要的治疗手段有促排卵、体外受精、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和体外培养。这些操作通过干扰基因印迹的重建和维持,影响基因表达和表型,进而影响配子和早期胚胎的发育,从而影响子代的生长发育潜能。
基因组印迹是指基因由于亲代来源不同的表达.与印迹基因相关的两个关键时期包括配子形成期和植入前胚胎期.在这两个时期发生的任何异常都会导致印迹基因功能缺陷并由此导致疾病的产生.而目前已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不孕不育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中的一些操作都有可能影响到这两个关键过程,从而导致一些与印迹有关疾病发生率增高,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基因组印迹缺陷可能存在某种关系,需要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做进一步评估.
辅助生殖技术(ART)是否增加或引发出生缺陷目前尚无定论,但ART婴儿出生缺陷的原因可能是多因素的,与自然妊娠或许不同。目前研究主要关注于ART助孕过程如促排卵、胚胎培养液、培养时长等对子代的不利影响。ART与印迹疾病的风险近年来也受到很多关注。此外,引发不孕的疾病本身也可能导致出生缺陷。应当强调,大多数ART婴儿是健康的。未来应更好地探索ART出生缺陷的分子机制,改进现有ART治疗方法,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表观遗传变异的遗传学分支学科.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表观遗传学已在人类生长发育中的某段时期以及妊娠特发性疾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方面显示其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广阔的前景.在哺乳动物的生殖细胞发育时期和植入前胚胎期,其基因组范围内的甲基化模式通过大规模的去甲基化和接下来的再甲基化过程发生重编程,从而产生具有发育潜能的细胞.妊娠期间的环境因素包括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内分泌干扰物以及食物、药品等均可改变表观遗传模式,导致妊娠妇女及其后代发生各种疾病.
子痫前期是一种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可导致母体多系统不可逆损伤以及胎儿生长受限.子痫前期在临床上一经诊断,终止妊娠、娩出胎盘是唯一的根治方法.国内外学者关于子痫前期发病机制有很多学说,但是具体病因至今未明.表观遗传学是相对于传统的遗传学而被研究者所认识,重点阐述DNA序列不变的情况下机体所发生的可遗传改变.最近表观遗传学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研究方兴未艾,表观遗传的各种机制在子痫前期发生中的作用主要涉及DNA甲基化、微小RNA(miRNA)以及基因印迹三个方面.
基因组印迹是表观遗传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父母源等位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对胚胎发育和个体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印迹的机制主要是等位基因差异性甲基化,由DNA甲基转移酶控制.基因组印迹建立于配子发生时期,经历了擦除-建立-维持的重要过程,随配子和胚胎的发育而动态变化.基因组印迹错误可能导致胚胎发育障碍甚至死亡,也与一些疾病有关.
葡萄胎(HM)是一种威胁女性生殖健康的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以滋养层细胞增生和胎盘绒毛过度生长为特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认为不正常的妊娠-葡萄胎体现着基因印迹的紊乱.基因印迹是指某些基因呈不遵从孟德尔定律的亲源依赖性单等位基因表达,其另一等位基因不表达或表达极弱,具有这种现象的基因被称为印迹基因.印迹基因及其控制机制的异常(如印迹丢失、染色体单体双体性等)在人类遗传性疾病尤其是葡萄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正引起越来越多的注意.已知p57KIP2,IPL,CTNNA3,NESP55,IGF2,H19,ASCL2,PEG3等均属于印迹基因,其异常或多或少参与了葡萄胎的发生和发展.
目的:观察印迹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2在小鼠胚胎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体外诱导胚胎干细胞向胰岛样细胞分化,逆转录-PCR(RT-PCR)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胰岛细胞标志基因表达;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印迹基因IGF2在诱导分化前后细胞中的亲本表达情况。结果诱导分化终末细胞能表达胰岛素、胰高糖素及C肽等胰岛细胞特异性标志物,PCR-RFLP检测分析显示,体外诱导分化的细胞的印迹基因IGF2呈双等位基因表达,印迹丢失。结论体外诱导培养可导致胚胎干细胞印迹基因IGF2表达的改变。
目的:研究抽搐性运动障碍与遗传印迹的垂直传递的关系,探讨其外显率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采用抽搐性运动障碍定式检查提纲,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以及Yale抽搐性运动严重度全面评分表对31个先证者的家系进行评定和诊断. 结果:母系传递对先证者复杂运动抽搐性运动症状影响明显为9例(9/10)父亲传递者9例(9/21),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4,P<0.05),发作年龄、抽搐性运动类型、病程、性别等方面在父系传递和母系传递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在抽搐性运动障碍的垂直传递中遗传印迹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