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天津市近年来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发病趋势和特征,初步找出主要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2005-2013年急性乙肝疫情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人群、时间和地区流行特征及趋势等;病例感染危险因素调查数据来自2013年报告急性乙肝病例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基本信息、危险因素、疫苗接种等情况.结果 2005-2013年累计报告急性乙肝3298例,死亡4例,发病率为3.07/10万(x2趋势=567.265,P=0.000),预测2014年报告发病率为1.11/10万.报告发病率<20岁人群为1.07/10万,低于≥20岁人群的3.53/10万(x2=323.378,P=0.000).男性报告发病率4.44/10万,高于女性1.61/10万(x2 =701.001,P=0.000);感染可疑因素中密切接触者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比例最高为20.12%(33/164),其次为私人场所口腔诊疗发生率12.80%(21/164);病例乙肝疫苗接种率仅为5.49%(9/164).结论 天津市属于急性乙肝低发病率地区,计划免疫乙肝疫苗接种覆盖人群控制效果较好;密切接触者中有HBsAg阳性、私人场所口腔诊疗史和疫苗接种率低可能为现阶段感染急性乙肝的主要危险因素.
目的:评价分析血液灌流在急性中毒有机磷中毒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收集70例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的临床治疗,根据是否进行血液灌流治疗分为两组。其中,经血液灌流治疗患者为40例,称治疗组。未经血液灌流治疗患者30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未经血液灌流组的患者相比,经血液灌流治疗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CHE水平显著回升,血WBC、PLT和Cr明显下降,血PT明显延长。治疗中使用药物的总量、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等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肌无力综合征、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概率明显降低。结论:对于急性中毒有机磷中毒疾病,在基础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血液灌流处理会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因此值得临床研究和推广。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易导致右心力衰竭和血液动力学异常,病死率较高.临床上对下壁合并右室梗死的治疗与单纯下壁心肌梗死的治疗不同.如果诊断及时、尽早地治疗与护理,可挽救大部分病人的生命.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予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单纯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治疗期间两组均予扩血管、活血化瘀、保护脑细胞等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00%.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两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后各组神经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各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确切,它们联合应用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在改善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等方面,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用药安全,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线药物.小剂量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塞安全有效,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的常规治疗.
由于牙髓组织对刺激反应非常敏感,在牙髓治疗中常引起剧烈疼痛,无法忍受或致使患者产生巨大的恐惧,导致患者拒绝配合治疗,甚至放弃治疗[1].为了消除患者的痛苦,牙髓治疗中的无痛技术甚为关键.阿替卡因是一种新型的口腔专用局部麻醉剂,常采用黏膜下漫润注射,具有使用方便、麻醉起效快等优点,近年来在口腔科治疗中应用广泛.
急性胰腺炎(AP)是胰腺的急性炎症性疾病,为常见外科急腹症.年发病率在10万分之27.0~32.0之间,发病率随着男性和女性的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胆结石和酗酒是成年人胰腺炎最常见的原因.大多数为轻型,有自限性,预后较好,极少死亡,但是20%~30%患者胰腺组织坏死引起的严重类型,病情凶险,并发症多,死亡率较高.总死亡率为20%[1].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过程多变,治疗困难,护理更是复杂,通过我们严密观察病情及合理的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将观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选择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从2010年1月~2012年12月234例病人,实施得当有效的护理,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疼痛方面、氧疗方面、饮食方面、排便方面、心理护理方面、心电监护方面、健康教育及静脉溶栓护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导.234例患者中急性心梗病死率逐年减少,由原来的30%降到4%左右,经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加强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挽救更多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体现护士工作的重要性.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精心周到的护理,后果不堪设想.本文重点介绍了笔者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为广大医护工作者做好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工作提供了参考.
目的 探讨医院获得性急性肾衰竭(hospital-acquired acute renal failure)在病因、预后等方面的临床特点,以期为医院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实践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肾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HA-ARF和CA-ARF各6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详尽的回顾性分析,并在病因、病死率、预后方面进行对比.结果 在60例HA-ARF患者中,发病率在60-72岁患者最多,比例高达36.7%;病因为感染的HA-ARF比例最高为31.7%,心脑血管疾病、肾毒性药物、大手术分别为21.7%、16.7%和13.3%;HA-ARF患者死亡率为16.7%.结论 老年人和年轻人相比,更易发生医院获得性急性肾衰竭;医院获得性急性肾衰竭主病因多为大手术、感染、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差、死亡率很高;早诊断、早发现病因、早治疗对HA-ARF显得非常关键.
目的:研究分析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治.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4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86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患儿接受病毒唑静脉滴注,治疗组38例患儿在接受炎琥宁冻干粉针剂静脉滴注,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起效时间以及退热持续时间.结果: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治疗组患儿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组患儿的退热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应用.
目的:分析研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抽取近年来在我院收治的120例患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采用随机抽取模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采用奥曲肽(0.1mg)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论:临床治疗以后,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不良反应比对照组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采用奥曲肽进行治疗,可以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同时不良反应极少,具有安全稳定性,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并发脑心综合征(CCS)的心电图特点,发病机制和急救措施.方法;对180例C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脏损害的主要表现为心电图(ECG)的ST--T改变心律失常,假性心肌梗死图形.结论;积极降颅压,保护心脏功能,控制心律失常,心电监测对患者安全到达医院有较好的作用.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对小儿上感给予及时的诊断和恰当的处理,预后良好.本文就对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进行了探讨,供同行们借鉴参考.
