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群中乙肝感染率为10%左右,而性病人群中乙肝感染率是否高于正常人群?本文对2000年全市涉外婚检的女性2 220人进行分析,梅毒感染人群与正常人群乙肝感染有明显差异,分析结果如下.
梅毒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几乎可侵犯全身各种组织器官产生各种症状.早期主要侵犯皮肤和粘膜,晚期侵犯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也可通过胎盘传给下一代,危害极大.
妊娠合并梅毒对围产儿危害极大,如不能及早发现,彻底治疗,则围产儿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及新生儿并发症等发生率均极高[1],所以,是高危妊娠的重点监护对象.本研究通过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以帮助改善围产儿预后,现报道如下.
妊娠梅毒是指梅毒患者合并妊娠或妊娠期感染梅毒[1]。临床发现感染梅毒的孕妇可将其传播给胎儿,造成分娩先天性梅毒(C S )及多种不良妊娠结局(APOs),直接危害下一代的健康[2]。以往关于CS风险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多,但仍缺乏一致性[3]。而关于感染梅毒孕妇 A POs风险因素的报道尚比较少见[4]。本研究回顾性分析537例梅毒感染孕妇的临床资料,调查分析 APOs 的影响因素,希望能为阻断预防A POs的发生提供一定的帮助。
目的:探究分析梅毒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效果.方法:从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在我中心检测咨询的梅毒患者中抽选68例,采用数字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实验组接受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对照组单纯采取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t=0.01、0.05,P=0.99、0.96,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护理后实验组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9.70、17.57,P=0.00、0.00,且实验组健康知识评分与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12.08、8.24,P=0.0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梅毒患者护理中采取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1 临床体征和实验室诊断病例1女,36岁,因口腔多发性、无痛性溃疡1月,外阴破溃1周于1999年8月就医.患者丈夫现症梅毒患者已进行正规驱毒治疗.患者与丈夫有多次口交史.
近几年来梅毒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年轻妇女梅毒患者不断增加,多数为早期梅毒,通过宫内胎传的危险性大,影响优生优育.现将本院收治的妊娠合并梅毒妇女妊娠结局进行总结,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资料2003年1月~2007年1月分娩总数为7 800例,合并梅毒45例(梅毒组),其中33例为潜伏梅毒.45例孕周8~42周,年龄25.6±3.1(18~35)岁,其中20~30岁38例(84.4%).初产妇38例,经产妇7例;孕妇有不洁性生
上个世纪60年代初,除个别地区外,我国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消灭了性病.70年代末80年代初,梅毒等性病又在我国死灰复燃.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所致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性传播疾病,还可通过梅毒孕妇在妊娠4个月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以及产道,接吻、哺乳、接触患者污染的衣物、毛巾、食具,或经医疗器械和输血传染.进行新生儿窒息抢救、针刺伤等也可受到传染.现将我院2007~2010年收治7例妊娠合并梅毒孕妇,针对其生理、心理、妊娠期、分娩期及新生儿监护等,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和措施总结如下.
就诊延误是指患者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间隔,对于传染病而言这段时间的长短将直接影响传染病的传播与扩散,而梅毒患者的就诊行为又有特殊性.笔者对诸暨市3年来的梅毒患者的就诊延误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其中的影响因素和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性滥交是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而梅毒传播的危险因素与梅毒患者血清滴度高低密切相关,故有必要开展对梅毒患者婚内配偶传染危险因素调查,研究分析各种因素对梅毒传播的影响.
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有所上升,部分患者治疗相当困难,出现RPR持续阳性,已经成为梅毒治疗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为了解具传染性已治梅毒患者细胞免疫状况,我们探讨其传染性与细胞免疫的相关性.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T.pallidum)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性传染性疾病.血清学非特异性试验是目前诊断梅毒的主要方法,例如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不加热血清反应素实验(USR);应用梅毒螺旋体抗原检测梅毒患者体内的特异性抗体,已被用于确诊梅毒感染,例如荧光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AT-ABS),梅毒螺旋体血凝实验(TPHA)等,但使用的均为全抗原,由于可能存在的非特异性交叉反应,使上述方法受到一定的限制.
