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小剂量阿片类药物与局麻药伍用可有效提高椎管内麻醉的感觉阻滞效果并延长镇痛时间[1].本研究旨在观察舒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在子宫下段剖宫产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罗哌卡因是一种酰胺类长效局麻药,其中枢神经及心脏毒性低,具有运动与感觉抻经分离阻滞的特点,更适合要求减轻疼痛而又不产生运动阻滞的分娩镇痛,是较理想的分娩镇痛局部麻醉药.我院自2006年9月至2008年4月应用低浓度罗哌卡因并辅以小剂量芬太尼,采用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行分娩镇痛,观察其镇痛效果以及对产妇和胎儿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术后疼痛是一种恶性刺激,可使机体应激反应增高,代谢、氧耗增加,对病人的术后恢复不利.已经证明良好的术后镇痛可抑制机体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术后病人呼吸、循环的稳定,减少术后并发症.硬膜外术后镇痛研究最多的是阿片类镇痛药,其次是局部麻醉药.但阿片类药可产生很多不良作用,如呼吸抑制、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局麻药浓度高时可产生运动阻滞和循环、呼吸变化.本文综述近五年来常见术后硬膜外非阿片类和局麻药镇痛方法,并对其进行分析.
目的:探讨腋路臂丛阻滞方法中单点法和动脉周围两点法在麻醉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肘部及手部手术治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突破单点法给局麻药,观察组采用动脉周围两点法分别给局麻药,观察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和生命体征进行分析.结果:两组麻醉镇痛效果优良率均满意,两组患者生命体征HR和MAP相对平稳.结论:腋路臂丛阻滞时,血管周围多点注药效果优于单点注药,易于掌握,能够满足手术要求.
骶管阻滞麻醉是经骶裂孔穿刺,注局麻药于骶管腔以阻滞骶脊神经,是硬膜外阻滞的一种方法,适用于直肠、肛门、会阴部手术[1].几年来本站针对输精管结扎对象存在疼痛敏感及提管困难等问题,采取骶管阻滞麻醉,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屈指肌腱腱鞘内指神经阻滞已有报道[1、2],效果满意,但准确定位屈指肌腱内有一定难度,进针过深则有损伤肌腱之虞.本文采用屈指肌腱腱鞘外(即皮下)给药方法,取得相似麻醉效果,且操作更简单,对组织的损伤也小,病人对操作过程的疼痛感也较轻.本方法国内少有报道,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8年7月~2009年2月我院麻醉科用局麻药甲磺酸罗哌卡因配合芬太尼用于术后止痛,男50例,女50例;年龄20~70岁,平均42岁.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无切口、创伤小、并发症少,老年人乐于接受.老年人常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以及肺部疾病等等,选择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小的麻醉方式及药物有利于治疗和恢复,甲磺酸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酰胺类长效局麻药,其心脏毒性显著低于布比卡因,在临床已得到广泛应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与盐酸罗哌卡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文就5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行前列腺电切术采用甲磺酸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CSEA)的情况下.
近年来广泛将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下腹部以下手术,对于穿刺方法、局麻药的药量、浓度、注药速度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观察对比,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传统的剖宫产麻醉采用硬膜外麻醉,但起效慢,麻醉效果欠理想.2003年开始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CSEA)具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特点,即腰麻起效快、阻滞完善、用药量少等优点,经硬膜外导管可追加局麻药,弥补单纯腰麻阻滞不全和阻滞时间不够的情况,使手术时间不受限制,并可行硬膜外术后镇痛,深受麻醉科、妇产科医师的欢迎.选择120例行剖宫产术产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对比重比重不同剂量盐酸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探讨盐酸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手术的合适剂量.
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在临床上用于无痛人流手术的麻醉已很普遍,但其对循环系统抑制较为明显.盐酸丁卡因胶浆为局麻药,尤其实用于腔道表面麻醉,具有起效快,对生命体征影响小的特点,更适合于短小腔道手术的麻醉.拟观察丁卡因胶浆复合异丙酚小剂量芬太尼用于无痛人流手术的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
传统的胃镜在诊疗过程中,常常会给患者带来肉体上的不适及心理上的紧张、焦虑、恐惧,使得部分患者拒绝接受胃镜检查,以致延误了诊断和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让患者在安全、无痛苦的状态下进行医学检查和治疗,已成为医学界人士一种追求.局麻药辅助胃镜检查,便是其中之一.2008年5月~2009年5月分别使用2%利多卡因溶液咽部喷雾和盐酸利多卡因胶浆(本品是含适量祛泡剂、润滑剂等)作为胃镜检查术前用药.临床观察效果有一定的可比性.
