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太尼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镇痛药,其镇痛效果可靠,但其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高.氯胺酮是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药,可消除伤害性感受器的超敏反应,增强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用.本研究对氯胺酮联合芬太尼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
妇科腹腔镜手术时间一般短于2 h ,虽属于微创手术,但要求术中有足够的麻醉深度,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迅速完全且镇痛良好。本研究希望通过术中使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Dex)与亚麻醉剂量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 )受体拮抗剂-氯胺酮(Ketamine ,Ket),观察对瑞芬太尼麻醉患者痛觉过敏的防治作用。
本研究旨在观察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加区域阻滞用于小儿斜疝手术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随着社会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患者对安全、舒适、无痛苦的诊疗条件要求也愈来愈高,本研究采用亚麻醉量氯胺酮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用于清醒镇痛2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全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ASAⅠ~Ⅱ级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静脉给予咪唑安定0.02mg/kg,单次推注氯胺酮2mg/kg,A组:氯胺酮95靏/kg/min持续泵注维持;B组:氯胺酮60靏/kg/min配合瑞芬太尼0.06靏/kg/min持续泵注.术中监测患儿血压、心率,及SPO2,并记录术后苏醒时间.结果:A、B两组患儿血压和SPO2均较平稳,但B组心率较术前明显减慢(p<0.05),而A组心率较术前明显增快(p<0.05),B组术后麻醉苏醒明显快于A组(p<0.05),且术中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用于小儿全麻醉既满足手术需要,又减少各自用药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儿麻醉苏醒时间明显缩短,麻醉更平稳.
目的:观察氯胺酮、水合氯醛、氨基甲酸乙酯与戊巴比妥钠对离体蟾蜍心脏作用。方法:选用氯胺酮(40mg/kg)、水合氯醛(400mg/kg)、氨基甲酸乙酯(2000mg/kg)、戊巴比妥钠(40mg/kg)分别作用于离体蟾蜍心脏,观察不同实验动物麻醉药对离体蟾蜍心脏心率及心肌收缩力的影响。结果:组内比较时四种麻醉药均对心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且氨基甲酸乙酯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四种麻醉药均对心肌收缩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且氯胺酮和戊巴比妥钠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四种实验动物麻醉药对离体蟾蜍心脏均有抑制作用,以氨基甲酸乙酯的心脏影响最大。
目的:比较七氟醚吸入麻醉与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先天性唇裂修复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3-24个月大的先天性唇裂修复术患儿50例,ASAI-Ⅱ级,随机分为七氟醚组(Q组)和氯胺酮组(L组).Q组诱导采用面罩吸入6-8%七氟醚+氧气4L/min;L组则为静脉注射氯胺酮5mg/kg诱导.麻醉维持时,Q组持续吸入2%-3%七氟醚,L组分单次追加氯胺酮1mg/kg.记录诱导、手术以及苏醒时间;常规监测患儿ECG、HR、SpO2 和MAP.观察有无喉痉挛、躁动、分泌物增加等现象.结果:Q组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明显短于L组(P<0.01);Q组患儿的分泌物、不良反应明显少于L 组(P<0.01).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儿童唇裂修复术中诱导迅速、苏醒快且不良反应少,麻醉效果明显优于肌注氯胺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目的:观察七氟醚复合异丙酚静吸复合全麻用于小儿扁桃体切除术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期进行扁桃体切除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七氟醚复合异丙酚组(Q组)和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组(L组)各30例.监测患儿麻醉前、后及术中BP、HR、ECG、SpO2,并记录两组患儿诱导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儿麻醉过程中BP、HR、ECG以及SpO2有所变化,但均在正常波动范围内;Q组诱导时间、拔管时间短于L组,且Q组麻醉效果、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优于L组.结论:七氟醚吸入诱导,复合异丙酚静吸麻醉维持用于小儿扁桃体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氯胺酮在小儿麻醉中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我院2010年8月~2011年5月收治48例择期手术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把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单纯给予氯胺酮进行麻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丙泊酚使用.