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下午,一位43岁的男性患者,突然出现昏迷,呼吸暂停.经紧急抢救,待生命体征平稳后,急诊脑CT检查,诊断为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动脉瘤破裂引起.当晚,医生为他紧急实行脑血管介入检查,确诊基底动脉尖夹层瘤破裂,术中行动脉栓塞术.术后第四天患者仍处于昏睡状态,经专家讨论认为再出血可能性很小,除加强监护治疗外,应尽早高压氧治疗.经高压氧6次后患者神志已经完全清醒,脑核磁DWI影像对比显示原脑缺血范围和程度明显好转.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中风,阿司匹林具有明确的预防复发的作用.但是有一种特殊的中风类型,阿司匹林却无能为力,这种特殊类型的中风叫脑栓塞.脑栓塞是由来自心脏的血栓脱落后,随动脉血流栓在脑血管,导致偏瘫、偏盲、失语等一系列致残症状,而阿司匹林对这种特殊类型的脑栓塞毫无预防作用.
听说天柱兄住进了脑血管病房,我急着去看他.一看他那样子,我被吓了一跳.一年不见,他简直变成了另一个人.脸也红了,身体也胖了.他倒在病床上,看样子心里明白,但说不出话,脸偏向左侧,右半身瘫痪,很显然是"中风不语,半身不遂".主管他的医生说他是高血压脑中风,还算是轻型的,不过目前血压还很高.住院3天了,仍在静脉点滴降压药.
"人身上下,惟独眼睛不怕冷",其实,在寒冷的冬季,眼睛也容易遭受各种侵袭,眼睛也会"着凉".寒冷的冬季,气温变化快,可引起血管痉挛、收缩和血压升高,易致心肌梗死和脑血管破裂出血;寒冷还会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含量增高,引起脑血栓,形成高血压、高血脂,不但会引起患者心、脑、肾损伤,就连眼睛也可能因高血压而失去光彩,引起视网膜血管阻塞,出现失明.
从中医角度来说,"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冬天更易外中"风邪"而诱发中风.缺血性、出血性中风都会在冬季高发.寒冷刺激人体神经,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血压极易升高,而致硬化的脑血管极易破裂,出现脑出血;其次,寒冷可使血管收缩,血流不畅,又能使人体血液中纤维蛋白浓度升高,加上气候干燥,容易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而形成血栓.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目前治疗药物很多,但疗效参差不齐.我们自2010年以来应用复方地龙胶囊治疗TIA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及TIA诊断要点[1]:①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②可以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③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h左右,症状和体征在24h内完全消失.
脑血管介入术是脑血管疾病诊断、治疗的金标准,逐渐被神经科普及使用.股动脉由于血管粗大、操作方便,被公认为介入术的主要路径,术后动脉压迫止血、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术后护理的关键.
骶尾部褥疮好发于长期卧床的截瘫或脑血管意外导致的瘫痪、昏迷患者.骶尾部褥疮除引起皮肤缺损外,常伴深部组织的变性坏死和纤维化,创面难以愈合,易并发细菌感染[1].我院2005年12月至2008年5月利用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1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目的是,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溶解血栓,再通闭塞的脑血管,及时恢复供血,从而挽救缺血脑组织,避免缺血脑组织发生坏死.
急性脑梗死时脑出血,缺氧、氧代谢障碍,ATP生成减少,自由基清除障碍,致大量蓄积,造成脑组织功能进一步损害,甚至出现严重的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因此,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葛根素是中药葛根中的有效成份,它能改善高粘血症和高凝血症,改善微循环,并有广泛的β受体阻滞作用和改善脑与外周循环等作用,有报道该药与果糖二磷酸钠做对照,现将综述如下: 1 病例选择 按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疾病学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经CT或MRI证实,作为入选条件,随机分为两组。果糖二磷酸钠(FDP)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64±17(47~82),……
高大姐平时接电话,习惯用右耳听.这些天,她用右耳接听电话可半天都没听见声音,只好把电话换到左耳.挂电话后,她到厨房里敲了敲碗,发现只有左耳能听到声音.她去医院就诊,医生经过检查,确诊为因供血不足引起的突发性耳聋.
