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果体】相关文献(213)
  • 神奇的光照疗法

    《青春期健康》 2013年20期

    调节生命节律有些科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兴奋与抑制、睡眠与清醒、体温的恒定、血压高低、月经周期、激素的分泌等生命节律,是根据自然界的光线明暗,由位于大脑几何中心的松果体接受了光信息后进行调节的.有研究表明,松果体的功能受光的控制,强光可抑制降黑素的分泌;而在夜晚,松果体才分泌降黑素.这种激素释放到血液中去,再到各个组织器官而发生着作用,使机体保持着正常的生命节律.

    生命节律 松果体 分泌 兴奋与抑制 组织器官 月经周期 几何中心 激素释放 黑素 调节 大脑 自然界 科学家 光信息 血液 血压 体温 睡眠 强光 控制
  • 季节因素对大鼠睾丸黄体生成素受体影响的实验研究

    《生殖医学杂志》 CSTPCD CA 2003年1期

    目的探索季节变化对大鼠睾丸细胞膜黄体生成素(LH)受体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方法采用大鼠松果体摘除模型,运用放射配体结合分析(RBA)方法测定冬夏季节大鼠睾丸细胞膜LH受体变化. 结果正常组睾丸细胞膜LH受体最大结合量和结合力在冬夏季节存在明显差异(P<0.01),表现出冬高夏低的变化;松果体摘除模型组睾丸细胞膜LH受体最大结合量和结合力在冬夏季节无明显差异;正常组和模型组之间睾丸细胞膜LH受体数目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季节因素对LH受体蛋白的表达有调节作用;松果体可能是LH受体季节变化的上位调节点.

    生殖 季节 松果体 受体 黄体生成素
  • 褪黑激素的保健功能(综述)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TPCD 北大核心 2000年1期

    褪黑激素(Melatonin)主要是由哺乳动物和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吲哚类激素.人的松果体是附着于第三脑室后壁的、豆粒状大小的组织.也有报导[1~3]哺乳动物的视网膜和副泪腺也能产生少量的褪黑激素;某些变温动物的眼睛、脑部和皮肤(如青蛙)以及某些藻类也能合成褪黑激素.褪黑激素的分子式为C13N2H16O2,分子量232.27,熔点116℃~118℃,化学名称为N-乙酰基-5-甲氧基色胺(N-acetyl-5-methoxytryptamine).

    褪黑激素 哺乳动物 松果体 动物和人类 化学名称 第三脑室 乙酰基 视网膜 类激素 甲氧基 副泪腺 分子式 分子量 组织 藻类 吲哚 眼睛 色胺 熔点 青蛙
  • 点亮ICU患者的生命之灯-LED色温可调平板灯

    灯具能激发人类免疫功能,创造生命奇迹?听起来好像有点"危言耸听".但新推出的LED生物节律系统,可通过光线色温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刺激人类松果体的最高活性,激发人类自身免疫功能,创造生命奇迹,因此被应用于ICU中.

    患者 生命 色温 免疫功能 周期性变化 生物节律 松果体 类自身 高活性 应用 系统 光线 灯具
  • 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松果体影响的研究

    《北京中医药》 CSTPCD 2014年10期

    目的 观察电针针刺“百会”“印堂”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松果体的影响,探讨电针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抑郁症模型选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和孤养方法复制,通过开野实验观测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松果体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水平穿越格数、直立运动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治疗组的水平穿越格数、直立运动次数显著增多(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松果体细胞数目减少,排列疏松,线粒体减少,呈不同程度肿胀,髓鞘板层分离、变性,出现凋亡样变化.电针治疗组松果体数目增多,排列紧凑,核仁明显,髓鞘尚规整、致密,线粒体肿胀减轻.结论 电针可以增加慢性应激模型大鼠松果体细胞数目,减少髓鞘脱失,保存线粒体功能,可能是电针抗抑郁作用的机制之一.