2008年开展电子鼻咽喉镜诊疗技术,至今共完成约6000例检查及治疗,为使患者能更加舒适、安全地完成电子鼻咽喉镜检查,对电子鼻咽喉镜检查前是否需要接受表面麻醉、使用何种表面麻醉进行了研究探讨,结果发现不使用表面麻醉,大部分患者能配合完成检查,但过程都较为痛苦,咽反射敏感,使用1%利多卡因与1%丁卡因后绝大多数患者能顺利配合完成检查,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检查舒适度上(时间短、痛苦小),使用1%丁卡因效果高于使用1%利多卡因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极少数患者对丁卡因产生严重不良反应,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目的:检测自制的神经定位仪在动物实验中的效果.方法:选择两月龄兔子20只分两组,Ⅰ组为左后肢组,Ⅱ组为右后肢组.在后肢远端贴一电极片,连接神经定位仪的一个电极,另一个电极夹住一个特制绝缘针,通过改变电流大小和刺入针的位置来确定阻滞点,并Ⅰ组注入局麻药或Ⅱ组注入生理盐水.待全身麻醉消失后,通过逃避反射来判断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结果Ⅰ组动物的神经阻滞有效率达100%;Ⅱ组动物无神经阻滞作用.结论:动物实验显示该神经定位仪可有效地应用于神经阻滞.
麻醉药作为手术科室常用的药物有很多种,包括全麻药、局麻药、肌松药、肾上腺素类、催醒药、血浆代用品、止痛药等,但是最能代表麻醉科用药特色的是:全麻药、肌松药和局麻药,而这些药物也主要在麻醉科使用,因此就这三类麻醉科用药进行分析.
肛肠疾病是外科常见病,发病率高,手术是治疗痔疮、肛瘘、肛裂、肛周脓肿等肛肠疾病的主要方法,但是由于肛门周围神经末梢丰富及肛门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导致肛门直肠患者手术后疼痛剧烈.为减轻手术后疼痛,临床上尝试使用复方亚甲蓝制剂长效止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发生了一些不良反应,如术后患者出现烧灼痛.我院应用亚甲蓝加局麻药配制成长效麻醉药,用于肛肠患者术后镇痛,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目的:观察针刺对肾移植术中和术后早期泌尿功能的影响.方法:终末期肾衰病人作肾移植手术44例,男女各22例,随机分为四组,分别接受常规剂量硬膜外阻滞,初量12~14 mL(硬外Ⅰ组),小剂量给药硬膜外阻滞,初量为7~8 mL(硬外Ⅱ组),针刺复合常规剂量硬膜外阻滞(针硬Ⅰ组)和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阻滞(针硬Ⅱ组).针刺取穴:次、三阴交、太溪、足三里,均为双侧.诱导30 min.每组11例.麻醉平面T6~T8,术中根据手术需要而追加局麻药.麻醉管理:常规鼻导管供氧,监测心电图、SPO2、无创血压和呼吸.术中静脉输液用乳酸林格氏液和5%葡萄糖液,根据血压调节输液速度.必要时补充胶体液或输血.麻醉前和术中移植肾血管开放时取静脉血,测定血浆儿茶酚胺浓度(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和电化学检测器测定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观察移植肾恢复血液循环后的泌尿开始时间、尿流速度和术中尿量.术后连续观察4天循环功能、尿量、输液量、血浆尿素氮、肌酐和血钾等肾功能指标.结果:①硬膜外阻滞的局麻药用药量:硬外Ⅰ组>硬外Ⅱ组>针硬Ⅰ组>针硬Ⅱ组,分别为28、24、21和14 mL.②硬膜外阻滞复合针刺的两组病人于术中移植肾血管开放时动脉平均压高于硬外Ⅱ组.③移植肾开始泌尿时间、术中尿量和尿流速度以两组复合针刺者明显优于单纯硬膜外阻滞.④各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针刺复合硬膜外阻滞的两组病人术中肾血管开放时肾上腺素浓度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显著高于单纯硬膜外麻醉的两组病人.⑤术后各组血压、心率除术后24 hr针硬Ⅰ组动脉收缩压高于硬外Ⅱ组外,其余各组各时间点组内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⑥硬外Ⅱ组术后第一天尿量明显低于其他三组,术后第二天仍低于硬外Ⅰ组(P<0.05).硬外Ⅱ组术后第一天补液量也低于两组复合针刺组.⑦术后各组病人肌酐水平呈逐日下降趋势,以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阻滞组最为明显.尿素氮水平两组复合针刺组下降明显,以针硬Ⅱ组为著.血钾水平术后各组均有所下降,也以复合针刺的两组下降明显.结论:在肾移植的病人硬膜外麻醉复合针刺,能明显减少硬膜外阻滞局麻药的需要量,有助于维持术中循环功能稳定,可改善术中和术后早期移植肾的功能,可明显提高血浆肾上腺素浓度,而对去甲肾上腺素影响不大.
