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变异(HRV)目前采用长时(24h-Hoter)短时(5~30min)分析两种;短时分析与长时分析相比,具有快速方便易开展的特点,适用于门诊急诊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评价及手术麻醉过程中患者心率变异的监测、生产中胎儿心率变异的监测等.本文通过对49例老年人,在统一界定的标准状态下,分组进行了短时(15min)心率变异采样分析,以观察冠心病老年患者自主神经活动情况及临床意义.
本文总结丙泊酚(异丙酚)用于儿科手术麻醉的诱导特性、诱导维持期循环变化、术后麻醉恢复速度和干呕、呕吐发生率,并与γ-羟基丁酸钠的作用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呼吸机是临床抢救设备之一,它不仅能为患者提供辅助呼吸,甚至能完全替代患者的通气功能,在治疗呼吸功能不全和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 ICU 、 CCU 、手术麻醉等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呼吸机的抢救治疗对象主要为危重症病人,机器的可靠性能和正常工作及故障的及时排除,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治疗和生命安全,因此,要求维修人员能及时的判断和修复故障点,使机器能尽快地应用于患者.下面就日常工作中快速修复的 2例故障介绍给大家.
本文针对南京军区总医院"手术麻醉外围信息系统"应用工程的实际,详细阐述了手术麻醉外围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组成和功能,并对该系统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实现了信息共享,有效提高了医疗水平和工作效率.并拓展了管理手段及规避了医疗纠纷等.
目的:探究手术麻醉后复苏护理管理中应用精细化管理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9月-2018年9月的144例行手术麻醉的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并分别应用精细化管理和常规管理方式进行复苏护理管理,判别护理管理的效果.结果:经研究,实验组患者的总满意度97.22%,对照组为83.33%,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精细化管理的方式手术麻醉后的患者进行复苏护理管理,有利于减少意外事件出现的可能性,提升护理操作的规范程度,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程度.
本文讲述了麻醉临床信息系统的结构组成、功能流程、模块构造,及其在医疗质量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目的 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应用于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3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行吸入麻醉,试验组行全凭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术后认知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 试验组插管时(T1)、手术开始时(T2)的心率(HR)与平均动脉压(MAP)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麻醉苏醒后3 h,试验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为(27.34±1.53)分,对照组为(24.90±1.14)分,试验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应用于手术患者中均可取得良好麻醉效果,但全凭静脉麻醉对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恢复认知功能.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也是护士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在临床输液的过程中经常有一些不合作的患者,如小儿、手术麻醉中、精神病人和危重、昏迷、烦躁不安等人.护士常用纸盒、绷带等配合胶布固定,效果不理想.另外,如遇寒冷季节或液体放置过程中温度较低时,输入冷液体易引起输液肢体血管痉挛,影响了输液治疗的正常进行,护士常用热水袋或液体瓶装入热水加温,效果不稳定,且操作麻烦.为确保穿刺后输液过程中可靠的固定和提高输入液体的温度,减少冷液体对人体的不良影响,我们研制了一种多功能输液固定器,介绍如下.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保健、急救和卫生指导于一体的现代化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年手术麻醉例数4000余例.近十年来,未发生严重麻醉意外,麻醉死亡为零,且无投诉、无纠纷,在麻醉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文就如何提高科室麻醉安全管理问题谈几点体会.
为了提高无痛人工流产手术麻醉的可控性,越来越多的麻醉医师将瑞芬太尼同异丙酚联合使用.本文观察不同浓度异丙酚联合应用瑞芬太尼的麻醉效果,以指导临床.
