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肛门、前列腺、尿道、会阴、阴唇、阴道、子宫颈手术的麻醉方式可谓多种多样,有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腰麻、骶管麻醉、鞍麻以及全身麻醉。鞍麻和全身麻醉应用较少,我院选择单次硬膜外给药的麻醉方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
患者自控止痛术(PCA)在国内已广泛应用,已证实它的优越性和可行性,给药途径主要有硬膜外、静脉。而年老体衰、翻动困难的顽固性疼痛患者和晚期癌症患者硬膜外给药操作困难,患者难以接受;静脉给药限于住院患者,也给患者带来很多不便。我们采用穴位埋管微泵持续给药法,并对不同剂量芬太尼在穴位持续给药止痛术中的镇痛效果、安全及可行性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目的观察前列腺术后静脉和硬膜外曲马多患者自控镇痛(PCA)效果.方法90例前列腺切除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注射曲马多患者自控镇痛(PCIA)组、经硬膜外曲马多患者自控镇痛(PCEA)组和未使用术后镇痛(对照)组,每组30例.曲马多负荷量为1 mg/kg.术后定时进行镇静、镇痛评分、24 h曲马多用量、患者满意度、膀胱痉挛次数、膀胱痉挛时间、膀胱冲洗液转清时间及不良反应观察.结果PCIA和PCEA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镇痛满意度好于对照组(P<0.05);PCIA组24 h用药量、按键次数及VAS评分均明显低于PCEA组(P<0.05),镇静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与PCEA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曲马多用于前列腺切除术后镇痛安全有效,且静脉注射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给药.
目的:比较术后静脉和硬膜外应用舒芬太尼自控镇痛(PCA)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40例经腹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泵注舒芬太尼自控镇痛(PCIA)组和经硬膜外泵注舒芬太尼自控镇痛(PCEA)组,每组20例,两组舒芬太尼负荷量为15μg,PCA药物配方为舒芬太尼500μg+0.9%氯化钠溶液至100 mL.不设背景输注,单次PCA剂量1 mL,锁定时间为5 min.于术后4,8,16,24,48 h随访患者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舒芬太尼累积用量、静止和活动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镇静评分,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均取得满意的镇痛和镇静效果,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生命体征、静止和活动状态下VAS评分、镇静程度(OAAS评分)相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患者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PCEA组舒芬太尼累积用量各时间点均高于PCIA组,术后48 h时PCEA组舒芬太尼用量显著高于PCIA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用于术后患者自控镇痛安全有效,相同剂量舒芬太尼PCIA效果优于PCEA.
目的:探讨静脉给药联合硬膜外给药用于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的镇痛效果。方法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入医院妇产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27例患者中随机抽取12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法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60例患者在术后接受静脉给药进行镇痛,试验组60例患者在其基础上联合硬膜外给药进行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有效镇痛率为73.3%,试验组患者有效镇痛率为9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静脉给药联合硬膜外给药可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止痛效果优于单纯静脉给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国内对施行下肢骨科手术的患者,常选用腰-硬联合麻醉.但单次腰麻作用维持时间相对较短,长时间手术仍需较大剂量硬膜外给药维持,而硬膜外麻醉的失败率和阻滞不全发生率较高(9.55%)[1],Spinocath针连续腰麻对于阻滞效果和持续时间预知性更强.我们于2007年3-9月将Spinocath针连续腰麻(continuous spinal anesthesia,CSA)用于下肢骨科手术,并对其麻醉效果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以为临床提供参考,报告如下.
目的 比较分析0.15%与0.08%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给药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实施硬膜外给药分娩镇痛的产妇中选择符合条件的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两组.其中40例产妇术中镇痛追加0.15%的罗哌卡因,为观察组;另40例产妇术中镇痛追加以0.08%浓度的罗哌卡因复合0.4μg/mL的舒芬太尼,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追加剂量前后VAS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一步比较分析0.15%与0.08%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给药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两组产妇追加剂量后VAS评分较追加剂量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产妇VAS评分(2.75±0.68)显著低于对照组(4.53±0.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5%)进行比较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15%浓度的罗哌卡因硬膜外给药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较0.08%浓度显著提高,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也得到明显改善,值得临床运用和推广.
