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有这样一些患者:老人家在摔了一跤后,着地的那一侧,往往会很疼,病情严重的话还需要到医院进行拍片治疗,这种情况往往会被医生诊断为"骨折",而且大部分患者的治疗到此为止,但是,打了石膏,或者做了手术后,突然发现病人的一侧不能动了.怎么回事?赶紧去做个头颅的CT或者核磁共振,一看,发现中风了.这是临床上很容易发生误诊的地方,需要引起大家尤其是家人的重视.
桡骨远端粉碎骨折大多可以通过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获得较好的效果。但是骨折线涉及到了关节面,手法往往不能达到解剖复位,患者后期的功能较差,影响生活的质量。桡骨远端关节面存在2 mm以上的移位可导致创伤性骨关节炎,即使是1 mm 的移位也可导致疼痛和腕关节僵硬。因此桡骨远端波及关节面的粉碎性骨折主张切开复位内固定。现对我科2009年8月至2013年11月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报告如下。
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损伤,常因高处坠落足跟着地,跟骨受到压缩力引起,以青壮年多见,常合并其他损伤.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但没有一种理想的方法适用于所有骨折.特别是波及距下关节面的骨折,均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手术切开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可以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但由于跟骨局部血运差,10%~27%的感染率[1]让很多同行不得不慎行.1994年5月至2008年10月笔者共收治跟骨骨折患者92例116足,均行斯氏针撬拨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效果满意.
小儿温热清灌肠液,主要是有石膏、连翘、鱼腥草、双花、芦根、竹叶、薄荷等多味药组成,治急症外感热病.既外感高热中具有风热或表里俱热证侯者,以小儿感冒,咳敕、乳蛾等病种为主,包括现代医学中的上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引起的39℃以上高热.经100例临床观察,取得满意疗效.
一个小女孩尺桡骨粉碎性骨折,西医说:"这孩子废了,骨折部位特殊,就是做了手术也无法恢复功能";一位中医没做手术就用简单的正骨手法给女孩接上了.现在,小女孩已长大成人,除了胳膊轻微畸形外,干什么都不受影响."中医的好东西太多了!到现在为止,谁能解释清中医肾开窍于耳的道理?链霉素、庆大霉素等针剂的毒副作用不都是同时对肾脏和耳有损害吗?可我们的老祖宗2000多年前就知道二者有关;中医认为石膏能清热,也几千年来用到现在,但现代医学研究了近百年,也没能弄明白为什么硫酸钙(石膏主要成分)能清热,它与以往的知识完全不同啊!这就是中医的科学和奥妙之处!但令人痛心的是,现在有志于继承发展中医并确实能掌握中医精髓的人太少了!"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教授感慨地说.
石膏为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的传统中药,广泛应用于多科疾病.随着对该药临床研究的深入,其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不断有新的临床应用研究文献报道,均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收治桡骨远端骨折患者38例,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差异将其平均分成常规组与固定组.常规组仅接受常规复位处理,固定组接受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处理.结果:固定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少(P<0.05).结论: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效果较好.
石膏首载<神农本草经>,历代医家研究石膏者甚多,但论其适宜剂型、生煅应用等方面的文章尚不多见.现将有关论述汇于一篇,并参以己见,以彰其功.
石膏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以色白、块大、质松脆、纵断面如丝、无夹层、无杂石者为佳。除热用生石膏,断不能用煅石膏。
目的:比较3种不同石膏固定方式术后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方法随访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内收肌与髂腰肌松解、手法闭合复位以及石膏固定方法治疗的有完整资料的年龄5个月~1岁6个月患儿254例(321髋),并对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71例(71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髋关节外展角度分为3组:Ⅰ组(髋关节外展90°)、Ⅱ组(髋关节外展75°)、Ⅲ组(髋关节外展60°),比较不同石膏固定方式术后并发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采用周永德等的发育性髋脱位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Salter标准进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评价。结果患儿平均年龄12个月,男29例,女225例。Ⅰ组66例(88髋),Ⅱ组64例(84髋),Ⅲ组124例(149髋)。随访1~3年,3种石膏固定方式(髋关节外展90°,75°和60°)术后发育性髋脱位股骨头缺血坏死率分别为33.0%,27.4%和12.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38,P=0.001)。结论减少髋关节外展角度,可以降低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但是同时应考虑手法闭合复位后脱位的发生,以获得最佳的复位效果和最少的术后并发症。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骨科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而且患者又被石膏、夹板、牵引、疼痛和神经麻痹等限制活动,常因不能主动翻身和改变体位,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易发生压疮.因此,应充分认识骨科卧床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重视预防及护理,通过护理干预,降低压疮的发生率.现就骨科卧床患者发生压疮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近代名医张锡纯善用石膏为"清阳阳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石膏有透表解肌,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为治阳明症的首选药.继张仲景之后,张氏把石膏运用得更灵活巧妙,认为"能挽救回人命于顷刻也,是普济群生之药".自创用石膏之方有20余方,方中石膏用量多为2~3两,白虎汤中石膏用量更为巧妙.张氏应用石膏之巧,论理之透,历代医家莫能及.