目的:为研究不同状态下拔管对小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手术麻醉后躁动的影响,分别于深麻醉和清醒状态下对患儿进行拔管.方法:选取我市2013年7月至2015年2月就诊的小儿OSAS患者84例进行手术治疗,将两组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清醒组和深麻醉组,每组42例.清醒组手术后立即停止麻醉泵入,采用常规拔管:深麻醉组手术后减少麻醉泵入剂量,待患儿自主呼吸恢复稳定后再行拔管.观察两组患儿拔管60min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镇静-躁动(SA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拔管后躁动情况.结果:深麻醉组拔管后10min 、30min SAS评分均低于清醒组(P<0.05),拔管后60min两组患者躁动情况均恢复正常(P>0.05);深麻醉组患者拔管60min时不良反应发生率9.53%低于清醒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小儿OSAS手术,麻醉状态下进行拔管可有效改善患儿躁动状态,且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中不同麻醉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试验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方法,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麻醉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腰硬联合麻醉方法与硬膜外麻醉方法相比,更能够实现对不良反应的控制,有助于提高其治疗效果.
目的:总结颅脑外伤手术麻醉处理经验。方法: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颅脑外伤患者76例,男46例,女30例,年龄13~77岁,平均55.5岁。疾病类型:硬膜下血肿11例,硬膜外血肿36例,颅内血肿25例,其他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结果:本组76例患者麻醉效果均满意,术毕意识障碍仍存在者3例,行气管切开或保留气管插管。其他73例患者麻醉诱导过程平稳,术毕能迅速恢复苏醒状态。本组术后有11例患者由于并发症严重,术后几日意识障碍仍存在。经过治疗,76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6例,死亡9例,病死率11.8%。结论:采用异丙酚、咪达唑仑、维库溴胺、芬太尼麻醉治疗颅脑损伤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目的 探讨老年急腹症患者的手术麻醉方式与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胃肠科2015年4月—2017年10月收治的82例老年急腹症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予以单纯的全麻方式,实验组予以硬膜外麻醉联合全麻方式,观察两组患者手术麻醉优良率、手术时间、麻醉后的血压变化情况.结果 麻醉前,两组患者的血压情况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1、0.383,P=0.904、0.703);实验组的麻醉优良率、手术时间、麻醉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为97.56%、(145.23±39.76)min、(121.09±6.31)mmHg与(79.01±4.27)mmHg,对照组的麻醉优良率、手术时间、麻醉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为48.78%、(247.62±39.56)min、(130.65±7.82)mmHg与(87.62±5.42)mmHg,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849、t=11.6896.092、7.990,P<0.01、0.000、0.000、0.000).结论 对老年急腹症患者予以硬膜外麻醉联合全麻方式具有良好效果,能够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平稳血压.
目的 观察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在肝胆外科手术麻醉中的效果.方法 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将2017年2—11月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5例肝胆疾病患者分成对照组32例与观察组33例.分别在麻醉中采取传统方法和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对比两组生命指标与术后康复指标.结果 观察组在t3和t4时刻的中心静脉压[(7.15±1.52)、(7.05±1.12)cmH2O]低于对照组,术后进食时间(9.21±2.05)h、下床活动时间(22.15±4.46)h、肛门排气时间(30.25±3.35)h、住院天数(5.59±1.05)d都短于对照组(t=31.24、18.23、27.64、13.07,P<0.05).结论 在肝胆外科手术麻醉中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能够促进术后早日恢复健康.
在肛肠科手术麻醉中,经过15年的临床探索实践"肛管区域阻滞麻醉",在它日趋成熟之时辅以总结200例病例观察对比,由于骶麻曾有多种文献记载,着重比较前面提及的两种麻醉方法.解剖学基础肛管又称直肠肛门部,长3 ~ 4cm,末端止于肛门,该部上段有6~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称肛柱,各肛柱下端和肛瓣的边缘连结成齿状线或肛皮线.位于齿状线以上的痔,称为内痔,齿状线以下的称外痔,由于神经来源不同,一般内痔不痛,而外痔常感疼痛.
