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太尼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镇痛药,其镇痛效果可靠,但其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高.氯胺酮是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药,可消除伤害性感受器的超敏反应,增强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用.本研究对氯胺酮联合芬太尼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
氯胺酮是一种快速的非巴比妥类麻醉镇痛药,它能选择性地抑制大脑及下丘脑皮质系统,具有麻醉诱导快、镇痛作用强、苏醒期短、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多用于小儿短小、表浅手术。同时氯胺酮使用后可发生一过性呼吸暂停、喉痉挛、恶心呕吐、心率过快等不良反应[1]。运用氯胺酮麻醉行小儿手术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充分认识到其潜在的危险因素,找出预防对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256例小儿氯胺酮麻醉手术病例的管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和探讨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目的 探讨麻醉镇痛药在癌痛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方法 以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22例癌痛患者作为对照组,并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22例癌痛患者为观察组.分析对照组中不合理使用麻醉镇痛药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于观察组中实施.观察两组癌痛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评分为(3.02±0.3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7±0.44)分(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量表评分为(74.45±2.18)分,高于对照组的(60.09±3.27)分(P<0.05).结论 为了改善癌痛患者疼痛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使用麻醉镇痛药物时,应遵循合理使用的原则,并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及医疗水平.
目的:通过统计分析某院门诊麻醉镇痛药物的应用情况,为麻醉镇痛药的科学管理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某院2017年1-6月门诊麻醉处方2212张,统计其药物品种、规格、数量、用药目的等,计算其用药频率(DDDs)及药物利用指数(DUI),根据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该院2017年1-6月门诊使用的麻醉镇痛药共7种,其中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用药频率最高.磷酸可待因片DUI>1,医生日处方剂量高于DDD;其余DUI均<1,医生日处方剂量低于DDD,用药合理.结论:该院门诊麻醉镇痛药主要用于癌症的镇痛治疗,使用基本合理.
氯丙嗪 氯丙嗪能增强哌替啶的降压和镇静作用,但也可增加哌替啶的毒性代谢物去甲哌替啶的产生.两者合用时,哌替啶用量应减少25%~50%.其他酚噻嗪类药物与吗啡类药物之间也可看到类似的相互作用.芬太尼、氢吗啡酮、羟吗啡酮与其他酚噻嗪类药物之间也有类似作用.异丙嗪可减慢麻醉镇痛药的代谢,延长它们的半衰期.
胃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胃癌晚期因其对周围组织的浸润、压迫或转移等原因,常伴有癌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上选用的麻醉镇痛药多为西药,止痛效果迅速明显,但易导致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2]。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取得较好疗效[3]。本研究观察了针刺对胃癌晚期患者疼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胃癌晚期的临床治疗提供实践依据。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超短效的麻醉镇痛药,因其作用强,起效快,恢复良好,不依赖肝肾功能等特点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比较了瑞芬太尼与芬太尼两种麻醉性止痛与丙泊酚合用于门诊隆乳术的效果,报道结果如下.
目的 分析我院麻醉性镇痛药品应用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麻醉药品.方法 选取2006年麻醉药品处方,以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为指标的分析方法,进行用药分析.结果 3个主要品种的药物利用指数(盐酸哌替喧注射液为0.68,吗啡控释片为0.461,磷酸可待因片为0.416)DUI<1.0.结论 我院麻醉药品使用基本合理,今后仍应注重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实施.
目的 分析我院2005~2006年门诊麻醉性镇痛药的使用情况.方法 收集我院门诊处方共1 819张,以麻醉药的使用品种、用药总量、日剂量、用药天数,以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dose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rug utilizeation index DUI)为指标对麻醉性镇痛药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我院常用麻醉性镇痛药有5种,共3种剂型,一种药品的药物利用指数(DUI)>1,三种药品的DUI<1.0.结论 我院镇痛药使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及科学依据.
