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是膈肌痉挛的俗称,临床比较常见.它是病理性呼吸反射,由于突然吸气时膈肌发生阵发性痉挛和声门突然关闭,以及呼气性肋间肌抑制,致使肺内充气量减少,气道内气体上冲,从而产生打嗝的声音.顽固性呃逆以持续时间在24h以上、发作频繁、症状典型、常规治疗无效果为特点.迷走神经、膈神经和T6 ~12胸段交感神经为呃逆反射的传人支,C3 ~5颈髓水平为反射中枢,膈神经为传出支.当呃逆中枢受到刺激,膈肌即反射性发生阵发性挛缩[1].颈椎病所致的呃逆较少,而颈椎前路减压术(ACDF)术后颈椎退变导致顽固性呃逆未见报道,为了探讨ACDF术后颈椎退变致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将我院收治病例情况报告如下.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或颈椎正常生理曲线改变后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椎脊髓、椎动脉、颈部交感神经而引起的一组综合症状.颈椎病的发生与不良的坐姿、反复落枕、颈部外伤等因素有关.颈椎病具有症状多变,容易复发和缠绵难愈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老化、退变为基础的颈椎病发病率迅速增高.同时,生活和工作方式改变,驾驶、伏案工作及电脑工作等低头工作方式体位增加,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颈椎退变明显加速,颈椎病呈现出高发病率和年轻化趋势的特点,颈椎病已经列入现代社会十大病种,严重地影响劳动效率和生活质量.
神经根型颈椎病多发于中老年人,是在颈椎退变基础上,因颈部劳损、外伤及感受风、寒、湿邪等,出现颈伴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临床中多采用保守疗法。笔者采用手法加针刺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变增生,使椎动脉扭曲、痉挛或受压,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1].西医除对症处理外,尚无特殊的疗法.笔者自1993~1999年采用自拟的颈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3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颈肩痛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患,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并趋于年轻化.既往多将其归于"颈椎病"范畴,认为多因椎管内因素如:颈椎退变、颈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而刺激或压迫颈髓和颈神经根所致,然而相当一部分患者按此对症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而反复发作.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认识到非椎间盘源性病变即椎间孔外的颈神经卡压亦是引起颈肩痛的重要原因.现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对其病变的解剖基础作综述如下.
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已广泛地应用于颈椎外伤、颈椎退变性疾患及颈椎椎体肿瘤的治疗,椎问盘或椎体的部分或次全切除后植骨块的固定也越来越为临床医师所重视[1].自1986年Morscher等设计出了颈椎带锁钢板(Cervical spinelocking plate,CSLP),这种钢板以纯钛为材料,通过固定螺钉尾端的锁定装置,使钢板与螺钉牢固结合,从而简化了手术步骤,减少了并发症[1,2].我院2000年4月~2001年11月共行颈椎前路手术105例,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道如下.
颈性眩晕症(cervical vertigo,CV)属于椎动脉颈椎病的范畴,由颈背部软组织病变或颈椎骨关节性病变而引起的眩晕,叫颈性眩晕症[1].其特点是发作性眩晕,并与颈部活动密切相关,多由颈椎退变,稳定性降低或颈交感神经激惹受刺激所引起,可伴有头痛、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声音嘶哑、视物不清、听力减退等症状.临床上对该症治疗比较棘手,通常采用传统的药物,牵引,按摩等疗法效果多不理想,治疗周期长、迁延不愈、容易复发等特点.为探讨有效的治疗手段,我科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超短波、关节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症3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并同时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颈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及临床表现各异,病程缠绵难愈,近年来呈现高发病率和年轻化趋势[1].目前普遍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riopathy,CSA)是因为颈椎退变影响椎动脉对脑干或迷路的供血而引起以眩晕为突出表现的病症.临床上常出现该病的症状和体征与影像学表现不同步的现象,对该病的治疗和疗效产生影响[2-3].中医认为颈椎病的发病和"经筋"发病密切相关,同时"经筋"病也是针灸、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关键环节[4-6].
