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动脉取栓术与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56例动脉栓塞患者,均为急性发作期,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取栓组和对照组,各28例,取栓组采用动脉取栓术,对照组采取介入溶栓术,比较两组D-二聚体含量、切口血肿率、疾病复发率、24h完全复通率.结果 两组D-二聚体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栓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切口血肿率、24h完全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取栓术较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疗效更显著.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介入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7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的入院时间均在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通过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经过造影明确诊断后,采用介入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凝治疗.分别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为6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试验组中出现总静脉反流、股浅静脉反流等并发症3例,占8.6%;对照组中,出现总静脉反流、股浅静脉反流等并发症11例,占31.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溶解患者的血栓,快速稳定患者的病情,并且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较少,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
目的 探析程序化护理对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接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介入溶栓治疗.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2例.予以对照组常规方法护理,予以观察组程序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和总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疾病不确定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行介入溶栓治疗的同时给予程序化护理干预,既有助于患者生命质量的提升,又能提高护理效果.
目的:研究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目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试验组实施介入溶栓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总有效率和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对照组相比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生活质量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实施介入溶栓治疗,不仅可以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 研究急性下肢动脉血栓介入溶栓后对再灌注损伤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7年8月收治的1例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男性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进行介入溶栓治疗并进行手术治疗,分析治疗结果.结果 术后患者出现多处不适,相关症状持续,最终行右小腿截肢手术.结论 对于急性动脉血栓介入溶栓与手术取栓相联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不能简单采用单一治疗方法,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目的 探究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给予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所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75例,该75例患者全部给予介入溶栓治疗,随机分为试验组(n=35)和参照组(n=40),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患者给予程序化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试验组与参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总满意度97.14%高于参照组75%;试验组与参照组患者护理前生活质量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试验组各项评分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 对于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给予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可全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其护理满意度也相对较高,该种护理措施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具有显著效果,可广泛推广运用.
目的:研究与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MRI分型与介入溶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共90例,均给予MRI检查与DSA介入溶栓治疗,观察患者的MRI分型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急性期48例、血管完全通复率为95.83%、亚急性期22例、完全通复率为77.27%、慢性期20例、完全通复率为60.00%.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MRI分型是进行介入溶栓的重要量化治疗,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可以提供相应的指导.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护理的教学体会.方法 选取来该院的实习生24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法,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教学方法,比较观察两组的实习效果.结果 两组实习生的教学病例患者满意度,对照组为76.47%,观察组为94.12%,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对照组实习生的考核平均分为(73.90±6.83)分,观察组为(87.94±7.12)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实习生开展急性脑梗死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护理的教学体会,采用综合性教学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加强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巩固,而且可以接触广泛的临床实际病例,有利于实习生更快适应及胜任临床护理工作.
目的:分析门静脉血栓密度相关因素,探讨局部介入溶栓CT平扫影像表现适应症,筛选局部介入溶栓治疗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门脉血栓经介入溶栓治疗预后情况,与门静脉血栓CT平扫密度的相关因素.结果:19例共检查了41次测量层面71个.门脉血栓高密度31个层面16次检查最大差值45.2HU;等密度25个层面15次检查,最大差值25HU;低密度11个层面11次检查,最大差值18HU.血栓密度与主动脉密度正相关,CT血栓密度分析,对介入溶栓有指导意义.结论:掌握门静脉血栓密度改变相关因素,重视门静脉血栓CT平扫表现,筛选局部溶栓患者,减少无效治疗.
目的:分析26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选择介入溶栓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导管经股动脉插入梗塞血管,并注射肝素抗凝,注入50万U尿激酶(与生理盐水混溶),观察30分钟后的梗塞血管情况.结果:溶栓30分钟后有92例血管再通,114例部分再通,54例未通.4例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3例出现脑出血.95.4%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有所恢复,剩余的4.6%患者为意识障碍.结论:为急性脑梗塞患者选择介入溶栓的治疗安全高效.
目的:探讨全面护理在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8例行介入溶栓治疗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全面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护理前后疼痛状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92.3%(36/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2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VAS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7.4%(38/39),高于对照组的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护理在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效果.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总结临床经验以提高自身诊治水平.方法 对2010年7月-2012年4月我科收治的59例患者进行相应治疗,记录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静脉溶栓组中疗效优者32例,良者12例,中者5例;手术取栓组优者6例;介入溶栓组优者3例,中者1例.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经过积极、合理的治疗,患者预后良好.
