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与经颅超声造影(CE-TCCS)联合应用评价椎-基底动脉(VBA)狭窄性中枢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诊断为中枢性眩晕的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TCCS、CE-TCCS检查,并于一周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证实.分别计算两种检查方法 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并比较血管狭窄程度<50%与>50%的流速差异.结果 35例患者共105支血管,DSA显示>50%狭窄的血管共40支,闭塞血管12支;TCCS诊断椎-基底动脉>50%狭窄的敏感度为70.0%,特异度为71.7%(P<0.01),诊断闭塞的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73.6%(P<0.01);CE-TCCS诊断椎-基底动脉>50%狭窄的敏感度为92.5%,特异度为90.6%(P<0.01),诊断闭塞的敏感度为91.7%,特异度为94.3%(P<0.01);>50%狭窄组血管的PSV、EDV及MFV均明显高于<50%狭窄组(P<0.01),而两组间PI值无明显差异(P=0.368).结论 TCCS联合CE-TCCS检查可提高椎-基底动脉狭窄闭塞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可应用于中枢性眩晕患者的常规筛查.
目的 探讨银质针联合中医推拿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78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9例.对照组给予中医推拿治疗,研究组给予中医推拿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眩晕、颈肩痛、头痛等症状积分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动指数均改善,且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银质针联合中医推拿治疗老年颈性眩晕患者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椎-基动脉供血及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诺迪康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对8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治疗组(41例).两组均采用氟桂利嗪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诺迪康胶囊2粒(3次/d),14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变化,并监测TCD,对比其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脑血流量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或<0.01).结论:诺迪康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疗效,用药安全可靠.
目的:客观评价用补气活络法,自拟消晕定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90例本院门诊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消晕定眩汤,并给予临症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嗪口服、川芎嗪注射液静滴治疗.两组均治疗10天,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64例,有效32例,总有效率100%,治愈率66.66%;对照组治愈51例,有效3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2.5%,治愈率54.2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消晕定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
目的:观察针刺人迎穴对于脑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于针刺前后分别进行TCD(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前后结果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其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较针刺前均有改善,治疗后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人迎穴对椎-基底动脉供血的改善有较明显的效果。
目的:探讨针刺列缺穴对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对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性眩晕患者采用针刺双侧列缺穴治疗,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分别于治疗前、针刺得气后和一疗程后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变化,并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临床症状进行治疗前和一疗程后评分与疗效评定.结果:22例血流速度减慢患者在治疗前、得气后及一疗程后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和右侧椎动脉RVA的速度比较分别为23.20±4.84 vs 26.30±4.17 vs 29.20±4.20 (mm/s,BA)、21.65±3.62 vs 24.20±2.89 vs 26.40±3.62(mm/s,LVA)和21.90±3.04 vs 24.25±3.01 vs 26.50±3.95(mm/s,RVA),18例血流速度增快患者比较分别为39.94±8.24 vs 35.17±4.84 vs 32.06±3.49(mm/s,BA)、41.83±5.64 vs 37.28±2.32 vs 35.61±2.09(mm/s,LVA)和37.11±9.83 vs 32.22±6.13 vs 28.11±4.12(mm/s,RVA),除流速增快患者RVA的流速针刺得气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40例患者针刺得气后及一疗程后各血管平均流速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P<0.05);一疗程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为26.30±3.76,较治疗前的15.68±5.35显著改善(P<0.01).患者经1疗程治疗后,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价,总有效率为100%(40/40)、治愈率为55.0%(22/40).结论:针刺列缺穴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有所改善的同时,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改善有着显著的疗效.
目的:探讨颈曲改变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分有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1组)、无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观察2组)和健康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施行手法治疗.观测观察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颈曲值和椎-基底动脉血流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并对比各组RI、PI差异.结果:观察1组颈曲值明显小于对照组与观察2组,随治疗后获得改善,治疗前观察1组椎动脉的RI、PI均比对照组和观察2组高,治疗后它们较前明显降低,而基底动脉的RI、PI无明显差异.结论:颈曲病变影响了左右椎动脉弹性,使血流阻力增加,对基底动脉无明显影响,手法治疗能减轻或消除椎动脉痉挛或狭窄,达到治疗效果.