例1,女,54岁,体重49kg,ASAⅠ级,因左髌骨骨折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L3,4穿刺顺利回吸无回血,无脑脊液,注入2%利多卡因5ml试验量,5分钟后测试阻滞平面L1以下,无局麻药中毒症状,追加2%利多卡因10ml,10分钟后测试平面T12到S4.
读过胡立勇医师的提问,深感问好,即“碱化药液注射到腰椎管内,5%碳酸氢钠的量10ml,碳酸氢钠的药作用会不会引发马尾神经的刺激症状,会不会导致下肢的感觉及运动障碍和大小便失禁的现象?”问题予以答复,还望指教。 关于胡立勇医师提出的上述问题,我们复习解剖:①硬膜外腔介于硬膜囊与椎管壁之间,上至枕骨大孔,下至骶管裂孔。②硬膜囊下端终止于S2水平,S2的骨质标志髂后上嵴联线。③脊髓尖端下延成一细丝(即终丝),长约20cm,上段15cm在蛛网膜下腔中,为内终丝,主要由软膜延成;下段5cm穿出硬膜囊,止于尾骨,为外终丝,表面有硬膜延成。我们在进行骶管穿刺时,所用穿刺针为普通9号注射针,长度为4.5cm,深度不会达到S2水平,穿刺成功后反复回抽2~3次,无脑脊液(即未穿破硬膜囊下端而进入蛛网膜下腔中)及血液时才能行骶管封闭治疗。碱化药液pH值为7.3,与脑脊液pH值为7.4,仅相差0.1,均为弱碱性。因此,采用碱化药液骶管封闭治疗时不会引发马尾神经(即内终丝及外终丝)的刺激症状,也不会导致下肢的感觉及运动障碍和大小便失禁。我们从1991年至今采用该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部分腰椎管狭窄症300例次,经临床观察和随访及近来一些作者的临床报道,均未出现上述不良刺激症状及并发症的报告。(收稿:2000-09-30) 问:我是一名乡村骨伤科医生,也是《中国骨伤》的老订户。……应用碱化药液椎管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国骨伤》杂志中见过几篇报导,如1996年第9卷第1期26页郑满红、胡军等医师报导的“碱化药液骶管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混合液均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为5ml、10ml。在此我请教一个问题:混合液注射到腰椎管内,碳酸氢钠的含量仅为3ml,碳酸氢钠的药物作用会不会引发马尾神经的刺激症状,会不会导致下肢的感觉及运动障碍和大小便失禁的现象。请在百忙之中抽点时间回信给以解答。 谢谢! 点评(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 100700 支满霞主任医师) 碱化局麻药后,其药液中的非离子比例增加,药液的脂溶性提高,穿透神经膜、细胞膜、毛细血管的能力增强。并易穿透血脑屏障,使血液及脑中的局麻药的浓度增高,毒性增大。老年人蛛网膜绒毛突入,硬膜外通透性增加,即使是小剂量的局麻药也可出现运动神经阻滞,因此老年患者用药量要小。碱化药液其pH值较高,硬膜外腔或骶管内注射可减轻H+对局部神经根的刺激。同时使局麻药作用潜伏期缩短,作用时间延长,镇痛效果进一步增强,有效地阻断了疼痛的恶性循环,使症状迅速缓解。碱化药液的pH应接近生理水平,以控制在pH7.0~7.4为宜。局麻药的效能并非与pH值的提高成正比。随着pH值的升高,麻药的离解度将逐渐减少,麻药效能降低甚至消失。应用康宁克通时不要与碳酸氢钠配伍,可出现悬浮液沉淀不易吸收。配制的药液如发生混浊或沉淀最好不要使用。硬膜外腔治疗应由技术熟练医师进行操作,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要多次试验确认在硬膜外腔才能注药。如不慎误入蛛网膜下腔,应放弃本次治疗,以免发生全脊髓麻醉、蛛网膜炎、头痛以及神经根刺激症状。 (编辑:连智华)
探索胃镜检查局部麻醉药物的最佳用药方法,达到局麻药的最佳效果.将696 例胃镜检查者随机分成3 组,每组232 人.观察胃镜插入过程中患者反映,对比各组间局麻药物疗效的差别,分析讨论病理缘由.
