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里的故事--善良的桂枝也能杀人据传,在清乾隆年间,浙江水嘉县城有一名富户叫倪福昌.有一天,他的爱妾生病了,就去请当地名医金慎之治病.金慎之经过仔细观察,断定是患了伤寒病,就用了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桂枝汤,其中主药桂枝只用了五分,开了药方就交给倪福昌.
目的 观察四君子合桂枝汤加减治疗肝源性腹水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40例肝源性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用四君子合桂枝汤加减,对照组用呋噻咪、螺内酯口服.疗程两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90%.结论:四君子合桂枝汤治疗肝源性腹水临床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骶髂关节由骶骨与髂骨的耳状关节面相对而构成.关节囊紧张,并有坚强的韧带进一步加强其稳固性,运动范围极小,主要是支持体重和缓冲从下肢或骨盆传来的冲击和震动.对于骶髂关节损伤的治疗临床报道方法较多,各家报道疗效不同,骶髂关节损伤的治疗效果对骨盆功能的恢复有决定意义.本文用桂枝汤加味治疗,用药后效果显著,出院后嘱其注意休息,避免负重,随访三月未发.
"发热"是常见儿童疾病之一,中医将其纳入外感病证范畴,由卫表失和、正邪交争所致,常常予以汗法解表,其中,桂枝汤是"汗法"的代表方剂.将息法是桂枝汤之后提出的一种概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逐步推广至儿童发热性疾病护理中去.
目的 讨论桂枝汤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03例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n=51)和中药组(n=52),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西药进行治疗;中药组患者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入桂枝汤加味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中药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15%,常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8.43%,中药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中药组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7%;常规组有11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57%,中药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桂枝汤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可以起到解肌发表、发汗祛风、平衡阴阳、益气补血、清热解毒、舒筋活络、镇静止痒等功效,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黄芪桂枝五汤源自于仲景《金匮要略·血痹病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症,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本方即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组成,具有振奋阳气、温通血脉、调畅营卫的作用.
《伤寒论》是开中医理法方药第一书.桂枝汤是伤寒第一方.就桂枝汤的机理和临床应用,本文给出了客观中肯陈述.桂枝汤证非虚寒,而是荣气和,外不协.荣弱卫强实则正常荣气之于壅滞而强之卫气显弱.是相对论,是辩证法.充分体现中医的哲学精髓.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为温经散寒的代表方剂,适用于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或寒邪入经络,腰、股、腿、足等疼痛诸症,方由当归、桂枝、细辛、白勺、通草(有人认为是木通,但笔者认为是通草)、大枣、甘草[1],从本方组成看,是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组成,当归乃补血要药,与芍药合用而补血虚,桂枝幸甘而温,温经散寒,与细辛合用除内外之寒,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并加通草通经脉,使阴血充、寒邪除、阳气振、经脉通.全方能使气血温煦,经络畅通,祛除寒邪,而内科很多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病程长,病情缠绵不愈,病久则易耗伤气血,正气不足、卫气不固,则易外受寒邪.根据该方能扶正祛邪特点,在临床中运用本方加减治疗某些疾患,疗效较为满意,现举例如下.
目的:观察桂枝汤加减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均采用桂枝汤加减治疗.结果:能明显改善慢性鼻窦炎的的症状,总有效率90%,疗效与疗程、病情相关.结论:桂枝汤加减治疗急、慢性鼻窦炎疗效明显,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
"落枕"是指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直、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的病症,成年人多见,多由睡眠姿势不当,枕头高低不适,致颈部肌肉长时间过分牵拉发生痉挛所致;亦有因颈部扭伤,感受风寒湿邪,致局部气血经脉阻滞而成.2009年至今运用桂枝汤加减治疗落枕患者25例,现报告如下.
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疾病,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憋气.西医常规治疗抗炎、平喘、化痰等治疗.中医方面目前临床上主要以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在李清华主任指导下,以温肺化饮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在李师指导下,温肺化饮法选方主要以小青龙汤、麻黄汤、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根据证候不同选方,随证加减.
桂枝汤为<伤寒论>开篇第一方,是方"为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柯韵伯).不仅可治疗外感表证之发热汗出,而且还是治疗杂病营卫不和之自汗出的良方.近年来,学术界围绕汗出与运用桂枝汤之间的关系,不断有争鸣出现.特别就桂枝汤是发汗剂还是止汗剂、桂枝汤可否治发热无汗等更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就此谈点不成熟看法.
目的 观察桂枝汤合耳穴疗法埋籽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以桂枝汤合耳穴疗法埋籽治疗.结果 实验组有效40例,无效7例;对照组有效25例,无效20例.结论 桂枝汤合耳穴埋籽治疗荨麻疹治疗有效.
目的 观察桂枝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进而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将5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加服桂枝汤治疗,疗程5周,分别测定心电图,并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临床症候总疗效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桂枝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比单纯西药对照组疗效显著.
桂枝汤在临床应用广泛.通过温习《伤寒杂病论》中有关桂枝汤的条文并研究相关临证医案,挖掘此方的理论与功用.将此方功效归纳为化气益阴、调和营卫、燮理阴阳三方面,拓展了“调和营卫”功效的外延.通过分析比较桂枝汤与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的异同,强调桂枝汤在治疗“中气虚寒兼有血弱邪滞”证候中的作川.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原著中的服法周密细致,不仅古人而且现代中医名家对桂枝汤的应用研究也有独到之处.由桂枝汤的使用现状,结合当前中药汤剂应用的整体状况,认为应加强对病人的服药指导,医生与药师应共同配合,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寒冷性荨麻疹是人体暴露在冷环境中引起的过敏反应,中医称为"瘾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诸病源候论>把本病分为赤疹、白疹二类.主要表现为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风团可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出现呈苍白色.风团大小、形态不一,可小如芝麻或米粒;大至巴掌,略高出于周围皮肤.时隐时退,退后不留痕迹.本病特点是,接触冷水或其他冰冷物之后,受冷区短时出现瘙痒性水肿和风团,多发于暴露部位如颜面和手部,口舌、咽部等黏膜部遇冷食物或冷饮亦可发生水肿,甚至腹痛.