目的:分析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接受综合院前急救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由我单位接诊的72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3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前救治;观察组实施综合院前急救干预.对比两组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转运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对院前救治方案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期间不良事件仅1例,少于对照组的5例;转运时间和住院治疗总时间短于对照组;对院前救治方案的满意度达到97.2%,高于对照组的80.6%.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接受综合院前急救干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患者转运安全,缩短转运时间和住院时间,使患者对院前救治模式的满意度水平提高.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分析ICU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腹泻主要原因,通过对主要原因的分析提出适宜的改正建议.方法:本研究综合应用了文献资料法,回顾性研究,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结果:结果显示ICU患者腹泻的危险因素有肠内营养制剂日用量、肠内营养实施天数、肠内营养前禁食、口服钾制剂等,保护因素有肠内营养制剂逐渐增量、肠内营养前1d使用非肠内营养制等.结论:导致ICU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腹泻主要原因有肠内营养制剂日用量、肠内营养实施天数、肠内营养前禁食、口服钾制剂等.
目的:研究50例肾病型肾炎临床治疗体会,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分别回顾调查医院内2015年10月到2017年10月收治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进行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中药治疗.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前肾功能实验室检查数据相差不大,治疗后,两组患者肾功能实验室检查数据均明显改善,且实验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可以显著提高其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疼痛等不适感,并且中药治疗基本无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 探究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与转送的重要性及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120急救中心接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处理方法及措施.结果 972例经积极抢救,病情稳定转入院治疗;16例拒绝转院进一步抢救;8例现场死亡;转院中途无死亡患者.结论 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及转送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伤残率和死亡率,预后效果理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目的 探究急性阑尾炎患者78例的保守治疗体会.方法 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78例急性阑尾炎患者,均给予保守治疗,对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8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共72例(92.3%)患者治愈,6例(7.7%)中途转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对所有出院的患者进行随访1年,其中20例(27.8%)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复发,6例中途转手术治疗的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对急性阑尾炎患者行保守治疗不仅可以使患者避免手术所引发的治疗风险,而且可以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 探讨瑞替普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9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95)应用瑞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对照组(n=95)则应用阿替普酶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出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ST段回落率、冠状动脉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再通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结论 瑞替普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促使患者心脏功能尽快恢复,安全性高.
目的:分析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1月--2018年4月期间,回顾性选择我院收诊的60例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①60例患者,48例胃溃疡穿孔,12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穿孔直径平均(0.51±0.13)cm.②60例患者,51例行单纯缝合修补术,占85%(51/60),9例行胃大部切除术,占15%(9/60).③本组60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51.3±5.8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78.3±9.87)ml,下床活动时间平均(14.3±2.17)h,住院时间平均(6.1±0.24)d.④经半年随访,2例复发,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一旦确诊,需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术式,尽早治疗,减少并发症,确保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方法:对50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中有46例CT诊断正确,其中直接征象35例;间接征象31例;阑尾周围脓肿5例;阑尾粪石10例;无明显异常2例,误诊1例.结论:MsCT阑尾扫描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目的:分析骨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风险评估单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护理风险评估.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有3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6.00%,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100.00%,相比对照组结果差距明显(P<0.05).结论:护理风险评估单在骨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目的:通过消化内科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评估,制定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方法:运用SWTO法剖析消化内科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时机,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和战略部署.结果:通过分析制定合理的控制措施,指导与监督科室医院感染控制.结论:用SWTO风险评估手段,能提高科室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能力.
目的:探讨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与试验组(采用中西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与常规西医治疗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效果更好,且不良反应更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探讨临床上合理确定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手术时机的个体化问题,提高治愈率.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到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进行胰腺炎患者9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7例患者中36例非手术治疗,61例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治疗治愈率为90.2%,死亡率为9.8%,非手术组患者治愈率为94.4%,手术组患者危重程度比非手术治疗组明显要高.结论:对于重症进行胰腺炎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对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才能提高治疗效果.
目的 比较急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医院收治的86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各43例.腹腔镜组行腹腔镜切除胆囊治疗,开腹组行传统开腹术切除胆囊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及各项手术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治疗有效率(95.35%)显著高于开腹组(69.77%),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等均少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手术时间,加快患者的病情恢复.
目的:对结肠癌并发急性结肠梗阻外科治疗的优点以及处理方法等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对本医院在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之间收治的结肠癌并发急性结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结果:结肠癌并发急性结肠梗阻的类型多种多样,在本组患者中出现了右半结肠梗阻病例23例,在接受Ⅰ期切除吻合术效果较好并且没有出现肛瘘等其他并发症.另外还有低位结肠梗阻患者24例,其中有17例患者接受左半结肠切除Ⅰ期吻合手术,4例患者接受Hartmann术者,3例患者接受梗阻近端双口造瘘.术后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术后左半结肠切除Ⅰ期吻合者并发吻合口瘘1例,所占比例为5.9%,经过适当治疗之后获得痊愈.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随访1年共有41例患者存活,占73.2%.结论:结肠癌并发急性结肠梗阻的护理手段与护理质量是关系到患者康复质量的较为关键的因素,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注重结合术中结肠灌洗的效果与质量可以较好的提高治疗的效果,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行Ⅰ期切除吻合是安全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存活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与应用.
目的 评价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9月在医院治疗的AIS患者60例,根据用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和联合组(采用醒脑静注射液和依达拉奉治疗),每组30例.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的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指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AIS患者,可有效保护患者的脑神经,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应用.
目的:本文将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分组治疗措施,从而确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提高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生活与生存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方法:研究组与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给予西医治疗,研究组患者同时给予中医结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6.92%,且P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能够达到临床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探讨南昌部分地区住院患者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的原因,提出减少CO中毒的宣传措施及中毒后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急性CO中毒住院治疗的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毒时间多数发生在每年11月至次年2月,年龄20~60岁,以女性居多,急性中毒原因主要是热水器使用不当、煤气管道泄漏、封闭房间煤炭取暖等。结论做好CO中毒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出有效的预防对策,是减少CO中毒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