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是一种酰胺类长效局麻药,其中枢神经及心脏毒性低,具有运动与感觉抻经分离阻滞的特点,更适合要求减轻疼痛而又不产生运动阻滞的分娩镇痛,是较理想的分娩镇痛局部麻醉药.我院自2006年9月至2008年4月应用低浓度罗哌卡因并辅以小剂量芬太尼,采用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行分娩镇痛,观察其镇痛效果以及对产妇和胎儿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在第一产程活跃期实施硬膜外镇痛麻醉许多产妇不能忍受从潜伏期到活跃期的疼痛,而选择了剖宫产,限制了分娩镇痛的临床推广.在长达数小时的潜伏期中缓解了孕妇的产痛,真正可以做到全产程镇痛.但自潜伏期开始分娩镇痛,最佳药物浓度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故本研究将不同低浓度的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全产程分娩镇痛,进一步全面研究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的拟行自然分娩的足月单胎头位150例,要求行分娩镇痛的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无痛人流的镇痛方法有多种,但多采用静脉麻醉,采用骶麻的较少,本文探讨采用低浓度罗哌卡因骶麻用于无痛人流的临床观察,提供一个新思路.
分娩疼痛给广大产妇带来极大痛苦,对母婴产生不利影响.我们采用硬膜外连续泵注低浓度罗哌卡因与芬太尼,进行分娩镇痛,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随机选择足月初产妇216例,其中,硬膜外无痛分娩103例作为观察组,自然分娩113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孕周、体重、身高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所有产妇ASA Ⅰ~Ⅱ,单胎头位,无胎儿异常,经助产士检查估计能从阴道自然分娩.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低,且具有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的特性,在产科及术后镇痛中已广泛应用.为了改善低浓度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我们于首次剂量加入75μg可乐定,旨在观察其对0.1%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影响.
近几年,临床应用硬膜外技术进行无痛分娩,并随着镇痛泵的使用更加完善了此项技术.我科与妇产科配合选择8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进行无痛分娩对比观察,证明低浓度罗哌卡因的阻滞效果较优.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腰麻在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各75例。 A组患者给予0.375%罗哌卡因2 ml;B组患者给予0.5%罗哌卡因2 ml。观察2组患者麻醉前、麻醉5、15、60 min后的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运动神经阻滞程度、阻滞起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麻醉前比较,A组患者麻醉5、15、60 min后SBP、MAP及HR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麻醉5 min后SBP、MAP及HR均明显低于麻醉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与Bromage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67%(8/75),明显低于B组的30.67%(2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腰麻在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中能有效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分娩镇痛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快镇痛效果确切,用药量少,胎儿影响小,应用较广,通常在硬膜外镇痛时常使用局麻药与阿片类药物混合以减少各自用药量,避免运动阻滞,而影响宫缩力量,但椎管内应用阿片类药物有潜在呼吸抑制可能,而曲马多镇痛作用确切,治疗剂量无呼吸抑制作用,更适合麻醉医生完成腰麻镇痛后不能时刻在产妇身旁监护时使用.因此我们选择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低剂量曲马多行分娩镇痛,以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应用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麻的效果.方法 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方便选取的该院2014年1月—2017年6月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06名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3名,对照组行2 mL0.75%罗哌卡因腰麻,实验组行5 mL 0.2%罗哌卡因+2μg舒芬太尼腰麻,评估两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①实验组麻醉优良率98.11%显著高于对照组84.91%(P<0.05);②实验组麻醉后心率(87.28±9.76)次/min、平均动脉压(78.14±9.23)mmHg均优于对照组(93.97±11.05)次/min、(64.58±8.48)mmHg(P<0.05);③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32%显著低于对照组32.07%(P<0.05).结论 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麻在剖宫产术中麻醉效果确切,且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目的 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腰硬麻醉对老年股骨头置换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在本院行股骨头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腰麻使用低浓度0.2%罗哌卡因,对照组使用0.5%重比重布比卡因.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后不同时段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验组在麻醉后15 min SBP、DBP降低较对照组明显(P< 0.05);HR降低较对照组明显(P<0.05);实验组在麻醉结束时DBP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 低浓度轻比重罗哌卡因在老年股骨头置换手术中具有循环系统波动小、麻醉平稳的特点,在满足手术麻醉的前提下可有效预防因循环波动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酰胺类局麻药,分子结构与布匹卡因相似,其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较布匹卡因弱[1-2],低浓度罗哌卡因具有感觉运动分离的特性.本文拟对观察0.15%罗哌卡因复合0.15mg沙菲(盐酸丁丙诺啡)和单纯0.2mg沙菲在硬膜外术后镇痛中的效果和有无运动神经阻滞及不良反应,以探寻罗哌卡因在硬膜外术后镇痛中的最佳配方及优点.
