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骨折是创伤骨科常见的骨折类型,约占全部骨折的3%~4%,其中粉碎性骨折多为直接暴力所致[1,2]。由于多发于老年人,因此常伴骨质疏松,对于骨折粉碎程度较大患者(根据N eer分类3部分或4部分骨折,关节面压缩超过40%),目前学界治疗该型骨折的方法主要有肩关节置换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3]。我科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创伤骨科收治50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分别采用Neer型肩关节置换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现报告如下。
后路颈椎椎板扩大成形术是颈椎病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其中又以单开门式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治疗势必会破坏颈椎的稳定性,为在解除颈椎压迫的同时尽量保证颈椎的稳定性和减压的彻底性,我们2003年8月至2006年5月采用后路单开门式椎板成形、侧块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病1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胸腰段脊柱具有较大的活动度,又是胸椎后凸和腰椎前凸的移行部分,因此极易由于传导暴力造成损伤,对于不稳定的胸腰段骨折需要通过早期坚强内固定为其愈合提供条件。我院骨科自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间对收治的22例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病例利用三平面六螺钉经骨折椎固定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在交通事故及其他高能鼍损伤多发的今天,复杂的粉碎性股骨干骨折很是常见.粉碎性股骨干骨折是一种极不稳定性的骨折,其特点是骨折段移位明显,常有短缩、旋转畸形,肢体的软组织损伤较严重.治疗较为困难,经常由于治疗方法选择不当,造成复位和固定不良,影响了骨折的愈合和关节的功能.交锁髓内钉具有锁定功能,可对抗扭转应力和轴向负荷,能有效地防止骨折的旋转、分离、短缩与成角.近年来,我院采用闭合或有限切开骨折断端,以顺行交锁髓内钉和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复杂的粉碎性股骨干骨折,经8~18个月的随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肱骨髁上骨折儿童常见的肘部骨折,约占所有儿童肘部损伤的50%~70%[1],目前学界对Gart‐land Ⅰ、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案较为一致,但对Ⅲ型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还存在争议,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是目前学界普遍提倡的手术方法[2,3]。但是穿针方法多种多样,本研究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方法治疗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合理的治疗方法,比较DHS、LCP、PFN 三种固定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临床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治疗、股骨近端解剖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治疗三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结果:通过采用Harris评分表对所有的患者进行术后评分,通过进行计算发现本组70例患者中,行DHS固定29例患者优良率达到83.78%,行PFN 固定17例的优良率达到93.10%,行LCP固定治疗24例,优良率达到85.29%.结论:临床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即采用个性化治疗,从而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目的 探讨经关节镜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行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治疗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手术,观察组患者接受经关节镜固定治疗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功能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经关节镜固定术,能够提高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整体治疗效果,缩短患者术后功能的活动时间与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分析后路椎间融合固定治疗青少年L5/S 1重度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自2006年7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青少年 L5/S1重度滑脱症10例,全身麻醉,俯卧位,腹部悬空,采用后路椎间融合固定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病例滑脱复位良好。2例Ⅲ度滑脱、1例Ⅳ度滑脱术中 L4临时置入椎弓根螺钉辅助复位。结论通过椎间隙撑开及钉棒提拉撬拨技术操作,可实现滑脱椎体良好复位,术后症状缓解满意,远期椎间融合率高。
目的:增强对锁定钢板的认识,分析研究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骨折出现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8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84例肱骨近端粉碎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9例患者接受传统的钢板治疗方法,根据Neer分型,其中4部分骨折28例,3部分骨折21例;治疗组35例患者接受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方法,根据Neer分型,其中4部分骨折19例,3部分骨折1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对照组49例患者中,满意率为71.4%,治疗组35例患者中,满意率为94.3%,两组患者治疗后满意率对比,治疗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骨折,血供破坏小,固定更可靠,骨折愈合能力强,术后可尽早功能锻炼,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创新手术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对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骨科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诊治的78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行基础护理干预,观察组行康复护理干预,观察并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前两组疼痛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疼痛度显著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疼痛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97.44%(38/39)明显高于对照组82.05%(3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1、3个月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护理对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肩关节的灵活度.