    电针 慢性应激 抑郁 松果体 大鼠
  • 褪黑素与睡眠的关系探讨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CSTPCD 2014年6期

    褪黑素(melatonin,MT)是由松果体分泌的一种胺类激素,是人体内调控睡眠-觉醒的重要物质之一。人步入中老年后,松果体衰退,褪黑素分泌不足,外源性补充褪黑素可明显改善老年人的睡眠状况[1]。本文进一步探讨褪黑素与睡眠及失眠辨证治疗的关系。

    褪黑素 松果体 睡眠状况 分泌 辨证治疗 中老年 外源性 人体内 类激素 老年人 物质 失眠 觉醒 调控
  • 基于"肾应冬"理论探讨季节变化对金黄地鼠免疫系统的影响

    《世界中医药》 CSTPCD 2018年4期

    目的:观察松果体摘除术金黄地鼠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IL-2、IL-6及IgE、IgG在四季中的水平并与正常金黄地鼠进行比较,探讨松果体对免疫系统的季节性调控机制,揭示"肾应冬"的内涵.方法:选取2个月龄金黄地鼠,分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个节气组,每个节气组内又分实验组(行松果体摘除术)、对照组.动物饲养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个时间点当日,于晚9:00后腹主动脉取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相关免疫指标.结果:IL-2、IL-6、IgE、IgG的水平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节律性;IL-1、IL-2、IL-6、IgG水平在冬季达到最低;实验组和对照组间比较,显示松果体能调控IL-2、IgE、IgG的分泌,IL-2在被摘除松果体后失去了季节变化的规律性.结论:血清白介素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基本存在春夏高、秋冬低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这与中医"冬季封藏"的理论不谋而合,且松果体在此过程中对免疫系统发挥部分调节作用.

    肾应冬 二分二至 季节变化 金黄地鼠 免疫系统 白介素 免疫球蛋白 松果体
  • 艾灸对亚急性衰老大鼠松果体细胞数及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

    《针刺研究》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2011年4期

    目的:探讨艾灸延缓衰老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每组10只.皮下注射25%D-半乳糖溶液(125 mg/kg)造成大鼠衰老模型.艾灸组选取双侧"脾俞""肾俞"进行艾灸治疗,每日治疗1次,每次每穴灸5 min,连续治疗6周.采用组织化学染色及多克隆杭体免疫组化技术,结合细胞医学图像分析及病理图文图像分析方法,测定各组大鼠松果体细胞数及HSP 70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松果体细胞数显著减少(P<0.001),HSP 70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大鼠松果体细胞数显著增多(P<0.01),HSP 70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艾灸可能通过上调脑区松果体中HSP 70表达、减缓机体衰老过程中松果体细胞减少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松果体的正常形态及功能,延缓松果体衰退,从而起到抗衰老的作用.这可能是艾灸延缓机体衰老机制之一.

    艾灸 衰老 松果体 松果体细胞数 热休克蛋白70
  • 中医"肾应冬"调控机制与下丘脑G蛋白关系的研究

    《中国医药学报》 CSTPCD CA CBST 2002年11期

    "肾应冬"是五脏应时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雄性SD大鼠生理及摘除松果体条件下下丘脑G蛋白各亚型冬夏两至含量变化的研究,探讨了"肾应冬"调控机制与细胞信号转导之间的相关性.实验结果显示:在生理条件下冬夏季节的变化对下丘脑Gs、Gi的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而Gq和Go的含量冬夏则存在显著的差异,均表现为夏高冬低.摘除松果体后冬夏季节G蛋白的各种亚型空白组和模型组、模型组与模型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从而说明松果腺参与调节冬夏季节的变化对机体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而"肾应冬"调控机制与细胞信号转导系统之间存在着某些相关性.

    肾应冬 松果体 下丘脑 G蛋白
  • “肾应冬”调控机制的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

    目的:"肾应冬"是中医基础"五脏应时"理论的一个部分.方法:采用大鼠松果体摘除模型,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探讨了在冬至、夏至SD雄性大鼠睾丸c-fos和c-jun的mRNA的变化规律.结果:睾丸c-fos和c-jun的mRNA具有冬至表达强、表达量多,夏至表达弱、表达量少的特点和趋势.摘除松果体在冬至使睾丸c-fos和c-jun的mRNA明显减弱,而在夏至则使睾丸c-fos和c-jun的mRNA明显增强.结论:1."肾应冬"在生殖方面的调控机制可能是,通过对肾所藏的生殖之精的两种调控成分即促进生殖之精的物质和抑制生殖之精的物质而起作用.肾封藏的抑制生殖之精的物质和功能在冬季加强,而所储藏的促进生殖之精的物质和功能在冬至减弱,故在冬至,肾外泻生殖之精的功能减弱,生殖机能处于低潮.2."肾应冬"的调控机制是肾中精气随季节的变化以松果体为中介,通过影响睾丸的c-fos和c-jun的mRNA表达来调节季节性生殖活动.3.中医"肾应冬"具有客观物质基础,中医"以时测脏"具有正确性和科学性.