目的:比较针刺"项七针"与常规针刺、西药甲磺酸培他司汀口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探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疗法.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西药组和项七针组,每组30例.针刺组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中有关"眩晕"治疗腧穴处方,针刺风池、百会等穴;项七针组针刺风府、风池、天柱、完骨,两组均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 d,治疗2个疗程.西药组给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每天3次,每次1片,治疗2周.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患者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变化情况,并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项七针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针刺组的76.7%(23/30)和西药组的70.0%(21/30,均P<0.05).3组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且提高程度项七针组优于针刺组和西药组(均P<0.05).项七针组、针刺组治疗后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而西药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项七针组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较西药组和针刺组提高更显著(均P<0.05),针刺组优于西药组(均P<0.05).3组治疗后PI、RI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项七针组较西药组和针刺组下降更显著(均P<0.05),针刺组优于西药组(均P<0.05).结论:针刺"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与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可明显改善眩晕症状,同时能够改善患者脑部供血.
TIA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以及大型新仪器的投入使用,应用3.0T MRA技术来探讨椎-基底动脉形态学改变与TIA关系已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利用3.0T MRA观察病人椎-基底动脉过度弯曲、移位、缩细、狭窄、闭塞、缺如或消失等形态学改变.
目的:探讨舒颈通络汤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所致眩晕的疗效.方法: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眩晕患者120例,均由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所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尼莫地平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舒颈通络汤,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眩晕积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56/60)显著高于对照组83.3%(50/60),P<0.05.结论:舒颈通络汤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所致眩晕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探讨中医正骨联合中药内服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均应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中药半夏白术汤加减,对照组加用西药桂利嗪片,随访6个月,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椎-基底动脉血流超声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及主要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正骨联合半夏白术汤加减治疗颈性眩晕,能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及不适症状,效果满意.
目的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简称TCD)观察椎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椎针组(100例)和针刺组(50例),治疗10次为1个疗程,运用TCD观察两种疗法疗程前后椎动脉(VA)-基底动脉(VBA)收缩峰血流速度(Vp)、舒张末血流速度(Vd)及其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VBA的Vp、Vd、Vm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但针刺组VBA中Vp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LVA中Vp、Vm,RVA中Vp、Vd、Vm及VBA中Vp、V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椎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针刺疗法,能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现代医学以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因为动脉硬化,管腔狭窄,血流减少以致脑组织血流不畅,引起缺氧.
目的 研究经颅多普颅超声对临床指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临床上已确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200例患者进行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经枕窗对椎-基底动脉,颞窗对颈内动脉进行血流检测.结果 200例患者中出现血流速度异常者180例,占90%;正常者20例,占10%;200例患者中血流频谱异常者80例,占40%;正常者120例,占60%.结论 TCD检查对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提供了重要依据.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椎-基底动脉,对平均血流速度(Vm)减慢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引起椎-基底动脉Vm减慢的真正原因.方法对156例椎-基底动脉Vm减慢(至少一侧椎动脉Vm低于25 cm/s或基底动脉Vm低于30 cm/s)患者与椎-基底动脉血管CT(CTA)或血管造影(DSA)对照分析.结果 156例患者中,椎-基底动脉正常者,18.6%;双椎动脉发育不对称者,17.3%;一侧椎动脉狭窄者,16.0%;双侧椎动脉狭窄者,19.2%;一侧椎动脉闭塞者,14.8%;一侧狭窄一侧闭塞者,9.0%;基底动脉狭窄者,5.1%.结论 TCD在检测椎-基底动脉狭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眩晕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眩晕患者进行TCD检测分析,利用德国DWL-L1型TCD超声仪,探查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观察收缩期血流速度(Vp)、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的变化.结果在100例眩晕患者中,TCD检测均以低流速为主,Vp<40 cm/s占62%为主要讨论对象.结论 TCD具有准确、安全、无创伤性、可重复性强等特点,对判断脑缺血程度、确定病变血管及病因的诊断均有重要价值,有助于眩晕患者的早期定位和定性诊断,应成为眩晕患者首选的检测手段.
依达拉奉经过反复多次临床研究和科学实践,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及所伴随神经症症状,自2009年3月~2012年2月,解放军第456医院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IV),并与传统中药复方丹参注射液作对照观察,报道如下.
