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以往多考虑颈椎间盘后侧方突出粘连并固定于椎动脉上,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使椎间隙和横突间距缩小,导致椎动脉扭曲以及颈椎力学平衡失调等.但目前许多临床研究证据表明,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病理因素对椎动脉刺激比对椎动脉的压迫更能够引起椎动脉系统的血流障碍,机械性压迫可能不是造成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根本原因,而交感神经受到激惹才是引发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1-3].下面我们就椎动脉与颈交感神经的解剖关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原因加以论述.1 椎动脉的划分及走行
颈性眩晕症(cervical vertigo,CV)属于椎动脉颈椎病的范畴,由颈背部软组织病变或颈椎骨关节性病变而引起的眩晕,叫颈性眩晕症[1].其特点是发作性眩晕,并与颈部活动密切相关,多由颈椎退变,稳定性降低或颈交感神经激惹受刺激所引起,可伴有头痛、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声音嘶哑、视物不清、听力减退等症状.临床上对该症治疗比较棘手,通常采用传统的药物,牵引,按摩等疗法效果多不理想,治疗周期长、迁延不愈、容易复发等特点.为探讨有效的治疗手段,我科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超短波、关节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症3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并同时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目的:研究颈交感神经对偏头痛大鼠硬脑膜神经源性血管扩张的影响,初步探讨交感神经在偏头痛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行颈交感神经切断术与假手术.术后12天电刺激三叉神经节制造偏头痛模型,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和放射免疫法测定电刺激前与电刺激后的硬脑膜血流量和颈静脉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结果:电刺激三叉神经节后两组大鼠硬脑膜血流量及颈静脉血CGR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假手术组的硬脑膜血流量升高明显高于颈交感神经切断组(P<0.05),两组之间的CGRP水平升高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交感神经在偏头痛大鼠硬脑膜神经源性血管扩张中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是不依赖于CGRP水平的.
为探讨交感神经兴奋在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害中的作用,本实验采用家兔自由落体脑损伤模型,通过伤前对动物颈交感神经进行不同干预,观察伤后脑循环和血脑屏障变化.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指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1].1949年Bartschi Rocharx根据眩晕与交感神经的关系提出"颈性眩晕".1955年Ryan和Cope将颈部紊乱伴发眩晕或头晕称之为"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2],因其症状与颈交感神经关系密切又被称为Barre-Lieou综合征.本文所指颈性眩晕指由颈椎病引起的、以眩晕及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综合征.国内外关于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学说数量较多,大致可分为椎动脉供血不足学说、交感神经学说、颈髓损伤学说、本体感觉学说四类,现将目前较有争议的椎动脉供血不足学说结合病因分述如下.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综合征,属中医痹证范畴.一般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为椎动脉受机械性压迫,致使椎-基底动脉管腔变窄,或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所致,临床表现以头晕、头痛为主,常伴有发作性眩晕、呕吐、复视.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低.笔者自1996年12月以来,采用齐刺后顶穴治疗该病40例,并利用TCD所提供的治疗前后数据比较显示,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我院采用卧位试验与转颈试验对73例颈椎病合并有心绞痛表现的患者进行卧位前与卧位后心电图对比,转颈前后的心电图对比.鉴别颈心综合征与冠心病心纹痛. 1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为2006年5月至2009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颈椎病合并有心前区疼痛患者73例,均符合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中年以上年龄,有慢性发作性颈椎伴有肩臂麻痛或有头晕、头昏、碎倒症等;(2)有颈丛臂丛神经根,椎动脉、脊前动脉,颈脊髓,颈交感神经受激压表现;(3)X线检查可有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或后突、椎间隙狭窄、椎体缘或钩突骨赘形成、项韧带钙化等表现,又有类似心绞痛的胸部症状,且心电图有或没有缺血改变.
星状神经节由下颈交感神经及第一胸交感神经融合而成.支配眼血管收缩的纤维和瞳孔开大肌的纤维即来源于此.我院疼痛门诊观察了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后眼内压下降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神经阻滞疗法在疼痛临床中起着重要作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可以治疗多种科疾病.解剖与操作[1]星状神经节由下颈交感神经及第一胸交感神经节融合而成.位于第七颈椎突与第一肋骨颈部之间,常在第七颈椎的前外侧面.靠近它的结构有颈动脉鞘、椎动脉、椎体锁骨下动脉、喉返神经、脊神经及胸膜顶,操作常用气管旁入路,病人平卧,肩下垫小枕,取颈部极度后仰位,在环状软骨平面,用左手两指将胸锁乳突肌连同颈动脉拔向外侧,在环状软骨外侧垂直刺入4cm 23G穿刺针,推进2.5至4厘米直至骨质,稍退针回抽无血无液无气后注入局麻药10ml,可阻断支配头部、上肢和胸腔的交感神经及内脏传入神经功能.同侧出现血循环增加及霍纳氏征.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主要由于骨质退行性变化,引起颈椎肥大性增大,或颈椎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刺激椎动脉周围的颈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的反射性收缩,使管腔变小,供血减少,在体位改变时,尤为显著.
