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懒腰当“牵引”不再久坐,在电脑前作业一小时左右,就起来活动活动,站立或慢走,把水瓶水杯、零食、纸巾等拿离身边,需要时必得站起来走走.伸懒腰是我最爱的运动,是徒手“牵引”小绝招.伸懒腰上肢、上体活动,助心脏充分运动,助更多氧气供给各组织器官,使更多含氧血液供给大脑,让人顿感神清气爽.伸懒腰,深呼吸,头部尽量后仰,两臂上举向后伸.颈部、腰部都得到活动,利于腰肌锻炼并逐步强健有力.“坐如钟、站如松”,保持脊柱正确态势,预防前倾成驼背.常伸懒腰,活动四肢,可有效驱除疲劳、恢复身体良性状态、健美身体.
秋风送爽,正是爬山的好时光.特别是对于整天工作在办公室的白领或生活在校园的青少年来说,这更是走出家门、校门,迈向大自然的理想选择.爬山登高有益身心健康爬山登高有助于提高人的心肺功能,促进呼吸肌的发达,加强胸廓运动而增加肺活量,于是使身体获得更多的新鲜氧气.登高爬山活动可使心跳加快,增加心脏排血量,心肌变得强壮有力,使血液循环改善,把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给各组织器官,增强了全身的整体素质和功能,从而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环境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血液黏度增高即高黏血症越来越多见.那么高黏血症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呢?让我们把血流假想成大马路上的车流,血液的黏度增高时就好像路上的汽车太多,于是汽车开不快了,同样道理,血液的流动速度也会减慢,全身各组织器官得到的氧气和营养就会减少,影响了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
梅毒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几乎可侵犯全身各种组织器官产生各种症状.早期主要侵犯皮肤和粘膜,晚期侵犯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也可通过胎盘传给下一代,危害极大.
一、糖尿病教育的意义糖尿病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常见病,轻者无任何不适感觉,重者可致残如眼底病变引起失明、下肢血管病变引起截肢等,更严重者可死亡,如糖尿病合并高渗性昏迷时死亡率高达50%~60%.其病变可波及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如眼、肾、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皮肢、牙齿、肌肉等;绝大多数糖尿病可以控制,但尚不能治愈.患糖尿病后,终身需要注意饮食合理和保持生活方式健康.
调节生命节律有些科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兴奋与抑制、睡眠与清醒、体温的恒定、血压高低、月经周期、激素的分泌等生命节律,是根据自然界的光线明暗,由位于大脑几何中心的松果体接受了光信息后进行调节的.有研究表明,松果体的功能受光的控制,强光可抑制降黑素的分泌;而在夜晚,松果体才分泌降黑素.这种激素释放到血液中去,再到各个组织器官而发生着作用,使机体保持着正常的生命节律.
直肠癌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肿瘤中仅次于肺癌和胃癌,位列第三位[1].早期直肠癌是指癌变组织浸润未超过黏膜下层的病变,未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和相邻组织器官浸润.近年来国内学者研究显示经肛门局部切除早期直肠癌可以使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95.5%[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5-2009年105例早期直肠癌患者采用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及传统经腹根治术2种不同方法,对比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直肠功能、并发症、3年生存率等相关指标的区别,探讨直肠癌患者早期切除术的外科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是指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排血量显著、急骤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急性左心衰竭较为常见。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商品名:新活素)具有扩张血管、利尿利钠、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障碍[1]。现将我科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过敏反应是目前临床上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一种.与成人相比小儿的各组织器官尚未成熟,生理功能尚不完善,因而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性,更易发生用药的不良反应,小儿药物过敏最常见的有4种:①解热镇痛药:如含有阿司匹林的口服退烧药.
盆腔内恶性肿瘤患者早期多无典型的临床体征和症状,当有症状和临床表现时大多属于晚期,由于盆腔内组织器官复杂,大多患者因病变侵犯周围器官或淋巴转移失去手术机会,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经供血动脉进行灌注化疗和栓塞已成了不能手术切除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现将我院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4例盆腔内恶性肿瘤报道如下.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主要表现为睡眠时打鼾、白天嗜睡等症状,患者睡眠时上气道塌陷阻塞,频繁发生呼吸暂停和低通气,进入肺的气体减少,继而从肺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氧气减少,血氧饱和度下降.因症状主要发生在睡眠过程中,不为多数患者所注意,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症状较重,时有睡眠时被憋醒,故到医院寻求治疗.我所2003-2006年对50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通过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NIDA)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世界卫生组织将缺铁性贫血( IDA)列为全球四大营养性疾病之一,在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病率高达34%~45%,发病率甚高.IDA对全身各组织器官或多或少都有影响,同时对小儿生长及智力发育也有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明显延长,老年问题已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及生理机能退行性变化,老年肺结核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因此,在临床中对老年肺结核病人的护理尤为显得重要.现将2000年至2003年我科所收治的老年肺结核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总结如下.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糖尿病的病因是指从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经血循环到达体内各组织器官的靶细胞与特异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物质代谢的效应.
