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自1995年以来,用带钩不锈钢牙弓夹板(上海铁道医院牙科材料厂产)治疗下颌骨骨折12例,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15~48岁.病因为车辆撞伤、坠落伤、打击伤等.骨折线分布于下颌角、下颌体.单发骨折9例,双发骨折3例;有4例无明显错位,8例均有不同程度错位,其中7例骨折处有不同程度的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就诊时间为伤后1小时~5天.
患者男,21岁.左下颌骨无痛性肿块渐进性增大2年,近3个月肿块生长加速、左下后牙松动并在当地医院拔除,病情无好转并出现下唇麻木,于1998年1月14日入院.体检:左下颌骨|3至下颌角区可触及一约5 cm×4 cm大小肿块,粘膜正常,张口受限,|4-8区颊侧骨性膨隆、骨质变薄、触之有乒乓感、无压痛,|7缺失.未发现其他异常.X线检查:左下颌体见5 cm×4 cm密度减低影,其内可见骨间隔.|6根尖吸收.临床诊断:左下颌骨成釉细胞瘤.行左下颌骨切除加髂骨移植术.
目的 初步研究下颌体、下颌支做为骨密度随访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美国Norland XR-800双能X线骨密度仪,通过重复四次测定30例正常志愿者下颌骨骨密度,计算下颌体、下颌支重复性试验精确度变异系数百分比;通过测定30例正常志愿者及45例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患者左股骨近端、正位腰椎、下颌骨骨密度,观察其骨密度的差异;通过测定20例用药患者6个月内左股骨近端、正位腰椎、下颌骨骨密度,随访观察股骨颈、Ward区、L2-4、下颌体、下颌支骨密度(BMD)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临床特点.结果 ①30例正常志愿者下颌体的重复性为2.08%,下颌支的重复性为2.75%,略高于Ward区的重复性变异系数2.27%.②45例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患者下颌体、下颌支BMD显著降低,与正常志愿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20例随访用药患者下颌骨BMD变化先于其它部位出现,下颌支BMD四周即可发生变化,早于下颌体.结论 下颌骨骨密度变化敏感性高,非常适合做为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随访指标,优于其他部位的骨密度测量.
下颌角肥大矫正术中是否能恰到好处地截除下颌角、下颌体、升支部肥大的骨质,将直接影响下面部轮廓的形态.如果骨质截除过多,下颌角区域塌陷,下颌骨的轮廓弧线过于平直,将呈现不自然的外形,明显有损于美观.自2000年1月以来我们共收治8例下颌角肥大矫正术截骨过多者,采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充填下颌骨缺损区8例13侧,均获得了满意效果.
1997年元月至2000年元月,我院行下颌骨良恶性肿瘤切除下颌骨缺损接骨板即刻重建19例,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19例患者,男性11人,女性8人,年龄最小者23岁,最大者52岁,单侧下颌体肿瘤7例,下颌支肿瘤5例,双侧下颌体肿瘤4例,下颌角肿瘤3例.
正畸治疗中患者垂直方向生长过度,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常伴随长面综合征,表现为前牙开牙合,颏部后缩,前下面高过大,下颌体长,下颌平面角大,等等.这种错牙合畸形是正畸治疗中的难点.下颌平面角低的病例大都有强大的咀嚼肌群,相反高角病例肌肉组织力量薄弱,正畸治疗中容易引起磨牙伸长.而大多数的正畸治疗方法,从最初的分牙到细丝轻力整平牙弓,都会引起牙齿在垂直方向的移动.
牵引成骨治疗颞下颌关节(TMJ)强直伴小颌畸形的报道已不少见,治疗中关键的术前设计参考X线头影测量和口腔曲面断层X线片[1-4].在确定TMJ骨粘连范围、设计截骨部位和形成间隙的宽度、骨传送盘的设计、牵引器的位置和牵引方向、确定下颌体部的截骨线及体部牵引器的位置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
下颌骨是面部最突出的骨骼,由于受暴力的作用而易发生骨折.我院收入3例下颌体部骨折病人,均为陈旧性骨折,给予实施钢板内固定术,术后X线片示效果满意.现将护理配合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病例]女,36岁.因右下颌体部肿物3个月入院.查体:右下颌体部局限性隆起,3 cm×3 cn×2 cm大小,触之似有囊性感,肿物固定,无压痛, 7,6Ⅱ度松动,张口元异常.
[病例] 男,40岁.两年来右下颌后牙区反复肿痛,间断流脓,于2001年2月20日就诊.查体:7牙冠完好,叩痛(-),无松动,牙龈微红,无肿胀,右侧磨牙后区微隆起,不红,触痛(-),挤压无脓液流出.探诊其下有一牙体,无松动.双侧面部对称,触之无"乒乓球"感.X线根尖片示:8近中水平阻生,其下骨密度减低,骨小梁清晰;8距下齿槽神经管较近,神经管边界清晰、延续;7根尖周未见异常.手术拔除8,但8挺松后消失.又摄右下颌升支X线侧位片,见右下颌体部及角部有直径3 cm之圆形密度减低影,边界清晰、光滑,7根尖被累及,8倒置其中.诊断:8冠周炎,8近中水平阻生,右下颌体部囊肿,8落入囊中.处理:在2%利多卡因局麻下切开囊肿取出8,并行右下颌囊肿搔刮术.病理报告:骨性囊肿.
