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会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应激反应,这尤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极其不利.在临床上老年高血压患者安全度过麻醉手术期,尤其是安全度过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期更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1%丁卡因行喉部及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后气管插管,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现报告如下.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会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应激反应,这尤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极其不利.在临床上老年高血压患者安全度过麻醉手术期,尤其是安全度过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期更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1%丁卡因行喉部及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后气管插管,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现报告如下.
2008年开展电子鼻咽喉镜诊疗技术,至今共完成约6000例检查及治疗,为使患者能更加舒适、安全地完成电子鼻咽喉镜检查,对电子鼻咽喉镜检查前是否需要接受表面麻醉、使用何种表面麻醉进行了研究探讨,结果发现不使用表面麻醉,大部分患者能配合完成检查,但过程都较为痛苦,咽反射敏感,使用1%利多卡因与1%丁卡因后绝大多数患者能顺利配合完成检查,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检查舒适度上(时间短、痛苦小),使用1%丁卡因效果高于使用1%利多卡因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极少数患者对丁卡因产生严重不良反应,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研究盐酸丁卡因粉剂用于开胸肺叶切除术后硬膜外麻醉病人自控镇痛的镇痛效果及其对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影响.43例全麻下开胸肺叶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盐酸丁卡因(22例)和盐酸罗哌卡因(21例)两组.两组病人术后均使用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泵,分别采用0.15%丁卡因与0.3%罗哌卡因行硬膜外镇痛48h.镇痛泵设定为单次注射模式:单次剂量6 mL,锁定时间1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镇痛效果.术前及术后每日测定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0),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率(FEV1.0/FVC)及呼气流量峰值(PEF).监测并记录每次注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表明,硬膜外单次注射局麻药后两组病人VAS均显著降低.两组间术后FEV1.0/FVC和PEF改变率无显著性差异.给药后两组病人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改变率亦无显著性差异.开胸术后使用0.15%丁卡因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的镇痛效果及对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影响与0.3%罗哌卡因相似,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目的 探讨可视硬镜联合丁卡因雾化吸入用于清醒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于本院行清醒气管插管的患者10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2).观察组予以便携视频光导硬镜联合丁卡因雾化吸入行清醒气管插管,对照组予以喉镜联合丁卡因雾化吸入行清醒气管插管.记录插管前(T0)、置入喉镜或可视硬镜时(T1)、插管完成即刻(T2)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插管时间、插管成功率、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咽喉部暴露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52例患者中途退出2例,包括死亡1例、转院1例;对照组52例患者中途退出4例,包括死亡2例、转院2例.观察组插管成功率和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且插管时间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0%(2/50)比16.7%(8/48),χ2=4.288,P=0.038],且咽喉部暴露良好率高于对照组[100.0%(50/50)比91.7%(44/48),χ2=4.344,P=0.037].T1时点两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呼吸频率(RR)与T0时点比较均显著升高,观察组HR、MAP、RR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均P<0.05).T2时点两组患者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T0时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可视硬镜联合丁卡因雾化吸入用于清醒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较好.
目的 观察0.1%丁卡因表面麻醉用于正颌术后患者胃管置入过程中,对置管不适的效果和一次置管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将80例双颌接受正颌外科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以及干预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于术后第1天采用半卧位经鼻留置胃管,对照组用传统方法留置胃管,干预组置管前3 min应用0.1%的丁卡因给予咽腔喷雾表面麻醉,分别测量置管时间和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对置管不适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组置管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7 ±0.8 min vs 4.2±1.1 min),一次性置管率高于对照组(97.5%vs 85.0%),置管疼痛不适程度明显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2.892,x2=3.914,Z =2.660;P <0.05).结论 胃管置管时应用0.1%丁卡因表面麻醉可有效减轻患者置管痛苦,提高了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目的 探讨盐酸达克罗宁胶浆、盐酸丁卡因胶浆在改善前列腺增生导尿患者舒适度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收住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需要留置导尿管的5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依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各26例.观察组取8~10F改良后双腔气囊尿管1根,表面抹少许达克罗宁胶浆起润滑作用,边插入尿管边推注达克罗宁胶浆约1.5 ml,至后尿道膜部推注达克罗宁胶浆5 ml并拔出尿管,用手指捏住龟头,剩余的达克罗宁胶浆涂抹拟留置16F导尿管前端15 cm范围,达克罗宁胶浆注入4 min后,按常规导尿法留置已涂抹达克罗宁胶浆的16F导尿管.对照组向尿道内注入丁卡因胶浆5 ml后,按常规导尿法留置16F导尿管.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阵挛性疼痛的发作时间、总持续时间、阵发性溢尿情况,以及置管过程梗阻感及置管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置管梗阻感和置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自觉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痉挛疼痛持续时间和痉挛疼痛发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阵发性溢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克罗宁组留置导尿管过程无明显梗阻感,自觉疼痛程度较轻.达克罗宁胶浆辅助导尿可使护士置管顺畅,患者痛苦减轻,舒适度改善,而且达克罗宁胶浆在防治导尿术后尿道、膀胱痛性阵挛方面更具优势.
