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骨折是最常见的颌面部损伤,但儿童下颌骨骨折临床上较少见.儿童下颌骨骨折治疗与成人骨折相比有其特殊性,自2002年8月至2007年10月,我科收治16例儿童下颌骨体部骨折,以小型接骨板行下颌骨下缘坚强内固定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目的:对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以我院在2010-2012年期间所接收的肱骨近端骨折37患者为例,其中有21名男性患者,16名女性患者.年龄均在52-76岁之间,平均年龄约为60.2岁,依据Neer评分标准,共有26二部分骨折患者,11名三部分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均选用患者胸大肌、三角肌处间隙作切入点,对于附着的骨折碎片实施不剥离对策,并对小结节上组织实施骨折复位固定,共有11名患者使用人工颗粒骨填充.术后三天患者肩关节可允许少量被动活动,待1周后可进行被动或者适量主动活动,待至两周后即可加强主动锻炼以及被动活动锻炼.结果:对于实施手术患者进行随访,时间控制在4-17个月,均约11个月,骨折便会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1.5周.依据既定的Neer评分标准,患者中共有21例功能优级,11例良,5例中,其优良率约为86.5%.结论: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使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可对肱骨近端骨折起到牢固固定作用.功能锻炼与骨折愈合同步.
临床应用的高氮奥氏体不锈钢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腐蚀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特别是其强度达到医用316L不锈钢强度2倍左右,但是临床用植入器件并没有充分利用其高强度的优势而进行结构尺寸的优化设计.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研究空心结构高氮无镍不锈钢接骨板内孔的数量及孔径变化对弯曲抗力和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孔数和孔径的增加,接骨板的轻量化率呈线性提高,同时三点弯曲时的弯曲抗力也明显降低,均成线性关系,应力分布随着孔的加入逐渐均匀.对于高强度的高氮无镍不锈钢而言,采用三孔结构及孔径为接骨板厚50%的设计,可以实现约15%的轻量化,而且保持较高的抗弯曲性能.同时根据研究结果,建议临床用316L不锈钢接骨板和钛合金接骨板可以采用双孔结构,孔径控制在接骨板厚度的50%以内,能够实现10%左右的轻量化,同时弯曲抗力不明显下降.
胫骨骨折是最常见的严重骨骼损伤,愈合缓慢,常常可以引起永久性后遗症.特别是严重损伤后,司以出现与损伤和治疗有关的并发症.通常难以区分是由于损伤本身还是治疗引起的问题.治疗胫骨骨折时,外科医生可能难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治疗上,早已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和思考.我院从2005年2月~2007年3月共收治418例,其中适合做接骨板187例(均为内侧钢板),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目的:总结同一种材质的螺钉、接骨板治疗锁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锁骨粉碎性骨折患者38例,均为新鲜骨折。用螺钉结合接骨板治疗,术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Ⅰ/甲级愈合,3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无一例出现骨不连或内固定失败,也无切口感染情况。结论:螺钉先固定骨折块可使粉碎性骨折得到一定的稳定性;使用的接骨板与螺钉是同一种材质,不会产生电解作用而使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资料与方法1996年2月~2007年12月利用邻近深筋膜皮瓣治疗四肢骨折术后接骨板外露24例,其中男19例,女5例;年龄15~58岁,平均38岁.其中胫骨中上段8例,胫骨中下段10例,腓骨中下段3例,尺骨远段1例,桡骨中远段2例.外露面积(3cm×3cm)~(4cm×10cm).
随着骨折内固定技术的日趋成熟,接骨板在骨折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各种新型接骨板层出不穷,但临床中接骨板内固定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为此,国内外众多学者采用各种方式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为此,国内外广大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其中有限元方法成为备受青睐的研究手段.文章详细阐述了有限元应用于骨折内固定接骨板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有限元在此领域中应用的发展趋势作出了展望.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局部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比较接骨板和髓内针固定方法在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方法对我院1985~1994年间325例经内固定治疗的股骨干骨折进行分析.结果 72例发生局部并发症,发生率为22%,其中髓内针组46例(19%,14例再手术);接骨板组26例(30.6%,14例再手术).结论髓内针固定股骨干骨折较接骨板有明显的优势,但在股骨下段、粗隆下骨折应用接骨板是较好的选择.