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在临床上用于无痛人流手术的麻醉已很普遍,但其对循环系统抑制较为明显.盐酸丁卡因胶浆为局麻药,尤其实用于腔道表面麻醉,具有起效快,对生命体征影响小的特点,更适合于短小腔道手术的麻醉.拟观察丁卡因胶浆复合异丙酚小剂量芬太尼用于无痛人流手术的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
肾移植术是终末期肾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是目前所有器官移植中数量最多、存活率最高的一种,该手术常因患者术前情况复杂且常伴有心、肺及其他器官系统功能异常,麻醉风险大,加之患者对舒适化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全身麻醉已经成为国内外肾移植手术的主要麻醉方法,现将我院近4年来全麻管理经验总结如下.
腰硬联合麻醉(CSEA)是将脊麻与硬膜外麻醉融为一体的新型麻醉方法,既有脊麻起效迅速、阻滞效果好的优点,也可通过硬膜外导管提供长时间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1],已成功应用于下腹部及以下几乎所有种类手术中.2008年至今,对142例肥胖产妇实行腰硬联合麻醉,取得了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多普勒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穿刺术在手术麻醉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0例拟行中心静脉穿刺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在彩超引导下进行右颈内静脉穿刺(观察组),30例采用常规盲探法进行右颈内静脉穿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穿刺总成功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67%,对照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7.50%,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对照组为36.67%,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彩超引导下行右颈内静脉穿刺可有效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安全、快速的优点.
氧气和麻醉机是手术麻醉时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手术间的吸氧方式一般为鼻导管或面罩吸氧.鼻导管吸氧需要通过减压表或氧流量瓶才可以连接一次性吸氧管,而手术间面罩吸氧是通过麻醉机来实现的.而大部分手术患者只需低流量吸氧,碰到特殊病情或其他紧急状况才需面罩吸氧或麻醉机面罩辅助呼吸.在我国的大部分基层乡镇医院因为条件限制,手术间只有钢化高压氧气瓶连接麻醉机行面罩吸氧,即浪费了氧气资源又不方便麻醉医生管理患者.
由于老年生理病理的改变,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的手术麻醉有着很多不同的特殊性,高龄患者常伴有重要器官疾病,如伴有冠心病、肺心病、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糖尿病、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等.所以整个围术期的麻醉处理和护理配合显得更为重要.靶腔输注(TCI)是指在输注静脉麻醉药时,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为基础,通过目标或靶控(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来控制或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以满足临床麻醉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TCI系统与传统的静脉给药技术相比,具有理论上和临床上的优点,其中一些优点在于其诱导和维持麻醉效应的可预测性.可控性好,可以对高龄患者实行减量的个性化静脉全身麻醉,对于高龄患者手术中呼吸循环等重要功能的稳定有较大的优势.全凭静脉麻醉,特别是双通道TCI静脉全麻的麻醉前准备和护理配合,关系到整个麻醉过程的质量和平稳,护理上如何配合是值得探讨的临床麻醉新课题.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术前手术本身对患者来说是一种强烈心理刺激,再加上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对手术不了解,他们把手术麻醉想象的很玄妙,也不知道将会发生怎样情况,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故术前访视是很必要的,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和身体准备,向患者及家属提供有关手术的卫生指导,是术前访视的护理重点.护士在进行术前访视时应举止大方,态度和蔼.首先用亲切、平等的话语进行自我介绍,说明来意,告诉患者自己将参与手术,共同渡过手术的整个过程,将尽量满足或帮助患者解决一些问题,加强其对医生对手术的信任,尽量缩短患者与手术护士及手术之间的距离.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病人的增多,其中≥85岁为高龄老年人,易患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间骨折,下肢骨科手术是高龄老年人的常见手术.手术麻醉因高龄患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心血管、呼吸系统发生衰老性退变,多伴有慢性基础性疾病,对麻醉手术的耐受力明显降低,要得棘手且风险高.