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传统选用中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布比卡因,麻醉效果确切,肌松效果好,但其对心脏及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较大,甚至引起心跳骤停,造成不可小视的不良影响[1].左布比卡因为布比卡因左旋体,强度与其相当而不良反应明显降低,但其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较佳剂量尚未明确.本研究采用不同剂量左布比卡因腰麻用于混合痔手术,观察其麻醉效果,探讨较佳的左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剂量.
产科剖宫产手术多使用硬膜外麻醉、腰麻或腰硬联合麻醉,在保证产妇顺利生产的同时,也会导致产妇神经损伤.神经损伤后再生修复和功能重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据文献报道,导致神经损伤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损伤、穿刺直接损伤、药物误注、一过性神经综合征(TNS)、椎管内血肿、感染等.有研究对103730例椎管内麻醉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 ,结果显示34例出现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为0.33% .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小剂量阿片类药物与局麻药伍用可有效提高椎管内麻醉的感觉阻滞效果并延长镇痛时间[1].本研究旨在观察舒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在子宫下段剖宫产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本研究观察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在阴式子宫切除术中的效果,并以硬膜外麻醉(CEA)作比较,现报告如下.
随着腔道泌尿技术的发展,用输尿管镜及气压弹道碎石器行经尿道输尿管镜下碎石术(URSL)得到有力的技术支持,由于URSL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肾脏以下部位的碎石,临床应用日趋增多.我院从2004年开始引进此技术一直使用至今.选择输尿管结石患者96例,分别在硬膜外麻醉(EA)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下完成碎石手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比较.
直肠、肛门、前列腺、尿道、会阴、阴唇、阴道、子宫颈手术的麻醉方式可谓多种多样,有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腰麻、骶管麻醉、鞍麻以及全身麻醉。鞍麻和全身麻醉应用较少,我院选择单次硬膜外给药的麻醉方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
目的:观察腰庥下剖宫产羟乙基淀粉对预防低血压的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2月-2012年6月共收活的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输入6%羟乙基淀粉500ml预扩容,对照组输入林格液500ml预扩容.记录并比较两组入手术室时(预扩容前)、麻醉前(预扩容后)及麻醉后5min血压和心率.结果:羟乙基淀粉组麻醉后血压较麻醉前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酸林格液组麻醉后血压下降,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羟乙基淀粉组麻醉后血压均较乳酸林格液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率麻醉前与麻醉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乙基淀粉能减少腰麻下剖宫产低血压的发生,且不良反应少.
目的:研究剖腹产手术产妇应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的术后镇痛疗效.方法:纳入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行剖腹产的200例产妇,按照随机排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100例产妇,对照组100例产妇,观察组行剖腹产手术的100例产妇给予腰麻方式,对照组行剖腹产手术的100例产妇给予硬膜外麻醉方式,对比两组产妇术后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2小时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差异(P<0.05);观察组恶心、皮肤瘙痒、头痛、腰痛、眩晕等麻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7%显著低于对照组麻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7%,两组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腰麻与硬膜外麻醉应用剖腹产手术,腰麻效果比硬膜外麻醉临床镇痛效果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目的 探究剖腹产患者腰麻与硬膜外麻醉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剖腹产患者78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腰麻组和硬膜外麻醉组.对选取患者进行穿刺,成功后对腰麻组患者蛛网膜下腔注射7.5mg布比卡因(0.75%) +1ml葡萄糖(10%)+3ml芬太尼(20ug);对硬膜外麻醉组患者蛛网膜下腔推注相同的生理盐水.对两组患者均推注实验计量,完成后再对腰麻组患者推注生理盐水,对硬膜外组患者推注布比卡因+芬太尼,观察患者麻醉效果.结果 硬膜外麻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腰麻组(P<0.05).结论 硬膜外麻醉效果明显好于常规麻醉,可以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对患者康复具有非常好的促进效果.
目的:探究产科分娩应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的镇痛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之间本院接收的124例分娩产妇为此次实验对象,按照不同的麻醉方式均分成实验组(n=62)和对照组(n=62),予以对照组产妇硬膜外麻醉,实验组使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将两种麻醉效果分析对比.结果:在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用时上,实验组少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起效时间和药物使用剂量上,实验组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在第一产程末和第二产程末的镇痛效果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分娩应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的镇痛效果较好,有助于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并减少麻醉药物的剂量.
腰硬联合麻醉是临床麻醉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应用进口椎管联合麻醉套件,因其穿刺针身较长,偏软,且价格较贵,很难在基层医院普及.本文介绍了改造国产普通膜外针与普通腰麻针联合应用于腰硬联合麻醉,麻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且节省医疗费用.