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术后清醒时间、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麻醉效果好,术后清醒快,疼痛度低.结论:在小儿手术治疗中使用丙泊酚联合氯胺酮进行麻醉,效果良好,应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目的 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在妇科开腹手术中作为预防性镇痛药对术后硬膜外镇痛的影响.方法 30例ASAⅠ-Ⅱ级行开腹手术的妇科患者,用baxter镇痛泵行术后硬膜外镇痛,随机分为使用氯胺酮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5例.两组镇痛泵中均为吗啡6mg/d和0.125%的左旋布比卡因,注药速度均为2ml/h,记录使用镇痛泵后48h内第一疼痛点发生的时间及5个时间点VAS评分.结果 氯胺酮组第一疼痛时间明显比对照组延迟(P<0.05).结论 使用小剂量氯胺酮作预防性镇痛能有效的提高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
本文主旨在于观察术前静脉预注射氯胺酮对术后疼痛及大剂量瑞芬太尼麻醉痛觉过敏的影响.文章将随机选择的ASAⅠ或Ⅱ级择期行假体隆胸手术的患者分为氯胺酮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后Ramsay评分,不同组别精神症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情况.本文结论是术前预注氯胺酮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疼痛及大剂量瑞芬太尼麻醉所导致的痛觉过敏,且不增加术后精神症状及恶心呕吐发生率.
目的:本文介绍自2002年6月至2013年10月,在基层医院使用氯胺酮麻醉行阑尾切除术128例的麻醉效果及心得体会.
目的:分析不同镇痛方式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期间,我院行无痛人流术的患者320例,随机均分为Ⅰ组、Ⅱ组、Ⅲ组、Ⅳ组,Ⅰ组应用丙泊酚与氯胺酮,Ⅱ组应用丙泊酚与芬太尼,Ⅲ组应用丙泊酚与舒芬太尼,Ⅳ组单独应用芬太尼,对比分析4组的镇痛效果以及手术情况.结果:Ⅰ、Ⅱ、Ⅲ组的镇痛效果、术后苏醒质量、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均显著优于Ⅳ组,其中,以Ⅰ组的效果最为显著,P<0.05.结论:在无痛人流术中,应用氯胺酮联合丙泊酚进行镇痛,可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术后苏醒快且麻醉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目的 探讨曲马多对瑞芬太尼麻醉后出现的早期疼痛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100例,并根据使用药物的不同,分为氯胺酮组和曲马多组两个组,每组50例.所有病人的麻醉都使用瑞芬太尼麻醉方法,氯胺酮组使用氯胺酮0.5mg/kg,曲马多组使用曲马多2mg/kg.对两组病人手术的时间、苏醒的时间,拔出气管导管的时间,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做比较分析,并在病人苏醒后的5、10、30、60分钟的时候分别作VAS评分.结果 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长短,苏醒和拔出气管导管的时间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但病人在苏醒后不同时间段的VAS评分以及呕吐、躁动等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比较,是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曲马多预防芬太尼麻醉后出现的早期疼痛现象具有较好的效果,并且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的小儿眼科手术在进行麻醉时运用氯胺酮复合利多卡因、丙泊酚以及咪唑地西泮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间进行诊治的200例患有眼科疾病的儿童,所有患儿均无先天性疾病,根据患儿的年龄将其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为62例为1个月-3岁的患儿,其运用氯胺酮加利多卡因进行麻醉;B组为71例3-6岁的患儿,其运用氯胺酮加咪唑地西泮进行麻醉;C组为67例6-9岁的患儿,其所用药物为氯胺酮加异丙酚进行麻醉,分别观察患儿在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结果:三组患儿经过治疗,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胺酮联合其他麻醉药物来对小儿进行麻醉,临床效果显著,而且安全性高.
目的 研究内质网通路在氯胺酮(Ketamine)致SH-SY5Y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0.0、12.5、25.0、50.0和100.0 μg/ml的氯胺酮处理SH-SY5Y细胞48 h时,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生长率;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胞内钙离子浓度;Western blot检测CHOP蛋白的表达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所有氯胺酮处理组细胞活力均显著降低,活性氧显著升高(P <0.05或P<0.01);胞内钙离子浓度和CHOP蛋白表达量,除12.5 μg/ml氯胺酮处理组外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未处理对照组相比,细胞凋亡率25.0、50.0和100.0 μg/ml氯胺酮处理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 一定浓度氯胺酮可通过内质网通路引起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凋亡的发生.
