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开车出交通事故,司机属于“明知故犯”;而吃药后开车出交通事故,则往往属于“无心之过”.很多交通事故,是因为司机不知道药物也会影响驾驶而导致.据估计,我国每年因吃药后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占到全部交通事故的10%左右,而这其中,又以吃感冒药造成的交通事故居多.
昨天早上到单位上班,十来分钟的路程看到两起交通事故:一起是进城务工者骑摩托车撞了汽车,受伤者被抬上了救护车;一起是汽车撞了骑电动车的农民,处理交通事故的交警已经赶到,两位受伤的进城务工者还坐在地上抱腿呻吟.所幸两起事故没有造成人员死亡.
济南市中心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师邱晓东教授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病例:“在整形外科诊室中,我们遇见了这样一位小伙子,身材魁梧,五官端正,没想到其左面部的一条‘大蜈蚣’大煞风景.很多人对这样的瘢痕并不陌生,外伤后普通的清创缝合,手术后瘢痕都会产生所谓的‘蜈蚣脚’.瘢痕如果出现在体表较为隐蔽的部位尚无关大碍,但出现在面部,无疑会造成患者很大的心理负担.小伙子在两年前出过一次交通事故,伤后在急诊室草草清创缝合处理,预后便留了让人心痛的瘢痕,这也成了小伙子心理上一层阴霾的瘢痕.”
退休后的曹阿姨本来想通过打工,额外挣点钱,接济一下儿子一家的生活,可哪想到,一场突然而降的交通事故,不但让她丧失了打工挣钱的能力,更让她痛苦与纠结的是:肇事人无赔偿能力且下落不明.
1997年的一个夏夜,在外企工作的黄先生驾驶着名贵的英国产捷豹车,在北京北三环路蓟门桥附近急速行驶,在避让对面车辆时冲入路旁绿地,接连撞倒了路边的三棵大树,捷豹车报废,但黄先生却奇迹般地生还.事后,黄先生感慨地说,自己平时就有系安全带的习惯,这个好"习惯"终于救了他一命.而另一起同样是撞树的交通事故的当事人则没有这么幸运.1999年的一个凌晨,北京三元桥附近,由于司机疲劳驾驶,一辆疾行的捷达车突然驶出路面,高速撞向路旁的大树.由于没系安全带,车上两人全被甩出车外,经抢救无效死亡,车辆报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车辆和司机数量急剧增加,而日益增多的交通事故已成为现代都市的一大公害.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的因素很多,如:酒后开车、疲劳驾驶等,医学研究还表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也会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
自从汽车被发明以来,就开始发生与它有关的交通事故.对许多人来讲,公路交通事故只不过是偶然发生的事故,离我们每个人都很遥远.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认识已赶不上高速运转的车轮的速度,在汽车的数量、动力和速度都在增加的情况下,当机动车、自行车、行人都在同一条公路上行走的时候,无数血的事实证明,汽车已开始成为威胁每个人生命的"杀手".
这是一场震惊全国的交通事故.震惊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死伤人数之惨烈,更在于死伤者几乎全部是幼儿园的孩子.2011年11月16日是一个雾天,9时15分,事故发生.甘肃省正宁县榆林子镇"小博士"幼儿园校车在接到幼儿后,行驶至该镇西街道班门口时,与一辆陕西籍大翻斗运煤车迎面相撞.5人当场死亡,15人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
意外死亡包括无意识的意外死亡(例如机动车所致交通事故,意外中毒,医疗事故,火灾,淹死,意外坠落,机械窒息,药品事故)和有意识的意外死亡(例如自杀自伤,他杀他伤,其他暴力)及意外死亡外部原因不详因素所引起的死亡的总和,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痛苦.
目的 了解北京市房山区居民交通事故死亡情况.方法 对房山区居民2003-2013年的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描述交通事故死亡情况,使用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去死因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PYLL)、标化潜在减寿年数(SPYLL)等指标来评估交通事故死亡导致的疾病负担.结果 2003-2013年期间房山区交通事故导致死亡的人数为1382人,粗死亡率为16.45/10万,标化死亡率为15.69/10万.去死因期望寿命为80.42岁,去除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后,预期寿命可增加0.42岁.因交通事故死亡的潜在减寿年数为58 386.5人年,标化潜在减寿年数为55 693.33人年.结论 交通事故死亡是威胁房山区居民健康及生命安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应加强交通事故伤害的预防,制定合理的应对政策.
