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友】相关文献(6)
  • 做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让生命之花恒久绽放

    《青春期健康》 2013年5期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全国性大型调查发现,安全事故已经成为青少年儿童的第一杀手,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40多人,也就是说每天有将近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校园安全涉及到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有20多种:如打架斗殴、食物中毒、体育运动损伤、网络交友安全、交通事故、火灾、溺水、毒品危害等等,这些时刻威胁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中小学生 安全教育 生命 青少年学生 运动损伤 研究中心 校园安全 网络交友 食物中毒 少年儿童 交通事故 毒品危害 打架斗殴 安全隐患 安全事故 学习方 非正常 中国 体育 死亡
  • 听觉障碍青少年网络交友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网络背景下听觉障碍青少年的交友情况,具体包括网友特征、网络交友方式、网络交谈内容、网络交友特征以及网络朋友与现实朋友的转化.方法 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163名听觉障碍青少年开展研究,采用描述统计和卡方检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网络为听觉障碍青少年的群体内交往、群体外交往提供了空间;兴趣爱好是网络友谊的重要基础;听觉障碍青少年偏好即时性的交往方式,并表现出性别差异;听觉障碍青少年网络交友比较稳定,并且不愿意将网络朋友转化为现实朋友.结论 听觉障碍青少年可以借助网络与同龄人进行交流,但是需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以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提高听觉障碍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能力.

    听觉障碍青少年 网络交友 群体交往
  • 男男HIV阳性病例网络交友工具特征分析

    目的 评估武汉市新报告的男男HIV阳性病例的网络交友方式及使用网络交友工具的特征.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调查对象,面对面进行现场调查和深入访谈.结果 被调查者中以互联网/交友软件为主要交友途径的占72.67%,以朋友/同事/同学为主要交友途径的占18.28%,以酒吧/浴池/公园/公厕等固定场所为主要交友途径的占8.97%.在以互联网/交友软件为主要交友途径的男男HIV阳性病例中,其认识固定性伴的方式,blued占45.50%,QQ/QQ群占32.70%,其他途径所占比例均低于10.00%;认识临时性伴的方式,blued占59.24%,QQ/QQ群占22.75%,其他途径所占比例均低于10.00%.结论 以互联网/交友软件为交友途径的MSM人群已成为武汉市新近报告MSM感染者的主要来源,Blued和QQ(群)是新报告MSM感染者的主要网络交友工具.

    男男性行为者 HIV 网络交友 交友工具
  • 重庆市男男性行为者网络交友 HIV 感染情况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AJ CA 2016年7期

    目的:了解重庆市男男性行为者(MSM)网络交友状况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为有效干预 MSM HIV 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重庆市206名 MSM 进行结构式访问与问卷调查,对半年内未进行 HIV检测者进行实验室筛查,分析 MSM 人口社会学特征及 HIV 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206名 MSM 平均年龄(22.08±1.81)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37名(66.50%),HIV 感染率为21.36%(44/206)。MSM 无固定性伴侣者 HIV 感染率高于有固定性伴侣者;MSM 性伴数量越多,HIV 感染风险越大;与不熟悉或陌生的人发生性行为HIV 感染率高于与熟悉的性伴;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越高,HIV 感染率越低,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不同文化程度的 MSM 安全套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该市 MSM HIV 感染率较高,建议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同伴网络教育与行为干预,减少联结 MSM 网体之间的桥梁人群,建立同性恋社会支持体系,降低 MSM HIV 感染风险。

    男男性行为者 网络交友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 性行为 文化程度
  • 高职学生网络交友情况调查分析

    近年来,网络迅速普及,有调查显示全球因特网用户超过2亿,其中30岁以下用户占85.0%,这些用户里又以学生居多,所以了解学生的上网情况十分必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了解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在现实中交朋却喜欢网络交友的现状,进而对学生进行健康网络交友提出建议.

    高职学生 网络交友 调查分析
  • 名字的心理效应:来自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的证据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CSTPCD CSSCI CSCD CASS 2015年5期

    作为典型的标识符号名字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识别功能,随着互联网对人际互动方式的影响更加突出,名字作为交往初期人际互动的重要信息,其发挥的作用也更加明显。回顾心理学在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上对名字的研究,可以发现名字既能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又能反映群体的文化心理和偏好。在个体水平上,名字通过影响名字主人的自我认同或通过影响他人对名字主人的评价来影响其心理和行为;在群体水平上,名字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产品可以探讨社会的文化变迁规律。以往研究多是基于西方文化中的人名展开,然而中国人的名字具有自身的文化特殊性,这一点值得心理学家给予更多的关注。未来心理学应开展更多本土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名字的实证研究,比如利用人名的演变更迭探究中国人独立性的代际变迁或是探究男性化/女性化名字与个体求职和网上约会的关系。

    名字 心理效应 求职行为 网络交友 文化变迁
没有更多内容啦~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