    大鼠 肾应冬 松果体 睾丸c-fos C-Jun mRNA
  • 当归芍药散抗衰老作用的松果体机制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8年5期

    目的 探讨当归芍药散是否通过改善松果体的功能而发挥抗衰老作用.方法 老年SD大鼠40只,分别分为假手术组、去松果体组、假手术给药组、去松果体给药组,以去松果体术造成衰老模型,灌胃当归芍药散水煎剂3周,然后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其学习记忆能力,用放射免疫法测血清褪黑激素(MLT)浓度.结果 去松果体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假手术给药组穿环次数、T象限游泳距离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与夜间MLT浓度比较,假手术给药组和去松果体给药组白天MLT浓度显著增高(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假手术给药组白天MLT浓度显著增高(P<0.05);与去松果体组比较,去松果体给药组白天MLT浓度显著增高,夜晚MLT浓度显著降低(P<0,05);与去松果体给药组比较,假手术给药组白天MLT浓度增高(P<0.05).结论 当归芍药散可以促进MLT的分泌,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去除松果体后该方药的作用减弱,当归芍药散促进松果体功能是其抗衰老作用的机制之一.

    当归芍药散 松果体 褪黑激素 衰老
  • 成年牦牛松果体的光镜和电镜观察

    《解剖学报》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7年4期

    目的 探讨成年牦牛松果体形态结构特征,为哺乳动物松果体形态结构研究积累资料.方法 光镜HE染色、浸银染色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结果 光镜下,牦牛松果体由松果体细胞、少量的神经胶质细胞、毛细血管和神经等组成.电镜下,松果体细胞电子致密度低,细胞质内含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微管、微丝和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数量极少,典型异质细胞器突触带呈球形,多位于质膜附近.神经胶质细胞的细胞质内含丰富的线粒体,其胞体突起呈球形膨大伸入到松果体细胞之间.松果体细胞以及神经胶质细胞间均存在突触和连接复合体.牦牛松果体内毛细血管为连续型,其远腹侧血管周围可见色素细胞.结论 成年牦牛松果体细胞内存在神经上皮样和腺上皮样2种细胞连接方式.毛细血管为连续型.松果体细胞内细胞器发达,但很少观察到高尔基复合体.

    松果体 组织结构 超微结构 透射电子显微镜 牦牛
  • 猴松果体分泌物释放入脑脊液主要途径的结构基础电镜研究

    《解剖学报》 北大核心 CSTPCD CA CBST 2000年1期

    目的探讨松果体分泌物直接释放入脑脊液途径的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及NaOH消蚀法电镜样品制备技术,对成年日本猴松果体及其被囊进行了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松果体囊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和上皮下结缔组织构成.在面对蛛网膜下隙的囊上皮细胞和细胞间存在许多上皮孔;上皮下结缔组织伸入松果体形成小叶间隔,将松果体分隔为许多实质小叶.松果体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为胶原纤维;实质小叶由大量松果体细胞和少数胶质细胞组成.实质细胞间存在与血管周隙相通的细胞间小管.结论细胞间小管-血管周隙-囊上皮孔,构成了松果体分泌物释放入脑脊液主渠道的结构基础.由此组织信息通道,松果体分泌物更易直接被释放入脑脊液而非血液.