目的 自行设计拱形交叉固定接骨板,报告此板抗弯、抗扭强度及防拔钉和抗冲击能力。方法 对3组同种材质拱形板、矩形板、应力型板进行四点弯曲电测量、三点弯曲、循环拔钉及扭转拔钉和冲击对比试验。每组15块,每个试验用3块。结果 电测试验,拱形板中央应力值最小,抗弯强度最大;三点弯曲试验,拱形板强度极限最大;循环拔钉试验,拱形板开始拔钉循环次数最多;扭转拔钉试验,拱形板拔钉时,扭矩、扭转角最大;冲击试验,拱形板冲击韧性最高。结论 拱形板抗弯、抗扭强度及防拔钉和抗冲击能力最高,克服弯板、断板、拔钉能力强。
目的:观察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的效果.方法:对我院74例Pilon骨折患者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结果:术后骨折复位满意,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发生,无内固定物断裂、螺丝钉进入关节间隙发生,无接骨板外露、切口感染等早期并发症.随访时间12~24个月,X线片示骨折达临床愈合,无钢板松动、断裂、螺钉拔出及再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无骨折延迟愈合.其中优38例,良25例,中7例,差4例,优良率为85.1%.结论:锁定加压接骨板内治疗Pilon骨折固定符合人体生物力学要求,手术创伤小,稳定性好,骨折愈合快,愈合率高,并发症少,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只是材料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在基层医院的推广使用.
胫骨骨折是骨科临床常见的损伤,治疗有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以及常规的切开接骨板内固定等方法,但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很难保证一次性复位成功,并影响踝关节的功能.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0月,我科使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采取切开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目的 观察上臂前正中切口前侧入路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7年9月-2013年2月收治的16例肱骨干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O分型A型8例、B型6例、C型2例,均采用上臂前正中切口肱肌劈开前侧入路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术后6个月采用Rodriguez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1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无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断裂.骨折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5个月.术后6个月根据Rodriguez标准评定疗效:优13例,良3例.结论 上臂前正中切口前侧入路治疗肱骨干骨折,显露方便、清晰,易于钢板置入,利于骨折愈合.
目的:对比观察弹性髓内钉与接骨板螺钉治疗大龄儿童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39例大龄儿童肱骨干骨折分别采用弹性髓内钉和接骨板的手术治疗效果。其中弹性髓内钉治疗组18例,接骨板治疗组21例。弹性髓内钉治疗组采用肱骨桡侧髁上小切口,C形臂闭合复位后置入。接骨板治疗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接骨板置于肱骨前外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弹性髓内钉和接骨板治疗组手术时间为(41.0±15.0)min和(69.0±24.0)min;手术切口长度为(3.0±0.6)cm和(8.50士1.5)cm;术中失血量为(30.0±8.0)ml和(120.0±35.0)ml;住院时间为(7.0±1.5)d和(12.0±4.2)d。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骨折愈合情况(术后3个月与6个月)、末次随访时弹性钉组与接骨板组在肩肘关节功能丢失方面及骨折愈合方面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弹性髓内钉治疗大龄儿童肱骨干骨折与接骨板手术治疗相比,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失血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该方法能够有效保护骨折愈合的微环境,符合微创原则,是治疗儿童肱骨干骨折的理想选择之一。
肩锁关节脱位是一常见的损伤,以往多采用保守治疗,对于严重的肩锁关节脱位,效果不甚理想,且肩关节功能受到一定影响.目前多主张手术治疗,手术的方法有多种,如采用克氏针、重建钢板、螺钉、钢丝人工韧带等固定,这些手术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并发症也较多.
TiNi记忆合金肱骨接骨板适用于各种肱骨骨折病人.当遇骨折时,在0~5℃消毒生理盐水中撑开抱臂,卡在已复位好的骨折段,然后用45℃消毒生理盐水冲洗或热敷术野,使接骨板迅速恢复原状,并紧紧抱紧患骨.手术时间缩短,愈合时间缩短.