现在,经常能看到玩轮滑的孩子,这可算是眼下最流行的一项户外活动了.医生提醒家长,一定要注意防范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据北京儿童医院创伤外科病房主任医师王强介绍,近日病房连续收治了多例因玩滑板受伤的孩子.住院的患儿是属于比较严重的,还有一些轻微的碰伤、擦伤,甚至骨折的,当时包扎或打完石膏就走了.
这段时期的感冒咳嗽多半是由于外感风邪,入肺化热所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肺热.对于肺热的治疗,在中医领域有很高的建树.中医对症治疗一般使用麻黄宣肺、散寒,并配合石膏清热,杏仁、甘草止咳化痰.季节交替的时候,天气忽冷忽热,添减衣物不当,很容易引起孩子感冒咳嗽,所以这段时期的感冒咳嗽多半是由于外感风邪,入肺化热所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肺热.其表现为鼻流黄涕,或是黄白相间,痰多黏稠,不易咳出,痰色多半是黄色,或者黄白相间,有些可能出现大便干燥、咽痛、咽红、口臭等情况.
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青枝”两个是借用来的,在植物的青嫩枝条中,常常会见到折而不断的情况.儿童的骨骼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外面包裹的骨外膜由特别的厚,因此在力学上就具有很好的弹性和韧性,不容易折断,遭受暴力发生骨折就会出现与植物青枝一样折而不断的情况,骨科医生就把这种特殊的骨折称之为青枝骨折.由于青枝骨折时,骨骼虽“折”却仍然未“断”,因而一般都属于稳定骨折,通常是不需要手术治疗的.四肢骨的青枝骨折用石膏外固定治疗都有很好的效果.
目的 探讨煅制温度、时间对石膏煅品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热分析技术研究温度和时间对煅制石膏特性的影响,分析变化规律;依据分析结果,测定煅制品失重情况及水提液中钙离子溶出度,筛选最佳炮制条件.结果 石膏80~200℃先失去3/2个结晶水,再失去0.5个结晶水,350℃晶型发生改变生成可溶性硬石膏;200℃、120 min,350℃、30 min,400℃、20 min 3个点石膏煅制品钙离子溶出度最大.结论 石膏在接近失去2个结晶水或刚失去2个结晶水时,钙离子的溶出度最大,且煅制温度越高失去结晶水所需的时间越短.
总结石膏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治疗各期的使用情况.综合各家的使用经验,说明石膏一药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主要用于壮热烦渴、肺热喘咳、津伤、余热未尽等症,并且用量宜大.这与石膏辛甘性寒、解肌退热、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性味功能是相符合的.
中西汇通学派创始人张锡纯先生临证善用石膏,他认为生石膏透表热,解实热,谓其为凉药中极纯良之品,并在其著作中将石膏解置于诸药解之首.现就张先生用石膏及白虎汤治疗外感实热、温热病、妇人产后发热、痢疾兼发热、疟疾及血证等的临床经验及其对相应舌脉、用药剂量、煎服法、禁忌症进行论述,试对先生运用石膏及白虎汤的临床经验加以探析.
目的 针对《新中医》所载《石膏性大寒商榷》一文中所持石膏性微寒的观点,与王琳、李成文等同志进行商榷.方法文献整理、逻辑分析、推理论证.结果认为王文之论述不甚严谨,所列之论据不足以否定石膏性大寒之说,亦不足支撑其石膏性微寒的观点.结论结合文献资料和临床实践学习,笔者认为《伤寒论》所载石膏性寒之说更为准确,而对大寒、微寒之论存疑.
石膏、生地黄配伍为解毒化斑的常用配伍组合.石膏辛甘寒,外能解肌退热,内能清热泻火,长于泄气分壮热.生地黄又名干地黄,甘、苦、凉,人心、肝、肾经,质润性寒而不伤胃气,既能清热凉血,又能养阴生津.治温病发热、舌绛、斑疹、阴虚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尿血、崩漏、月经不调、血虚肠燥、风湿痹痛及干咳、心悸等脏腑阴虚有热之症.