目的:分析和研究芬太尼在老年股骨颈骨折腰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 年4 月~2015 年4 月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82 例,将其按投币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1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0. 75%布比卡因实施腰麻;观察组患者采用0. 75%布比卡因+芬太尼实施腰麻,将两组患者麻醉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 -麻醉后60min血流动力学检测指标相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60min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值差异统计学意义 (P>0. 05 );观察组患者麻醉后10min、麻醉后30min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值均优于对照组 (P<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 05 ).结论:将芬太尼应用于老年股骨颈骨折腰麻手术中,其能够为手术提供较完善镇痛效果,并且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对保证患者手术安全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具有重要作用.
目的 探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术产妇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10月接收的116名实施剖宫产术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8名.对照组予以单一硬膜外麻醉,试验组予以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临床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均早于对照组,麻药用量、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产妇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麻醉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在临床实施的剖宫产手术中通常采取的麻醉方式为腰麻,麻醉在整个手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确保手术顺利,确保母婴安全.但是经过相关调查我们发现,在腰麻下剖宫产术后有些患者会出现低颅压头痛的情况,给产妇带来不利影响,增加了产妇的痛苦,降低其生活质量.对此临床上要加强重视,在综合分析病情的基础上进行对症治疗,经过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目的:观察腰麻(SA)应用于低位手术麻醉时早期补充胶体溶液预防血压波动治疗方法,随机将我院2003-2006年间共采用腰麻600例低位手术麻醉病例,分成两组.A组:单纯补林格氏液或5%糖盐.B组:补入林格氏液300ml后快速滴注胶体液300ml后再补林格氏掖,进行观察对比.结果A组与B组术中生命体征(Bp,P,SpO2),的波动差异明显(P<0.05).B组快速补入胶体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Bp波动小,P无明显变化,SpO2在98%以上.结论:故认为早期补入一定量的胶体对麻醉中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有决定性的作用.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CSEA)是一种新型的麻醉方法.CESA综合了腰麻以及硬膜外阻滞麻醉的优点,诱导快,麻醉效果好,减少了镇痛、镇静药的应用,还具有术后镇痛的优点[1],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近年来运用CSEA和CEA在子宫切除术中,并对麻醉效果、毒副作用以及两者间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为了比较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腰麻在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本研究中选取了60例剖宫产手术患者,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麻醉药剂对他们进行麻醉,最后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从而得出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腰麻在剖宫产手术麻醉中的区别.研究中主要通过检测患者的呼吸情况,评定麻醉效应及麻醉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等比较这些因素之间的差异,得出两种药物的区别.研究结果 表明,与重比重布比卡因相比,左旋布比卡因腰麻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同样安全有效.
目的 观察腰麻与硬膜外麻醉对剖宫产母婴安全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实施剖宫产产妇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90例.试验组实施腰麻,对照组实施硬膜外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母婴安全及应激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儿茶酚胺水平麻醉后均较麻醉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发生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腰麻与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剖宫产,均能有效减少产妇术中应激反应,对母婴无不良影响,合理运用可保证母婴安全.
盐酸布比卡因在临床常用于剖宫产术中麻醉,要求麻醉效果达到起效快、镇痛效果好、保持肌肉松弛等目的 ,同时还需要保持产妇血流动力学处于平稳的状态,并且不对胎儿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盐酸布比卡因腰麻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和总结.
目的 观察左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腰麻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行剖宫产术的孕妇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和B组分别在蛛网膜下腔内注入0.5%左布比卡因和0.5%布比卡因各2.2 mL.比较两组产妇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恢复时间,术中产妇血压、心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 两组产妇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恢复时间及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B组产妇给药后5、10 min的SBP、DBP、HR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左布比卡因腰麻用于剖宫术效果确切,术后运动功能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剖宫产手术常选用硬膜外麻醉(EA),但存在起效慢,阻滞不完善或失败,肌肉松弛欠佳等缺点,单纯的腰麻(SA)起效快,阻滞完善、肌肉松弛好,而对心流动力学影响较大,术后头痛发生率较高,并有手术时间限制的缺点."腰-硬"联合麻醉(CSEA)结合了EA和sA的优点,本文观察CSEA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效果,并与EA进行效果比较.
目的:临床观察不同剂量新斯的明鞘内注入对布比卡因腰麻后血压及心率的影响.方法:选择ASA卜2级的病人13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对照组采用布比卡因,实验组采用布比卡因/不同剂量的新斯的明.观察注药后血压及心率的变化,以及恶心、呕吐发生率等.结果:麻醉后,对照组血压明显降低,实验各组则明显升高,血压升高与新斯的明用量无明显关系.各组心率的增加相似.恶心、呕吐发生率与新斯的明剂量有关.结论:鞘内注入新斯的明具有比较显著的预防腰麻后低血压的作用.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式的改进对麻醉的影响.方法将剖宫产产妇263例分为三组,Ⅰ组古典式剖宫产术的硬膜外麻醉,Ⅱ组新式剖宫产术的硬膜外麻醉,Ⅲ组新式剖宫产的腰麻,分析对比麻醉效果、胎儿Apgar评分、手术、产妇循环稳定以及出血、宫缩素使用情况.结果麻醉效果、麻醉时间、胎儿取出时间、手术时间均为Ⅲ组明显好于Ⅰ组和Ⅱ组P<0.01,术中产妇循环稳定以及出血、宫缩素使用,胎儿Apgar评分均P>0.05.结论在新式剖宫产中腰麻应用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同样安全可行,麻醉效果更佳.