目的:研究地佐辛经硬膜外给药途径用于预防阑尾牵拉反应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该院于2012年3月—2014年9月收治的阑尾切除术的患者44例,均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分级(ASA)分级Ⅰ~Ⅱ级、术前检查无心肺相关疾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硬膜外给药组(经硬膜外注射地左辛5 mg)和对照组静脉注射组(经静脉注射地左辛5 mg),观察术中患者阑尾牵拉的反应情况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硬膜外和静脉注射组均达到了预防牵拉反应的良好效果,但硬膜外给药组RSS评分总体满意率高于静脉注射组(P<0.05);两组阑尾切除患者给药后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平均动脉压(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关不良反应硬膜外给药组较静脉注射组少。结论地佐辛硬膜外相比较于对照组预防阑尾牵拉反应的效果更好,且硬膜外给药更安全、有效,嗜睡、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更少。
目的 探讨患者自控泵硬膜外腔给药在无痛分娩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住院的276例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A组在患者进入活跃期后进行硬膜外腔给药实施无痛分娩,B组进行常规的自然分娩,观察镇痛效果及对新生婴儿、产程时限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患者自控泵硬膜外腔给药在无痛分娩中的镇痛效果显著,产程时限明显缩短,但对新生儿影响差异不大.结论 患者自控泵硬膜外腔给药在无痛分娩中的镇痛作用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比较术后硬膜外腔注入吗啡和布比卡因复合液不同方法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把腰麻及硬膜外麻醉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具有起效快、局麻药用量少,而且可按需硬膜外给药及术后止痛。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心脏毒性低[1]。本组观察CSEA用罗哌卡因在剖宫产手术中临床效果的差异。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和分组45例择期剖宫产的产妇,ASAI~Ⅱ级,采用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成罗哌卡因组(R组n= 22)和布比卡因组(B组n=23),对并发妊高征、先兆子痫、贫血以及局麻药过敏者除外。R组平均年龄(24±3.8)岁,体重(62.5±5.7)kg,身高(157±4.2)cm;B组的平均年龄(24±5.3)岁,体重(61.7±7.2)kg,身高(158±4.4)cm,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和身高等方面均有可比性,两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4.7±14.5)min和(55.3±10.8)mm。1.2 药物配方采用重比重配方:①0.75%罗哌卡因2ml+10%葡萄糖1ml;②0.75%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1ml。1.3 试验药物0.75%罗哌卡因由瑞典阿斯特拉公司生产并由阿斯特拉(无锡)药业有限公司提供,0.75%布比卡因为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提供。
1994-03~1999-06,笔者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83例中,男50例,女33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59岁,平均45岁;因腰部扭伤而致23例,过劳而作致31例,11例为感寒所致,18例无明显诱因;髓核向左侧突出56例,向右侧突出19例,向中央突出8例.中央型突出者中,两下肢皆有疼痛者5例,单侧疼痛者4例.突出物位于L4-5间37例,L5~S1间32例,两间隙皆有突出者14例.所有病例皆有腰部活动受限,行走不便,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受限症状,症状轻重因人而异.全部病例皆做CT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结合X线摄片等辅助检查排除其它脊柱疾患.
盐酸洛非西定(Lofexidine Hydrochloride,简称LH)是新型α2受体激动剂.通过兔硬膜外给药前后不同时间观察兔的痛阈改变,来确定LH经硬膜外腔给药后是否具有术后镇痛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目的:探讨常见手术后镇痛方案.方法:200例术后患者连续硬膜外给药镇痛20h.结果: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少.结论:连续硬膜外给药镇痛只要位置准确、注意监测和给药适量,是术后镇痛的优良方法.