梅毒的致病因子为梅毒螺旋体,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通过性交经黏膜擦伤处传播.近年来,随着性传播疾病的流行,梅毒呈现蔓延的趋势,特别是妊娠期合并梅毒者逐渐增多.患早期梅毒的孕妇能迅速从母亲的胎盘传给胎儿.孕产妇软产道梅毒病患者,分娩时可以通过产道感染胎儿.为提高护理工作者对此病的认识,本文对36例妊娠合并梅毒病例的护理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引言梅毒的卷土重来,发展之猖獗,为世人瞩目.1982-1989年7年间,北京市发现梅毒仅150余例,其后每年大约增长2~3倍[1].据我院皮科门诊近10个月的统计,一、二期梅毒患者有25人,患者职业以个体户占首位,其次是工人,少数是干部.
目的 探讨梅毒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水平、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以便利抽样样的方法选取60例梅毒患者,男45例,女15例,年龄71.3(55~74)岁,有配偶者42例,丧偶或离异16例,单身2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29例,小学及初中28例,文盲3例.应用"Michel氏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和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问卷凋查.结果 梅毒患者的总疾病不确定感总得分为87.3±13.22(61~106),88.3%处于低水平,8.3%处于中等程度,3.4%处于高水平.社会支持处于总得分为(24.08±7.46),显著低于常模[(34.56±3.72),P<0.01].客观支持得分为(7.08±2.35),主观支持得分(10.67 ±2.58),支持利用得分为(6.33±3.20).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论 梅毒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低,社会支持差.
梅毒是危害人数健康较严重的性病之一.近几年,我国梅毒患者人数呈迅速上升趋势.公共场所是人群密集和社交频繁的地方,从业人员直接接触顾客,因此患传染病的机会增加.
梅毒是由苍白梅毒螺旋体(TP)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为了确立早期梅毒诊断指标及寻找指导临床梅毒治疗效果评价的指标,本研究采用目前临床上检测梅毒常用的RPR试验、TPPA试验及先进的免疫印迹(WB)法,来分别检测3种不同抗体即拟心磷脂抗体、苍白螺旋体菌体抗体及特异性抗原抗体,为临床早期梅毒诊断及疗效观察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对5年来诊治的梅毒患者血清抗体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梅毒血清学试验是目前国内外诊断梅毒的主要实验室检查方法,目前使用的方法较多,探讨各种试验方法在梅毒的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价值,确定适合临床的最佳方法很有必要.本研究运用ELISA、胶体金快速检测试验(ACONSYP)、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5种血清学检测方法,对各期梅毒患者的标本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为临床梅毒检测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梅毒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慢性全身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染。患病后病程漫长,早期侵犯生殖器和皮肤,晚期侵犯全身各器官。近年来梅毒感染性疾病,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创伤性诊疗病例、孕产妇分娩过程中,血源感染性疾病职业性暴露风险是临床不可避免的问题[1]。因此对手术相关梅毒职业暴漏的预防处理研究非常必要。马达加斯加梅毒发病率为23.5%,甘肃省援助马达加斯加医疗队在近6年妇产科、外科手术病人中,已经为梅毒患者实施了各种手术治疗572例次,无1例医护人员发生手术室职业暴露后感染。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进行分析,现将我们的做法总结报告如下。
妊娠期梅毒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1]。梅毒在我国本已基本消灭,但近年来随着性传播疾病的流行,梅毒又有蔓延的趋势。国内散在的妊娠期梅毒病例在各地均有报道,为进一步了解妊娠期梅毒在上海地区的流行情况以及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我们从1998年9月开始,开展了有关妊娠期梅毒的产前筛查工作,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病例选择及方法:选取1998年9月至2000年1月在我院行产科检查并分娩的孕妇共2 052例,首次检查时抽取其静脉血作快速血浆反应试验(RPR)的血清学筛选,并对RPR阳性病例进行梅毒螺旋体红细胞凝集试验(TPHA),两项均为阳性者即为妊娠期梅毒病例(梅毒组)。同时抽取同一天分娩的第2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死胎和中期妊娠引产不设对照)(对照组)。另外,对梅毒组中的2例双胎妊娠,再抽取距双胎妊娠期梅毒分娩时刻最近的两例正常双胎妊娠孕妇作为对照,以此进行两组孕妇围产结局的病例对照分析。
例1 女,日龄11天.因双下肢斑丘疹吸乳无力入院.第3胎第1产,妊娠足月.无窒息抢救史,生后即发现双下肢斑丘疹,进乳少.生后3天出现皮肤黄染,进行性加重,其父母均为梅毒患者.体检:体温38.4℃,脉搏190次/分,呼吸56次/分,体重2 500 g.
