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病又称为肠系膜血管病,是由于各种不同因素引起的肠急性或者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血运性肠梗阻.缺血性肠病包括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及结肠缺血.缺血性肠病中以动脉缺血最常见,60%左右为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arter,SMA)栓塞引起,其中常见为SMA 血栓形成,20% ~30%为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静脉缺血较少见,5% ~10%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缺血性肠病属少见病,但随着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的日益增多,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此疾病诊断有一定困难,常易误诊,延误病情,如果一旦发生即呈凶险重症,因此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按解剖来分,肠道的血流灌注主要为三支动脉:(1)腹腔动脉供应胃和十二指肠,因其有丰富的侧支循环,引起缺血性肠病较罕见.
急性肠道血管源性缺血(即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肠道急性血流灌注不良而导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等特点,其临床特征往往并不显著,确诊时间较晚,误诊率及病死率较高.1852年Dr R.Virchow第一次描述了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按病因主要分为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acute mesenteric artery embolus,AMAE)、急性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acute mesenteric artery thrombosis,AMAT)、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cute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AMVT)和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nocclusive mesenteric ischemia,NOMI)四大类.现就AMI的腔内治疗进展进行总结.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 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肠系膜血管血流减少而导致肠壁缺血坏死和肠管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根据其病理表现又分为:肠系膜动脉栓塞(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MAE);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artery thrombosis,MAT);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n-occlusive mesenteric ischemia,NOMI)等类型.
急性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MI)是一种临床病死率高的罕见病,早期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B超、CT检查有助于诊断,肠系膜血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治疗上首选扩血管药物及抗凝治疗,怀疑急腹症者可考虑手术探查.本文报道了我院收治的1例NOMI患者,其以消化道出血起病,后出现腹痛,经CT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经胃肠减压、抗感染、止血、吸氧、罂粟碱改善肠道血运等积极治疗后症状有一度好转.但因患者伴随疾病多,终究没有解除其肠缺血、坏死的根本原因,最终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本文同时就NOMI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文献复习.
低血压是血液透析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常规血液透析中其发生率为25%~50%[1]。低血压可造成超滤效率低下,透析不充分,还可诱发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增加内瘘栓塞的风险,引起心功能及残余肾功能的下降,促进脑萎缩的发生和发展,增加患者病死率。因此,减少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对减少患者痛苦,提高生存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非常重要。现将我院血液净化中心62例患者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压的原因及护理体会总结分析如下。
肠系膜血管性疾病包括扩张性、狭窄性血管病及闭塞性血管病两类.前者主要指肠系膜上动脉瘤(SMAA),表现为因瘤体引起的压迫或破裂,以及分支血管的栓塞,进而导致肠管病变;后者主要指肠系膜上动脉或静脉的狭窄或闭塞,表现为慢性和急性小肠的缺血性改变.慢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CMI)主要包括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慢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AMI)主要包括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SMAT)、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MI)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由于腹腔内脏循环存在广泛的解剖学沟通,肠系膜上血管缺血的转归不仅与病变形式、部位、诊断与治疗有关,还与腹腔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门-体静脉之间彼此沟通有密切的关系.多种因素决定肠系膜血管缺血的后果,可呈现肠道功能异常、黏膜坏死或肠梗死、坏疽.不同形式的肠系膜血管性疾病在病因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治疗学等多个方面存在极其复杂的共性和个性,本文仅对这些病变的诊断和治疗状况做简要综述.
临床资料 患者,男,67岁,主因“活动后心慌、气短30年,加重半年”人院.查体:体温36.5C,心率94次/分,房颤心律,血压120/68 mm Hg,神清,双肺呼吸音清,心界增大,心律绝对不齐,心尖区可闻及4/6级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主动脉瓣区可闻及2/6级舒张期吹风样杂音,腹软,无压痛和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心脏彩超:左房扩大,二尖瓣瓣叶增厚,回声增强,轻度钙化,尤以瓣尖明显,交界处粘连,瓣下腱索增粗,致开放受限,舒张期瓣口开放面积约1.0 cm2;主动脉瓣三叶,瓣缘明显增厚,交界粘连,开放略受限,关闭欠佳.诊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重度狭窄、主动脉瓣轻度狭窄并中度关闭不全、左房扩大、心房纤颤、心功能Ⅱ~Ⅲ级(NYHA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