我们通过总结1 477例病例,提出针对下鼻甲肥大部位的不同,选用相应的激光器和手术方法,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确切,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慢性肥厚性鼻炎1 477例,其中384例为双侧鼻炎;年龄10~69岁;病程1~20年。术前分类、分度见表1、表2。 2.手术方法 术前2%丁卡因棉片表面麻醉。术式:(1)下甲前端肥大者,用CO2激光(功率15 W)烧灼炭化下甲前端。(2)后端肥大者用Nd∶YAG激光、功率20~25 W,光纤沿下鼻甲由后向前烧灼2~3条纵行炭化痕。(3)全下鼻甲肥大,前端显著肥大者,宜先行CO2后行Nd∶YAG激光术;前后肥大均匀者直接行Nd∶YAG激光术。
资料:尿道肉阜患者98例,年龄43~74岁。病程3~8年。肉阜单发68例,多发30例。 方法: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局部1‰新洁尔灭消毒,1%丁卡因表面麻醉。对于尿道外口容易暴露的病变,采用输出功率为30 W的CO2激光由中心向外周汽化,直至病变彻底清除;对于尿道内不易暴露的病变,将功率为25 W Nd∶YAG激光的石英光纤伸入尿道内接触式照射汽化。术毕创面涂龙胆紫。术后不需包扎。 结果:术后1个月复查,全部患者一次性治愈,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2天。无1例感染,排尿正常,无尿道狭窄等并发症。随访1年无复发。
资料:鼻出血患者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8~59岁。其中鼻中隔出血9例,鼻腔小血管瘤出血6例,黎氏区出血15例。病程5~10年。 方法:病人取坐位,用1%麻黄素加2%丁卡因棉片行鼻腔表面麻醉并收敛鼻甲,5 min后更换棉片1次,对鼻腔非手术区用上述棉片保护。华中理工大学ML-100型Nd∶YAG激光器,末端输出功率15~20 W。在鼻内镜下,光纤接触式烧灼鼻腔粘膜使呈焦痂,至无活动性出血。对黎氏区出血行糜烂部位非接触式照射,激光末端输出功率为20 W,距粘膜1 mm,照射2~3 s。术后无需特殊处理,但不可挖鼻及用力擤鼻,以防痂皮过早脱落。 结果:随访1年,治愈17例,显效8例,有效5例。
丁卡因为酯类长效局麻药,穿透性强,表面麻醉效果好,常用于眼耳鼻喉科黏膜麻醉,与肾上腺素混合后可有止血及增强麻醉效果的作用.我科用丁卡因肾上腺素混合液行鼻腔手术表麻多年,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尚属首次.
患者韩某,男,54岁,体重85 kg.因患有肢端肥大症、糖尿病合并巨大甲状腺腺瘤需在全麻下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术前常规禁饮食,使用术前药,入室后监测ECG、SBP、DBP、HR、SpO2,开放静脉,地塞米松10 mg静推,间隔5 min给予氟芬合剂2 ml、2ml、1 ml及力月西2 mg,使病人处于半清醒状态,同时用氟嘛液和丁卡因喷鼻、丁卡因喷口腔会咽,作鼻道及口腔会厌部准备.
前列地尔又名前列腺素E1(PGE1),其冻干粉针剂静脉滴注多有灼样疼痛,部分患者因难以忍受疼痛而放弃治疗.肝病患者因疗程长,静脉炎的发病率更是高达90%以上,为保证疗程临床上多采用静脉内给药,或外用硫酸镁湿敷、冰敷等方法防治静脉炎.由于静脉内给药存在毒副作用,为保证治疗顺利进行,寻求一种简便、安全、无创、无痛的局部表面镇痛方法,我院自2001年1月~2005年8月借鉴皮肤浅表层美容手术麻醉方法,采用1%丁卡因皮透剂外涂,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目的 减轻术前留置胃管给食管癌患者带来的痛苦,提高置胃管的一次成功率.方法 将90例需择期手术前置胃管的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置管前5min先滴2滴利宁凝胶于置管侧鼻孔内,然后将剩余胶浆含于咽喉部半分钟再慢慢咽下,5min后由操作者按常规方法将胃管置入;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留置胃管.观察两组患者置管时恶心、呕吐反应的发生例数,一次置管成功率,患者置管主观感受及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置管过程无严重恶心、呕吐现象,一次成功率高,无疼痛及恐惧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利宁凝胶可明显减轻患者留置胃管的痛苦反应,提高置管的一次成功率,而且安全方便.