妊娠期有梅毒感染称为妊娠期梅毒.患梅毒的孕妇,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称为胎传梅毒或先天梅毒.梅毒患者妊娠易发生流产、早产、死胎以及胎儿畸形、产后出血.我院自1995年1月至1999年1月共诊治妊娠期梅毒30例,现报道如下.
梅毒性脊髓炎( syphilitic myelitis )是一种罕见的脊髓梅毒螺旋体感染性疾病。4%~10%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会发展为神经性梅毒。在神经性梅毒患者中,约1.5%为梅毒性脊髓炎患者[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3岁,因“进行性腰腹痛伴双下肢乏力10 d”于2012年10月14日入院。体检:双下肢肌力减低(Ⅴ-级)、肌张力正常,膝腱、跟腱反射减弱,余体征阴性。既往有冶游史,1年前曾患有硬下疳,当时血清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及快速血浆反应素( RPR)阳性。实验室检查:血清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阳性、RPR 阳性, RPR 定量为1∶16,脑脊液压力正常、白细胞302.5×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总蛋白917 mg/L、葡萄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脑脊液RPR阳性。其他病原体检查(如HIV、孢疹病毒等)阴性。影像学检查:脊髓MRI示胸6~11水平脊髓肿胀、呈弥漫性高T2信号改变,增强后胸8~9水平脊髓背侧可见结节样强化。头颅MRI未见异常。肌电图提示左、右胫神经周围多发性不全损害。该患者诊断为梅毒性脊髓炎,给予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和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因青霉素皮试阳性)治疗。治疗5d后,双下肢无力及腰腹部疼痛症状消失;治疗1个月后,脑脊液总蛋白454 mg/L,白细胞34×106/L,脑脊液RPR阴性,血清RPR定量为1∶4,脊髓MRI提示异常信号范围减小;治疗4个月后,脑脊液总蛋白454 mg/L,白细胞13×106/L,脑脊液RPR阴性,血清RPR定量为1∶2,脊髓MRI恢复正常信号。
神经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侵犯大脑、脑膜或脊髓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神经梅毒患者中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病例国内罕有报道,临床误诊率很高。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近3年来收治的2例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神经梅毒患者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例1男性,58岁。因“走路慢、记忆力减退半年,口齿不清2周”于2011年1月22日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半年来走路变慢、身体前倾、不摆臂、迈小步、表情少、反应慢伴记忆力减退。近2周来不能自行行走,口齿不清、翻身困难、便秘。门诊以“帕金森病”收入院。诊断梅毒后其承认9年前于外地打工时有冶游史,曾先后患有直肠及生殖器无痛性溃疡及尖锐湿疣。入院体检:意识清楚,反应略迟钝,面具脸,流涎。时空定向正常,计算力及近期记忆力减低。构音不清。双瞳孔等大正圆,光反应略迟钝。四肢肌力Ⅳ级,颈部及四肢肌张力增高,双手可见细震颤。双侧巴宾斯基征(-)。感觉和共济运动未见异常。皮肤检查:后背部及双上肢散在红色丘疹,外阴及生殖器可见硬下疳及多处溃疡。入院后血常规、甲状腺功能、风湿抗体等生物化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脑电图有广泛轻度异常。头颅MRI增强显示:脑室系统稍扩大,脑池脑沟增宽;双侧基底节腔隙性梗死。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24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日常生活活动及运动检查( UPDRS Ⅱ+Ⅲ)59分。入院后给予左旋多巴口服,逐渐加量至125 mg,1日3次,持续2周无明显好转。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 RPR)结果1∶32。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 TPPA;+)。脑脊液检查:压力165 mmHg(1 mmHg=0.133 kPa),细胞数8×106/L(单核细胞0.75),蛋白941 mg/L。脑脊液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TP-ELISA;+),TPPA (+)。故确诊为神经梅毒。给予头孢曲松钠1.0 g每日1次静脉点滴,连续14 d,后给予苄星青霉素G 240万U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驱梅治疗。1个月后随访,患者可自行行走,口齿不清及震颤症状较前轻度改善,肌张力恢复正常。 UPDRS (Ⅱ+Ⅲ)评分明显减低,为37分,MMSE评分25分。