目的 了解多次氯胺酮给药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1个对照组,高、低剂量组大鼠分别予以氯胺酮50和10 mg/kg腹腔注射给药,1次/d,连续7 d.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用水迷宫测试各组大鼠寻找隐匿台的逃避潜伏期和空间搜索能力,原位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电子显微镜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高剂量组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并且空间搜索能力明显降低(P<0.01);高剂量组海马神经元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电子显微镜显示高剂量组海马神经元有明显变性.结论 多次使用氯胺酮对学习记忆有损害,这种损害作用可能与海马神经元病变有关.
目的:对比氯胺酮与七氟烷在小儿唇腭裂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6月来我院进行小儿唇腭裂手术的4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分成1组和2组,各20例,在小儿唇腭裂手术中1组采用氯胺酮进行麻醉诱导,2组则采用七氟烷进行麻醉诱导。结果2组出现呛咳现象高于1组,2组出现呼吸道分泌物增加现象少于1组,1组与2组皆未发生喉痉挛症状,1组相较2组拔管时间晚,且1组呼吸道分泌物多余2组,1组恶心呕吐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2组。结论使用七氟烷麻醉诱导应用于小儿唇腭裂手术中,功效快、维持平稳,术后彻底苏醒时间快,对于临床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目的 分析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麻醉用于门诊小儿口腔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门诊小儿口腔手术患儿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单纯给予氯胺酮麻醉,观察组联合氯胺酮与异丙酚麻醉,对比分析麻醉效果.结果 对比麻醉起效时间、清醒时间与氯胺酮用量,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诊小儿口腔手术中,联合氯胺酮与异丙酚麻醉,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目的 探讨在小儿浅袁手术中应用喉罩通气下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的效果.方法 以我院儿科收治的需行浅表手术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麻醉方式分组,对照组(n=25)采用气管导管下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观察组(n=25)采用喉罩通气下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对照组中,患儿拔管时躁动10例,呛咳14例,咽痛5例,分别高于对照组的3例、3例、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喉罩通气下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浅表手术中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目的 评析小儿全身麻醉应用异丙酚及氯胺酮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68例行全麻手术治疗的患儿作为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使用氯胺酮麻醉,观察组使用复合异丙酚麻醉,比较两组患儿手术不同时段呼吸与循环情况,并观察患儿的苏醒质量.结果 两组在给药5 min时均有呼吸抑制表现,观察组的表现更为明显,在给药20 min后逐渐恢复正常;观察组术后唤醒效果更理想,未出现恶心呕吐、躁动等不良反应,与对照组23例(67.6%)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应用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对小儿全身麻醉,可保证患儿术中的舒适度与苏醒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 分析氯胺酮、异丙酚联合利多卡因用于小儿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30例患儿,按照投掷硬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氯胺酮麻醉,观察组患儿给予氯胺酮、异丙酚联合利多卡因麻醉,观察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结果 麻醉前5 min、麻醉后5 min、30 min时,两组患儿在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3%,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手术治疗中,给予氯胺酮、异丙酚联合利多卡因麻醉,临床效果较好,可以显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在小儿手术中选用与推广.
目的 探讨喉罩全麻在基层医院小儿腹股沟疝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行腹股沟疝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氯胺酮肌肉注射(对照组)和喉罩通气联合静脉全麻(观察组),各30例.记录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术后苏醒时间、麻醉效果、术中体动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术后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手术开始时(T1)和手术开始5 min(T2)的HR、MA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术中体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喉罩联合静脉全麻在小儿腹股沟疝手术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性高,适用于临床,尤其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目的 研究疝气修补术中七氟醚与异丙酚联合氯胺酮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68例疝气修补术患儿,按照麻醉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选用氯胺酮与异丙酚联合麻醉,研究组选用氯胺酮与七氟醚联合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前后SpO2、HR及MAP变化,手术时间、术后清醒时间、术中血氧饱和度及氯胺酮追用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清醒时间,麻醉前后的SpO2、HR及MAP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术中血氧饱和度<95%的占比、氯胺酮追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七氟醚与异丙酚联合氯胺酮麻醉方式应用于疝气修补术麻醉中均具有显著效果,但氯胺酮与七氟醚联合麻醉效果更优,可使氯胺酮追用率下降,维持术中血氧饱和度稳定,值得推广应用.
