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刚上班,急诊科就来了个小藕人--4岁的芳芳在吃花生时,被哥哥一逗,花生呛进了气管,顿时脸憋得通红.家长吓坏了,赶紧送到医院.到医院时,芳芳已经大小便失禁了,呼吸低沉,面色发紫.医生检查发现,花生正好堵在气管的主气道,非常危急.芳芳马上被推进了手术室,进行气管镜治疗.
当“120”救护车的警笛声响起,急救医师和护士赶到现场.他们会进行必要的现场抢救处置,然后把急危重患者第一时间送到综合医院的急诊科,为抢救病人的生命节约大量的时间.作为一名“120”院前急救医师,我发现很多时候,由于求助者(患者家属或者周围群众)对现场的状况、患病的情况,甚至患者所在的地理位置表述不清,耽误了急救医师的现场抢救.有的患者家属看到亲人突发紧急状况,非常着急,手忙脚乱的,让旁边几岁的小孩子帮忙打“120”急救电话,或者干脆就忘记了打急救电话!
一个艳阳高照的下午,急诊科来了一个长相秀气的女中学生.她十七八岁,高挑的身材,穿戴时髦,面部没有任何病态表现,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急诊科挂号.负责分诊的护士问道:“哪里不舒服?”母亲回答:“平时没事一样,但说肚子痛就痛,痛得死去活来.”
"呜……呜……"伴随着一阵急促的警笛声,一辆急救车停在北京同仁医院南院急诊科的门前.车门打开,一个呼吸急促的年轻男子被扶下车.
晚上八点多钟,一位50来岁的女病人,因为突发剧烈的胸闷憋气已近一小时,被她的丈夫送到了急诊科.
进入12月以后,天气越来越冷.每年冬天,各大医院的急诊科及消化科病房最常见的病种就是上消化道出血.笔者曾对胃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进行过统计分析,发现陕西关中地区10年来月平均气温以一二月份为最低,而此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检出率也最高,分别为18.8%与17.6%,为各月之冠.
"医生快看!他晕得站不住啦!"急诊科医生刚有点空儿要吃午饭,就听一个青年人搀扶着一位病人喊道."快过来,扶到床上."医生指着助手说:"测一下血压,量个体温."年轻人介绍说:"上午他还好好的,中午热,没吃多少饭,喝了好多凉水,感觉有点不舒服,这会儿就晕得站不住啦!您快给看看吧!"
时而面临着病人的喘息、家属的哭喊和救护车的呼啸,时而静静地观察着呼吸机心电仪运转,在生死交汇的急诊科,救护车、心电图,生死之间、争分夺秒……急诊医生,被称为"和死神面对面的人",是医界的"特种兵".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死神面对的特种兵"的带头人就是陈玉国.
初识张新超,便让我体会到了急诊科医生走路的"功夫".从电梯间到急诊科主任办公室短短的一段路程,我走得气喘吁吁.为了跟上大步流星的张新超,我几乎小跑.于是心中暗想,这应该是急诊科大夫的一个特质吧.后来谈到他走路的速度,张新超笑着说,"如果举行个竞走比赛,在整个医院中,我应该是位数靠前的."
在深秋的一个早晨,在急诊科各个抢救区域的医生和护士们,正在进行患者床旁的交接班.突然,一辆救护车疾驰而至,只见接诊的值班护士,与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将病人从急救车上抬下来,迅速送到急诊抢救区的心肺复苏间内. "上吊的",救护车上下来的医护人员嘟哝到.正在交接班的急诊医生与护士们,放下手中的工作,迅速围拢过来,开始有条不紊地进入到急救工作中.
一个周末的清晨,伴随着120救护车的呼啸声,守候在急诊科门前的医护人员,和救护车中的急救人员一起,用担架床将一个插着氧气管,挂着输液袋的年轻人从救护车中推出,迅速送往急诊抢救区.