哺乳类动物的松果体(pineal gland)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直接受颈交感神经的支配,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机体的退化器官,直到1958年Lerner等从牛的松果体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褪黑素(Metatonin,MT),才重新激起人们对松果体研究的兴趣.
目的探讨电刺激家兔中缝背核(DRN)对家兔脑皮质微血流的影响及其机理. 方法应用氢清除法测定局部脑组织血流(rCBF)及观测软脑膜微循环.结果电刺激DRN后脑皮质rCBF减少44.2%(P<0.01),软脑膜微动脉管径缩小,血流速度减慢, 血流量减少,作用持续15min.切断颈交感神经或破坏蓝斑核(LC)后再刺激DRN,rCBF分别减少15.8%和16.6%(P<0.05).rCBF降低幅度均小于正常动物.电刺激DRN对半球脑血流动力学无显著影响.结论电刺激中缝背核可致家兔脑皮质微动脉收缩,局部组织血流减少.切断颈交感神经、破坏蓝斑核rCBF降低,但幅度小于正常动物.
颈性眩晕指由颈部病变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是学术争论的重点。1992年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后将其定义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其理论基础是椎动脉受钩椎关节等增生骨赘的机械性压迫导致其管径狭窄或梗阻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然而,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该观点已受到明显质疑[1],而围绕颈交感神经因素的交感神经受刺激学说对临床现象的解释显得更为合理,因而受到广泛认同。该观点认为颈交感神经受颈椎疾患的刺激而兴奋,反射性引起椎动脉等血管的痉挛收缩而最终产生临床症状。
目的:探讨电刺激兔中缝背核(DRN)对家兔脑皮质微血流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应用氢清除法测定局部脑组织血流(rCBF)及观测软脑膜血管微循环。结果:电刺激DRN后脑皮质rCBF减少44.2%(P<0.01),软脑膜微动脉管径缩小,血流速度减慢,而尼莫地平可取消其作用。切断颈交感神经后再刺激DRN,rCBF减少15.8%(P<0.05)。结论:电刺激DRN可导致脑皮质微动脉收缩,局部血流减少。尼莫地平可解除脑皮质微血管痉挛。切断颈交感神经有降低rCBF的作用。
临床资料患者:宋某,女,40岁.主诉:心慌、胸闷、抽搐4天.该患者因头晕、头痛、颈部活动不利到当地卫生院就诊,诊断为颈椎病(未分型),给予颈椎牵引治疗(牵引力不详)自觉舒适.
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维持人体内环境平衡、适应外部环境的重要调节系统.颈椎及其周围组织病变所致的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或障碍是颈椎病的研究热点,笔者对近年来关于颈交感神经的研究进行整理,现综述如下.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指颈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颈椎间盘退化等引起脊柱平衡失调,小关节紊乱,压迫和刺激了颈脊髓、颈神经根、颈交感神经、颈椎动脉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其中.颈型颈椎病以枕、颈、肩部酸、胀、疼痛,头颈部活动因疼痛而受限为特征;神经根型颈椎病以颈部酸痛,向肩臂、前臂、手指放射或疼痛、麻木为特征,二者症状常同时出现.
我科1987~1998年共收治头颈部颅外神经鞘膜瘤30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1~69岁,病程最长14年,病程>1年的20例,平均3.5年.肿瘤来源:臂丛神经9例,迷走神经5例,颈脊神经2例,颈交感神经2例,舌下神经2例,副神经1例,来源不明9例.
目的:通过对颈部交感神经的解剖和显微观察,了解临床相关症状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尸体标本,对其做颈部交感神经的解剖观察,了解其与周围相邻组织结构的关系,特别是与椎动脉之间的联系.结果:颈交感神经节与椎动脉壁存在着相对应的交通支,并形成神经丛支配椎动脉.结论:颈交感神经干存在较为明显的受刺激解剖学基础.椎动脉表面存在许多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可以用手术切除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或者剥离椎动脉表面的纤维来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这有待临床手术随访.
我们1999年8月始采用自控治疗椅悬吊牵引、推拿、中药治疗颈椎病52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0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52例,治疗组男38例、女14例,年龄17~68岁,病程16d~2a.对照组男35例、女17例,年龄20~63岁,病程18d~1.5a.临床表现为颈、肩、背部酸痛,上肢单侧或双侧串麻、头痛、颈性眩晕,颈部活动受限,有颈丛、臂丛神经或椎动脉刺激和压迫表现,或有颈交感神经受激惹的现象,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颈椎间孔挤压试验(+).X线示颈椎生理曲度线增大、变直、反屈,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或钩椎关节增生,项韧带钙化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arterial,CSA)是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颈椎小关节紊乱、颈部软组织损伤及炎症等因素刺激和压迫椎动脉或颈交感神经,导致椎基底动脉有效血容量减少,引起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以头晕、恶心、呕吐及颈部不适为主症的病症。针灸治疗椎动脉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现将针灸治疗CSA研究进展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