纤维喉镜系利用透光玻璃纤维的可曲性、纤维光束亮度强和可向任何方向导光的特点,制成镜体细而软的喉镜,是目前在耳鼻咽喉科应用最广的导光纤维内镜,可应用于成人和儿童的喉部检查.一般而言,临床上常用丁卡因喷雾做咽喉黏膜表面麻醉,此种方法在一些配合不佳的患者中难以施行,如一些老人和儿童在需要进行喉镜检查时,依从性差,因此我们尝试利用超声雾化吸入麻醉的方法进行检查,其临床效果总结如下.
患者女,47岁,1年前单位体检发现子宫肌瘤6 cm ×8 cm,半年来自觉尿频,每日小便10多次,夜间小便2次,有尿不净感,偶有尿急、尿痛、腰酸。近日自觉下腹部包块逐渐增大,尿频加重。超声检查报告:多发子宫肌瘤,最大9.5 cm×9.2cm×8.0 cm,为求治疗入院,患者以往有胃病史6年,高血压病史5年,轻度贫血,未曾正规用药。体温36.5℃,脉搏68次/min,血压160/100 mm Hg,神清,子宫如孕12周大小,血红蛋白81 g/L,血小板120×109/L,白蛋白29 g/L,凝血因子检测PT 14 s,APTT 29 s。心电图报告: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T波低平;心脏超声检查报告: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 ASA评分Ⅱ级;次日,选择在两点式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下准备手术。于T11~12、L2~3椎间隙穿刺硬膜外腔分别向头、向尾置管3 cm,分别注入试验量2%的利多卡因3 ml、0.5%布比卡因5 ml,观察5 min,无腰麻征后,分别注入1.5%利多卡因+0.15%丁卡因10 ml、0.5%布比卡因5 ml,15 min 后阻滞效果满意,手术开始,但这时多功能监护仪屏幕心电图波形出现偶发宽大畸形的QRS波,无提前发生,也无代偿间歇,心律规整,血压及心率正常,患者无不适主诉,急请心内科医师会诊,考虑为室性早搏,建议50 mg利多卡因,入壶后5 min,心电图波形宽大畸形的QRS波增加,继续追加利多卡因100 mg后5 min后监护仪心电波形全部为宽大畸形的QRS波,此时平均动脉压为58 mm Hg。立即联系心电图室做全导联心电图,经分析是室内传导阻滞,并非室
性早搏。此时利多卡因硬膜外加静脉的总量为375 mg,丁卡因为15 mg,布比卡因为50 mg,考虑是局麻药中毒所致,建议停止推管内继续追加酰胺类的局麻药,并给以镇静药物咪达唑仑3 mg,手术继续,术中镇痛、镇静良好,未继续追加任何药物,顺利结束。局麻药物注药后90 min心电图波形恢复正常,安返病房,继续监护治疗,7d后如期出院。
我们于1997年7月至2001年1月,对287例老年声嘶患者给予纤维喉镜和电子喉镜检查,并对检查结果与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60岁以上老年患者287例,男205例,女82例.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69岁,病程在4周至1年.2.诊断方法:采用日产Olypus纤维喉镜或电子喉镜进行检查,先在口咽部、舌根喷入1%的丁卡因,取平卧位,口腔放置张口器,经口腔进入,通过显示器观察梨状窝、会厌、声带、室带、喉室、声门下区、杓间区等,对可疑病变部位给予涂片、活检.