    松果体 细胞间小管 血管周隙 上皮孔 电镜 日本猴
  • 松果体摘除及褪黑素对大鼠胸腺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7表达的影响

    《解剖学报》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8年6期

    目的 探讨松果体摘除及褪黑素对大鼠胸腺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7(IL-7)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1.培养大鼠胸腺上皮细胞,应用广谱角蛋白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显色鉴定;MTT法观察褪黑素(1×10-3~10-9mol/L)干预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细胞分空白对照组、褪黑素10-8mol/L处理组和褪黑素10-6mol/L处理组,RT-PCR法观察细胞IL-7 mRNA的表达;2.选用清洁级雄性SD大鼠11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松果体摘除组、松果体摘除+褪黑素7.5ms/(kg·d)腹腔注射组和松果体摘除+褪黑素15mg/(kg·d)腹腔注射组.术后4周和8周取材,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方法 观察胸腺上皮细胞IL-7表达的变化. 结果 褪黑素干预对大鼠胸腺上皮细胞的生长无显著影响,但能使IL-7 mRNA的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升高;松果体摘除对大鼠胸腺上皮细胞表达IL-7无显著影响,补充褪黑素15mg/(kg·d)4周后IL-7表达显著增高,8周后均下降至正常水平. 结论 松果体及褪黑素可能通过影响大鼠胸腺上皮细胞IL-7的表达,从而调节胸腺细胞的分化发育.

    松果体 褪黑素 胸腺上皮细胞 白细胞介素7 免疫组织化学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大鼠
  • 大鼠松果体囊上皮表面的扫描电镜观察

    《解剖学报》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7年1期

    目的 探讨松果体激素释放到蛛网膜下隙脑脊液途径的结构基础.方法 对1.5月龄和12月龄大鼠松果体浅部,进行松果体囊表面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在大鼠松果体囊表面发现存在筛状囊上皮孔和喇叭口状囊上皮孔.筛状囊上皮孔主要存在于1.5月龄大鼠的松果体囊上皮,是由许多密集排列的囊上皮细胞周边部细胞膜凹陷形成的圆形孔洞,筛孔直径200~500 nm;喇叭口状囊上皮孔见于1.5月龄和12月龄大鼠的松果体囊表面,由相邻上皮细胞向松果体内部凹陷,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开口,孔径1~4 μm.在两组动物的松果体囊表面,可见到直径800~1 000 nm的球形分泌颗粒样结构.结论 松果体分泌颗粒的释放形式,可能存在连同颗粒被膜的整体释放;松果体激素或分泌颗粒,可能会通过松果体囊上皮孔,直接进入蛛网膜下隙的脑脊液.

    松果体囊 上皮孔 分泌颗粒 松果体 扫描电镜 大鼠
  • 大鼠松果体的神经支配--免疫组织化学及光镜体视学研究

    《解剖学报》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5年3期

    目的探讨大鼠松果体的神经支配及双侧颈上交感神经节摘除后对松果体细胞分泌活动的影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光学体视框及图像分析方法.结果松果体内神经末梢、松果体细胞及其突起终末呈突触体素(P38)免疫组织化学阳性反应.摘除了双侧颈上交感神经节后,大鼠松果体所含神经末梢的平均数密度减少了43%(P<0.01),平均每个大鼠松果体内所含神经末梢总数减少了37%(P<0.05),松果体细胞及其突起终末内突触体素免疫阳性产物的平均A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支配松果体的神经纤维有很大部分来自双侧颈上交感神经节,这些神经纤维对松果体细胞的分泌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松果体 颈上交感神经节 神经支配 突触体素(P38) 免疫组织化学 光学体视框及图像分析 大鼠
  • 微囊化大鼠松果体细胞的体外培养研究

    《解剖学报》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3年4期

    目的研究微囊化大鼠松果体细胞在体外的生物活性与功能状态. 方法采用胶原酶、胰酶双消化法获取大鼠松果体细胞并进行APA微囊包裹处理,体外培养细胞包囊,相差显微镜观察包囊及细胞形态,台盼蓝染色、5-HT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包裹细胞活性及分布,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检测囊内松果体细胞的褪黑素(MT)分泌状态及微囊的渗透能力.结果微囊化松果体细胞存活良好,大多数细胞为5-HT免疫反应阳性,HPLC检测证实微囊化松果体细胞MT分泌功能正常,对肾上腺素能激动剂作用敏感.结论 APA细胞微囊具备良好的渗透能力,松果体细胞经微囊包裹处理后其活性和功能未受影响.