目的 观察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6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2例,对照组使用动力髋螺钉(DHS)方法治疗,试验组使用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手术治疗情况.结果 试验组治疗优良率是87.5%,对照组是68.75%,试验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等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较好,有效提升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值得使用与推广.
目的:研究手术内固定治疗连枷胸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手术内固定治疗连枷胸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即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倒,所有患者均采用传统治疗方法,而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手术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详细比较.结果:在总体治疗效果方面,试验组50例患者中,显效20例,有效24例,无效或恶化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8%;而对照组50例患者中,显效13例,有效20例,无效或恶化1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6%,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传统治疗相比,手术内固定治疗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从而提升整体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Colles为人体最常发生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所有骨折的6.7%~11%,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该骨折与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密切相关,一般多为波及关节面的粉碎性骨折.治疗方法有多种,以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为主.大部分Colles骨折手法复位比较容易,但石膏外固定维持复位后的稳定性比较困难,易发生后期桡骨短缩、掌倾角及尺偏角减少,影响后期腕关节功能恢复.有鉴于此,我院采用手法复位或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近百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腕关节面2~3cm内的松质骨骨骨折.临床上常分为Colles骨折、Smith骨折、Barton骨折.以Colles骨折常见,占前臂骨折的75%,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明显多于男性[1].2009年8月~2011年8月收治桡骨远端骨折患者361例,均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Colles骨折系指发生手腕部挠骨远端的松质骨且向背侧移位的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引起,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着地所致.2003年1月~2012年1月收治Colles骨折患者318例,均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胫骨髁间隆突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病因为前交叉韧带撕脱,常合并半月板、关节内软骨损伤.如不能及时有效地固定骨折块,常引起前交叉韧带松弛、膝关节不稳等后遗症,患者预后较差[1].随着关节镜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胫骨髁间隆突骨折的治疗也越来越精准.比较了在关节镜辅助下采用钢丝内固定或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治疗胫骨髁间隆突骨折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我院自1995年以来,应用拇指牵引弓形板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和Rollando骨折1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6例中男12例,女4例;年龄14~53岁。右侧11例,左侧5例。骨折类型按王亦璁等[1]《骨与关节损伤》对拇指掌骨骨折分型方法进行分型,均为关节内骨折。即Bennett骨折13例,Rollando骨折3例。伤后至就诊时间为2小时~10天。2 治疗方法2.1 术前准备术前备压舌板一个,将压舌板远端2~2.5cm处折弯90°;备一长15cm,宽2cm,弯20°~25°弓形外展夹板一块;橡皮粘膏数条和小棉垫一个。2.2 手术方法以右侧为例,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患者取坐位,将右手置于X光机下。一助手双手固定患者右腕,术者左手紧握患者右手拇指做拇指外展轴向拔伸牵引,将第一掌骨重叠移位牵开,术者右手拇指顶压骨折远端,在电视X线透视下,纠正脱位及骨折错位。
1984年以来,我院采用闭合复位后将肘关节固定于极屈位的方法治疗伸直型孟氏骨折8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88例男61例,女27例;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55岁。跌倒致伤65例,车祸致伤23例。受伤至就诊时间:49例为受伤当天,25例为伤后第2天,14例为受伤3天以后就诊。2 治疗方法采用局麻,病人仰卧,前臂于中立位,肘关节屈曲90°,肩关节外展,在牵引下先将桡骨头复位,然后极度屈曲肘关节,以桡骨为支撑杠杆,使尺骨骨折端得以撑开,纠正成角和重叠,再捏挤尺骨骨折端对位。术毕,用石膏后托固定肘关节于极屈位(120°左右)、前臂于中立位即可。给服活血化瘀中药。固定时间:尺骨骨折较稳定者3~4周,不稳定者4~6周。去除固定后,用三角巾悬吊伤肢,渐行功能锻炼。3 结果本组随访时间最长的15年,最短的半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最短的4周,最长的7周,平均为5周。
儿童孟氏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损伤.由于一般临床医师在诊治上缺乏经验,常被忽略,因而延误治疗,甚至并发挠神经损伤.我们自1998年6月~1999年12月共收治6例此类患儿,治疗上均采用闭合整复,经皮穿针固定肱桡关节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2~5岁,平均年龄3.5岁;右侧2例,左侧4例;伤后就诊时间:7~15天;X线片显示:5例为尺骨青枝骨折,其中1例为尺骨完全性骨折,但无明显移位.6例尺骨骨折均向桡侧成角,5例桡骨头向前脱位,1例向前外侧脱位;按Bado氏四型分类法:Ⅰ型(伸直型)2例,Ⅲ型(内收型)4例;4例患儿伸指及拇背伸肌肌力为0级,2例伸指及拇指背伸肌肌力为2级.