药物利用研究的目的是力求实现用药的合理化,防止误用、滥用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和中毒事件的发生,以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1].为更好了解药剂科对精神、麻醉镇痛药品的监督管理及医生的用药习惯,特对我院门诊处方中含精神药品的布桂嗪(强痛定)、哌甲酯、安定类和麻醉镇痛药品利用进行回顾性调研,以示药师的作用是否到位,同时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精神、麻醉药品提供参考依据.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扁桃体和(或)腺样体肥大是主要病因,治疗方式首选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术.新型麻醉镇痛药瑞芬太尼具有镇痛效果好、作用时间短和可控性强等特点,完全能满足此类手术麻醉的需要[1].我们于2004年1月至2005年7月对25例OSAHS患儿应用瑞芬太尼行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的镇痛效果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咪达唑仑是一种能迅速起效的苯二氮(卄卓)类药物,有较强的镇静、催眠、抗焦虑及顺行性遗忘作用,对呼吸及循环影响轻微;芬太尼镇痛作用强,作用持续时间中等;临床使用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小,是较好的麻醉镇痛药.
目的了解麻醉镇痛药的临床应用情况及用药趋势.方法对我院2003~2004年麻醉镇痛药的应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于癌症止痛的麻醉镇痛药用药频度居前二位的是哌替啶注射液和芬太尼注射液;哌替啶注射液的用量居高不下,吗啡制剂用量明显不足.结论癌症止痛治疗中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
芬太尼透皮贴是一种新型的麻醉镇痛药,主要经皮肤吸收,具有高效,低分子量、高脂溶性等特点.笔者自2001年7月至2004年5月,对52例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用芬太尼透皮贴镇痛并观察其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纳洛酮(Naloxone Hydrochloride Narcan ,NX)为羟二氢吗啡酮的微生物,是1960年合成的阿片受体拮抗剂,临床上最初公用于麻醉镇痛药的过量和中毒治疗,随着近年来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因而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肺性脑病是以中枢神经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我院自2000年来应用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癌症患者30%~50%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尤其晚期患者疼痛高达70%左右.但由于整个社会,甚至医务工作者在合理使用麻醉镇痛药的问题上不规范,致使许多癌症病人的疼痛未能得到合理的镇痛治疗,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对此我们总结了几点合理使用麻醉镇痛药的建议.
氯胺酮(ketamine)是一种速效、安全的麻醉镇痛药,水溶液性质稳定,注射给药无痛无刺激.自1965年由Domino,Chidiff和Corssen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至今有关氯胺酮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很多.现就麻醉中氯胺酮的联合用药情况做一综述.
纳洛酮(naloxone简称NLX)为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是阿片受体的纯拮抗剂,无激动活性.药用品为盐酸盐.美国于1971年开始应用于临床,我国卫生部1985年批准将其应用于阿片类药物中毒的急救和阿片类药物成瘾的诊断及麻醉镇痛药中毒的抢救,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其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医疗费用减少等优点,目前国外已广泛开展[1,2].其麻醉术后早清醒、早拔管,将使OPCAB更加完善,因此麻醉药的选择是关键.在传统的心脏手术麻醉中,常采取大剂量芬太尼(>50μg·kg-1)麻醉,使术后机械通气和气管拔管时间延长.瑞芬太尼为超短效阿片类麻醉镇痛药,作用时间短,可控性好,但瑞芬太尼用于OPCAB麻醉的效果尚未定论.本研究旨在评价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OPCAB病人的可行性.
目的了解我院常用的麻醉镇痛药品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1 年住院患者麻醉性镇痛药的应用情况,通过DDD 值计算出DDDs 和DUI,分析临床应用情况及未来趋势.结果我院在麻醉镇痛药使用中药物利用指数(DUI) 均小于1,但是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的的用药频度(DDDs)很高.结论我院麻醉药品的使用情况基本合理,但是,在用药过程中还存在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给予重点关注.
芬太尼是阿片受体激动剂,属强效麻醉镇痛药,其分子量小,脂溶性好,刺激性小,镇痛作用是同剂量吗啡的50~100倍,并且排除率高,使用方便.
自从成熟的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定量表产生后,有关新生儿神经行为的研究不断涌现,涉及孕产期的内容有孕期吸烟、饮酒、吸毒、围产期的高危因素、接触有毒物质、麻醉镇痛药、微量营养素以及正常新生儿的神经行为的影响因素.20世纪70年代主要研究产前麻醉对新生儿的影响以及纳洛酮可能的益处,如今麻醉药的影响一直都是最活跃的部分.80年代还对成瘾药物、酒精、药物滥用和有毒化学物质铅、汞的影响进行了研究.90年代开始研究孕期心理因素的影响和胎儿暴露于可卡因后的影响.