    松果体 APA微囊 5-羟色胺 高效液相色谱 褪黑素 细胞培养 大鼠
  • 松果体及其褪黑素对大鼠胸腺细胞死亡信号通路的影响

    《解剖学报》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6年3期

    目的探讨松果体及其褪黑素对胸腺细胞死亡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用清洁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松果体摘除组、松果体摘除+褪黑素腹腔注射7.5 mg/(kg·d)组和松果体摘除+褪黑素腹腔注射15 mg/(kg·d)组.术后4、8周取材.运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染胸腺Fas/FasL、caspase-8、caspase-12阳性细胞,计算机图像分析测量阳性细胞面积及其染色强度.以RT-PCR法检测褪黑素干预原代培养胸腺细胞TNF-β的表达.结果松果体摘除后胸腺细胞Fas染色显示阳性细胞面积显著增大,术后4周皮质阳性细胞面积增加,有统计学意义,术后8周其差异继续扩大.FasL染色结果与Fas类似.松果体摘除后胸腺细胞caspase-8阳性细胞面积术后8周无论皮质还是髓质均显著增加,对caspase-12影响不明显.补充褪黑素后,松果体摘除造成的各种参数的影响逐渐减弱.褪黑素处理后大鼠培养胸腺细胞TNF-β的表达明显减弱.结论松果体能通过影响胸腺细胞死亡信号通路从而调控大鼠胸腺细胞的凋亡,补充褪黑素能缓解相关影响.

    松果体 褪黑素 Fas/FasL Caspase 凋亡 胸腺 RT-PCR 大鼠
  • 水通道蛋白-4在大鼠大脑中的定位研究

    《解剖学报》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4年2期

    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4(AQP4)在大脑实质和室管膜、脉络丛、最后区、神经垂体、腺垂体和松果体中的分布,为研究脑组织中水分子运输和平衡以及内分泌腺体的分泌和调节机制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漂洗法(LAB-SA、BCIP/NBT法). 结果 AQP4主要分布于软脑膜、脑室和导水管系统的室管膜、脉络丛等与脑脊液(CSF)直接接触的组织中及脑实质的血管周围;在脑实质内可见阳性细胞体;在海马的锥体细胞层、齿状回的颗粒细胞层和多形细胞层细胞呈阳性;在脑室周围器官如神经垂体、最后区(AP)及松果体和腺垂体(包括中间部)各种腺细胞膜表面均可见AQP4的阳性标记. 结论 AQP4不仅与水分子的转运及平衡调节有关、同时与电解质代谢和内分泌活动有关,还可能与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活动有关.

    水通道蛋白-4 松果体 垂体 最后区 免疫组织化学漂染法 大鼠
  • 松果体及其褪黑素影响胸腺T细胞发育周期

    《解剖学报》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5年1期

    目的探讨松果体对胸腺分化发育时细胞周期的影响. 方法选用清洁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松果体摘除、松果体摘除+褪黑素腹腔注射7.5mg/kg组和松果体摘除+褪黑素腹腔注射15mg/kg组.术后4、8周取材.用ABC法染胸腺cyclinA、cyclinE阳性细胞,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测量各阳性细胞面积及其染色强度.以碘化丙啶(PI)一步插入性DNA定量荧光染色法,流式细胞术测定胸腺T淋巴细胞不同细胞周期的分布状况.以RT-PCR法检测褪黑素对胸腺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1β表达的影响. 结果松果体摘除对胸腺cyclinE表达的影响甚于对cyclinA的影响,促进cyclinE的合成,松果体摘除后胸腺细胞周期的变化表现为G1期减少,S期和G2+M期百分比增多.补充褪黑素后上述改变有所恢复,但与剂量不成线性关系,且对皮髓质影响有所不同.褪黑素能促进胸腺细胞表达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1β. 结论松果体摘除能显著影响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补充褪黑素能缓解相关影响.