首届祖国大陆、香港、台湾生殖医学研讨会于2000年9月15~17日在珠海市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台湾长庚纪念医院、香港大学妇产科学系、《生殖医学杂志》编委会联合主办。出席会议的代表来自祖国大陆、香港、台湾和美国的生殖医学基础及临床学者以及各地生殖医学研究和工作机构的代表和相关专业公司的代表共约400人。大会汇集了大陆、香港、台湾生殖医学界的主要权威,包括祖国大陆的庄广伦教授和葛秦生教授、香港的何柏松教授和杨树标博士及梁家康医生、台湾的宋永魁教授和李茂盛博士等,并邀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陈大元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窦忠英教授和来自美国纽约大学的张进和冯怀亮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的Tongya博士作了精彩的报告。 会议共收到论文175篇,其中大会及分组会议发言60篇,墙报陈列60篇。整个会议日程安排有序而紧凑,内容先进、丰富,使与会者在短短的3天内对两岸三地和世界生殖医学发展的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生殖医学所面临的挑战和不足进行了深刻探讨。会议的规模和成果以及会议所反映的我国生殖医学的水平均是空前的。 会议开幕式由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周灿权主持,广东省卫生厅黄智琼副厅长和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詹文华院长参加了会议的开幕式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活,葛秦生教授和庄广伦教授先后致辞。 开幕式后,首先由中山医科大学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庄广伦教授进行了“辅助生育新进展”的报告,内容总结了生殖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及其所面临的挑战与不足,其内容涵盖了超排卵方案面临的挑战、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是否取代常规体外受精(IVF)、胚胎植入前诊断(PGD)、囊胚培养、原核评分评估胚胎发育潜能的参考价值、卵子和卵巢组织冷冻的新突破、核移植技术在辅助生育领域中应用的可能性、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医学应用前景等生殖医学的新课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胚胎工程实验室窦忠英教授作了关于胚胎干细胞(ES细胞)应用与研究进展的专题报告。报告综述了ES细胞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于:ES细胞具有发育成各种组织细胞、组织器官(多能性)和动物个体的能力(全能性),在一定条件下经定向诱导分化作为种子细胞,发育为各种组织细胞或组织器官,用于临床克隆治疗及为组织器官移植提供材料,是目前组织工程的研究热点。ES细胞可无限克隆增殖,理论上,经核移植技术可克隆出成千上万的动物个体,对于加快良种家畜繁殖,保护濒危珍稀野生动物意义重大,ES细胞对制作转基因动物、研究基因调控和胚胎发育生物学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金属硫蛋白(MT)是一种低分子量的金属结合蛋白,可诱导MT的生物合成.进入体内的镉与MT结合,一方面与镉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有关,另一方面也可缓解镉的毒性效应.本次研究主要观察镉在肝脏和睾丸中的分布及其与MT的关系.
钍和铀是天然放射性核素,广泛分布于环境中.钍和铀进入人体后通过生物代谢过程,一部分可排出体外,另一部分则能直接沉积在组织器官中.头发通常是人体微量物质聚集份额较高的部分,由于头发样品方便易得,亦能反应出人体受外来污染的基本情况.重点对北京郊区居民头发与粮食中钍和铀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由于样品种类和样品例数较少,虽只是一个初步的探讨,但对钍和铀所致人体卫生学和危害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目前,关于人体和环境中钍和铀分布水平方面的研究国内外虽有报道[1~4],但北京郊区居民头发中钍和铀与主要膳食中钍和铀水平的比较研究本文尚属首次.
目的证实高浓度光气、双光气吸入中毒时,对肺外组织器官也有原发损害作用.方法采用LACA小白鼠,雄性,随机分组后进行3次实验.3批小鼠体重分别为(21.4±0.96)g,(n=10);(19.9±0.99)g(n=15);(18.5±0.64)g(n=10,均数±标准差).小鼠于双光气动力中毒柜内暴露不同时间.第1批实验,小鼠于平均浓度为262.8 μg/L的双光气中暴露20min及40min;第2批实验,小鼠于平均浓度为258.8μg/L双光气中暴露10、20、40min;第3批实验,小鼠于平均浓度为281.3 μg/L双光气中暴露20、40min.[3H]TdR标记物的放射强度为37 MBq/ml.用前以无菌生理盐水配成3 700 MBq/ml溶液,冷藏.用量:每克体重37 KBq,腹腔注射,按每只小鼠的实际体重(g)计算给药量.给[3H]TdR时间;第1、2批实验,小鼠撤出中毒柜后隔20min,腹腔注射[3H]TdR,掺入60min,断头放血;第3批实验,小鼠撤出中毒柜后立即腹腔注射[3H]TdR,掺入60min,断头放血.放射性采用FJ-353型液体闪烁计数器上测量.以正常对照组样片cpm值为百分百,计算[3H]TdR掺入百分比.结果根据本组实验,小鼠在258.8~281.3 μg/L的浓度下,暴露10 min,已达到造成急性中毒性肺水肿损伤,并且在中毒动物尚处于潜伏期阶段,进行[3H]TdR掺入实验,观察肺外器官的组织细胞DNA合成活动.结果表明,小鼠中毒后早期,其肝、脾、十二指肠、肾的[3H]TdR掺入均有显著下降,显示肺外脏器细胞DNA合成了障碍.肝、脾、十二指肠和肾等组织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至于这种损害是否属于毒剂的原发作用,还须做进一步探索.肺外组织损伤问题的探讨,对于了解所谓"猝死”型光气急性中毒和急性中毒的治疗是有意义的.
