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匹林(ASA)作为抗血小板聚集剂已广泛用于临床.但目前对ASA临床有效剂量问题,还有争议.1995年Hirsh等[1]对ASA抗血小板作用量效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报道,1998年Carlo等[2]又报道了抗血小板药物量效关系的研究进展.目前有关ASA在对动脉栓塞疗效研究方面又有新的进展.其研究结果可归纳为:①将大样本病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ASA对急性缺血性中风(AIS)患者的效能和安全性;②最新的两组研究结果表明,小剂量的ASA对防治男性高危象缺血性心脏病以及男女高血压安全而有效;[3]③ASA对预防冠状动脉栓塞的作用已得到了证实,而小剂量ASA与华法林口服制剂联用,疗效的争论结果已有报道[4];④50多个研究中心通过对实验资料间接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ASA预防血管性疾病(VD)的作用大约为15%;预防非致命的血管事件作用接近30%[5].
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能够使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严重血管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脑卒中、血管性死亡)发生率降低约25%[1],对无动脉硬化性病史的患者,可使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下降15%[2].然而,临床部分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仍然发生了血管事件,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Eikelboom JW等[3]通过对冠心病高危人群的5年随访研究发现,AR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是非AR患者的2倍,心血管死亡危险性增加3.5倍.芦燕玲等[4]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血小板抑制率与6个月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相关.鉴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率和阿司匹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AR在心脑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研究领域引起了学者的密切关注,如何早期预防、识别和改善AR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脑卒中患者不仅会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限制其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并且在这类患者中,复发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等血管事件的风险很大[1],从而严重影响了脑卒中的远期预后.这与脑卒中患者中血压升高,血脂及血糖代谢紊乱,高血凝状态等危险因素的普遍存在有密切关系.其中,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血糖水平升高与患者的复发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2-3].而另一方面,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血糖水平升高在脑卒中存活者中普遍存在[4].因此,通过各种途径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态可以有效地预防复发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远期预后.
血管病变作为导致严重心脏、大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始动因素,对其结构和功能的早期异常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对于血管疾病突发事件的预防极为重要.
动脉僵硬度和中心动脉压升高是全身动脉硬化的早期表现.早期评价血管系统的上述改变并进行逆转对于维护血管健康及预防致死致残血管事件的发生极为重要.
阿司匹林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是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之一.然而有很多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仍会再发血管事件,其血小板活性未被抑制或未被充分抑制,这种现象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n)".本研究通过603例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试验观察,研究高血糖和高三酰甘油与AB之间的关系.
发展中国家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1],估计我国有糖尿病患者3000万人,其并发症主要有大血管病(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微血管病(肾病,眼底病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本文分析降压治疗2型糖尿病的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估降压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
目前已经肯定高血压能引起血管疾患,降压能预防血管事件,但降压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则有争论.以往流行病学研究认为:中年血压高,到晚年脑白质损害较严重,认知功能下降,但老年时血压低,认知功能反而不好.降压治疗对认知功能的研究也有相反的结果.最近Boxtel MPJ等对一组人群,长期多次用ABPM测定血压,用MRI测定脑白质病变,用定量、敏感的神经精神检测指标判定血管性痴呆主要的标志,即:行为障碍.结果发现:SBP高、脉压高确与白质病变有关,但白质病变与认知功能无明确关系.昼夜血压变化与脑结构损害与认知功能障碍无关.夜间血压下降或不下降(杓型与非杓型)与小血管病变也没有什么关系.
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于2007-09-01-05在维也纳举行.来自欧洲及世界各国的25 00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学术交流内容丰富,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降压与强化降糖研究(ADVANCE)报告成为会议的热点和亮点.现仅就ADVANCE研究降压分支重要情况和结果简介如下.
许多流行病学研究已表明,糖尿病是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2型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发病率较高,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易反复发作,糖尿病患者的复发率为19.8%,而非糖尿病患者为12.3%.Weir等研究证实,当存在糖尿病时,高尿酸水平对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更明显.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时更易并发脑梗死,已经引起广泛关注.