笔者在总结了各种外固定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自1995~1998年采用石膏夹板绷带卷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54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儿童跟骨骨折相对少见,骨折模式与成人相反[1,诊断治疗有其特点.但国内文献少见报导.笔者自1989年6月~1996年9月收治波及距下关节的儿童跟骨骨折11例,采用斯氏针撬拨复位固定,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1例,男9例,女2例;右侧8例,左侧3例;7~10岁3例,11~14岁8例;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9例,交通事故2例;13ohler氏角均小于20°,距跟关节面不平行Gissane氏角增大者10例,距跟关节面匀称压缩1例;跟骨外侧隆起横径增宽9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受伤距治疗时间1~7天,平均4天
自1991~1997年间应用小针刀疗法结合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陈旧性Bennett骨折11例,收到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本组11例皆为陈旧性Bennett骨折,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18~44岁,平均29.4岁。右侧9例,左侧2例。2 治疗方法臂丛麻醉,在X线电视机监视下,用小针刀自第一腕掌关节尺背侧插入,注意避免损伤拇长展、拇短伸及拇长伸肌腱,用小针刀先将骨折周围骨痂剥离,再渐插入骨折间隙内,边插入边分离。将拇指掌侧内侧三角形骨块从骨折远端上分离下来。在外展位牵引拇指,同时加压于掌骨基底部,于第一掌骨基底部穿一根克氏针,穿过关节进入大多角骨。第二根克氏针将两骨折块固定在一起。若内侧骨块较小,不易用钢针固定时亦可贯通第一掌骨后将其固定在第二掌骨上。如整复固定满意则将克氏针近皮肤处剪断埋于皮下,然后用前臂石膏将腕关节固定于背屈和拇指外展位,使远节拇指关节可自由活动。术后石膏固定3~4周,经X线复查骨折愈合拆除石膏并拔除克氏针。开始加强拇指腕关节功能锻炼。
尺骨鹰嘴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螺丝钉内固定、钢板内固定、AO张力带等.由于骨折部位、类型、操作技术等的不同,这些方法各自有自己的优缺点.我院自1995~1998年采用松质骨螺丝钉加"8"字钢丝固定法治疗尺骨鹰嘴骨折1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0例中男9例,女1例;年龄18~60岁,平均36岁;新鲜骨折8例,陈旧性骨折2例;伤后至就诊时间6~8周.骨折类型按AO方法分型[1]:B1型1例,B2型5例,B3型2例,C2型1例,C3型1例.