目的:研究经硬膜外导管给药治疗患者前列腺切除术后疼痛的价值.方法:对42例前列腺术后患者保留硬膜外导管,通过导管向硬膜外腔注射吗啡,布比卡因,地塞米松混合液.结果:40例患者均无疼痛发生(显效),2例患者仅有轻微疼痛发生(有效),总有效100%.结论:经硬膜外导管给药可以有效治疗前列腺切除术后疼痛,且具有效果好,副作用小等特点.
术后镇痛可减轻患者手术后的痛苦,防止围术期并发症,对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有积极的作用.术后镇痛治疗,主要采用硬膜外给药与静脉给药两种方式.为了提高麻醉质量和围术期患者的安全性,我院通过下腹部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治疗对上述两种方式进行了比较,现总结如下.
盐酸奈福泮为非麻醉性中枢性镇痛药,其镇痛作用与吗啡相当,具有成瘾性小、副作用小等优点.目前临床上将盐酸奈福泮加入硬膜外泵用于术后镇痛的方法已广泛展开,且镇痛效果良好.但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中,仅有对盐酸奈福泮口服、静脉注射的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报道.探讨盐酸奈福泮硬膜外给药的药代动力学,有助于我们初步观察其药物分布情况,分析其经硬膜外给药的合理性.现将我们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腰麻与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近年来国外报道较多[1,2],国内报道较少,CSEA既发挥了腰麻作用迅速、肌松完全的特点,又可通过硬膜外给药、延长麻醉时间,还可施行术后止痛.笔者在下肢骨科手术中应用CSEA效果很好.
我院2003年2月至2006年8月将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应用于下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并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210例,年龄65~90岁,ASA Ⅰ~Ⅲ级,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占82%;其巾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43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26例、子宫(次)全切除术121例、疝修补术10例、其它手术10例.本组均采用CSEA.术前30 min肌注鲁米那0.1 g,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套管针),选取L2~3或L3~4间隙为穿刺点.局麻药选用0.75%布比卡因1.2~2 ml,注药时间控制在20 s以上,将麻醉平面控制在T8以下.麻醉平面不够或手术时间长者追加2%利多卡因硬膜外给药.术中根据患者血压波动情况应用血管活性药或调节输液种类及速度,常规吸氧,连续监测ECG、SPO2、BP、P等,术毕硬膜外予吗啡镇痛.
1970年Scott将静脉自控技术应用于分娩镇痛[1];1979年Revil提出硬膜外给药分娩镇痛;1988年Lysak和Gambling等报道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应用于分娩镇痛[2].目前认为硬膜外PCA分娩镇痛是最为有效且不良反应较少的方法,其优点是病人自控灵活、镇痛及时有效、可减少药物用量,产妇活动自如.PCA方法迎合了病人的心理,在解决疼痛的同时进行了心理治疗,基本符合理想分娩镇痛的标准,现将PCA应用于分娩镇痛的方法介绍如下.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疼痛门诊中占有较大比例,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同时期的不同症状,选择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又少的治疗方法,对提高门诊治疗质量十分必要.现将近年来我们对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目的:探讨布比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术,硬膜外注药对腰麻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ASAⅠ~Ⅱ级剖宫产手术产妇均采用腰麻与硬膜外联合穿刺针行L2-3腰麻,L1-2硬膜外两点穿刺患者临床资料.结果:A组和B组最高麻醉阻滞平面、麻醉阻滞效果均明显高于C组,而感觉阻滞起效时间C组明显慢于A组和B组,3组患者最大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流动力学方面,麻醉后5min及切皮时,各组产妇平均动脉压较麻醉前均有所下降;娩婴时,A、B组产妇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时点3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腔注射利多卡因或生理盐水均可增强腰麻的麻醉效果,并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目的 分析氢吗啡酮与吗啡硬膜外给药对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剖宫产产妇2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产妇术后给予吗啡镇痛,观察组产妇术后给予吗啡+氢吗啡酮镇痛,观察两组产妇术后不良反应情况,并采用VAS评分评价产妇的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对照组产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段观察组产妇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镇静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氢吗啡酮与吗啡硬膜外给药对剖宫产术后镇痛具有较好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因此可作为剖宫产术后的主要镇痛方法.