目的 了解上海市金山区流动人员死因构成,为特定人群的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6年上海市金山区流动人员死亡个案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疾病编码,利用Excel 2010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上海市金山区流动人员以中青年组(15 ~ 59岁)为主要死亡人群,占59.80%;以交通事故为首位死因,其次为脑血管病、艾滋病,分别占15.24%、10.12%、8.36%.艾滋病病例死亡构成比呈上升趋势,为青年组男性第2位死因,且男性死亡构成比高于女性(P<0.05).脑血管病为≥60岁人群首位死因.结论 2008-2016年上海市金山区流动人员死亡以中青年人群为主,以交通事故为主的伤害、脑血管病、艾滋病等是流动人员的主要死因,应根据主要死亡疾病及不同人群死因顺位特征,采取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措施,以提高流动人员的健康质量.
现将我科近12年收治的50例老年急性硬膜下血肿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均经CT证实;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60~80岁,平均64.3岁;伤后24 h内就诊40例,伤后24 h~3 d就诊10例;受伤原因:跌伤23例,交通事故15例,碰伤12例.受伤着力点:顶枕部30例,额部10例,颞部10例.
1995年5月至2002年9月,我科共治疗外伤性环枕脱位(OAD)患者3例,占同期收治颈髓损伤患者的2.1%.本文对这3例患者的治疗过程作一介绍,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1 病历摘要例1:男,62岁.交通事故中受伤1.5 h送至我院急诊.体格检查:深昏迷,格拉斯哥昏迷测量表(GCS)评分3分.双侧瞳孔散大,直径5 mm,对光反射消失.呼吸浅慢,氧饱和度(SO2):0.60.颈部肿胀,气管插管困难,立即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头颅CT示广泛性脑挫裂伤,颈椎侧位片提示纵向型环枕脱位.环椎距枕骨大孔下缘约1.5 cm.给予颈部固定,脱水、激素、抗炎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于入院第6天死于循环衰竭.
随着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实战活动的不断增多,交通事故和意外坠落伤导致的锁骨骨折病例亦逐年上升.我院2008-2011年收治锁骨骨折病例共25例,依据不同情况采取克氏针内固定和钢板内固定,并进行了总结分析,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比较,钢板内固定优于克氏针内固定.报告如下.
在交通事故及其他高能鼍损伤多发的今天,复杂的粉碎性股骨干骨折很是常见.粉碎性股骨干骨折是一种极不稳定性的骨折,其特点是骨折段移位明显,常有短缩、旋转畸形,肢体的软组织损伤较严重.治疗较为困难,经常由于治疗方法选择不当,造成复位和固定不良,影响了骨折的愈合和关节的功能.交锁髓内钉具有锁定功能,可对抗扭转应力和轴向负荷,能有效地防止骨折的旋转、分离、短缩与成角.近年来,我院采用闭合或有限切开骨折断端,以顺行交锁髓内钉和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复杂的粉碎性股骨干骨折,经8~18个月的随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笔者应用硬质神经内镜修补外伤性脑脊液鼻漏18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9月至2010年8月我们共应用神经内镜经鼻修补外伤性脑脊液鼻漏18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21~48岁,平均31.5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10例,坠落伤4例,钝器击伤4例;着力部位:前额14例,颞部4例.外伤至发生脑脊液鼻漏时间:1d以内14例,2~7d3例,7 d以上1例;自发生脑脊液鼻漏至手术时间:4~6周13例,7~8周5例.
我科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7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78例,男性46例,女性32例;年龄17~77岁,平均39.8岁.均为新鲜损伤,来院时间为35 min至4h.其中合并颅脑损伤、胸腹部损伤11例,合并骨折62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1例,高处坠落24例,重物压砸11例,机器绞轧12例.部位:上肢23例,下肢62例,同一患者上下肢均有损伤的,认为是1例,皮肤软组织损伤在10cm×5 cm以上为大面积损伤.其中59例合并开放性骨折者用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断端后应用VSD.
颅脑损伤是外科创伤中最常见的严重损伤,常见的原因以交通事故为主,其次为高空坠落伤、人身伤害等.近年来,交通伤逐年增多,其中脑外伤占第一、二位,已成为引起人类死亡的四个主要原因之一.重型颅脑外伤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合并多发伤时病情更易多变.病死率高达36.8%~64.3%[1],格拉斯哥评分(GCS)3分的重症患者死亡率甚至接近100%.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医学界对颅脑外伤病人的治疗和监护方面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本文回顾我院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急诊科重症监护(ICU)室收治的颅脑外伤158例,分析报告如下.