目的观察丙泊酚-氯胺酮静脉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小儿腹腔镜疝内环结扎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疝内环结扎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氯胺酮+硬膜外组(PKE组,n=20).丙泊酚-氯胺酮组(PK组,n=20)和氯胺酮-咪唑安定组(KM组,n=20).常规监测SBP、DBP、HR、ECG、RR、SpO2,记录苏醒时间.用药总量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术后清醒PKE组快于PK组(P<0.05)和KM组(P<0.01);呼吸抑制发生率PKE组低于KM组和PK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PKE组低于KM组和PK组(P<0.05);气腹前后PKE组SpO2、SBP、DBP无明显改变(P>0.05),PK组和KM组有改变(P<0.01~0.05).结论PKE组麻醉诱导与维持平稳,对呼吸循环影响小,苏醒快而完全,效果优于PK组和KM组.
目的:对于小儿麻醉采取氯胺酮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和氯胺酮联合七氟醚干预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6月22日至2018年6月22日期间我院手术治疗100例患儿(实施奇偶数分组模式),对照组的50例患儿进行丙泊酚联合氯胺酮治疗,观察组的50例患儿进行氯胺酮联合七氟醚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经氯胺酮联合七氟醚麻醉的诱导时长为(1.08±0.36)min,停药至清醒时长为(3.09±1.20)min,VAS评分为(2.66±1.09)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诱导合作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体动率为2.00%,低于对照组,P<0.05;但苏醒期躁动率为14.00%,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小儿麻醉采取氯胺酮联合七氟醚干预的效果更佳,但需适当的镇痛.
目的 探讨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等不同方案用于颅脑外科手术对患者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88例行颅脑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96例.A组患者给予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注射麻醉,B组给予氯胺酮联合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注射麻醉,C组仅给予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注射麻醉.比较三组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A、B两组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C组(P<0.05),A组患者上述指标略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颅脑外科手术对患者麻醉,其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优于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等的麻醉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目的:对氯胺酮复合丙泊酚泵注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某院2014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62例小儿短小手术麻醉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收治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泵注氯胺酮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泵注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进行治疗。术前所有患儿均进行禁食与常规检查,使用器材均相同。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住院天数相同,对照组患儿的总治疗有效率为87.10%,实验组患儿的总治疗有效率为96.77%,实验组患儿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的不良症状发生率为22.58%,实验组患儿的不良症状发生率为6.4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泵注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能够对患儿的呼吸以及循环产生较小的影响,且不良症状较少。具有临床使用与推广的积极意义。
麻醉是一项高风险技术,麻醉安全问题始终是麻醉科的头等大事,为了强化麻醉安全意识,本人结合工作经验和实例,归纳出几点体会.
目的:评估小剂量氯胺酮与右美托咪定用于术后镇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ASA)I -II 级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6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 组)、右美托咪定组(D 组)及对照组(C 组),每组21例。手术结束后 K 组给予氯胺酮0.25mg/kg 与咪达唑仑10μg/kg 静脉注射后,继以氯胺酮0.25mg/(kg·h)及咪达唑仑10μg/(kg·h)混合在同一个镇痛泵;D 组在10min内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5μg/kg,继以0.3μg/(kg·h)输液泵维持;C 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记录患者术后2、6、12、24、36、48h 生命体征变化,术后无痛时间及 VAS 疼痛评分、Ramsay 镇静评分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C 组患者术后无痛时间明显长于 K 组及 D 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K 组患者术后无痛时间长于 D 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 组患者各时间段吗啡需要量明显多于 K 组和 D 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与右美托咪定可以有效的缓解术后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