笔者近期为一例因舌癌行左侧舌颌颈根治术,左侧下颌体中部切除,下颌移位,咬合功能丧失的患者行肌功能训练,调整颌位关系,为下一步咬合重建,义齿修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报告如下.
患者,女,58岁,左侧下颌无痛性肿物3个月.临床检查:面部两侧不对称,左下颌体区轻度隆起,局部皮肤无潮红,皮温不高,|7牙己拔除,相应|67牙槽嵴及其颊侧前庭隆起,颊侧骨皮质压有"乒乓球"样感,压痛(+),同侧颌下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曲面断层片示:左下颌体区3cm×2cm边界清楚低密度影.血常规:
我科近13年来采用刮治加磨削再加冷冻的治疗方法治疗造釉细胞瘤31例,疗效满意。1.一般资料:本组31例,男24例,女7例,年龄14~36岁。其中1例为上颌骨造釉细胞瘤,其余30例均为下颌骨造釉细胞瘤(3例病变位于正中部,27例位于下颌角及升支部),31例中11例为单囊型,20例为多囊型,单囊型中有3例含牙,曾被误诊为含牙囊肿。囊腔直径3cm~10cm(多囊者包括骨间隔),4例已近下颌切迹,2例肿瘤突破下颌体舌侧骨板侵入软组织。本组31例均经病理证实。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Ⅲ类错(牙合)改变了颌面部生长发育的轨迹,使上颌位置靠后,下颌体长度较大,并随生长进行性加重,影响功能及美观.笔者对生长发育高峰前期的AngleⅢ类错(牙合)采用前方牵引技术,治疗1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畸胎瘤患者,尤其是发生在下颌底部极为罕见.笔者曾遇一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 患者姜军,男性,12岁,自述发现右下颌体下缘肿块3年.临床症状不明显.临床检查:右下颌底可触及一椭圆型肿块,表面光滑,质较硬,活动度不明显,大小约2×3cm.
表皮样囊肿也称角化病,角质囊肿,胆脂瘤等.颜面部好发于眼睑、额、鼻、咽外侧等部位,但发生在颌骨内极罕见.患者,38岁,汉族,工人,左下颌体部渐膨隆已3年,自觉憋胀,无痛及唇舌麻木,亦无外伤史及手术史,近期无消长变化.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在颌面部外伤病人中较为常见,在下颌骨骨折中仅次于下颌体和下颌角骨折,且类型复杂多变,其中以矢状骨折多见 [1],普通 X线检查较难明确诊断其骨折类型.本文收集了 8例下颌骨外伤后疑有髁状突骨折的患者进行 CT扫描,分析其 CT表现
面部轮廓主要由上下颌骨、额骨、颧骨体及颧弓组成.下颌角肥大、颧骨/颧弓过高及颏部短小均影响人的面部轮廓美.自2005年3月至2008年1月,笔者应用骨骼动力系统对颧骨、颧弓、下颌角及下颌体行磨削去骨和截骨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下颌前突畸形是由于下颌骨发育过度而致下颌角增大,下颌支下颌体的长度有不同程度增大,而造成下颌前突或开(牙合)畸形,并影响咀嚼和发育;在生长发育期一般常采用口腔正畸的非手术疗法矫正,对正畸无效或严重畸形的病人只有通过手术改善,其手术方法较多,我们近年采用改良式口内法矫正下颌前突,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下颌前突畸形是由于下颌骨发育过度而致下颌角增大,下颌支下颌体的长度有不同程度增大,而造成下颌前突或开牙合畸形,并影响咀嚼和发育;在生长发育期一般常采用口腔正畸的非手术疗法矫正,对正畸无效或严重畸形的病员只有通过手术改善.我科近年来采用改良式口内矫正下颌前突,现介绍如下.
5 下颌骨骨折固定及其进展5.1 内固定手术的基本原则5.1.1 手术入路口内入路用于颏部、下颌体一般骨折;口外入路用于下颌角移位和粉碎性骨折;穿颊入路用于下颌角一般骨折;联合入路用于下颌角、升支及各种粉碎性骨折.
患者女,30岁.因左面部肿痛1周就诊.X线摄片:左下颌体牙瘤并发感染.经抗炎治疗5天,肿痛消退.检查 左面部轻度肿大,下颌体部可扪及一约3cm×2cm×1cm大的骨性包块,质硬,界不清,压痛不明显.张口型正常,张口度二指半.6,7先天缺失,颊沟隆起,有明显咬痕.X线:左下颌体牙瘤(混合型),入院诊断左下颌体牙瘤.术后病理报告:左下颌体复合性牙瘤伴感染.
前牙反(牙合)使颌面部正常生长发育受阻,导致上颌发育受抑,下颌体向前过度生长,形成牙颌面畸形,而且随生长发育而加重.因此对Ⅲ类错颌的早期治疗十分重要.
