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同的载药方式构建4种壳聚糖/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PHBV)复合诱导型骨修复材料,检测并比较4种支架材料对兔桡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筛选出最佳骨修复材料并确定最佳药物控释方式.以淫羊藿苷为诱导因子,采用两相混合冷冻干燥技术以微球载药、改性药物微球(W/O法制得并表征)、改性药物与材料共价结合等药物添加方式及不加药制得4种支架材料,并对其进行显微结构以及载药支架药物缓释表征,后将4种材料分别植入兔桡骨缺损处,于1、3、6个月进行X射线及三维CT观察支架材料对兔桡骨缺损的修复情况,HE,Masson染色观察其诱导成骨效果.结果表明,支架材料呈网络状串珠状的显微结构,载药微球粒径分布在3~11 μm,载药支架材料有着良好的药物缓释,其中共价结合组药物释放峰值时间较其他组推迟,为72 h,且峰值后药物缓释量迅速平稳为75μg左右.X射线及三维CT观察显示,最终共价结合组支架材料骨缺损处连通,且骨密度高于其他3组.HE、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共价结合组成骨效果优于其他组.共价结合的药物添加方式能使支架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效果,进而对兔桡骨缺损表现出良好的修复效果.
背景:由微生物合成的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polyhydroxybutyrate-hydroxyvalerate,PHBV)是聚羟基脂肪酸酯的一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强度.目的:探讨热致相分离法制备PHBV 纳米纤维支架的方法及结晶行为.方法:采用扫描电镜、广角X 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分析基质的结构.结果与结论:凝胶温度对纳米纤维的结晶和热性质有很大的影响.当凝胶温度较高时,PHBV 纳米纤维的结晶度和晶粒尺寸随着凝胶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而且随着凝胶温度的降低,其结晶的有序性增加.说明温度对PHBV 支架形貌和结构的影响可能对PHBV 支架的性质-包括生物降解性和对细胞活性的生物应答反应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背景:前期研究证实,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促骨组织修复作用,但其在牙周组织再生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观察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修复比格犬牙周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在4只比格犬双侧下颌第三、四前磨牙颊侧制备5 mm×5 mm大小牙槽骨缺损,将左右侧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缺损部位置入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对照组缺损部位直接缝合。术后2,4,8,12周进行组织学、扫描电镜、锥形束CT及Ca与P含量比值检测。结果与结论:①锥形束CT检测结果:两组新生骨高度均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实验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新生骨高度高于对照组(P<0.05)。②Ca/P比值检测结果:实验组术后12周的Ca/P比值已接近正常骨组织(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12周时,实验组新生组织结构接近于正常骨组织,而对照组新生组织趋向成熟,可见少量新生血管。④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术后8周,实验组已不见支架材料结构,可见骨陷窝;对照组无明显成骨细胞及骨陷窝。术后12周,实验组新生组织结构规则,接近正常骨组织结构,未见明显成骨细胞;对照组新生组织排列紊乱,残留部分空腔。⑤结果表明,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可有效促进牙周组织再生。
目的 探讨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PHBV)作为软骨细胞支架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压片-热处理-粒子析出"技术制备PHBV多孔支架并观测其结构.体外分离培养软骨细胞后接种到PHBV支架进行培养,第3、7、14天后取材行扫描电镜观察;培养至2、6、10周后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PHBV支架孔径在200~300 μm之间,孔隙率80%;软骨细胞-PHBV复合物在体外培养期间支架无塌陷及形变,软骨细胞在支架上黏附、增殖良好,并能分泌细胞外基质.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新生软骨的组织学特征日益明显.结论 PHBV支架具有适宜的孔结构和生物相容性,可以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