盐酸纳洛酮合成于1960年,为羟(二)氢吗啡酮衍生物.1961年blumberg [1]等报道了纳洛酮能拮抗羟(二)氢吗啡酮引起的小鼠镇痛、致死和兔的呼吸抑制作用,较烯丙吗啡强7~10倍,1963年Foldes [1]等人观察纳洛酮对麻醉镇痛药的拮抗作用.现临床除用于拮抗吗啡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外,亦对非麻醉药物过量(如乙醇、安定)、休克、重度颅脑伤及脑血管意外,新生儿呼吸窘迫等急性病例进行了试用,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目的:调查我院住院癌症病人麻醉性镇痛药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麻醉药品提供依据.方法:统计我院2001年住院癌症病人麻醉性镇痛药品处方,了解常用药品及其用法、用量和具体应用,并计算药物利用指数(DUI),同时结合特征性病人的病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收集处方10 914份,常用麻醉性镇痛药共计5种,使用频率为盐酸吗啡注射液38.0%,盐酸哌替啶注射液31.2%,硫酸吗啡控释片(美施康定)27.2%,磷酸可待因片1.9%,复方桔梗片1.7%.3个主要品种的药物利用指数为盐酸吗啡注射液1.0,盐酸哌替啶注射液0.51,硫酸吗啡控释片0.49.病人病案中所发现的问题在讨论中予以列出.结论:调查结果显示,我院住院癌症病人麻醉性镇痛药使用基本合理,今后仍应注重个体化给药方案的施行.
腰麻常用药物为丁卡因、布比卡因等局部麻醉药,往往维持时间较短,麻醉作用消退后疼痛十分明显.作者在腰麻中联合应用麻醉镇痛药[1],以了解其术后镇痛作用时效.
纳洛酮(Naloxone,Nx)为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是20世纪60年代合成的阿片受体拮抗剂,当时主要用于麻醉镇痛药中毒,70年代以来,随着临床深入研究,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显著疗效.现将近年有关中文文献综述如下.
纳洛酮是阿片受体拮抗剂,能阻断或逆转外源性、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毒性作用,自1963年起用于吗啡类及麻醉镇痛药中毒的治疗.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对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在体内特别是在危重病情况下的病理生理作用及阿片受体对抗剂纳洛酮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纳洛酮在多种疾病的治疗特别是各种危重病的抢救中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全身麻醉是神经外科手术应用最多,是最普遍的麻醉方法,麻醉中多用异丙酚复合阿片类激动剂,它既可有效地抑制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又能维持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1]。纳美芬作用于μ、δ和κ受体,能竞争性拮抗各类阿片受体,尤其对μ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可有效拮抗天然和合成的麻醉镇痛药的不良反应。特别是能逆转中枢神经系统的呼吸抑制[2]。因此作者拟观察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在神经外科手术麻醉后复苏的临床效果及作用,以增加麻醉的安全性和可控性,为临床提供合理的用药根据。
芬太尼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麻醉镇痛药,常见的副作用为呼吸抑制、心动过缓、胸腹壁肌肉僵硬等,在全麻诱导过程中引起的咳嗽反射常被人们所忽视,直到1990年Bohrer等[1]才发表了第一篇该领域的研究论文,随后的深入研究,已发现麻醉诱导期应用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和β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等可抑制芬太尼诱发咳嗽的作用[2~4].本文旨在观察维库溴铵对咳嗽的影响.
术后疼痛是手术患者重要忧虑的关注点,良好的术后镇痛治疗可以降低术后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术后镇痛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使用药物种类越来越多,芬太尼为阿片类麻醉镇痛药,常用于术后镇痛,但有药物蓄积及药物±赖,曲马多有眩晕呕吐的不良反应,布托啡诺是混合型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1],近年来已广泛用于临床麻醉及术后镇痛.Bowdle等[2]报道布托啡诺可拮抗芬太尼所产生的呼吸抑制.研究旨在观察比较布托啡诺联合芬太尼与单用芬太尼及曲马多对脊柱融合术术后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