目的 探讨碳酸利多卡因联合丁卡因局部麻醉在鼻内镜手术气管插管和拔管时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3月择期鼻内镜手术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T组,气管插管前1%丁卡因气管内表面麻醉,插管后向气囊内缓慢注入空气;C组,插管前生理盐水气管内表面喷洒,插管后向气囊内缓慢注入1.73%碳酸利多卡因;TC组,插管前1%丁卡因气管内表面麻醉,插管后向气囊内缓慢注入1.73%碳酸利多卡因.记录诱导前(T1)、插管即刻(T2)、拔管即刻(T3)、拔管后5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和心率(heart race,HR);记录拔管期呛咳评分;记录拔管后30 min、1 h、2 h、6 h和24 h咽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结果 MAP、HR T2时T组和TC组
患者男,39岁.因声带息肉于2000年6月28日入院.既往因双睑下垂曾行重睑手术,无明显改善,无麻药过敏史,于7月3日全麻支撑喉镜下行声带息肉切除术,术前气管插管时咽部喷1%丁卡因行表面麻醉.术中发现患者左眼睑皮肤发红,误以为系使用支撑喉镜头过度后仰头面部血管张力过高所致.术后3小时,病人觉左眼痒,检查见左眼自睑缘至上下睑皮肤弥漫性充血并水肿,睑缘皮肤呈暗紫色,球结膜充血,尚无水肿,睑结膜充血并有结膜下出血点,分泌物少许,无痛,无视力障碍,右眼亦有同样改变,但程度较左侧轻.病人除无眼痛外,临床检查极似急性结膜炎(红眼病),故先予氟嗪酸和阿昔洛韦眼药水点眼,半小时后病人提示,此种情况近期曾出现过两次,系住院前于门诊行间接喉镜检查和电子喉镜检查后返家途中出现.
报告6例腭正中囊肿病人的诊治经过,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28~52岁临床资料见附表。手术治疗:2%利多卡因阻滞麻醉下进行,鼻腔底部可放置1%丁卡因棉片,顺便观察鼻底粘膜在手术中有否破裂。手术应从上唇沟进入,去除骨质,将囊肿完全剥离摘除,填入明胶海绵,缝合切口封闭术腔,不置引流条,术后用上颌窦压迫绷带缚束之。
泪小管断裂后断端往往收缩藏于组织中,尤其是距泪小点6mm以上鼻侧断端,位置较深,新鲜伤口时尚不易寻找,对于陈旧性裂伤则寻找更困难,而反复长时间操作将增加组织损伤,降低吻合术后成功率.2002年2月至2005年6月我们采用泪囊切开逆向置管吻合术治疗陈旧性下泪小管断裂(外伤时间在3个月以上)患者23例.所有患者自下泪小点冲洗不通畅,上泪小点冲洗通畅.术前均无鼻腔急性感染性疾病.手术方法:1%丁卡因棉片填塞同侧下鼻道.
患者孙××,女,50岁,因右眼内溅入芋头汁后红、疼痛、畏光、视物模糊半小时就诊.患者于半小时前刮芋头时,右眼内溅入芋头汁,红、疼痛、畏光、视物模糊,自滴氯霉素眼液无好转,故来医院就诊.检查:右眼睑轻度肿胀,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雾状浑浊,荧光素染色阳性,房水清,瞳孔光定位存在,眼底模糊.诊断:右眼化学性烧伤.治疗:予滴1%丁卡因眼液后结膜囊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再给予维生素C液,地塞米松氯霉素眼液,素高捷疗眼膏滴眼,2天后症状减轻,5天后痊愈.
冲击波眼损伤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一种眼外伤,其伤后视力损害尤为明显.迄今为止,冲击波眼损伤的机制仍不清楚,许多实验研究集中于伤后脉络膜改变[1-5],然而脉络膜的变化似乎并不足以解释伤后严重的视功能障碍,对此我们进行此实验研究,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动物选择和致伤前准备:20只成年灰兔,6月龄,雌雄不限,体重2.5 kg.右眼为实验眼,1%丁卡因表麻下开睑器牵开右眼睑,剪去副眼睑,兔架固定.2.冲击波及致伤:冲击波由激波管产生,电子传感器记录冲击波波值和作用时间,正压峰值(300±28)kPa,持续时间(8.0±0.6)ms.距实验眼角膜1 cm,正向制伤.
目的:观察丁卡因在咽反射敏感患者口腔修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例因牙体缺损或牙列缺损需要口腔修复治疗的咽反射异常敏感患者为研究对象,修复治疗前使用1%丁卡因进行口咽部表面麻醉,观察患者麻醉效果、修复体完成效果、患者满意度、不良反应及其它表现.结果:20例患者丁卡因麻醉效果均有效,治疗过程顺利进行,修复体戴入顺利,患者对治疗整体过程满意,未发现丁卡因不良反应.结论:丁卡因可作为解决咽反射敏感患者口腔修复治疗的一种有效方式.