自1979年Behar将吗啡注入硬膜外腔治疗顽固性疼痛获得成功,人们对硬膜外阿片类药物阵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院自2001年~2007年4月,共开展吗啡硬膜外给药进行剖宫产术后镇痛,获得镇痛时间长,效果好,副作用小的止痛效果,现将临床观察42例报告如下.
目前,腰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大多数病人愿意接受非手术治疗.本文总结了2005年1月~2007年1月,我院门诊采用康宁克痛硬膜外给药的方法,治疗腰间盘突出3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病人自控镇痛(PCA)系指在体验疼痛时病人自行注入预定的小剂量药物进行镇痛的方法.PCA给药途径多为静脉、皮下,硬膜外给药.本组采用澳大利亚生产一次性使用PCEA泵对147例手术病人进行术后镇痛,取得良好效果,现将资料完整的128例总结如下:
目的 研究硬膜外注射甲基维生素B12:对周围神经脱髓鞘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 用同种异体脊髓匀浆加弗氏佐剂接种制备周围神经脱髓鞘动物模型;维生素B12经硬膜外穿刺置管持续给药3周,观察家兔痛阈及肌力改变;取坐骨神经光镜切片检查.结果 脱髓鞘动物经维生素B12:持续给药后,原痛阈升高不明显,光镜下神经脱髓鞘病变明显好转.结论 维生素B12:硬膜外持续给药可显著减轻周围神经脱髓鞘改变.
目的:观察阑尾切除术经硬膜外应用地佐辛抑制阑尾牵拉反应效果。方法将80例行阑尾切除术治疗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即地佐辛1组、地佐辛2组、地佐辛3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于L3—4处行腰-硬联合麻醉,蛛网膜下腔注入0.5%布比卡因2 mL+10%葡萄糖注射液1 mL,置管。必要时用0.5%罗哌卡因2~3 mL 调控麻醉平面至T6以下。切皮前5 min,地佐辛1组、地佐辛2组及地佐辛3组分别静脉注射地佐辛2.5、5.0及10.0 mg,对照组经硬膜外导管注射生理盐水2 mL。观察记录4组患者在术前、给药5 min后及牵拉阑尾时无创平均动脉压、心率及 SpO2的变化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心动过缓等)发生率。结果4组手术前、给药5 min 后无创平均动脉压、心率及 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中牵拉阑尾时,地佐辛2组的无创平均动脉压、心率及 SpO2较地佐辛1、3组及对照组平稳(均P<0.05)。地佐辛2、3组抑制内脏牵拉反应效果明显优于地佐辛1组及对照组(均P<0.05)。地佐辛1、2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地佐辛3组及对照组,地佐辛2、3组心动过缓明显低于地佐辛1组和对照组(均P<0.05)。结论5 mg地佐辛硬膜外给药可明显抑制阑尾切除术时的阑尾牵拉反应,且安全性较高,效果好。
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起效迅速,肌松完全,又可通过硬膜外给药延长麻醉时间,并实施硬膜外术后镇痛等优点,近年来广泛用于骨科手术、下腹部手术、泌尿外科手术.本研究探讨了0.5%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80岁以上高龄患者泌尿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近年来,术后镇痛已越来越受到关注,静脉与硬膜外给药已广泛应用,但副作用的发生率较高.梁丽霞[1]报告的三组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的尿潴留发生率分别为57.1%、40.0%、30.8%;郭向阳[2]报告静脉病人自控镇痛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40.9%、31.4%.我们对32例关节囊内骨折术后病人利用Baxter泵作关节腔内持续注射术后镇痛,现将疗效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