隆冬的深夜,忙碌后的急诊科略显冷清,急诊值班的小程医生想回到休息区喝杯水,歇一会儿.突然,见几个满头大汗农民工模样的人,抬着用半扇门板做成的担架冲进了急诊科就诊厅.
"大夫,快救命啊!"盛夏的傍晚,伴随着一阵急促的汽笛声在急诊科门口响起,一辆救护车飞驰而至.一位约五十多岁体态肥胖的中年男子,被医护人员费力地用担架抬了下来,家属左呼右拥,一位中年女人一边大哭一边喊着医生.
炎热的中午,骄阳似火.由于是周末,只有急诊科门前的树荫下,几个病人家属在乘凉.突然,一辆救护车,开足马力,汽笛长鸣,呼啸着冲上急诊科门前的月台,短暂的宁静迅速化为乌有.急救车刚停稳,立即从司机和副驾驶位置冲出两个人,奔向急救车的尾部,和坐在内的另一个急救人员,共同把急救担架床拉出急救车;只见床上躺着的人昏迷不醒,满脸是血,头上绑着绷带.
在急诊科内科诊区,护工推着轮椅匆匆赶往诊室,旁边跟着两名家属,表情也比较平静.轮椅上坐着的老先生倒是不太平静,张牙舞爪,满嘴胡话,看样子好像要和整个世界的人进行殊死搏斗似的.
今年春节,北京格外热闹,爆竹声声、礼花满天.各大医院的急诊科则有另一番的热闹景象.大年初六凌晨,郊县某医院送来一位危重病人.小伙子名叫刘强,24岁,身高175厘米,家人说其体重210多斤.来院时,他神志恍惚,持续中上腹疼痛,喘憋,心悸、胸闷,血压偏低(90/50mmHg),心率140余次/分(正常60~100次/分).
时间:2011年2月14日21:00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急诊室这里有一群福尔摩斯,他们在患者扑朔迷离的表象中寻找疾病的蛛丝马迹,锁定真凶.他们,就是急诊科的医生们.我是一名实习医生.今晚,我跟江涛副主任医师出急诊.来了一位呕吐的男性患者.他今年30岁,是一名厨师.病人自述,他中午吃饭吃得较饱,下午4点因为工作需要,从高处往下跳,着地后就感觉不舒服,开始强烈呕吐,而且一直都不缓解;没有明显的腹痛腹泻,也没有头痛及胸闷、胸痛.两周前曾感冒.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由于举办院运动会,急诊科的医生护士,多数到医院文体广场参加比赛或加油助威,只留下李医生和几位护士值班.接近傍晚,运动会的长跑项目开始了! "运动员"什么打扮都有,有穿白大衣的,有穿运动服的,甚是"养眼".李医生禁不住走了出来,到急诊门口偷闲观看.神经科杨医生从远处跑了过来,快到急诊科门口时,好似脚底一歪,突然倒在马路上.热闹的人群戛然安静下来.
本文对我院急诊科近3年救治的128例中枢抑制药急性中毒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抢救措施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平时的急性传染病绝大多数患者首诊于部队基层门诊部而非传染病医院,其中大部分患者经初查怀疑有传染病可能时,才转到传染病专科医院.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痰涂片结核菌阳性的肺结核患者中,通过因症就诊发现的占94.6%,其中先由基层门诊、急诊等非结核病防冶机构发现、确诊的高达91.2%.为此,我们不得不深思:门诊部急诊科如何面对传染病的挑战?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也是抢救、治疗病人的场所.由于护患双方知识层次、社会人际关系和心理素质的不同,在相互的接触中,难免会发生纠纷.如何处理纠纷,是工作中一个重点环节,下面介绍护患纠纷处理的一些经验.1.临床资料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我科共收到6例护理投拆事件,其中3例为服务问题,2例为静脉穿刺问题,1例为抽血问题.6例事件通过科室领导、当班护士的及时沟通,问题得到解决.现就护患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正确处理、改善进行分析.