目的 了解血浆t-PA、PAI-1和t-PA/PAI-1比值在急性血管事件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 对于健康对照组、陈旧性和急性血管事件组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t-PA和PAI-1活性,计算t-PA/PAI-1比值.结果 急性血管事件组血浆t-PA、PAI-1明显增高、t-PA/PAI-1比值明显降低,与其它两组相比P<0.01;陈旧性血管事件组血浆PAI-1增高,与对照组相比P<0.05;t-PA升高和t-PA/PAI-1比值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血浆t-PA和PAI-1水平与血管内皮稳定性密切相关.PAI-1增高和t-PA/PAI-1比值降低的程度在急性血管事件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监测PAI-1和t-PA/PAI-1比值这两项指标,在心脑血管事件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血脂研究JUPITER(瑞舒伐他汀可预防C反应蛋白升高患者的血管事件)研究结果一经揭晓就备受关注,该研究最初的结果已在去年AHA年会上公布.本届ACC年会发布了该研究的两项最新分析结果.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下肢动脉疾病)系指下肢动脉由于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管腔进行性狭窄或闭塞所致的缺血性症候群,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急性肢体缺血,其首要致死原因为心肌梗死(MI)和脑卒中[1].因此,对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应当进行积极的抗栓治疗,以预防血管事件和降低病死率[2].本文将对下肢动脉疾病的预防、间歇性跛行和急性肢体缺血的治疗以及介入和外科手术时的抗栓治疗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再发卒中是缺血卒中患者生命中非常严重的血管事件、是残疾的常见原因.已有多个随机临床试验证实抗血小板治疗具有预防非心源栓塞性卒中的效果.
在已发生阻塞性血管事件的患者中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可以显著降低严重血管事件的风险,这一获益显著超出严霞胃肠道出血和其他颅外部位出血风险的增加~[1].然而,在一级预防中,这一获益风险关系并不明确.作为一项公共卫生政策,将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不仅仅与患者个体的获益与风险相关,还与由此产生的卫生经济学效应有关.现对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获益和风险进行重新评价.
2009年5月30日Lancet发表了对阿司匹林用于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临床试验荟萃分析的结果[1].研究包括6个一级预防试验(共纳入处于低危险受试者95 000人,随访660 000人年,共出现3554个严重血管事件)和16个二级预防试验(处于高危险受试者17 000人,随访430000人年,共出现3306个严重血管事件).对比长期使用阿司匹林与安慰剂的作用,统计治疗期间意向治疗分析为首次严重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卒中或血管死亡)和严重出血.
一、糖尿病与血栓糖尿病损害内皮细胞功能,诱发或者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激活血小板;凝血物质的合成增加或者活性增强;纤溶活性下降和血液流变学异常.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炎症活跃,斑块更容易破裂,导致血栓形成和血管事件[1,2].
血管性疾病是累及全身重要脏器的病症,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肾脏疾病和周围血管病等,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但上述疾病本身不是心脏或大脑等器官发生病变,而是供应上述脏器的血管发生了弥漫性硬化、粥样硬化和局部阻塞所致[1].减少血管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仅要重视和治疗急性严重血管事件,及时挽救患者生命,更要重视血管健康的维护和血管病变早期检测[2].对高危人群进行血管病变的早期评价和血管早期病变逆转,对于预防临床血管事件和维护血管健康极为重要.
目前尚无任何一种药物能像阿司匹林这样被广泛应用.这种廉价的药物在心脑血管病患者的二级预防中,可以有效降低严重心血管事件风险25%,其中非致命心肌梗死下降1/3,非致命卒中下降1/4,所有血管事件下降1/6.在急性心脑血管病阿司匹林治疗每1000人/年可以减少40例急性心肌梗死和1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而代价仪为每1000人治疗1年增加m血性卒中0.2人.
目的 分析老年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后心血管事件(CVEs)发生情况,分析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河北省无极县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210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分为感染组(110例)和对照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并进行常规检查(血液、炎症及营养素摄入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心血管事件(急性心功能衰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静脉血栓栓塞症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全因死亡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探讨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在患者出院10 d、30 d和60 d时随访结果显示,感染组患者CVEs发生率分别为10.00%、20.00%和37.27%,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4、3.22、4.18、P=0.02、0.01、0.04);感染组患者全因病死率为1.82%、4.55%和13.64%,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6、2.07、2.55、P=0.03、0.00、0.03).感染组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为(15.76±1.58)%,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3.35±0.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25、P=0.03).心血管事件组患者RDW为(14.18±1.96)%,显著高于非事件组患者(13.48±1.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6、P=0.02).结论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急性呼吸道感染可使CVEs发生率和全因死亡发生率升高,RDW增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心率过速及慢性肾脏病是预测老年稳定性冠心病CVEs和全因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
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特别在患者同时伴有非风湿性心房纤颤(nonrheumatic atrial fibrillation,NRAF)的情况下,患者是否获益?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抗凝治疗是否可以短期内预防卒中或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临床医师迫切需要答案,以便正确指导医疗工作.然而要得到正确答案并非易事,需要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有足够可供查阅的资料(临床试验报告),二是对临床试验报告进行系统评价,从而确保结论可靠.临床医师通过查阅系统评价报告,可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客观、明确地得到"是"或"否"、"可以"或"不可以"、"获益"或"非获益"的结论.在已有的系统评价中,Cochrane系统通过专业人员对良莠不齐的临床试验进行精心筛选、合理分析及统计处理得到客观、可靠的结论,除了为制定医疗指南提供证据外,还有利于指导医疗决策.近5年的缺血性卒中抗凝治疗的Cochrane系统评价结果最具参考价值.
