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阻生齿尤其是水平位及埋伏阻生齿的拔除,是牙槽外科较复杂的手术,其手术难度高、时间长、出血多、创伤大,拔除时会遇到困难或发生断根,造成术后肿胀、出血、感染、下齿槽神经损伤等.
下齿槽神经支配下颌牙齿及牙龈的感觉,当患者下颌齿龈部疼痛时可行下齿槽神经阻滞.但是下颌孔位置较深,且其开口向内、后、上,因此难以将局麻药及神经破坏药注入孔内.作者以改良法行下齿槽神经阻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操作简单易行,定位准确,很容易将穿刺针刺入孔内,减少了合并症.现报告如下.
为探究各种施加在牙本质上的刺激对牙髓的影响,需要了解牙髓神经在牙本质受到刺激后的反应情况.本文介绍了相关的神经电生理研究方法:通过记录动物模型的下齿槽神经纤维上复合动作电位的变化和单束下齿槽神经纤维自发放电频率的变化,研究牙髓神经对各种外界刺激的即时反应程度.该研究方法可鉴别确定牙髓神经纤维的种类和不同种类的神经纤维对不同刺激的反应特性,并已在麻醉方法的研究、麻醉仪器的研发和激光切割等齿科疼痛研究领域得以应用.
患者薛某,女,13岁.主诉:要求排齐牙齿,减小前牙突度,改善侧貌.患者无口腔不良习惯,全身健康情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一、临床检查患者正面观面部左右基本对称,侧面观唇部略前突,下颌略后缩,Ⅰ类骨面型.放松状态下上下唇能闭合,无开唇露齿,无明显露龈微笑面容,上下齿槽座欠丰满(正侧面像见插页).
下颌阻生齿拔除是口腔门诊常见的手术,拔牙后并发下齿槽神经损伤比较少见.我科近几年来拔除阻生齿2 000余例,致下齿槽神经损伤3例.
[病例] 男,40岁.两年来右下颌后牙区反复肿痛,间断流脓,于2001年2月20日就诊.查体:7牙冠完好,叩痛(-),无松动,牙龈微红,无肿胀,右侧磨牙后区微隆起,不红,触痛(-),挤压无脓液流出.探诊其下有一牙体,无松动.双侧面部对称,触之无"乒乓球"感.X线根尖片示:8近中水平阻生,其下骨密度减低,骨小梁清晰;8距下齿槽神经管较近,神经管边界清晰、延续;7根尖周未见异常.手术拔除8,但8挺松后消失.又摄右下颌升支X线侧位片,见右下颌体部及角部有直径3 cm之圆形密度减低影,边界清晰、光滑,7根尖被累及,8倒置其中.诊断:8冠周炎,8近中水平阻生,右下颌体部囊肿,8落入囊中.处理:在2%利多卡因局麻下切开囊肿取出8,并行右下颌囊肿搔刮术.病理报告:骨性囊肿.
例1,男,15岁,因左侧下颌部阵发性疼痛3天就诊.每天痛3~5次,每次约4~8分钟.在外院诊断三叉神经痛,服药无效.全身检查一般情况可,皮肤粘膜无出血性斑点,心肺听诊正常,胸骨压痛,肝脾不大.
患者李某,女28岁,本院职工,因右下后牙痛,反复发作数月余,于2002年8月25日上午来我科求治,口腔检查:8(牙合)面浅龋,向近中生长,叩(-),探(±),冷热诊敏感,牙体无松动,牙龈无红肿,诊断:1.龋齿,2.阻生齿,患者要求拔牙,用2%利多卡因5mL进行下齿槽神经阻滞麻醉,拔除8手术顺利无发生异常,患者于第2日自觉右下唇出现麻木,感觉迟钝,进食时正常,即来我科复诊,口腔检查:面部无异常,首先排除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拔牙创面愈合良好,考虑下唇麻木与下齿槽神经麻痹有关,即用营养神经药物肌注维生素B1、B12,口服地巴唑片,灭滴灵等药物,1个月后症状无明显改善,3个月后症状明显减轻,此病可以认为是下齿槽神经麻痹.分析引起下唇麻木的主要原因为下齿槽神经麻痹所致,本病的大多数患者,经过及时合理的治疗,短期内可以逐渐恢复或痊愈,患者术后3个月症状明显改善,但究竟在拔牙中是何因素造成的,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观察.