在骨折的治疗手段中,内固定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常用内固定器材从外形和结构上分,总的分为接骨板/螺钉,髓内钉、骨圆针和螺钉、钢丝等 5类,其中,前两者常用于长骨干骨折的治疗.内固定的主要目的,是在骨折愈合的过程中允许关节肌肉尽早进行充分、主动、无痛的活动,而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固定,防止"骨折病"的发生.因而,近50年来,AO倡导的坚强的加压内固定一直在骨折治疗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坚强固定下,常发生骨不连、固定段骨质疏松和去固定后再骨折等并发症.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接骨板取出术中分段切口定位及接骨板取出的技术要点,评价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3-2015-09采用分段切口行下肢骨折接骨板取出术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等距法体表定位,小切口取出固定螺钉,以轴向松动法取出接骨板.结果 手术时间20~60 min,平均42 min.术中定位准确率95%(92%~100%),平均误差2(0~4)mm.切口数2~6个,切口总长度均较原切口缩短,平均为原切口长度的46%(32%~57%).术中出血15~80 ml,平均41.6 ml.术中无医源性骨折、神经血管损伤等,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血肿、皮肤坏死等.35例均随访8~12个月,患者无疼痛、麻木等不适,无手术部位再骨折.结论 分段切口行下肢骨折接骨板取出术能最大限度缩短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操作方便,定位准确,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康复.
目的 评价应用撬拨复位结合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波及距下关节面的舌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82例90足波及距下关节面的舌型跟骨骨折分为两组,应用接骨板内固定为观察组,应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Bohler角矫正情况、骨折愈合时间、1年后Bohler角丢失情况、关节面复位程度、随访伤口的感染率、皮肤坏死情况.结果 随访1~3年,平均1.8年.观察组和对照组在骨折愈合时间、Bohler角矫正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照美国足踝协会后足评分(AOFAS)进行功能评定,观察组的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但同时出现皮缘坏死概率也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接骨板内固定可以早期进行距下关节功能锻炼,在关节面复位,维持跟骨高度等方面更具优势.
目的 探讨使用Pilon接骨板经皮微创治疗胫骨远端螺旋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4例胫骨远端螺旋形骨折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内固定材料选用强生公司Pilon接骨板.结果 术后随访12~48个月,骨折均愈合.按Johner-Wruhs标准评价:优17例,良6例,可1例.结论 选用强生Pilon接骨板经皮微创治疗不累及踝关节或部分累及后踝的胫骨远端螺旋形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目的 探讨应用锁定接骨板治疗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锁定接骨板治疗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12例,根据临床和放射学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骨折在术后平均4.5周愈合.疗效评估结果:5例为优,3例为良,3例中等,1例为差.结论 对于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
目的 探讨有限切开内侧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4-12采用有限切开内侧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治疗32例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合并内踝骨折者予2枚空心钉固定,腓骨中下段骨折用弹性髓内钉或者钢板内固定,用1或2枚空心钉从前向后固定后外侧较大的Volkmann骨折块.结果 本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6(8~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4~22周,平均17周.术后未发生皮肤坏死、伤口裂开、血管神经损伤及骨不愈合等问题.术后疗效按AO-FOS踝与足评分标准评估:优17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93.75%.结论 有限切开内侧解剖接骨板治疗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目的 探讨应用桡骨远端斜T形接骨板治疗肩胛骨颈部骨折的经验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5-03-2013-05对15例肩胛骨颈部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桡骨远端斜T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其中13例颈部骨折,2例颈部合并上体部骨折,15例中6例合并其他损伤.结果 15例获得随访6~36个月,平均18.2个月,术后8~12周15例均达到临床愈合.按Constant和Murley评分标准评价:优11例,良2例,可2例.结论 采用桡骨远端斜T形接骨板固定肩胛骨颈部骨折贴合紧密,能到达骨折线两端有效牢固固定,为早期活动提供稳定性,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
目的 对单侧、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干骺端粉碎性股骨远端骨折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比较.方法 笔者于2016-04-2016-06选取8个配对的经防腐处理的成人股骨标本,建立AO-A3型骨折模型,随机分为2组,单侧钢板组用外侧解剖锁定接骨板固定,双侧钢板组外侧用解剖锁定接骨板、内侧用直型接骨板固定.应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对单侧与双侧钢板组进行生物力学检测,比较2组垂直加压、循环垂直加压及极限载荷下的稳定性.结果 单侧钢板组在垂直加压、循环垂直加压及极限载荷测试中均劣于双侧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未出现钢板或螺钉断裂,载荷-位移曲线斜率未发生较大变化.载荷去除后,2组均恢复原来的状态,具有较好的即刻稳定性.结论 单侧或双侧钢板固定干骺端粉碎性股骨远端骨折均能达到有效的力学稳定性,一般无需双侧钢板固定来增加固定强度,单侧钢板固定弹性更佳,可能有利于骨折端的微动及骨折愈合.