股骨粗隆间骨折,也称转子间骨折,指股骨颈基底到小粗隆下平面区域内的骨折,为关节囊外骨折。最常见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并机械化程度的增加、交通事故等高能量损伤的增加,高年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增多,如何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仍是临床中的难题之一[1]。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 )治疗中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恒上前牙外伤性牙冠折断是口腔科门诊常见病之一,多在运动或交通事故时受伤所致,因影响美观及功能,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有牙冠再接术,但因当时技术及材料的局限,临床效果并不理想。随着近年来牙体粘接材料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玻璃纤维桩的应用,我们利用玻璃纤维桩与双固化树脂型水门汀对外伤性上前牙冠折进行自体冠再接,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全国性大型调查发现,安全事故已经成为青少年儿童的第一杀手,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40多人,也就是说每天有将近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校园安全涉及到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有20多种:如打架斗殴、食物中毒、体育运动损伤、网络交友安全、交通事故、火灾、溺水、毒品危害等等,这些时刻威胁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目的:掌握交通事故急救措施,分析不足,以便更好地进行院前急救.方法:通过分析2016年至2017年310例交通事故.结果:面多复杂的交通事故,做好院前急救是很重要的.结论:加强对交通事故院前急救的认识和培训.
1 引言在现代社会,交通十分发达,聋人上街行走危险性极大,因为他们听不到机动车的鸣笛声或路人警告声,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我们最近研制了一种聋人用电子耳,它的基本原理是采用现代电子技术将机动车的鸣笛声或路人警告声转换成电子信号,经放大电路放大后经耳夹极去刺激聋人的耳朵,从而使聋人间接"听”到了汽车等发出的警告声,这对降低聋人事故率无疑起到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全球因心脏意外停搏(SCA)而发生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乳腺癌、前列腺癌、艾滋病以及交通事故等死亡人数的总和.SCA可能在任何时间、地点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很多情况下,SCA的发病没有任何预警或征兆,因此急救措施的及时、准确、有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由于交通发展越来越快,在交通事故中因车祸造成的伤病员人数急剧上升,再加上我院地处城郊,不规范的个体手工业相对集中,越来越多的外伤在我院急症手术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急症手术病人由于病情较急,躯体的疼痛、流血、畸形,都会给病人带来严重的身心刺激,这些病人往往难以接受创伤和急需手术的现实,心理常处于紧张、恐惧状态,因此,医护人员除积极抢救外,还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为病人实施恰当的心理护理,把技术护理与心理护理结合起来,使病人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目的 研究颌面创伤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方式.方法 将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50例颌面创伤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奇偶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疗法,研究组患者根据患者致伤类型采取适合的治疗方式,统计分析50例患者受伤基本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50例患者中受伤的原因主要有意外事故、军事训练意外、交通事故、暴力斗殴等,其中占比最高的为交通事故;50例患者受伤位置分别为下颌骨、上颌骨、鼻骨以及颧骨,其中占比最高的为下颌骨;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2%,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8%,组间对比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交通事故是颌面创伤骨折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大部分患者的受伤位置为下颌骨,临床中针对患者不同情况采取相适合的治疗措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提升临床治疗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加快和交通事故的高发,人工呼吸机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障碍.正由于它的使用,挽救了许多高危的生命,人们逐渐意识到人工呼吸机所带来的好处.从2007年1月~2007年12月,我神经内科ICU病房共收治96例呼吸障碍患者,通过人工呼吸机的使用,疗效满意,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目的 探讨交通事故颅脑损伤伤残鉴定案例中伪装精神伤残及表现.方法 用瑞文测验和临床评定对112例脑外伤鉴定案例中的精神伤残和伪装情况进行评定和分析.结果 在112例案例中,家属夸大病情42例(37.5%),伪装案例80例(71.4%),其中瑞文智商测验不合作者76例(67.9%),伪装智力障碍者64例(57.1%),伪装记忆障碍者32例(28.6%),夸大躯体不适者22例(19.6%),伪装人格改变者11例(9.8%),伤残等级越低者,伪装比例越高.结论 交通事故脑损伤伤残鉴定中家属夸大病情,被鉴定人伪装精神伤残现象相当普遍,以伪装智力伤残和记忆力障碍多见.提高识别纠正伪装的能力,有助于提高鉴定水平.
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医疗机构尽到法定义务和人道主义精神,及时抢救患者后,却有很多抢救费用被拖欠,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加,欠费也大幅增加,严重恶化了医院财务状况,影响到医院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面对这种情况,医疗机构应该正确认识因交通事故引起医疗欠费的法律本质,拿起法律武器来追索医疗欠费.
目的 了解上海市闸北区伤害死亡变化趋势和特点,为进一步开展伤害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2006-2012年居民伤害死亡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7年间,伤害死亡率呈波动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41.75/10万下降到2012年的28.64/10万,标化死亡率从2006年的20.47/10万下降到2012年的12.64/10万,下降了38.26%.男性标化伤害死亡率是女性的1.24倍.65岁以上老年人是伤害死亡的主要人群,占63.01%,而意外跌落又是老年人首位伤害死亡原因(死亡率为77.18/10万),而交通事故是65岁以下人群的首位伤害死亡原因(死亡率为4.87/10万).结论 伤害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今后应有的放矢地开展伤害干预工作,加强对意外跌落和交通事故的宣教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