下齿槽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拔牙时最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虽然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但由于这种方法的大量应用,每年我院因下齿槽神经阻滞麻醉引起的并发症的绝对数量仍不少.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37例下齿槽神经阻滞麻醉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资料,旨在总结其预防措施及处理办法.
拔下颌磨牙术后搔刮引起下齿槽神经损伤,临床上少见,现报告如下:患者蔡××,男,21岁.于1992年2月17日因左下后牙经常肿痛1年,要求拔牙,检查:(Γ)6(牙合)面深龋,冠大部分缺损,叩(±)颊侧龈瘘口无明显红肿及分泌物溢出,口外未见异常.临床诊断:(Γ) 6慢性根尖周炎.
患者段××,女,28岁,已婚.于1999年7月因下颌牙齿反复疼痛肿胀,来院就诊要求拔牙.
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发生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并不少见,但并发下齿槽动脉破裂引起大出血甚为罕见,笔者遇到一例,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53岁,工人,既往体建,否认全身系统性疾病.因制作义齿的需要拔除44,45残根,术中用2%的利多卡因(含1∶100 000肾上腺素)行下齿槽阻滞麻醉,术中镇痛效果好,手术顺利.术后2 h麻药消失拔牙创口自觉疼痛,进少量流质,疼痛持续加重.
患者,男,30岁,因右下后牙部龋坏来院就诊.临床诊断:6 残冠.患者要求拔除.既往无过敏史,心肺正常.当即采用2%利多卡因常规行右下齿槽神经阻滞麻醉和舌神经、颊长神经麻醉.注入药后约2rain.患者感至左眼视力模糊,视物不清.
下齿槽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拔牙时最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虽然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很少,但由于这种方法的大量应用,每年我院因下齿槽神经阻滞麻醉引起的并发症绝对数量仍不少.我们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口腔门诊近3年的并发症进行总结,以获得临床防范要点.
本文报道应用微波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8例,经1年的临床观察,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1 材料和方法1.1 微波治疗机 公安部上海822厂生产的WBL-4型,2 450 MHz微波治疗仪。最大输出功率为220 W,针状辐射天线,长度为5~30 mm不等。1.2 病例选择 本组共8例,男5例,女3例。年龄36~52岁,平均45岁,中三叉神经痛第Ⅱ支3例,第Ⅲ支5例,均有数年疼痛史。曾用药物、针刺、封闭等疗法,无效。有1例经过埋肠线治疗也无效。均可查及扳机点,利多卡因阻滞麻醉,可暂时解除疼痛。1.3 治疗方法 用20 g/L利多卡因行局部阻滞和浸润麻醉三叉神经痛第Ⅱ支,前庭沟切口,暴露眶下神经血管束;三叉神经痛第Ⅲ支,翼下颌韧带外侧切口,暴露位于下颌小舌之上方之下齿槽神经血管束。
患者男,学生,左侧下颌第三磨牙近中阻生,反复发炎要求拔除.查:38近中阻生,牙冠近中顶到37远中颈部,两邻牙之间有食物嵌塞,冠周组织轻度红肿,身体健康,于当日下午4时用20 g/L的盐酸利多卡因溶液4 mL行下齿槽神经阻滞麻醉,并采用冠近中劈开法解除邻牙阻挡,锤击牙挺尾部在智齿颊侧,远中增隙后向上向舌侧挺出牙根及牙冠远中部分,近中牙冠用镊子取出,缝合1针,纱球咬紧,嘱30 min后吐出,常规给抗生素3 d.
病例1:患者,男,35岁,因(8┐)"冠反复疼痛2年"来院.查:(8┐)近中低位阻生冠周龈瓣覆盖,稍红肿,有少许脓性分泌物.
下颌阻生齿是口腔科常见病,由于该牙齿周围阻力及牙体本身的解剖变异,拔除时常会遇到困难或发生断根,造成术后感染、肿胀、出血,下齿槽神经损伤等.我们对2003-2006年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200例总结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