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大鼠原代心肌细胞培养,探讨心肌肥大过程中有关心肌细胞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病理改变以及川芎嗪、缬沙坦和曲美他嗪对其的药理作用.方法 分离和培养大鼠原代心肌细胞,并与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共培养72 h、96 h.BCA法检测细胞总蛋白含量,倒置显微镜拍摄并测量细胞直径,反映心肌细胞增殖情况;荧光显微镜测量线粒体内膜膜电位(ΔΨ m)、酶标仪检测线粒体单胺氧化酶(MAO)活性、分光光度计检测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活性和线粒体损伤百分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心肌细胞内ATP、ADP、AMP含量,反映心肌细胞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损伤情况.在此基础上给予川芎嗪、缬沙坦和曲美他嗪,观察对心肌细胞重构中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药理作用.结果 在细胞肥大过程中,心肌细胞MAO活性和线粒体外膜损伤百分率均显著升高(P<0.01),线粒体COX活性和线粒体ΔΨ m均显著减低(P<0.01),ATP、ADP含量显著减少(P<0.01),AMP含量显著增加(P<0.01).川芎嗪能抑制AngⅡ引起的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增加和细胞直径增大,改善线粒体外膜损伤,提高线粒体内膜膜电位及COX活性,降低MAO活性(72 h时P<0.01,96 h时P<0.05),增加ATP、ADP含量、降低AMP含量.缬沙坦能抑制AngⅡ引起的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增加和细胞直径增大,改善线粒体外膜损伤,提高线粒体内膜膜电位(P<0.05)及MAO活性(72 h时P<0.01,96 h时P<0.05),增加ATP、ADP含量、降低AMP含量(P<0.01).曲美他嗪能在72 h升高线粒体膜电位(P<0.05),增加ATP、ADP含量(P<0.05).结论 在心肌肥大过程中,存在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损害.川芎嗪和缬沙坦在逆转心肌细胞肥大过程中具有保护心肌细胞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作用,曲美他嗪无显著逆转心肌细胞重构作用,对能量代谢的改善作用亦有限.
血清谷氨酸脱氢酶(GLDH)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正常血清GLDH活性很低,但在肝脏疾病尤其涉及肝细胞线粒体损害时活性显著升高,是肝实质损害的敏感指标.本文测定了各种肝病患者及健康献血员GLDH活性以评价其临床意义,发现GLDH酶活性与各型肝炎的肝脏损害程度有关,报告如下.
目的 探讨氯乙醇对鼠肝线粒体Ca-Mg-ATPae的体外毒性。方法 采用游离线粒体和游离肝细胞系统,测定Ca-Mg-ATPase的活力及游离肝细胞大分子放射性。结果 氯乙醇对小鼠肝线粒体钙泵的损害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及时间-效应关系;其抑制性质是属于不可逆抑制;14C-氯乙醇与游离肝细胞大分子共价结合存在明显的时间依赖性。结论 氯乙醇对鼠肝线粒体钙泵的不可逆抑制作用可能与共价结合有关。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缺氧大鼠线粒体ATPase6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急性缺血缺氧引起肠上皮细胞线粒体损害的分子机制.方法:(1)动物模型:通过失血性休克大鼠造成急性缺血缺氧模型.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与失血性休克组.按Wigger法放血至平均动脉压5.33 kPa,维持低血压2 h,造成急性缺血缺氧,分别于失血性休克后2 h、3 h、5 h 活杀动物.(2) 肠线粒体ATPase6基因表达测定:活杀动物后取回肠5 cm,制备肠上皮细胞悬液 ,并将细胞数调至1×109/L,用异腈酸胍盐酸盐法提取细胞总RNA.紫外测定RNA纯度和含量,并进行RNA甲醛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以鉴定其完整性.RT-PCR法使用宝灵曼试剂盒.上游引物:5' -AAACGAATAACCCTTGAGAATC-3' ,下游引物:5' -TGGTGGGTCATTATGTGTTATC-3', 特异扩增715 bp大鼠线粒体ATPase6cDNA片段.(β-actin作对照).PCR反应体系为50 μL ,包括10 μL cDNA,2 μL上游引物,2 μL下游引物,5 μL 10 ×Taq酶 buffer,4 μL dNTP,3.6 μL MgCl2,22 μL DEPC水.扩增条件:95℃变性40 s,55℃退火30 s ,72℃延伸36 s,30个循环后,再在72℃下延伸9 min.扩增产物行电泳照像分析.PCR 产物为715 bp.结果:大鼠肠线粒体ATPase6mRNA在急性缺血缺氧后2 h 表达显著减少,并随休克加重而加重.讨论:能量代谢降低是线粒体损伤的重要指标.线粒体重要功能是氧化磷酸化,即底物被呼吸酶氧化,并与之相偶联的磷酸化酶系统从而释放ATP,推动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ATPas e6基因是编码ATP合成的F1F0-ATPase复合物的一部分,因此,研究ATPase6基因改变在能量代谢的改变中是十分重要.我们的研究发现:失血性休克晚期,ATPase6基因表达减弱,与在失血性休克缺血缺氧时F1F0-ATPase早期升高,晚期降低,质子转运下降,ATP缺乏是一致的.我们在失血性休克肠上皮细胞线粒体DNA ATPase6基因测序研究中发现缺血缺氧时存在硷基突变及编码氨基酸的改变,进而影响F1F0-ATPase蛋白的功能和ATP的合成.故失血性休克后,如何保护线粒体功能,尽早改善缺血缺氧是救治的关键.结论:失血性休克后线粒体ATPase6基因表达在肠道损害中起一定作用,其产生与休克后急性缺血缺氧有关.
重型肝炎发病的根本原因是肝细胞大量死亡造成肝功能衰竭。肝细胞死亡可以分为凋亡和坏死两种形式。目前认为两者的不同机理主要在于发展过程中线粒体损害的程度。严重者导致肝细胞坏死,轻度改变则通过Caspase系统引起细胞凋亡。线粒体为肝细胞损害的中心环节。过去认为抗体较强的特异性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在清除病毒过程中造成肝细胞损伤。近年Guidatti和Chisari等在猩猩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发现肝细胞凋亡、坏死,血清转氨酶上升和肝组织内CD8+T细胞浸润有关,而肝内及血清HBV DNA清除常出现于CD8+T细胞浸润之前,认为主要是通过细胞因子的非溶细胞性清除病毒的机制,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最近有人根据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肝组织内肝细胞损害和肝内浸润的细胞亚群分布,发现CD8+T细胞浸润,可以清除病毒,并不引起明显细胞病变,引起肝损害主要为其他T细胞及粒细胞浸润所致。细胞因子对肝脏的作用也取决于肝细胞本身的状态,肿瘤坏死因子α在体介外和肝细胞(HepG2)共同孵育仅当时有内毒素存在时,才引起肝损害。重型肝炎有内毒素血症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升高时常有严重肝脏病变,而肝叶切除术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越高,再生越活跃。
烧伤后应激性溃疡是常见并发症之一,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1].目前临床主要使用H2受体阻滞剂进行预防,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和不良反应[2].替普瑞酮是萜烯类新型胃黏膜保护剂,在烧伤临床鲜见应用报道.笔者曾观察到,替普瑞酮能诱导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并保护大鼠抵抗严重烧伤导致的急性胃黏膜损伤[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