    松果体 胸腺细胞 细胞周期 流式细胞术 RT-PCR 大鼠
  • 松果体褪黑素对大鼠胸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发育及其相关基因Foxp3 的影响

    《解剖学报》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10年1期

    目的 研究松果体摘除及补充褪黑素对大鼠胸腺CD4~+CD25~+ 调节性T 细胞(Treg 细胞)产生、输出及其相关基因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子(Foxp3)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用雄性清洁级SD 大鼠120只,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松果体摘除组、松果体摘除+褪黑素低剂量组[腹腔注射7.5mg/(kg.d)]和松果体摘除+褪黑素高剂量组[腹腔注射15mg/(kg.d)],术后4、8周取材.应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RT-PCR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并分析松果体摘除及补充外源性褪黑素后胸腺及外周血CD4、CD25双阳性细胞数量及胸腺Foxp3表达的变化.结果 松果体摘除术后无论4周或者8周胸腺CD4~+CD25~+Treg 细胞数量均无明显变化,补充褪黑素后双阳性细胞数量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明显增加;松果体摘除术后4周外周血CD4~+CD25~+Treg 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但补充褪黑素后恢复正常,而术后8周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半定量RT-PCR 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松果体摘除后4周大鼠胸腺Foxp3 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补充高低两种剂量褪黑素后均有所下降并达到正常水平,而松果体摘除后8周各组之间Foxp3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 松果体摘除对胸腺CD4~+CD25~+Treg 细胞的产生无明显影响,但导致大鼠胸腺Foxp3 的转录和翻译明显增加,胸腺CD4~+CD25~+ Treg 细胞的输出增加,而补充外源性褪黑素后能逆转上述异常,长时间作用则其影响逐渐消失.

    松果体 褪黑素 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子 CD4~+CD25~+Treg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 松果体昼夜节律生物钟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生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4年3期

    在各种非哺乳类脊椎动物中,松果体起着中枢昼夜节律振荡器的作用.近来,在鸟类松果体中相继发现了几种钟基因,如Per、Cry、Clock和Bmal等,其表达的时间变化规律与哺乳类视交叉上核(SCN)的非常相似.钟的振荡由其自身调控反馈环路的转录和翻译组成,鸟类松果体和哺乳类SCN似乎具有共同的钟振荡基本分子构架;若干钟基因产物作为正向或负向调节子影响钟的振荡;昼夜性的控时机制同时也需要翻译后事件的参与.这些过程对钟振荡器的稳定性和/或钟导引的光输入通路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松果体 生物钟 昼夜节律
  • 枕上小脑幕入路治疗松果体肿瘤的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枕上小脑幕入路切除治疗松果体区域肿瘤的手术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 对2000年6月至2010年6月入院治疗的88例松果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治疗效果以及术后随访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88例患者中,全切除84例,次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死亡2例,轻度偏瘫2例,有14例出现早期或迟发性脑积水,有4例出现视野缺失.结论 枕上小脑幕入路手术视野开阔,暴露范围广阔,特别适合于松果体区域肿瘤的切除,手术后应重点控制脑积水发生,以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松果体 肿瘤 小脑幕入路 手术治疗
  • 褪黑素与脑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CA CBST 2005年4期

    褪黑素(melatonin,MLT)化学名:N-乙酰-5-甲氧基色胺,它是一种存在于从藻类到人类的多种生物中的吲哚类激素.在哺乳动物和人类,它主要是由松果体合成分泌,其在体内的水平不是恒定不变的,呈昼低夜高的规律性变化.全身许多器官均存在MLT受体,MLT与受体结合后具有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多种作用.近来研究表明,MLT具有高度的脂溶性,可自由通过细胞膜和血脑屏障,在脑损伤中发挥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

    褪黑素 神经保护作用 内分泌系统 动物和人类 血脑屏障 受体结合 生殖系统 神经系统 免疫系统 合成分泌 脂溶性 细胞膜 松果体 脑损伤 类激素 甲氧基 化学名 规律性 多器官 自由
  • 手术治疗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2年12月至2008年12月松果体区肿瘤患者23例,其中生殖细胞瘤10例,脑膜瘤7例,胶质瘤3例,星形细胞瘤1例,室管膜瘤1例,胶质增生1例.22例患者共采用了经胼胝体后部人路、枕下小脑幕切开入路和幕下小脑上入路进行显微手术治疗,其中1例患者家属拒绝手术治疗.结果 肿瘤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6例,仅行肿瘤活检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4月~5年,其中16例恢复良好;3例肿瘤复发后放弃治疗;4例死亡.结论 松果体区肿瘤的病理类型以生殖细胞来源肿瘤常见,其最好的治疗方法是肿瘤全切除术,但手术成功的关键是采用正确的手术人路和术中保护血管.