例一:经颅多普勒(TCD)检查仪开关电源故障.经颅多普勒(TCD)检查仪在主要用于测量脑血管血流的情况,型号为NEUROFLOW.
经颅彩色多普勒可以动态地检测脑血管及血流情况,是神经内科重要的检查手段.
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主要包括SWI和SWAN(T2 Star Weighted Angiography,SWAN)以及各种衍生序列.它对局部的磁化效应引起的T2*变化比较敏感,所以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对于显示静脉血管,血液代谢产物以及铁质沉积有较好的效果,在脑血管、脑肿瘤、脑外伤、帕金森等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生活中,人们常发现一些平素患有心、脑血管疾患的人(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栓)、癫痫、哮喘、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症等病症,均容易在夜眠中发作,甚至睡眠中猝死.
云南白药胶囊是具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功效的复方制剂(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904434).本文对应用云南白药胶囊口服治疗30例肺结核小量咯血病人并以口服安络血治疗33例作对比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1999年10月至2000年12月住院或门诊病人符合下列条件者:(1)肺结核伴小量咯血(24h咯血总量<100ml);(2)无严重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肺功能严重减损及精神病患者.共选入63例,随机分为两组.云南白药胶囊组(试验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19~70岁(平均49.13岁);安络血组(对照组)33例,男26例,女7例,年龄21~70岁(平均44.63岁).两组性别、年龄、肺部病变均有可比性.
目的:介入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实施介入治疗的2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介入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显著偏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介入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应用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颅内动脉瘤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可达5%.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脑血管危重急症,它的年发病率每10万人达6~8例,具有高达50%的病死率,而存活患者中的致残率也高达30%[1].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导致SAH具有如此之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的主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的原发性出血和血管痉挛等[1],而SAH的最主要治疗手段有血管内填塞和动脉瘤夹闭手术.因此,通过对SAH患者的患病资料进行多样性统计来探讨影响SAH预后的因素,进而改善SAH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的:观察思考神经介入疗法用于脑血管疾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脑血管疾病患者10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50例,B组50例,A组患者使用药物保守救治,B组患者使用神经介入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护理总满意度.结果: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6.00%,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00%,即两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92.00%,B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100.00%,即两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血管疾病患者救治中,神经介入疗法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改善医患关系,值得推广.
目的:研究脑血管病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采我院进行脑血管救治的2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随访患者癫痫发作时间、类型、病变部位等状况进行记录,并对影响脑血管病后癫痫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脑血管患者病后的概率超过10%会发生癫痫,而脑出血患者发生癫痫概率最高.病变、脑出血、颅内高血压等因素都是导致患者在脑血管病后癫痫发作的原因.结论:脑血管病后患者有很大概率会发生癫痫的症状,因此,相关医护人员要密切注意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有效控制该病症的发生.
目的 探讨脑血管疾病引发昏迷,通过针刺取得的临床疗效.方法 抽取重庆市彭水县中医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0患者,根据格斯拉评分≤8分,昏迷超过3 d的标准,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通过针刺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通过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2.0%,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中脑出血患者10例,无效率为30.0%,脑梗死患者40例,无效率为2.5%,脑出血患者疗效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的格斯拉评分对比,试验组患者评分更优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疗法治疗脑血管疾病昏迷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目的 分析探讨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和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把60例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这60例患者均为该院收治,收治时间在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使用信封抽取法对这60例患者进行分组,分成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脑安胶囊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中医辨证治疗,并在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的脑血管功能评分、胆固醇、甘油三酯、血黏度及脑血流量变化.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脑血管功能评分为(15.47±5.29)分,低于对照组的(21.76±5.81)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胆固醇(3.65±0.62)mmol/L、甘油三酯(1.17±0.43)mmol/L、血黏度(7.77±0.54)mmol/L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量(89.54±10.27)cm/s、基底动脉血流量(58.76±10.44)cm/s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医辩证治疗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脑血管功能,降低各项甘油三酯指标和增加大脑相关动脉的血流量,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hy,MRA)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以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1月—2017年3月该院6831例颅脑检查患者的MRA图像,所有病例均用3.0T磁共振行MRA检查.原始图像在工作站上进行三维最大信号投影及容积再现重建,多角度旋转观察,全面分析异常血管情况.结果 共发现75例颅内动脉开窗畸形,检出率为1.09%(75/6831);74例单发开窗畸形,1例双发开窗畸形;凸透镜型18例,裂隙型54例,重复型3例;基底动脉46例,椎动脉9例,大脑前动脉11例,大脑中动脉1例,大脑后动脉2例,椎基底动脉结合部6例;男41例,女34例,性别间无明显性差异.结论 MRA可以准确显示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的位置、形态,明确诊断颅内动脉开窗畸形.