支气管哮喘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是急诊科经常遇到的急症之一,因呼吸困难,患者非常痛苦。传统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应用后不良反应明显,吸入疗法具有作用迅速,剂量小,全身不良反应小等特点。本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局部应用富马酸福莫特罗与布地奈德氧喷雾吸入后,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伴发冠心病的发病率比没有糖尿病的患者高2~3倍.此外,先前的研究也证明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血糖状态[1].我们通过回顾性病例调查,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空腹血糖水平高低对其预后产生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入选2007年9月至2010年5月本院心内科和急诊科急性心肌梗死(包括ST段抬高与非ST段抬高)住院患者,共计167例,平均年龄68岁,其中男性112例,女性5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冠心病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但所有患者均已经错过溶栓窗,或没有溶栓指针,故未有溶栓治疗的患者.
脑血管意外一旦发生,大多数需要就地抢救,而现场的有效抢救对阻止病情的发展,对进院后进一步抢救创造条件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加强急性脑血管病院前急救,可大大降低其病死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将2010年2月至12月经我院急诊科院前急救的15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资料进行了总结,报告如下.
心肺复苏(CPR)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其成功率的高低对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我们回顾性分析93例CPR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不同胸外心脏按压速率对CPR结果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本院急诊科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来院时心脏骤停时间<15 min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癌症晚期、慢性疾病终末期、重型颅脑损伤而不能解决基本病因等情况以及心跳停止15 min以上者.
颅脑损伤是外科创伤中最常见的严重损伤,常见的原因以交通事故为主,其次为高空坠落伤、人身伤害等.近年来,交通伤逐年增多,其中脑外伤占第一、二位,已成为引起人类死亡的四个主要原因之一.重型颅脑外伤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合并多发伤时病情更易多变.病死率高达36.8%~64.3%[1],格拉斯哥评分(GCS)3分的重症患者死亡率甚至接近100%.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医学界对颅脑外伤病人的治疗和监护方面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本文回顾我院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急诊科重症监护(ICU)室收治的颅脑外伤158例,分析报告如下.
急性有机磷中毒是临床最常见的急性中毒之一,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我院急诊科应用盐酸戊乙奎醚联合纳洛酮治疗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08年3月至2011年5月我院收治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6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盐酸戊乙奎醚组和对照组.联合组20例,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18~60岁,中位年龄36.5岁;长托宁组20例,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15~67岁,中位年龄38.2岁;对照组20例,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20~56岁,中位年龄34.9岁.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多数患者在预后和转归中自行停止发作,无持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在临床实际中发现相当一部分TIA患者反复发作最终发生完全性脑卒中,具有高度的危险性.因此TIA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对2007年2月至2011年3月本院急诊科就诊的123例60岁以上的老年TIA患者的门诊及住院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危险因素、临床特点,为临床预防和诊疗提供依据.
手指端损伤在急诊科门诊很常见,患者常出现手指末节组织缺损和骨外露,在诊疗中不仅要为患者手的外形和功能尽可能恢复着想,而且还要想到取皮区功能和外观上的影响,如处理不当,会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虽然修复创面方法较多,但常采取皮瓣修复。应用V-Y推进皮瓣术对末节组织缺损和骨外露进行修复覆盖是手指外伤治疗中非常重要的方法。我科于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应用 V-Y 推进皮瓣术修复手指端缺损40例(42指),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急性酒精中毒是高校急诊科常见的一类病例.在各类聚会中因一次饮入过量酒精或酒类饮料,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及其他系统的各类症状,其中急性胃损伤的发生最为多见,来诊时表现恶心、呕吐甚至呕血,在酒醒后的2~3d仍感腹部不适、恶心、纳差.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我院急诊科共收治98例急性酒精中毒的学生病例,给予2种不同的保护胃黏膜药物治疗,现将防治结果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