目的 探讨桂枝汤对于汤调和营卫-调补中焦-补益中虚辨治脾胃虚弱的临床效果,分析桂枝汤在治疗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方法 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脾胃虚弱患者80例,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中医方法来调和营卫-调补中焦-补益中虚辨治脾胃虚弱,观察组采用桂枝汤治疗.观察2组患者在不同方式的治疗下,恢复的时间与效果,以及患者对桂枝汤、调和营卫-调补中焦-补益中虚辨治脾胃虚弱的满意度.结果 采取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根据临床反馈数据得出,采用桂枝汤调和脾胃,患者在第1个月病情有所好转,平均在3个月内药到病除,治愈率为98%,患者对于桂枝汤治疗的满意度为96%.而在常规方法的治疗下,患者的治愈周期延长到半年,治愈率为70%,取得效果并不明显,患者的满意度为60%.结论 观察组患者服用桂枝汤,与常规治疗方法相比,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治愈时间缩短到了常规治疗的一半,患者的满意度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的意义.从临床的角度出发,具有推广的意义与价值.
目的 观察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慢性寒冷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以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对照组38例以盐酸西替利嗪治疗.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治疗组92.10%,对照组68.4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慢性寒冷性荨麻疹疗效确切.
桂枝汤源自张仲景之<伤寒论>.徐彬在<金匮要略论注>中说:"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用桂枝汤加味治疗妇人痛经36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桂枝汤源出《伤寒论》,为经方之典范.原方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桂枝辛、甘、温之品,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之功.
目的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观察研究.方法 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根据《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记载,由本方为基础加减变化的方子有29个,是全书最多的一组类方.现运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感冒、黄芪建中汤治疗胃痛、桂枝新加汤治疗痹症、桂枝加葛根汤治疗落枕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感冒、黄芪建中汤治疗胃痛、桂枝新加汤治疗痹症、桂枝加葛根汤治疗落枕药到病除,疗效如神.结论 桂枝加附子汤、黄芪建中汤、桂枝新加汤、桂枝加葛根汤其方阵始终体现的是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的精神,故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桂枝汤为流传千年的《伤寒论》首方,除临床常用之太阳中风表虚证外,还运用桂枝汤治疗透析患者之汗症、眩晕病、瘙痒病等,均获神效.桂枝汤符合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发病机理营卫失和,使得透析患者营卫调和、阴平阳秘,进而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现列举运用桂枝汤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典型病案.
自汗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虽然现代医学认为并无绝对治疗必要,但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久汗必定损失津液血液令人虚弱,因此调整汗孔的正常功能尤其必要.桂枝汤作为中医群方之组,在调和营卫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临床中导师李宝玲运用桂枝汤类方治疗自汗疗效显著,故总结导师治疗自汗的经验以飨同道.
本文介绍了笔者运用桂枝汤辨证论治经期综合症、反流性食管炎、室上性心动过速等三个病种的经验,希冀可以加深对桂枝汤的认识以更好地扩展其运用范围.
桂枝汤不仅用于外感证,而且用于内伤杂病.即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辨证灵活运用桂枝汤加减治疗寒凝痹阻型胸痹.
神经性皮炎西医治疗多对症予以抗组胺药物为主,停药容易复发,中医多从脏腑辨证入手,认为神经性皮炎的发生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突出心火、肝郁,郁久化热,热伏营血,生风化燥;外因为风湿热邪克于肺、脾二经.柴瑞霁主任法遵仲景,明辨病机,从六经辨证,活用经方,强调“方证对应、精准用药”,临证多年,认为此病病机多为营卫失和、阳虚表闭,属太少两感证.治疗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疗效显著.
经行痹指每次经行或经行前后出现身体疼痛,多为经欲行而身先痛,痛在肢节或肌肉,经后痛减或逐渐消失的一种疾病.经行痹属中医痹病中的虚痹.本人于2002年至2005年间,运用玉屏风散及桂枝汤加减,治疗20例经行痹,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桂枝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为主治太阳病中风证之方剂,现代多用来治疗感冒、流感、凤湿、头痛等疾病.绝大部分方书,包括现今中医药高等学府通用的《方剂学》教材,都将其归于“汗法”之列,但随着对其药理作用的研究,实质的探讨以及临床的实践检验,发现此方对于“和法”的体现其实并不亚于“汗法”.桂枝汤被誉为“群方之魁”,“和”法是八法之一,又是统领诸法、指导治疗的根本大法,两者相互呼应.下面试就桂枝汤属和法之依据这个问题作一粗浅探析.
关于药物的服法问题,当代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已经很少有人重视这个问题了,并且由于忽视服法而产生的问题也日益严重.曾听不少医生讲桂枝汤临证运用疗效欠佳,但分析原因,大多只着眼于辨证药物等方面,很少想到是否问题出在服法上.笔者认为药物的煎服法正确与否,事关临床疗效.现将桂枝汤的服法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