腹腔镜检查已有 90多年的历史,但早期腹腔镜检查都是用膀胱镜进行的, 1910年才有了专门的腹腔镜.直到 70年代,腹腔镜技术才有了较大的发展,随着电子摄像技术在内镜中的应用,图像可以在电子屏幕上显现出来,同时供多人观看,方便了手术者的配合;加之器械不断改进,性能日趋完善,创伤性减少到了最低限度.近 10年来,超声腹腔镜的问世更是大大提高了腹腔镜的诊断水平,它把腹腔镜检查和术中超声技术结合一体,将腹腔镜超声探头经腹壁套管插入腹腔,在腹腔镜直视下对受检组织器官直接扫描,产生高度清晰的扫描图象,从而使腔镜外科医生同时能观察器官表面和组织内部结构,提高正确诊断率.特别是手术腹腔镜的问世,更是给外科、妇科手术开辟了新的途径.
祖国医学认为:经络在人体内有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联络脏腑、贯穿上下的作用,人体通过经络系统把各个组织器官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按摩就是通过各种手法,刺激人体的皮肤、肌肉、关节神经、血管以及淋巴等处,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从而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促进炎症渗出的吸收,缓解肌肉的痉挛和疼痛.
中青年时的过度消耗与透支,可使组织器官提前衰老,过早地发生老年病.养生要从中青年开始,因为此时人体各脏腑尚未衰老,只要养生得当,就可延缓衰老的到来,预防或延缓疾病的发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20年来随着现代放射和化学治疗的进展,恶性淋巴瘤不少可以治愈,但早期诊断十分重要.淋巴瘤既可侵犯淋巴系统,也约有40%首发侵犯浅表淋巴结以外的肺、胸膜、头颈部多种部位,故常因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而被误诊.结核病除侵犯肺、胸腹腔外,也较常侵犯淋巴系统以及全身各组织器官,故2病的临床表现常易混淆.本文收集了我院1992-2002年来收治的误诊为结核病的恶性淋巴瘤23例,通过对其临床表现的分折,加强对淋巴瘤临床特征的认识.
为探讨下腹部手术后盆腹腔内组织器官粘连情况和下腹部手术后行输卵管结扎术的安全性,对本站2007年1月~2008年8月有下腹部手术史行经腹输卵管结扎术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为探讨剖宫产术后盆腔内的组织器官粘连情况和剖宫产后行输卵管结扎术的安全性,对本站自2000~2004年剖宫产术后269例输卵管结扎术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子宫肌瘤约占妇科良性肿瘤的52%[1],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或激素治疗,但均存在不足.寻求一种既保留子宫又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目前发展的方向.高强度聚焦超声( HIFU)能将超声波束聚焦于靶组织消融肿瘤[2],而不损伤周围组织器官,达到非手术治疗肿瘤的目的.本院自2009年5月~2010年6月采用HIFU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按照<常用计划生育技术常规>要求,施行输卵管结扎术,提取输卵管必须追溯到输卵管伞端,以免误扎[1].1993~2003年笔者施行的3047例输卵管结扎术中,共有15例17条输卵管无法追溯到伞端,术中依靠周围组织器官解剖关系确定,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Barker等发现许多成年人疾病的发生源于胎儿期宫内发育不良,经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并提出"成人疾病胎源说",认为宫内发育不良或营养不平衡时,处于发育敏感期的胎儿组织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会发生永久性或程序性改变,其各种激素轴系重新设置,这些变化大大增加了其出生后对各种慢性病的易感性.胎儿对宫内不良环境的反应,可能导致成年时产生胰岛素抵抗(IR).本文依据国内外重要的流行病学证据和实验研究结果,对宫内发育不良与成年期IR的相关性进行综述,并讨论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浊毒是中医学的重要病理概念,泛指对脏腑气血造成严重损害的黏腻秽浊之物.可以是外邪入侵而来,也可源于内生.浊毒病邪交结作用于人体,导致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浊化;浊化的结果导致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浊变;浊变的结果是毒害组织器官,使之代谢失常,乃至功能衰竭.因此,去除浊毒对疾病治疗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人体的衰老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从组织器官到细胞、从细胞因子到血液中的生物大分子,都是我们抗衰老的保健领域.现代医学已经在分子水平抗衰老的研究中取得了长足进展.现将这些抗衰老成果总结出来,供广大中老年人在养生益寿实践中参考.
人体衰老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内在的组织器官和生物化学的改变,每个人的个体衰老性变化也不尽相同.若能通过生理指标的检测,准确地把握衰老的内在变化及影响因素,客观评估自身健康状况及衰老指数,对采取更加精准的抗衰老措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延缓衰老、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