目的减轻门诊手术患者的疼痛.方法根据手术时麻醉的方法分为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对不同的麻醉药,及不同的组合在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利多卡因在手术中的镇痛效果比普鲁卡因好,在利多卡因溶液中加入0.1%的布比卡因其术后的镇痛效果比其他2组好.结论建议在门诊手术中取消普鲁卡因药敏试验,采用利多卡因或利多卡因加布比卡因麻醉.
由于局麻药潜在神经毒性引起的椎管内麻醉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报道屡见不鲜.本文就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的短暂性神经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及预防和治疗进行综述.
吗啡复合局麻药布比卡因行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深受病人欢迎.但是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尿潴留、瘙痒、恶心呕吐等副作用令人担忧.近来我们采用曲马多复合局麻药布比卡因用于PCEA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减少了副作用.现报告如下:
小剂量吗啡、氟哌啶用于硬膜外腔术后镇痛,取得了成功,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我们在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时于局麻药中加入少量吗啡、氟哌啶试用于术后镇痛,亦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大量研究表明膝关节镜术后关节腔内注射局麻药可以提供较好的早期镇痛效果.现将我院开展膝关节腔内注射罗哌卡因复合吗啡用于膝关节镜术后镇痛72例分析如下.
硬膜外麻醉中由导管应用局麻药和注入术后镇痛药吗啡的时间与镇痛效果上的关系不太为人们注意,本文对40例妇科盆腔手术病人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选择40例ASAI~Ⅱ级妇科盆腔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两组术前均给安定10mg肌注.硬膜外选L2-3间隙侧入法穿刺,向尾部注药0.75%布比卡因4ml,向头方向置管4cm,用1.5%利多卡因+0.25%地卡因+1:200,000肾上腺素混合液维持麻醉.A(局麻药+吗啡)组在关腹前20min左右由硬膜外导管注入0.75%布比卡因4ml,B(吗啡)组关腹前不给局麻药.关腹后两组均给吗啡混合液(吗啡1.6mg+氟哌利多1.6mg+麻黄碱10mg用0.9%氯化钠稀释至6ml),术毕拔除硬膜外导管.
下齿槽神经支配下颌牙齿及牙龈的感觉,当患者下颌齿龈部疼痛时可行下齿槽神经阻滞.但是下颌孔位置较深,且其开口向内、后、上,因此难以将局麻药及神经破坏药注入孔内.作者以改良法行下齿槽神经阻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操作简单易行,定位准确,很容易将穿刺针刺入孔内,减少了合并症.现报告如下.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局麻药容量单次骶管阻滞对小儿术后镇痛时程的影响,以确定局麻药给药的最佳容量.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ASA Ⅰ~Ⅱ级、年龄1~6岁、无心肺疾患和骶管阻滞禁忌症、择期行斜疝手术的患儿54例.
医用生物蛋白胶因其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优良的生物降解功能,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将布比卡因与生物蛋白胶按比例稀释混合后,可使局麻药在局部神经组织的停留时间延长.本研究观察蛋白胶-布比卡因混合剂在胸部术后的镇痛作用.
患者:男,64岁,诊断为"右三叉神经眼支带状疱疹".体征为眼支区域重症皮疹伴剧烈疼痛.予以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同时实施星状神经节阻滞,C6横突入路给药,疗效显著.第21次阻滞时,常规选点消毒穿刺,回抽无血、气后准备注入1%盐酸利多卡因10ml,注入2ml时患者出现一次吞咽动作,注入7ml时患者眼球固定,呼之不应,回抽时注射器内有血,立即停止给药,拔出针头,此时患者四肢强直、抽搐,嘴唇发绀,呼吸停止,桡动脉搏动微弱,立即予以胸外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2分钟后患者叹息一声,呼吸恢复,神志逐渐清晰,诉全身酸软乏力.三天后继续治疗,共阻滞30次,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