自1997年2月至1998年10月间,对7例胸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钳持复位、闭合髓内穿针固定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5例,女2例;年龄16~45岁,平均31岁;左侧3例,右侧4例;前脱位5例,后脱位2例;合并同侧锁骨骨折2例;合并颅脑外伤及其他部位骨折5例。全部病例均为交通伤,经查体见胸锁关节瘀血,肿痛及异常活动并结合X线检查确诊。全部病例均在伤后24小时内手术,平均6小时。2 治疗方法患者平卧,在颈丛或局麻下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用带尖复位钳钳持固定锁骨近端,参照对侧胸锁关节的位置提或压锁骨近端至复位满意,选2.5mm或2.0mm骨圆针为皮外导向针经胸锁关节中心点矢状面与胸骨呈45°~60°角,额状面与胸骨平行选择锁骨前上侧进针点,用2.5mm钻头垂直钻透侧皮质并逐渐压平钻头至与导向针角度相等,选等长骨圆针自钻孔处按导向针角度逐渐锤击,助手持钳维持复位,术者维持进针角度并根据等长针判断进入胸锁关节,检查进针角度合适,当进入胸骨时可有阻挡感,锤击声音改变,复位固定稳定,否则应重新调整进针角度以避免穿出或进入胸腔。
目前对髌骨骨折的内固定方法虽然较多,但对粉碎性髌骨骨折的治疗仍有一定困难.我们自1988年以来,采用钢丝环形加"8"字固定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93例,手术后1~8年获得随访的81例,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我院自1994年以来,采用闭合复位插钢针固定治疗肱骨外髁骨折128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28例中,男100例,女28例;年龄2~12岁,受伤时间:24小时至7天。骨折移位程度:旋转移位90°以内者49例,90°以上者79例。2 治疗方法 用手捏翻转、屈伸收展手法闭合复位,插钢针固定。整复手法:在臂丛阻滞麻醉下进行,一助手握住上臂中下段固定伤肢,术者立于患侧,以左手握前臂下段,屈肘135°左右,前臂旋后位,先用右手摸清骨片位置及折面边缘,单纯沿横轴错位者,用手捏翻转和肘伸收展手法整复,即以食指抵住向外旋转错位的内侧部分,拇指抵住向外下旋转移位的外侧缘,食指用力向内下按压,以使骨片内侧部分向内下移动,同时拇指向上推顶,促使折面向上翻转。同时右手内收前臂,以加大肘关节外侧间隙,减少骨片向内回转时其内侧部分与近折断端交锁,待手下觉有滑动陷进感,骨片无移位,边缘触不清时,肘伸170°,一般即已复位。对沿横轴旋转超过90°的病例,先捏住向外下移位的内侧缘,向上翻转成90°后,再按上法复位。复位后,常规消毒、铺巾,先摸清肱骨外上髁,用1mm克氏针与臂呈45°、与地面呈水平位刺入断离的骨片中心,左手固定钢针,右手以骨锤向近折端打入,当感到阻力加大并有坚实声响时,说明钢针已进入近折段的骨皮质中,进针深度达对侧骨皮质,但不要超过骨皮质,针尾埋皮下,用直角铁丝托将前臂旋后位屈肘90°固定,前臂项带悬吊,术后三周拔除钢针,解除外固定。3 治疗结果 解剖对位97例,有轻度侧向移位24例,旋转移位30°以内者7例。随访93例,随访时间6个月~4年。疗效判定:优,肘关节无畸形,功能正常者84例;良,肘外侧略有高突,臂肌轻度萎缩,肘关节伸屈小于正常10°以内者8例;差,肘外侧高突外翻畸形,伸屈功能小于正常15°~30°者3例。
自1987年10月至1996年8月我院采用双张力带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42例,经随访肘关节功能满意.报告如下:
我科自1994~1996年,应用膝关节清理术加胫骨平台下楔形截骨,加L形支撑钢板固定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1例,14个膝,效果良好.
1993年6月至1997年12月对62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进行了双矩形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术,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62例,男43例,女19例。年龄18.2~59岁;骨折部位:左22例,右37例,双侧3例。骨折按王亦璁法分类[1]:A1类27例,A2类18例,A3类10例,B2类3例,B3类5例。合并伤:颅脑损伤4例,胸腹闭合伤7例,合并其它骨折9例。
Bennet骨折亦称第一掌骨基底骨折合并脱位.作者自1988~1995年间利用手法复位,蝶形石膏固定治疗Bennet骨折脱位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