本文对单纯性下颌骨骨折行不同固定患者140例的开口度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40例,男97例,女43例.其中不包括髁状突或喙突骨折的病例,所有患者不伴有面中部骨折、颌面软组织伤.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78岁,中位年龄35岁. 下颌联合部伤51例,下颌体部伤40例,下颌角部伤43例,下颌升支部伤6例. 1.2 治疗方法 140例分成2组.Ⅰ组80例,40例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另外40例行颌
近年来,以小不锈钢板、小型钛板复位固定下颌骨骨折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我科自1990年5月~2000年3月共收治121例下颌骨骨折患者,先后采用小不锈钢板、小型钛板进行复位内固定治疗,取得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121例中,男性91例,女性30例;年龄16~59岁。121例共150处骨折,其中正中颏部骨折49处,下颌体骨折70处,下颌角骨折25处,髁状突颈部骨折6处。固定所用小不锈钢板为第四军医大学产品,小型钛板为中国西安中邦公司和德国Midicon公司产品。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BCT)分析汉族均角成年人群下颌体的高度、宽度及皮质骨厚度,确定其形态结构特点.方法 选取在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成年汉族患者108例,均行CBCT扫描,测量其下颌体截面高度、宽度及皮质骨厚度.结果 ①高度从远中至中线逐渐增加,中线处最大值35.20 mm;②上1/3宽度从中线至远中渐增,下1/3从磨牙区至切牙段减小,而下颌联合处增加至14.03 mm;③颊侧皮质骨上1/3厚度从中线至远中渐增,但波动范围较大;其下1/3从磨牙区至侧切牙段减小,而在下颌联合处皮质骨厚度增加;④皮质骨于基底部最厚,从中线至尖牙段增加,尖牙段至远中减小;⑤舌侧皮质骨下1/3厚度从远中至中线增加,其上1/3从远中至第一前磨牙段渐增,第一前磨牙段至中线递减.结论 汉族均角成年人群下颌体高度、宽度及皮质骨厚度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为口腔正畸治疗和外科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畸形性骨炎多发于下肢骨及颅骨,颌骨少见.2001年4月15日,我们收治1例下颌骨畸形性骨炎患者.现报告如下.患者女,26岁.1年前发现右下颌肿胀,抗生素治疗无效,X线摄片拟诊为"右下颌囊肿",因怀孕未继续治疗,分娩5个月后来我院就诊.口腔颌面部检查:右下颌角膨隆,可扪及2.5cm×3.5cm肿物,质硬、无压痛,牙齿无松动.1年前X线片呈现典型的囊肿表现:右下颌体后部8765区及下颌角囊状透光阴影,约4.7cm×6.1cm,边界清晰,为线样骨质硬化环包绕,相应部位下颌骨明显膨隆,骨皮质形成菲薄的骨壳.8765牙根吸收,8受压移位.1a后X线片示:下颌膨隆略减轻,囊状透光阴影消失,相应部位骨密度均匀增高,无骨纹结构,磨砂玻璃样,边界不清.遂行刮治术,术中见右下颌角颊侧骨质增生,舌侧大量骨样组织.术后病理结果为下颌骨畸形性骨炎.出院后随访3a,未见复发.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外伤逐渐增多,口腔颌面部外伤非常常见.其中下颌骨骨折的发生率占据颌面损伤的第1位,而下颌体、颏部和髁状突为好发部位.但由于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结构复杂,对于髁状突骨折,下颌骨侧位X线片、下颌骨曲面断层片重叠、模糊,CT平扫往往与骨折线平行,容易诊断不清,更难分析骨折情况,造成漏诊,更不能为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CT冠状位平行于髁状突扫描,可十分清楚显示髁状突骨折,并能明确骨折部位、骨折线走向及骨折片的移位情况.自1998~2003年,作者采用CT冠状位对36例(48侧)髁状突骨折进行诊断,并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减少了漏诊,提高了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23例小儿肌性斜颈,男13例,女10例.年龄40d~10个月17例占74%,11个月~3岁6例占26%.治疗时患儿取仰卧或侧卧位,医者在患侧的胸锁乳突肌施用推揉法和拿捏法,然后将双手托起患儿的下颌体部,两手相对轻轻用力沿颈椎纵轴方向牵引拔伸,反复进行多次.每日2次,每次15~20min,20d为1疗程.未愈者休息1周,再继续第2疗程.
目的 观测成人下颌骨第三磨牙的阻生关系。方法 根据吴氏《人类骨骼测量方法》中规定的年龄估计及性别鉴定的标准,观测成人下颌骨的形态结构。结果 302个下颌骨标本的观察结果为,男女混合阻生率为10.60%,女性阻生率高于男性,肉眼见无第三磨牙萌出者106例,经X线拍片验证,5例有埋没牙存在,故实际第三磨牙缺如率为33.44%。从测量数据可见阻生组(无第三磨牙组)的第二磨牙后间隙、下颌斜长、下颌体长及髁突间宽均较正常组小。结论 无第三磨牙可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下颌骨与牙齿均衡退化的结果,而阻生是人类进化从有第三磨牙向无第三磨牙演化的过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