目的:为旋转复位手法的安全操作及治疗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50例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组)及健康者(对照组,25例)在实施旋转复位手法使头颈受极度旋转时,以及接受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眩晕组转颈后双侧椎动脉流速明显下降(P<0.05),基底动脉流速有所下降;对照组转颈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下降均不明显.眩晕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均较对照组明显加快(P<0.05),TCD提示椎动脉痉挛或狭窄;经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后颈性眩晕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均明显降低(P<0.05),TCD提示椎动脉痉挛或狭窄减轻或消失.结论:旋转复位手法潜伏着导致椎-基底动脉急剧供血不足或损伤椎动脉的危险.但如果选用得当,手法正确娴熟,不但能避免损伤和意外,而且能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
目的:观察紧张型头痛(TTH)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TTH患者106例,其中伴有颅周肌障碍TTH(TTH-PM)42例和不伴有颅周肌障碍TTH(TTH-NOPM)64例;对照组48例,为无头痛症状的健康体检者.采用经颅多普勒(TCD)脑血流分析技术测定两侧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 TTH患者,尤其是TTH-PM患者椎-基底动脉Vm显著增快,且以右侧椎动脉更为明显.结论: TTH患者有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以TTH-PM者更显著.
目的 应用3.0T MRI探讨脑干异常旋转的原因及脑干旋转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7年8月经MRI检查有脑干异常旋转患者及正常志愿者各103例,常规行MRI及MRA检查.观察并记录脑实质MRI表现、颅内椎-基底动脉位置、脑干旋转程度、脑室系统有无扩张.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未见脑干旋转.延髓旋转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脑桥旋转.椎动脉是否越过中线与脑干旋转之间有关系(χ2=51.709,P=0.000)且关系密切(相关系数r=0.98).椎动脉粗细与脑干旋转间有关系(χ2=22.117,P=0.000)且关系密切(相关系数r=0.93).随着脑干旋转程度的加重,患者临床表现亦加重,且症状更复杂.结论 血管的增粗扭曲延长是脑干旋转的重要原因之一,脑干的旋转可能会引起某些脑神经疾患.
目的 探讨不同级别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颅内、外段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及相关性.方法 将1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高血压分级分为1~3级高血压组,另选正常对照组50名.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分别对各组颈内动脉系颅外段的颈内动脉和颅内段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以及椎-基底动脉系的颅外段椎动脉2和颅内段的大脑后动脉、椎动脉1和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血管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进行检测.结果 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均随着高血压分级的增加,PSV和EDV减低,PI和RI增加.颈内动脉系的PSV和EDV在2级高血压组减低,椎-基底动脉系在1级高血压组EDV减低,RI增加.椎-基底动脉系除3级高血压组的颅内段大脑后动脉和颅外段椎动脉2的PI及RI呈负相关外,两系的2级和3级高血压组的颅内、外参数相关均呈正相关.结论 2级高血压患者颈内动脉系PSV和EDV降低,1级高血压患者椎-基底动脉系EDV降低和RI增高.颅内、外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仅在2级高血压以上有相关性.
目的 应用3.0T MR与MRA探讨椎-基底动脉病变的类型及相应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椎-基底动脉病变患者(过度弯曲、缩细、狭窄、闭塞、缺如或消失等)及正常志愿者各218例接受常规MR及MRA检查.MRA图像观察以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后图像为主,辅以MRA源图像.观察并记录脑实质MRI表现、椎-基底动脉血管病变类型、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及前循环血管有无异常,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例组血管弯曲、冗长、狭窄、管壁毛糙比较常见,血管闭塞、增粗、缺如或消失相对少见.对照组MRA主要表现为少数椎-基底动脉的弯曲,但弯曲程度均较轻.病例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管弯曲数量明显较对照组多(椎动脉:χ2=92.171,P=0.000;基底动脉:χ2=95.671,P=0.000).病例组后交通动脉开放数量多于对照组(χ2=11.477,P=0.001).结论 应用3.0T MR与MRA能够清楚地显示椎-基底动脉病变类型,为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目的 探讨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用超声检测观察组(131例)和对照组(54例)的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测定一般临床资料.结果 高血压组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IMT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 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血压增高有关.提示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因素之一.
目的 研究对2型糖尿病并椎-基底动脉脑供血不足患者应用奥扎格雷钠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将84例2型糖尿病并椎-基底动脉脑供血不足患者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各4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止吐、镇静、降糖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盐酸丁咯地尔治疗,研究组给予奥扎格雷钠治疗.治疗2周,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研究组血流速度、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并椎-基底动脉脑供血不足患者应用奥扎格雷钠治疗可显著改善供血不足症状,加快血流速度.