目的 对脑血管患者康复中应用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的价值分析展开探究分析.方法 将该院内科2016年1月—2017年6月间所收治脑血管患者136例,按就诊日期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通过经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干预组发生并发症7例(10.29%),对照组发生22例(3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61,P<0.05);干预组患者在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等方面评分分别为(60.23±5.12)分、(62.15±4.59)分、(60.29±2.47)分、(61.66±5.3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1.19±4.23)分、(52.38±4.51)分、(49.57±2.23)分、(51.64±4.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25,12.520,26.564,11.843;P<0.05);干预组护现满意度97.06%同样优于对照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007,P<0.05).结论 健康护理干预应用于脑血管患者的康复中可有效的降低并发生发生率,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还促进了护患的和谐关系.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脑血管疾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CTA减影检查,观察组采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双源CT双能量成像检查的扫描时间更短、图像减影时间更短、辐射剂量更低(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的检查中具有较大价值,可有效缩短扫描时间与图像减影时间,且辐射剂量较少。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选择不同示踪点对脑血管成像的影响.方法 头颅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示踪点的图像质量.结果 用SmartPrep跟踪技术能够在脑血管内对比剂充盈达高峰期时进行采集原始图像.结论 示踪技术能更好地显示靶血管,感兴趣区面积为55~60之间显示效果较好,ROI在轴位层面的中前侧可以更好地显示脑动脉血管各级分支.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老年人癫痫的最常见病因之一.2006年5月~2011年10月收治脑梗死后癫痫患者46例,进行临床分析,探讨脑梗死后癫痫的发作类型、原因及治疗原则.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43 ~78岁,平均62.4岁.均符合全国脑血管临床诊治指南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于发病3天内行CT或MRI检查证实.
目的:本次实验课题主要探讨脑血管疾病应用C T以及M R I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参研对象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医院诊治的8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行C T、M R I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与诊断价格.结果:脑出血、脑梗死患者采用C T和M R I检查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患者应用M R I诊断检出率高于CT诊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CT与MRI诊断各有优势,诊断中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诊断方式,以提高临床确诊率.
目的:探讨MRA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分析与近远期预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本研究对象,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磁共振颅脑MRA成像诊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MRI诊断.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疾病类型检出率和远近期预后情况以及观察组患者的GEI1.5T磁共振颅脑MRA成像表现.结果:观察组患者疾病类型总检出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0例患者中,MRA均清楚显示血管疾病和血管形态的异常改变;随访1个月~1年,观察组远期预后发生不良症状11例(18.33%),对照组远期预后发生不良症状17例(35.42%),两组患者预后效果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颅脑MRA成像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准确、有效、无创等优势,且成像清晰,脑血管疾病的检出率高,临床使用磁共振颅脑MRA成像可以为及时诊断并未患者提供最准确的治疗方案,促进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临床发病率高,病情发展快,对孕产妇危害大.妊高征的发生与妇女所处怀孕阶段存在着很大的联系,也是产科中导致并发症死亡的主要因素.高血压、蛋白尿、水肿、头痛是该病的主要症状,多数出现于妊娠晚期,这些常常造成子痫、心肾功能异常与脑血管损坏等,对于母婴安全有着很大的威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