目的:探讨地佐辛混合低浓度罗哌卡因在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腹横肌平面阻滞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6月本院接受结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的直肠癌患者192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6例.两组均行相同的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阻滞镇痛(罗哌卡因+氯化钠注射液),观察组采用地佐辛混合低浓度罗哌卡因术后阻滞镇痛.观察两组术后1、3、6、12、24h(T1、T2、T3、T4、T5)的镇痛效果(VAS评分);比较两组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T)、PCIA有效按压次数(D1)、PCIA按压总次数(D2)以及舒芬太尼使用量(V).结果:两组T1、T5时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2、T3、T4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D1、D2均少于对照组,T多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实施腹腔镜手术腹横肌平面阻滞的直肠癌患者行地佐辛混合低浓度罗哌卡因阻滞镇痛不仅能够显著提升镇痛效果、延长镇痛时间,而且能够有效减少舒芬太尼用量,值得推广应用.
罗哌卡因(Ropivacaine)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长、麻醉效果确切、心脏毒性小,在低浓度时可产生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的特点[1].本研究选择低浓度罗哌卡因辅以小剂量芬太尼,采用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技术,进行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评价其分娩镇痛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
罗哌卡因心血管系统毒性发生率低,且有运动和感觉神经分离阻滞的特点[1].本研究拟通过比较低浓度罗哌卡因和低浓度布比卡因、利多卡因用于胸段硬膜外阻滞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评价罗哌卡因的安全性.
乳腺癌根治术要求镇痛完善,而对肌肉松弛程度要求较低.采用胸段硬膜外阻滞时,在保证感觉阻滞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局麻药的浓度与剂量,以避免运动神经(膈神经和肋间神经)阻滞,抑制呼吸功能.低浓度罗哌卡因具有感觉-运动阻滞分离的特点.有研究表明0.375%罗哌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明显抑制呼吸功能;而0.25%罗哌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血液动力学抑制较小且镇痛效果良好.本研究拟评价0.25%罗哌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为临床麻醉提供参考.
骨科手术后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要求麻醉效果完善,镇痛时间长,对患者术后影响小.神经刺激器(PNS)定位下行外周神经阻滞定位准确、阻滞成功率高、神经损伤低、对患者影响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低浓度罗哌卡因可以减轻对运动神经的阻滞,副作用少,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功能锻炼[2].本研究拟探讨下肢骨科手术患者罗哌卡因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可行性,为下肢骨科手术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提供参考.
罗哌卡因化学结构类似于布比卡因.动物实验表明,罗哌卡因具有较小的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毒性[1].两种药物在较低浓度下用于脊麻-硬膜外腔联合麻醉(CSEA)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的研究较少.本文观察CSEA后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及氟哌利多应用于PCEA时效果的差异,探讨罗哌卡因及氟哌利多在术后镇痛中的可行性.
罗哌卡因作为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本研究应用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于术后硬膜外镇痛,观察其镇痛效果以及胃肠道功能恢复等情况并与布比卡因作对比研究.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体前列腺切割术(PKVP)目前为我院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主要术式,较传统的经耻骨上进膀胱前列腺摘除术或其他方式的前列腺切除术有创伤小、恢复快,术中、术后出血少、复发率低,对生理扰乱小,并且住院日数明显缩短的特点,很容易被患者接受.但是,由于老年男性前列腺良性增生者多伴有心血管、呼吸系统等病症,并且伴有严重糖尿病者也不在少数,麻醉方式及麻醉用药的选择将与之密切相关,必须有更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我院自2001年起对PKVP患者以低浓度罗哌卡因实施硬膜外麻醉360例,对其血液动力学、呼吸功能的干扰以及麻醉效果进行了密切的观察,现报道如下.
目的 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 选择40名ASA一级到二级单胎初产妇分为对照组自然分娩和镇痛组,镇痛组在宫口开至3~5cm时,在常规腰椎2-3硬膜外穿刺,向头侧放管3.5cm,把0.1%低浓度罗哌卡因和芬太尼1μg/ml慢慢从硬膜外注入.记录好两组的疼痛评分、注射药前后宫缩间隔时间、产程时间、胎儿心率、宫缩持续时间、计算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阿氏评分,并监测产妇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 镇痛组镇痛效果良好,因为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观察指标两组间不同没有明显的作用(P>0.05).结论 0.1%低浓度罗哌卡因和1μg/ml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效果良好,不会对产妇和新生儿产带来不利影响.