    肿瘤 松果体 手术
  • 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扩散的MRI研究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CSTPCD CSCD AJ CBST SA 2006年10期

    目的 分析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扩散的途径和MRI表现.方法 24例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13例经临床和诊断性放疗证实为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的扩散.结果 16例沿脑脊液(CSF)种植;9例沿室管膜下扩散;13例向邻近脑组织浸润蔓延.侧脑室旁扩散为等T1长T2或稍长T2,多个结节或连接成片;小脑幕、大脑镰和软脑膜扩散多表现为"绳索"样增粗,也可为多个或单个结节;环池、第4脑室和小脑上蚓池多为强化结节.除3例透明隔和1例脊髓马尾瘤灶外,MRI均显著均匀强化.结论 扩散除具有恶性肿瘤扩散的共性--直接浸润蔓延和沿CSF种植外,还可沿室管膜下扩散,MRI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多发的和较小的转移灶.

    松果体 生殖细胞瘤 扩散 磁共振成像
  • 松果体海绵状血管瘤伴出血1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TPCD 北大核心 2015年5期

    患者女,48岁,以“头痛6小时”入院.查体:双眼上视受限,余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术前β-HCG<0.10 IU/L,AFP 1.01 ng/ml.CT:左侧松果体区一直径约12 mm高密度影,边界尚清,密度欠均匀(图1),CT值约74 HU,考虑占位合并出血;MRI:左侧松果体区见直径约12 mm的异常信号,T1WI低信号(图2A),T2WI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后轻度强化(图2B).术前诊断:左侧松果体区占位.采取Poppen入路手术,术中见肿瘤呈暗红色,约12 mm×12 mm,质韧,周围有完整包膜,切开见暗红色液体流出,并见部分机化组织,镜下行肿瘤全切术.病理诊断:左侧松果体海绵状血管瘤伴出血.术后第2天患者双眼上视受限缓解,12天痊愈出院,术后复查MRI示病灶无复发.

    松果体 海绵状血管瘤 出血 诊断显像
  • 卒中后睡眠障碍与褪黑激素关系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是当前严重威胁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1].卒中后睡眠障碍(post-stroke sleep disorders,PSSD)是卒中后常见的、但却往往被忽视的并发症.褪黑激素即N-乙酰-5-甲氧色胺(melatonin,MT)在人体是由位于视交叉上核的松果体合成和分泌的一种胺类激素,在睡眠稳态、昼夜节律调节等多种生理反应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研究证实急性卒中后MT水平发生明显的变化[2],且MT对卒中后睡眠节律紊乱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3].本文就PSS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其与MT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PSSD的诊治提供参考.

    卒中后 睡眠障碍 睡眠节律紊乱 视交叉上核 合成和分泌 昼夜节律 中老年人 治疗 褪黑激素 生理反应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致残率 松果体 死亡率 脑卒中 类激素 发病率 并发症
  • 五种食物助益睡眠

    《糖尿病天地》 2014年9期

    人体内有很多激素,这些激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我们每天的睡眠也是由激素来调节的,这种激素是由人类大脑松果体分泌的一种胺类激素,被称为褪黑素.

    食物 类激素 人体内 胰岛素 褪黑素 松果体 低血糖 睡眠 角色 分泌 调节 大脑
  • 褪黑激素分泌减少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高有关

    《糖尿病临床》 2013年8期

    介绍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是对光暴露的一种反应,在一个昼夜中,通常在夜晚睡眠后3至5小时达到分泌顶峰,而在白天几乎没有分泌.褪黑激素受体被发现遍布于身体的许多组织之中,其中包括胰岛细胞.来自动物和人类基因组关联研究的证据表明,这种激素在葡萄糖代谢中可能发挥作用.也有一些横断面研究提示,褪黑激素对糖尿病的发病有保护作用,但这些作用很小并难以解释.

    激素分泌 型糖尿病 褪黑激素受体 人类基因组 葡萄糖代谢 胰岛细胞 关联研究 断面研究 保护作用 松果体 多组织 证据 睡眠 身体 解释 发病 动物 顶峰
查看更多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