目的 比较单侧钢板(外侧解剖锁定板)和双侧钢板(外侧解剖锁定板结合内侧重建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干骺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33例股骨远端干骺端粉碎性骨折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单侧钢板组(20例)和双侧钢板组(1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3例均获平均24个月(14~36个月)随访.两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膝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及术后膝内外翻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侧钢板固定相比,双侧钢板固定股骨远端干骺端粉碎性骨折遵循生物力学固定原理,固定更稳定,固定强度更高,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手术效果更显著.
目的 比较单侧钢板(外侧解剖锁定钢板)与双侧钢板(锁定钢板联合重建钢板)治疗A3型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8-12-2014-12治疗35例A3型股骨远端骨折,按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单侧钢板组(16例)和双侧钢板组(19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VAS评分及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2组获得随访12~36个月,平均21个月.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53,P<0.001);2组术中出血量(t =-1.023,P=0.314)、术后引流量(t=-0.359,P=0.722)、骨折愈合时间(t=0.455,P=0.652)、膝关节活动度(t =0.874,P=0.389)、VAS评分(t=0.103,P=0.918)及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x2=0.036,P=0.98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各有2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限制负重后均愈合.结论 单侧或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A3型股骨远端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疗效,但单侧钢板内固定手术时间短,且可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目的明确应力松弛接骨板体内应力遮挡率变化及其对骨折愈合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将兔两侧胫骨干横形截骨后,分别以应力松弛接骨板(Stress-relaxation plate SRP)和传统坚硬接骨板(Rigid plate RP)固定,观察其应力遮挡率变化及愈合骨力学性能变化.结果两组固定初期,应力遮挡率均在70%左右,此后,SRP组随着固定时间延长,应力遮挡率逐渐下降,8周后,明显低于RP组;与此相应,愈合骨力学性能也逐渐增加,至48周达到正常骨的93.63%.RP组,24周后愈合骨力学强度逐渐下降,48周时,最大三点弯曲强度仅为正常57.95%.结论应力松弛接骨板体内应力遮挡率的下降与固定时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应力遮挡作用的减弱,促进了愈合骨力学性能的恢复.
股骨骨折愈合后常需将内固定物取出.2004年4月~2005年4月,笔者用小切口取股骨接骨板26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又是老年人最常见骨折之一[1].自2007年2月~2008年12月,笔者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29例,疗效满意.
Pilon骨折的治疗关键在于恢复踝关节面的正常解剖关系,采用可靠稳固的固定方法,便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小腿远端软组织的解剖特点,当存在开放性骨折时,常规的接骨板前侧或内侧内固定术难以顺利进行,存在软组织坏死、接骨板外露的可能.自2003年4月~2005年12月,笔者应用AO苜蓿叶接骨板后置治疗开放性Pilon骨折17例,有效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
肱骨近端粉碎骨折临床上较常见,自2003年1月~2004年3月笔者采用AO近端锁定肱骨接骨板(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10例,取得初步的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