目的:探讨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对眩晕的病因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对100例正常人及130例眩晕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频谱形态及血流速度。结果(1)检出率:椎-基底动脉均能显示不明理想的血流信号,检出率(230/230)100%。(2)频谱形态:以心脏收缩后产生的流速最高,并形成频谱的收缩峰,也称为S 1峰。继心脏收缩之后,血流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对血管产生一定压力,致动脉反应性收缩搏动改变,形成血管搏动波,为S 2峰。100例正常人频谱形态S 1>S 2的96例(96%),眩晕患者中频谱形态S 1>S 2的110例(85%),收缩峰圆钝(S 1>S 2)20例(15%)。(3)血流速度:100例正常人(62.32±5.98)cm/s;眩晕患者中正常范围的42例(42/130)32%,收缩期血流速度(40.61±7.13)cm/s,低于正常的74例(74/130)57%,收缩期血流速度(57.86±7.82)cm/s,高于正常的14例(14/130)11%。结论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目的 探讨3.0T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情进展中的价值.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门诊及住院的后循环TIA患者30例,均经头部MR血管成像证实存在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用3.0 T HR-MRI对椎-基底动脉斑块进行检查,评估斑块性质及稳定性,根据斑块稳定性结果分为稳定组(16例)与不稳定组(14例).随访24个月,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就诊至发生后循环梗死的时间及比例. 结果 不稳定组发生后循环梗死时间明显短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7.0,20.0)个月比24.0(22.5,24.0)个月,Z=-2.755,P<0.05].稳定组和不稳定组发生后循环梗死的比例分别为5/16、8/1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对后循环缺血疾病的进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目的 探讨Vaso CT检查的影像特征对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再通术的风险评估、指导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4例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患者,术前均行全脑DSA确认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采用Vaso CT测量闭塞血管长度及其两端血管走形,根据结果评估手术风险并指导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再通术.结果 14例患者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血管长度为2.56~19.09 mm,平均(4.5±2.1)mm,对其中13例患者行椎-基底动脉闭塞再通术,12例患者血管成功开通,并均于血管开通后行支架置入术,其中置入Solitaire支架8枚及Wingspan支架4枚;1例患者因闭塞长度较长(19.09 mm)而未进行血管开通术.所有手术患者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 Vaso CT可对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开通术的手术风险进行准确判断,并可指导手术路径,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患者男,64岁,因"头晕、走路不稳2 d,加重伴意识障碍4 h"于2017年1月3日收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入院前2 d,患者活动后出现头晕、走路不稳,经休息并服用降压药(具体不详)后症状好转,肢体活动正常.入院前1 d,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及肢体活动不利,就诊于当地医院,头部CT示左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经"脑肽通"、"奥扎格雷"治疗后病情仍渐进展.入院前4 h,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且程度逐渐加重,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既往高血压病史20年,血压最高达220/100 mmHg,未规律服用降压药(具体不详);吸烟史40余年,20支/d;饮酒史40余年,偶尔饮酒,150 g/次.
患者女,47岁,因突发头颈部疼痛2 d于2015年1月8日由外地转入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患者于2d前晚间睡眠时无明显诱因突发颈部剧烈疼痛、僵硬感,随即疼痛放射至头部,无呕吐、四肢麻木及大小便失禁。于当地医院急诊行头部CT检查,发现桥脑前方蛛网膜下腔出血(图1),予以止血、镇痛等保守治疗后2 d,转至我院进一步诊治。入院时体格检查:意识清楚,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15分,颈部强直,四肢及躯体深浅感觉、运动等检查均正常。入院后立即行全脑DSA检查,发现椎-基底动脉结合部开窗畸形合并1个囊状动脉瘤(图2,3),大小为15 mm ×25 mm,瘤颈比<2,遂急诊行支架辅助下动脉瘤栓塞治疗。术前予以阿司匹林200 mg及氯吡格雷300 mg负荷量顿服。
[目的] 探讨颅内支架重叠技术在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s)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VBDAs患者,共12个未破裂VBDAs.运用颅内支架重叠技术,采用LEO支架进行治疗(对9例患者采用2枚支架,1例采用3枚支架),通过改变动脉瘤腔的血流动力学栓塞动脉瘤,并保留载瘤动脉.所有患者均完成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 ①影像学检查表现分别为近端狭窄、串珠样变、波纹状、双腔征、壁间血肿.②术后即刻造影均显示,动脉瘤腔内对比剂滞留.1例患者术中支架移位,但未导致神经功能障碍.2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症治疗后缓解.其余患者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出院前头部CT检查均未见新发脑梗死.③术后6个月造影结果显示,6个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6个夹层动脉瘤部分闭塞.临床随访8~27个月,10例患者的最终改良Rankin评分均为0分,随访中患者均未出现该技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颅内支架重叠技术治疗未破裂VBDAS是安全和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