目的:探讨辛寒清气法的使用方式与注意事项。方法以叶天士卫气营血辩证,分温病传变为四个时期,辛寒清气法即用于气分实热证,多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的阳明四大症。以神农本草经之四气五味归纳药性的一种方法,其气味代表了药物的功效及作用趋势。为针对气分实热之证,选味辛之品以透邪外出,給邪以外透之机,选性寒之品以除火热,直接针对实热之邪。尤以白虎汤为此类方剂之代表,故借白虎汤之组成来分析辛寒清气的组方规则,并通过对吴鞠通“白虎之禁”的探讨,来确定辛寒清气法的应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以便于临床使用时参考。结果辛寒清气之法温病学中颇具特色的治疗方法之一,体现了温病对疾病的发展治疗的独特认识。结论辛寒清气法运用的关键在于对病情的清楚认识,准确辩证。
目的:《中药学》第九版教材中,石膏味辛、甘,性大寒,使用注意中说“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神农本草经》中记述:“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生山谷”。整理传抄错简以及汉魏以来用药经验的《本草经集注》录述为“大寒”。生石膏在临床上的发热症状应用非常广泛,而其药性(生石膏在四气中属寒凉之性)与历代著述基本一致,但对其药性为“微寒”还是“大寒”争议颇多。因此,就其微寒或大寒之性做以下综述。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脾胃论》[1],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精髓的代表方之一。全方由柴胡、炙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升麻、人参、黄芩、黄连、石膏组成,将补脾胃中气、升脾胃清阳、泻上冲之阴火三法相结合,是治疗脾胃内伤、元气虚衰、阳气不升、阴火上乘所致“脾虚阴火证”之代表方。笔者应用本方辨证化裁治疗多种疾病而获良效,现将三则验案及临证体会介绍如下。
目的 建立清血八味片中钙离子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化学鉴别法进行清血八味片的钙盐与硫酸盐的鉴别反应;分别对清血八味片样品的处理方法及测定方法进行考察;将样品经炭化后灰化,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络合滴定法测定钙离子含量.结果 确定样品最佳处理条件:在调压电炉上炭化1小时至炭化完全后,置于马弗炉中在700~800℃下灰化6小时;测定方法的重复性试验RSD值为0.32%(n=6),加样回收率为98.67%~101.25%,RSD值为0.97%(n=6),均符合定量分析要求;3批清血八味片样品的钙离子含量分别为17.40%、19.34%及20.69%.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清血八味片中钙离子的含量测定.
目的:研究石膏对麻杏石甘汤汤剂中甘草酸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麻杏石甘汤汤剂和缺石膏的麻杏石甘汤汤剂两种汤剂中甘草酸含量,选Diamonisl C18柱,流动相甲醇-0.2mol/L醋酸胺溶液-冰醋酸(67:33:1),检测波长为250nm.结果:缺石膏的麻杏石甘汤汤剂中甘草酸含量为10.3530mg/g,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中甘草酸含量为9.6322mg/g.结论:石膏对麻杏石甘汤传统汤剂中甘草酸的含量有一定的降低作用.
哮喘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性疾患,痰热内蕴是哮喘常见的病因,<伤寒论>提出"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指出麻杏石甘汤适用于邪热蕴肺作喘的证治.笔者自2009年10月以来采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痰热内蕴型哮喘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孔伯华先生根据自己的临证所得及基于治病强调肝脾(胃)相关联的病理认识,整理出脾湿肝热说.孔门用药善用石膏,认为石膏属性凉,不寒于其他凉药,是凉而微寒,是清凉退热、解肌透表之专药;善用鲜药,认为鲜药的功效高于生品或干品;善用对药如旋覆花与代赫石,知母与黄柏,黄连与吴茱萸.
从石膏地质成因这一新的角度出发,探讨其中药疗效与作用机制,目前国内外文献中尚不多见.本文采用地质学与中药学结合起来分析的新方法,以石膏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得出如下初步结论:1)石膏形成经过强烈的蒸发作用,因而它具有辛味、寒凉的特点,能够发散解肌、清热泻火除大热;2)石膏形成时的水溶液中具有很高的Mg/Ca比值,能促使Ca2+在动物体内的吸收;3)石膏由钙的盐类矿物组成,能供应丰富的钙盐,促进骨愈合.
目的:通过对比髌骨粉碎性骨折不同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为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提供选择依据.方法:2003年2月至2009年6月采用3种固定方式治疗56例髌骨粉碎性骨折,其中采用克氏针钢丝固定(A组)18例,男9例,女9例;年龄32~52岁,平均(47.62±4.82)岁;丝线环扎配合石膏固定(B组)13例,男3例,女10例;年龄38~65岁,平均(48.58±8.28)岁;记忆舍金聚髌器固定(C组)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32~68岁,平均(48.36±9.59)岁.按改良B(o)stman评估标准,对3组的膝关节活动度、疼痛、行走、上楼梯等8个方面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所有病例获随访,时间8~26个月,平均15.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A、B、C组B(o)stman评分的总平均分分别为(26.00±4.16)、(22.08±5.31)、(26.44±3.77)分,A、C组评分优于B组.结论:克氏钟钢丝或聚髌器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固定牢靠,功能恢复佳,疗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