1病例摘要患者,女性,74岁,主因"左下肢疼痛10d"入院.1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疼痛、发凉,不能行走,夜间静息时疼痛加重.既往2型糖尿病、阵发性房颤病史5个月,无明显间歇性跛行史;吸烟史40余年,4~5支/d.查体:心率120次/min,心律绝对不齐.左下肢皮肤苍白,触痛明显,膝以下及左足皮温明显降低,左侧股动脉、胭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触不清.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27mg/L,血糖11.47mmol/L,D-2聚体1.19mg/L.当地医院超声检查:左侧股动脉下段至胭动脉、足背动脉血栓形成.左侧髂外、股动脉中上段血流速度减慢.
目的 探讨动脉取栓术与介入治疗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复通情况.方法 将本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30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介入溶栓治疗,对照组实施动脉取栓术.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3.3%,复发栓塞者1例(6.7%),无截肢患者;对照组有效率86.7%,复发栓塞者1例(6.7%),截肢率1例(6.7%),两组有效率差异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治疗方式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效果相当,但介入溶栓术创口面小更有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患者男性,64岁,因"言语不利、左侧肢体活动不利20 d"于2006年7月21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入院查体:血压16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清楚,言语尚可,脑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颈软无抵抗.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病理征可疑阳性.化验示血常规正常.人院后行全脑血管造影示基底动脉近心端狭窄95%,遂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术后造影见基底动脉近心端狭窄消失,远端血流恢复正常.术后口服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100 mg,每日3次,低分子肝素钙0.4 ml皮下注射1次/12 h(共2 d).
目的研究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将6-F导引导管置于C5水平,用Magic 3F/2F或Target溶栓微导管超选椎-基底动脉,尿激酶100万U,分血栓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溶栓两组.结果血管再通率100%,其中31例存活(86.1%),5例死亡,遗留舌咽神经不全麻痹9例,小脑共济失调4例,轻偏瘫5例,缄默症2例,视野缺损2例.结论两种溶栓方法均可以使椎-基底动脉主干再通并获得显著的临床改善,但非接触性溶栓由于可以延迟这一干流的再通时间这样可以保持血管局部有较高的灌注压和血药浓度,更利于主干的主要分支及脑干穿通支的再通,最大限度地恢复缺血区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和获得更显著的临床效果.
目的 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5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接受介入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治疗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4例患者痊愈,显效6例,有效率100%.50例均无肺栓塞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出现牙龈出血,1例出现小便带血.结论 介入溶栓术是治疗DVT较理想的方法,术前术后加强基础护理,认真做好溶栓导管的护理,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发生,对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康复非常重要.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34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依据其病情特点行取栓、吸栓或加介入溶栓治疗,随访治疗效果。结果34例患者中,治愈23例;好转6例,其中3例发现呼吸或循环系统衰竭,经呼吸机支持呼吸及透析治疗后好转,2例显示下消化道出血及肾功能不全,对症治疗后好转;5例死亡。结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腔内介入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有效手段。
目的:探讨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围术期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行介入溶栓治疗的76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护理方法.结果:患者经介入溶栓治疗及相应护理后,基本恢复49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2例.结论:科学合理的围术期护理是介入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的重要辅助措施,正确有效的护理可保证患者术后的恢复,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目的 探讨外伤后肢体动脉急性闭塞介入溶栓治疗的治疗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6月对本院20例外伤后肢体动脉急性闭塞患者,进行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观察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DSA造影清晰显示肢体动脉闭塞段部位、范围及程度.20例均为急性病例,其中溶栓后16例闭塞血管完全再通,溶栓成功率为100.0%,临床症状得到完全缓解;2例闭塞血管部分再通,开通程度> 85.0%,临床症状明显得到缓解,总有效率为90.0%.结论外伤后肢体动脉急性闭塞通过介入溶栓治疗,治疗效果良好,而且并发症少,是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段,同时为外科手术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目的 以1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患者在采用介入溶栓治疗时其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策,并评价护理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取120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受试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以及试验组,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以及全面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0.00%)与对照组(53.33%)相比显著降低,两组对比P<0.05;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缩短,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价值.结论 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介入溶栓治疗的围手术期给予患者全面护理措施能显著降低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 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肠系膜血管血流减少而导致肠壁缺血坏死和肠管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根据其病理表现又分为:肠系膜动脉栓塞(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MAE);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artery thrombosis,MAT);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n-occlusive mesenteric ischemia,NOMI)等类型.