1病例报告患者男,42岁.因交替性鼻塞伴间断性头痛1年余就诊.患者自1年前开始,每次因着凉后出现鼻塞,呈交替性发作,尤以夜间明显,偶有少许脓涕,伴间断性头痛,无涕中带血,无视物不清,无面部隆起,无耳鸣、耳闷,经对症治疗,效果不佳,且症状逐渐加重.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心肺腹无异常.专科检查:外鼻无畸形,鼻中隔明显右偏,双侧下鼻甲明显肥大,鼻道未见新生物,双侧上额窦区压痛明显.鼻窦冠状位CT检查显示,鼻中隔偏曲,双侧下鼻甲肥大.诊断:(1)慢性鼻-鼻窦炎;(2)鼻中隔偏曲.在局麻鼻内镜下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双侧上颌窦窦口扩大、双侧下鼻甲电烧术,给予1%丁卡因棉片行双侧鼻腔表面麻醉2次后,患者出现答非所问、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心率140/min,呼吸50次/min,血压90/60 mmHg,考虑为丁卡因引发过敏性休克.立即取出鼻腔内1%丁卡因棉片、停止手术,患者平卧、头低吸氧,给予地塞米松10 mg、盐酸肾上腺素0.5 mg、地西泮10 mg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g静脉滴注.患者症状逐渐缓解,推入病房,给予心电监测、吸氧等对症治疗,3h后恢复正常.
1 病例报告例1 患者男,43岁.经鼻腔行垂体瘤切除术后2天,因鼻出血行双前鼻孔填塞,填塞前用1%丁卡因与3%麻黄素混合液行鼻腔黏膜麻醉,0.5 h后,双鼻腔溢出淡咖啡样分泌物,鼻翼及其两侧皮肤肿胀、并有水泡形成,上唇肿胀.24 h后抽出双鼻腔内凡士林纱条,见鼻腔黏膜坏死脱落.给予呋麻液及复方薄荷油交替点鼻,4天后皮肤水泡吸收、结痂.15天后脱痂并形成瘢痕,鼻翼仍肿胀,鼻腔黏膜恢复正常.25天后复诊,见双前鼻孔狭窄,直径约0.2 cm,考虑为鼻前庭皮肤坏死瘢痕形成所致,即给予前鼻孔扩张.目前仍在扩张中.
鼻咽癌发病率占头颈部肿瘤首位[1]。大多数鼻咽癌患者接受放疗后会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舌肌萎缩、免疫力下降[2,3]。吞咽困难导致患者不能正常进食,营养状况差,会加重病情甚至使病情恶化,对此主要采用留置胃管进行肠内营养,以改善营养状况。由于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口腔黏膜炎,使一次插管成功率较低。我科2014-01至2014-12对鼻咽癌21例采用呋麻滴鼻剂、丁卡因注射液在插胃管前喷鼻的方法进行插管,并进行相应的护理,效果较好。
目的:探讨丁卡因表面麻醉所致全身不良反应的病因、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1例不良反应者的临床表现、处理措施和预后,提出合理的防治方法.结果:11例不良反应者通过应急措施(吸氧、静脉输液、肌注和静注地塞米松等),全部抢救成功,无1例发生意外.结论:丁卡因不良反应发生与用药过量,患者对药物低耐量以及患者精神紧张有关,严格控制药物用量,适当应用镇静药和在丁卡因溶液中加入适量的肾上腺素等措施可以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目的 观察及评价在电子喉镜检查时三种不同方式丁卡因麻醉的效果.方法 121例需要进行电子喉镜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组(38例)、B组(43例)、C组(40例).三组均采用丁卡因麻醉,A组采用喷枪法,B组采用持续雾化吸入法,C组采用断续雾化吸入法.比较三组的麻醉效果.结果 B、C组恶心、呛咳反应患者数(3、2例)及无法完成全程检查的患者数(1、0例)少于A组(9、6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恶心、呛咳反应及无法完成全程检查的患者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丁卡因用量(38.0±2.1)mg少于A、B组(50.2±2.2)、(50.0±0.0)m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丁卡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三种麻醉方法 中以间断式气动雾化吸入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 观察丁卡因在预防气管插管拔管期应激反应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46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二组手术前均给予肌内注射安定,阿托品,芬太尼、依托咪酯、维库溴胺诱导麻醉.观察组23例患者插管前应用1%丁卡因会厌、声门及气管内表面麻醉,2 min后再行插管.观察二组患者诱导前、插管时、插管后1 min、5min患者HP、SBP、DBP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插管前后HP、SBP、DB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前后变化较观察组明显,二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丁卡因在预防气管插管拔管期应激反应中的效果显著,可以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