在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中,抗高血压治疗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2006年美国"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1],"推荐抗高血压治疗以预防复发性卒中和其他血管事件,但未确定绝对的目标血压水平和降低值".
2004年公布的抗血小板制剂应用专家共识报告指出,长期抗血小板治疗能够使严重血管事件的联合终点发生率降低约25%,并推荐将阿司匹林预防性抗血小板治疗用于所有效益风险比良好的临床情况,确保阿司匹林在那些已知会获益的人群中得到广泛、适宜的应用.
目的 分析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出现AR的概率,同时对随访期间,复发脑梗死、AR以及血管事件的关系进行探究.方法 整群择取2014年3月—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42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于入院当日起服用阿司匹林,7~10 d后对患者血小板集聚率进行检测,将敏感者、AR者筛选出来,对选出患者进行随访,为期0.5~2.0年,对其他血管事件的出现以及复发脑梗死情况进行观察,分析AR与血管事件出现的原因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所选患者中,105例出现AR(24.88%),317例出现敏感情况(75.12%);出现AR的患者中,糖尿病患者与女性患者比例、LDL胆固醇均明显高于出现敏感情况患者,糖尿病、LDL胆固醇升高属于出现AR危险因素;随访期间,出现AR的患者复发脑梗死、发生心肌梗死概率、全因死亡概率明显高于出现敏感情况的患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属于随访期间出现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出现AR的概率比较高,AR是随访期间复发脑梗死、出现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业已知晓,不论1型还是2型糖尿病的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的毒性作用,随着病程的长短不一,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病变,其中2型糖尿病更为突出,迄今已知2型糖尿病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约有80%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动脉粥样硬化,其中75%是冠心病、脑血管和周围血管事件[1],因而了解2型糖尿病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内皮功能的损害、血管内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病理改变,对于防止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和改善生活质量,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血管性疾病是累及全身重要脏器的系统性病症,它与众多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相关,并导致进行性的血管损伤,最终引发血管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晚期肾病、外周血管病等,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1-2].但上述疾病本身不是心脏或大脑等器官发生病变,而是供应上述脏器的血管发生了弥漫性硬化、粥样硬化和局部阻塞所致.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有300多万,占我国每年总死亡人数的50%,而幸存下来的患者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重残.尽管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病死率不断降低,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所面临的疾病负担仍然在逐步增加[3].
心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流行趋势,极大程度地威胁公众健康,并带来严重的社会负担.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被发现至今已近40年,大量的研究奠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基石地位.新近的抗栓试验协作组(ATC)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血栓性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别减少1/4,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1/3,血管性死亡减少1/6.阿司匹林的抗栓效果显而易见.然而仍有部分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会出现血管事件.现就最近阿司匹林研究中发现的与预防心脑血管病相关的问题介绍如下.
什么是动脉硬化?动脉硬化,又称动脉粥样硬化,它并不是一个疾病的名称,而是一种缓慢进行的炎症性病理过程,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等一系列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的总称.动脉硬化涉及大中动脉内膜和中层,形成局灶性斑块.在早期,动脉壁斑块增厚,但尚不影响血流;若病情进展到斑块糜烂或破裂,则可引发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血流受阻,从而导致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不可预知的突发性血管事件.
动脉将氧合血液带到全身,为全身的器官和组织供应营养和氧气.动脉系统的血栓形成多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就是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而形成富含血小板的血栓,导致血管事件甚至血管性死亡的过程.
高血压作为发达国家引起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最近30年来,大量前瞻性的随机试验和荟萃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引起的血管事件有所下降.令人遗憾的是,高血压导致的晚期肾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却稳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