目的:探讨国产盐酸罗哌卡因在腰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行腰硬联合麻醉手术患者200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布比卡因麻醉,治疗组采用国产盐酸罗哌卡因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起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峰时间和肌松效果及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恶心、呕吐、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尿潴留和心动过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盐酸罗哌卡因相对于布比卡因不良反应更少,患者舒适,可安全用于腰麻手术.
目的探讨腰麻同时加用小剂量吗啡对剖宫产术中、术后产妇、新生儿的影响.方法60例剖宫产孕妇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吗啡组腰麻药液中加入吗啡0.25mg注入蛛网膜下腔,对照组不加吗啡.结果两组镇痛有效率分别为96.7%、16.7%(P<0.05).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24h内母乳喂养次数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新生儿Apgar评分、术中产妇出血量、术后24h内产妇阴道出血量两组比较均无差异.无呼吸抑制及尿潴留发生.结论腰麻加用小剂量吗啡镇痛效果明显;不增加出血量;有利于产妇恢复;腰麻还有利于手术操作.
目的:分析小儿手术中采用腰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手术治疗患儿4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腰麻,对照组给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及起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腹部以下手术中,腰麻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
目的 分析去氧肾上腺素不同的给药方式对腰麻剖宫产产妇低血压以及新生儿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在该院进行腰麻剖宫产的孕妇90例,根据孕妇入院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L组、M组以及N组各30例,每组产妇予以不同的去氧肾上腺素给药方式,观察3组产妇和新生儿的临床表现.结果 N组产妇的PE剂量(426.56±42.45)μg较L组、M组产妇的(206.56±47.56)μg、(198.56±16.89)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0、27.33,P<0.05).结论 3种不同的去氧肾上腺素给药方式对择期剖宫产孕妇腰麻后低血糖症状均起到纠正作用,且没有对新生儿产生其他不良影响.
目的 观察剖宫产术中采用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布比卡因腰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6月择期行剖宫产术的单胎足月产妇60例,随机均分成两组:A组腰麻用药为芬太尼20μg复合布比卡因7.5 mg;B组腰麻用药为传统的布比卡因12 mg.记录两组产妇麻醉前(T1)、麻醉后3 min(T2)、10 min(T3)、15 min(T4)、30 min(T5)、手术结束时(T6)的血压和心率的变化;观察麻醉效果、不良反应、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结果 A组T2~T6时的MAP分别为(87±8)、(87±8)、(86±9)、(87±7)、(89±8)mmHg,B组T2~T6时的MAP分别为(68±9)、(69±8)、(71±8)、(73±9)、(76±9)mmHg,A组在T2~T6时在MAP的表现上优于A组(P<0.05);A组低血压1例,寒颤2例,B组低血压10例,寒颤12例,A组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布比卡因腰麻行剖宫产术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目的:探索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曲马多腰麻应用于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4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20例.A组腰麻用药为重比重0.5%罗哌卡因1.5ml+曲马多0.3mg/kg;B组腰麻用药为重比重0.5%罗哌卡因2ml,给药时间20~25s.术中麻醉效应不足时经硬膜外导管给2%利多卡因3~5ml.观察两组产妇用药后血压、心率、麻醉效果评级、运动阻滞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新生儿娩出后1~5min评分(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麻醉后两组产妇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产妇均能安静无痛苦接受手术(麻醉效果评级组间比较,P>0.05);麻醉后两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无差异(Bromage评分比较,P>0.05),术毕时A组运动神经功能恢复更快(Bromage评分比较,P<0.05=.新生儿娩出后1~5minApgar评分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A组寒战的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曲马多腰麻行剖宫产术,能满足手术需要,运动阻滞程度轻,恢复快,且寒颤的发生率低.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变异率和患者脉搏指数对剖宫产腰麻后低血压发生的预测价值,并与灌注指数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2017-10/2018-01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拟行择期剖宫产术的产妇69名,ASA分级Ⅰ~Ⅱ级,年龄≤35岁,体质量指数(BMI) 18~30 kg/m2,测量自主呼吸时下腔静脉变异率,记录患者脉搏指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下腔静脉变异率、灌注指数预测腰麻后低血压的诊断效能.结果 腰麻后出现低血压的患者比例为42%.下腔静脉变异率预测腰麻后低血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49,脉搏灌注指数预测腰麻后低血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25,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下腔静脉变异率、脉搏灌注指数均不能预测剖宫产腰麻后低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