目的 分析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和Th17细胞及其调节因子的表达情况,以探讨细胞免疫功能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组别(固定组、转阴组、梅毒组和对照组)人群外周血中Treg细胞、Th17细胞、TGF-β和IL-6的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所有患者外周血中,固定组CD4+ Treg细胞(28.71±4.53)、TGF-β (6.69±1.12)比例明显高于转阴组(24.95±4.12)、(4.85±1.08),梅毒组(22.83±4.48)、(3.98±1.07)和对照组(20.29±4.97)、(3.16±1.04);而Th17细胞(2.98±1.89)、IL-6 (1.50±0.54)比例则明显低于转阴组(4.23±1.36)、(1.94±0.63),梅毒组(5.40±1.17)、(2.57±0.61)和对照组(6.52±1.21)、(2.97±0.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可能存在Treg细胞和Th17细胞失衡,从而影响细胞免疫功能,造成血清固定.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性病门诊梅毒患者对梅毒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和健康教育的需求,为改进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在保护隐私的环境中,采用一对一方式,对门诊梅毒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健康教育.结果 109例梅毒患者中,高危行为后主动就医者15例(13.76%);健康教育前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为50.46%;患者获得防治知识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网络查询(48.62%)和咨询医生(54.13%),患者认为如果能通过广播电视(77.98%)、医生咨询(68.81%)、网络平台(61.47%)、微信微博(41.28%)、宣传材料(40.37%)等渠道获得健康知识,则容易接受,方便可及.健康教育前梅毒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是:93.58%关心能否治愈,90.83%关心如何预防密切接触者的感染,66.97%关心传播途径及传染性问题;健康教育后患者最关注的问题转变为:68.32%关注能否治愈,53.47%关注梅毒对生育的影响,50.50%关注是否再感染的问题.结论 乌鲁木齐市性病门诊就诊者梅毒健康教育需求,其健康教育形式有较大的可利用空间,梅毒健康教育处方可围绕能否治愈、如何预防家庭成员的感染、传播途径、治疗方案、再感染及复发问题、对生育的影响、与艾滋病感染的相关性等依次展开.
目的 探讨未经治疗的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和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亚群(CD19+CD24hiCD38hiB细胞、CD19+ CD24hiCD27+B细胞)的百分比,及其在治疗后的变化情况.方法 根据《梅毒诊疗指南(2014)》标准,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在北京大学地坛医院教学医院皮肤性病科门诊的43例梅毒患者及8例健康对照.在治疗前及苄星青霉素治疗后2个月进行随访,对每次随访患者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CD19+CD24hiCD38hiB细胞、CD19+CD24hiCD27+B细胞的百分比.结果 43例梅毒患者中,一期梅毒13例,二期梅毒16例,隐性梅毒14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未经治疗的一期、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CD19+CD24hiCD38hiB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CD19+CD24hiCD27+B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梅毒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CD19+CD24hiCD38hiB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19+CD24hiCD27+B细胞百分比均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梅毒患者外周血CD19+CD24hiCD38hiB细胞百分比与TRUST滴度呈正相关(P<0.01);CD19+CD24hiCD27+B细胞百分比与TRUST滴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 CD19+CD24hiCD38hiB细胞有可能是一期、二期梅毒患者的重要免疫学变化指标之一.苄星青霉素治疗能快速有效降低一期、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CD19+ CD24hiCD38hiB细胞百分比.
全国在解放后,梅毒和神经梅毒基本消灭.但近10余年,又出现了新的梅毒患者,且发病率逐年上升.回顾及总结福清市医院1994~2004年住院治疗的27例神经梅毒的资料,旨在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及诊断.
早期梅毒虽症状轻,破坏性小,但传染性强,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尤为重要.现将我院性病门诊近3年诊治的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