自2003年起选用低浓度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麻醉,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200 例,均为女性乳腺癌择期手术患者,年龄30~65 岁,ASAⅠ~Ⅱ级,无心、肺、肝、肾系统疾患.
分娩疼痛是产妇在临产时由于子宫收缩所引起的一种生物学效应,提示产程开始。近年来,产妇因惧怕分娩疼痛而放弃自然分娩,使国内剖宫产率远远超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5%。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要求“无痛分娩”的产妇越来越多,而分娩时产生的剧烈疼痛,还可引起一系列生理改变,最终对分娩过程和胎儿造成不利影响。提高和优化分娩镇痛质量是麻醉科和产科医生共同追求的目标,消除或减轻产痛、减少并发症也是医学领域不断探索的课题。临床上产妇分娩镇痛有很多种方法,罗哌卡因为酰胺类长效局部麻醉药,具有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的特性,近年来应用于分娩镇痛日益普遍。有报道,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是已知公认的用于分娩镇痛的首选药物,二者联合应用适用于分娩的各个产程,对运动影响小,且镇痛效果满意。本研究选择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2月收住院自愿要求无痛分娩的产妇60例,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硬-腰联合麻醉在高龄髋关节置换术中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70~85岁ASAII及~Ⅲ级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60例.A组采用0.33%罗哌卡因(1%罗哌卡因1毫升+生理盐水2毫升),B组用0.5%罗哌卡因(1%罗哌卡因1.5毫升+生理盐水1.5毫升),蛛网膜下腔阻滞后留置硬膜外导管,观察两组用药后的平均SBP DBP心率(HR)变化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A组较B组SBP、DBP及HR更稳定,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更少.AB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小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副作用少,麻醉效果满意,更适合高龄髋关节置换手术的麻醉.
颈丛阻滞具有操作简单、对患者生理干扰小、术中便于了解发声情况等优点,因而广泛用于甲状腺手术;但目前常用的布比卡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大,且术后出现声嘶或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后恢复缓慢.本文旨在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其可行性和优越性.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动物实验及临床表明对中枢神经及心血管毒性发生率低[1,2],并具有高度感觉运动神经分离阻滞作用,而在高浓度下也可产生深度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1].我院于2000年3月以来将0.5%罗哌卡因用于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并用于腰椎管狭窄手术的麻醉,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下肢浅表手术具有肌松要求低的特点.罗哌卡因在低浓度下具有高度的感觉-运动分离阻滞作用.我门将下肢浅表手术的麻醉选择为低浓度罗哌卡因腰麻,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我院从2001年5~9月应用罗派卡因(ropivacaine)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硬膜外输注进行分娩镇痛,并与单纯采用Doula分娩镇痛者进行对比,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年龄20~36岁,妊娠34~42周,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类法)分级Ⅰ~Ⅱ级,无明显头盆不称、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有自然分娩条件的产妇2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10例,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目的 评价低浓度罗哌卡因鞍麻用于小儿包皮环切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20例择期行包皮环切术患儿,随机分为鞍麻组和静脉麻醉组,每组60例.记录术前(T1),游离冠状沟(T2),切皮(T3),术毕(T4)的Bp、HR、SpO2等血流动力学改变;以镇痛镇静评分评价麻醉效果;记录术后清醒时间及并发症.结果 与静脉麻醉组相比较,鞍麻组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改变更为平稳(P<0.05);术后清醒时间短(P<0.05);术后疼痛、躁动和SpO2下降等并发症明显少于静脉麻醉组(P<0.05).结论 低浓度罗哌卡因鞍麻用于小儿包皮手术,操作简单、安全,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与静脉全麻比较具有更多的优势.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引起母婴死亡,经系统的治疗后适时地终止妊娠是防止妊娠高血压疾病继续发展的有效手段.近几年随着手术水平的提高,多采用手术方法结束分娩,但笔者认为分娩镇痛的广泛开展,有效地降低了产痛,也有效的减少了由于产痛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性应激反应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分娩必痛"的传统观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逐渐被人们所屏弃,让产妇在没有痛苦和始终维持其尊严的情况下完成分娩过程是产科医生与产妇的共同愿望.我院在2003年8月~2004年7月对80例要求镇痛的产妇应用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麻醉,观察产程中的镇痛效果及对各产程、母婴的影响,同时以80例作对照组观察.取得了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