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碎栓溶栓与介入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2010年3月收治的6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我院采用的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给予碎栓溶栓,观察组24例给予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住院时间.随访1年后,比较两组的复发率和后遗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2.50% vs 37.50%,95.83% vs 82.50%),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53.94、90.65,均P<0.01),无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17% vs 17.50%,9.38% vs 37.50%),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2.95、37.28,均P<0.01),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7.9±3.8)d vs (15.3±5.9)d,0 vs 1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54,χ2=12.96;均P<0.05).结论:介入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目的:通过建立上矢状窦(SSS)血栓形成的动物模型,并进行溶栓、抗凝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清洁级青紫蓝大白兔分三组:A组为对照组;B、C两组分别为经颈动脉、SSS溶栓治疗组。第一步用可吸收缝线结扎及用血管夹夹闭SSS制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动物模型,经两种途径溶栓治疗CVST,检测目标静脉窦血流速度、窦旁脑组织含水量、血流变,随后进行抗凝维持治疗。1个月后行DSA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新动物模型可重复、稳定建立。C组脑组织含水量、基底静脉血流速度与A、B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血流变均有变化,但差异不明显;C组远期静脉窦血流再通比例优于B组。结论:该动物模型模拟SSS血栓形成,可满足CVST实验研究的需要;直接静脉窦途径溶栓治疗CVST近、远期效果优于经颈动脉途径溶栓。
目的 探讨早期介入溶栓合剂综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经CT证实的急性脑梗塞患者31例,行股动脉插管,脑血管造影,超选择性脑动脉内灌注"溶栓合剂"治疗急性脑梗塞,观察临床疗效及实验室指标.结果 经介入溶栓合剂治疗4周的疗效观察,临床治愈19例(61.29%),显效3例(9.68%),好转2例(6.45%),无效1例(3.23%),死亡6例(19.35%).1.超选择性介入溶栓合剂治疗急性脑梗塞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新课题,其特点是见效快、疗效好、患者的生活质量高.2.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溶栓时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时间窗延长至12~24小时是可行的.
目的 探讨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00例超声检查初诊为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20~85岁,平均年龄52岁.均行3D-CEMRA检查,利用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对血栓信号进行判断,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所有病例于48h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溶栓治疗,对比3D-CEMRA与DSA对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及分析血栓分期与DSA溶栓效果.结果 100例中,MRA评估Ⅰ级血管狭窄42支,Ⅳ级血管狭窄23支,与DSA基本吻合,灵敏度为100%;Ⅱ级血管狭窄53支,灵敏度为96.23%;Ⅲ级血管狭窄39支,灵敏度为92.31%.3D-CEMRA对Ⅱ、Ⅲ级血管狭窄的评价存在高估现象. MRI血栓分期:急性期47例,介入溶栓术后完全再通率为100%;亚急性期35例,介入溶栓术后完全复通率为91.43%;慢性期18例,介入溶术后栓完全复通率仅为61.11%.MRI血栓分型与DSA溶栓疗效有相关,3期溶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 D-CEMRA技术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治疗前有效的量化指标,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的:探讨尿激酶(UK)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Selding′s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将介入导管置入病灶侧颈内动脉行数字减影(DSA)脑血管造影,经介入导管将(40~80)×104 U的UK缓慢灌注30分钟,1小时后重复行DSA脑血管造影;术后静滴UK(5~10)×104 U,每日1次,连续14日.结果:血管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4例,血流量增加6例,再通率50%.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后5日、14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生活能力状况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P<0.001);治疗后5日显著进步4例,进步6例,无变化2例;治疗后14日显著进步8例,进步4例;治疗后14日与治疗后5日相比临床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合并脑出血1例,血管再闭塞1例.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于72小时以内尽早用UK介入溶栓治疗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
急性脑梗死一旦形成,如何使血管再通,重建血液循环,是医学界关注的问题,我们用股动脉插管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11例,观察动脉内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报告如下.
①目的 探讨介入导管溶栓及血栓抽吸在急性上肢动脉栓塞治疗中的作用.②方法 经导管动脉注射尿激酶辅以血栓抽吸治疗急性上肢动脉栓塞11例并随访其疗效.③结果 DSA造影、介入治疗在急性上肢动脉栓塞治疗中实施迅速、有效,全部病例血运恢复,无死亡、截肢及截指.④结论 介入治疗急性上肢动脉栓塞技术微创、安全、快捷,可以最大限度、最快的速度清除血栓,重建血运,挽救上肢功能.
目的:探究并分析经腘静脉介入性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2组患者均接受一般治疗、抗凝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全身性尿激酶溶栓治疗,而观察组则采取腘静脉介入性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膝上15 cm周径差、膝下10 cm周径差分别为(0 U.84±0.22)cm、(0.45±0.18)cm,较治疗前变化明显,均小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患肢肿胀消退、静脉完全再通率分别为100%、92.0%,均较对照组高(P <0.05),而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2组患者治疗后静脉通畅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经腘静脉介入性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DVT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