要求围术期既要保证病人的安全,又要满足手术需要,还能有效的控制疼痛.本院近一年内为12例高龄老年人成功实施了麻醉,顺利完成手术治愈出院,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剖宫产手术麻醉既要考虑产妇特殊的生理变化,又要保障母婴安全,故要求麻醉诱导快,止痛完善,肌肉松弛,对全身及胎儿呼吸几乎无影响.而腰-硬联合麻醉是近十几年来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的麻醉方法.它可充分发挥腰麻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的优点,麻醉用药量少,起效快,效果确切,肌松完全不受时间限制,对呼吸和循环影响轻微,提高了手术质量,减轻了麻醉医师的负担[1].但如果麻醉操作技术不熟练或因为产妇本身的原因可致麻醉穿刺失败.就近几年来剖宫产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时腰麻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盆腔手术,经下腹部为主要途径,手术麻醉的风险与手术方式、器官的受累程度、手术医生的操作熟练、手术时间程长、麻醉医生的密切配合相关.病历资料例1:患者,女,43岁,体重45kg,术前诊断为多发性子宫肌瘤,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全切除.患者一般情况好,BP 120/75mmHg,HR80次/分,胸片、心电图、血生化检查均正常.术前肌肉注射安定10mg,阿托品0.15mg,患者入手术室,测BP 127/75mg,ECG示窦性心律,HR85次/分.选L2~3行硬膜外穿刺置管顺利,试验量无腰麻征象,给诱导量1.5%利多卡因含1:20万肾上腺素15ml,平面T6~L3手术开始进行到15分钟,术者牵拉子宫时,患者恶心、呼吸困难、BP82/45mmHg,立即抽麻黄素15mg备注,ECG示心率从85次/分降至62次/分、25次/分最后呈直线,意识消失、呼吸停止.立即面罩加压供氧、停止手术、胸外心脏按压,静注阿托品0.15mg,麻黄素15mg,约20秒,心跳恢复,5分钟BP 135/90mmHg,ECG呈窦律,HR 95次/分.患者神志、自主呼吸恢复正常,自诉无不适,术者在硬膜外麻醉下完成手术,术后痊愈出院,无并发症.
小儿眼科手术一般时间较短,要求患儿安静合作,麻醉镇痛完善,维持眼内压稳定和防止眼心反射,手术恢复迅速平稳等特点.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麻醉性镇痛药,主要经肝外组织和血液的非特异性酶水解代谢,作用时间短,消除快,因此具有安全,高效,苏醒迅速及并发症少的特点,并且能有效抑制手术应激反应,是全凭静脉麻醉的理想药物.本文介绍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应用于小儿眼科手术麻醉的临床观察并与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麻醉进行比较.
目的 探讨和分析甲状腺切除手术的麻醉方法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2011年8月-2013年7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共62例,依照随机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全部患者都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运用持续性静脉泵注异丙酚并且间断性推注舒芬太尼以维持麻醉.观察组患者运用持续性静脉泵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以维持麻醉.术后观察两组患者自主呼吸的恢复时间、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以及steward苏醒评分与苏醒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手术后两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以及steward的苏醒评分方面,观察组患者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手术以后的苏醒期躁动和咳嗽反射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均明显地低于对照组患者,该两组亦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和异丙酚联合使用来对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进行麻醉,手术后的苏醒时间明显减少,苏醒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目的 探讨肝功能异常患者手术过程当中的麻醉.方法 对16例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实行胸部的手术,在手术进行之前纠正肝功能,补入凝血药物,在手术过程当中给予止血的药物,对于大量出血的患者要及时输血,手术后如果引流量大的要给予止血药物,避免二次开胸止血.结果 所以患者当中有9例患者出血量不多,6例患者在手术进行当中大量出血,都妥善处理,安全渡过围手术期,只有1例患者在手术后引流量太大需要二次开胸来止血.结论 只有在围手术期做好肝功能异常患者的治疗,就可以减少胸部手术的出血量,确保患者的安全.
肝胆外科ICU多是胆囊炎、肝衰竭、脾脏破裂等重症患者。此外还兼收肝胆外科常规手术麻醉后复苏的患者,此类患者周转快,一般在患者清醒后病情稳定即可转出,因此护士的工作量不小。
术后患者转入ICU,护士需将患者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如有患者出现舌根后坠,应将患者下颌向上托起或用舌钳将舌拉出,以保障患者呼吸道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