目的 利用CT测量退变颈椎矢状径、横径、椎体高度及螺钉间距,探讨适用于长节段退变颈椎的钢板要求及设计思路.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自2013-06-2014-06诊治的颈椎病80例,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进行CT平扫和三维重建,在PACS系统上测量颈椎CT参数.横断面上,分别测量矢状径、横径,在椎间隙水平测量钩椎关节内径;矢状面上,测量颈椎各椎体和稚间隙高度,测量预期螺钉间距和实际螺钉间距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颈椎各椎体的矢状径从上缘到正中到下缘逐渐增加,C2-7各椎体相同水平矢状径逐渐增加,C2下缘水平为(16.75±1.16)mm,C6下缘达到(19.28±2.08)mm.颈椎各椎体的横径从上缘到正中变化不大,从中分到下缘逐渐增加,从C2~7各椎体相同水平横径逐渐增加,C7水平横径为(31.01±2.28)mm.钩椎关节内径从C3~7逐渐增加,C3水平为(16.07±1.07)mm,C4水平为(17.42±1.58)mm,C5水平为(18.44±1.37)mm,C6水平为(20.79±1.40)mm,C7水平为(23.22±2.68)mm.颈椎前缘椎间隙和椎体高度无显著的从头段向尾端递增趋势.按照现有钢板设计,头尾两侧的螺钉间距在(16.96±1.95)mm到(17.51±1.59)mm之间,均显著高于实际需要的间距(12.84±1.53)mm到(14.50±1.69)mm.结论退变颈椎虽然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但其横径和矢状径均向尾端逐渐递增,尤其是颈椎横径头尾两端的差异较大.现有的宽度均一、螺钉间距相等的钢板不完全适用于长节段颈椎前路手术,根据CT测量结果,可考虑设计螺钉间距不等的梯形钢板以满足长节段颈椎前路手术.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颈椎退变引起的脊髓受压的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手足无力,下肢发紧,行走不稳,脚落地似踩棉感,严重者可出现行走困难,发生急性瘫痪者多有外伤等诱发因素,本组11例患者均无外伤,而是均合并有慢性糖尿病,在短期内急性发作后,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而发病.Ⅱ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晚期可并发末梢神经炎等并发症,但由于短期内血糖迅速升高致脊髓前动脉梗塞而引起急性瘫痪者,临床少有报道,自1998年11月~2000年6月共收治这类患者11例,报告如下.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以颈椎退变为主的疾病,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已成为一社会问题.从70年代中期起,我国对本病的诊断、治疗等进行了临床和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自MRA技术运用以来[1,2,3],近几年对其认识更加深刻.鉴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及其转归非常复杂,许多临床现象仍较难解释,因此必须看到对本病的研究仍有深入的必要.现就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现状及前景归纳如下.
背景:食管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探讨食管型颈椎病的诊疗特点及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在食管型颈椎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脊柱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治疗的食管型颈椎病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46~71岁,平均(60.3±4.8)岁;12例患者行颈前路骨赘切除术+Zero-P植入融合内固定术,1例患者转胸外科进一步治疗.结果:手术时间54~120 min,平均(62±10.3)min;术中出血量50~120 ml,平均(80±25.2)ml.12例患者术后吞咽困难明显好转,1例出现Horner综合征,无颈部血肿、气胸等并发症发生.12例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作为一体式固定装置,生物力学稳定性良好,对食管刺激干扰小,能够显著改善食管型颈椎病患者的吞咽情况,且术后吞咽困难的短期复发率较低.
引起吞咽困难的疾病较多,主要有食管癌、贲门痉挛、食管憩室症、缺铁性吞咽困难综合征、弥漫性食管痉挛症等.近年来随着对颈椎病研究的不断深入,由于颈椎退变的原因引起吞咽困难的食管型颈椎病逐渐得到临床医生的认识和注意,在1992年的全国颈椎病会议上被初步定为颈椎病一种类型,其发病率约占颈椎病中的2%﹪[1-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项韧带骨化的相关因素及其组织学改变特点.方法:将4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项韧带有无骨化分为两组,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组成、颈椎椎间退变和颈椎稳定性情况,对各指标与项韧带骨化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观察项韧带骨化的组织学改变.结果:统计分析表明,项韧带骨化和颈椎椎间退行性改变及颈椎不稳定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同时还与患者年龄、性别组成有相关性(P<0.05).项韧带骨化的组织学改变以软骨内化骨为主.结论:项韧带骨化与颈椎退行性改变及颈椎椎间关节不稳定具有相关性,组织学改变以软骨内化骨为主.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卫生保健事业发展,在对各群体体检时发现颈椎退变或脊髓硬膜囊有受压征却无任何主诉与体征或称之为无症状颈椎退行性变等并非少见.既往影像科医生在读片时容易作出"颈椎病"的报告.但通过多学科会议,包括1984年在桂林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颈椎病座谈会,1993年在青岛和2008年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和第三届颈椎病研讨会,以及其他全国性研讨会上,除骨科医师外尚有放射科、神经内外科及康复科等专家与会,共同研讨有关颈椎病的命名、分型及诊治原则等.
1958年,Smith-Robinson及Cloward 等最早提出了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数十年来,该术式被公认为是治疗多种颈椎退行性疾病的“金标准”。随着该项技术的广泛开展,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诸多研究显示ACDF可能导致融合邻近节段的应力增加而加速邻近节段的退变。长期随访结果显示,颈椎前路融合手术后有高达92%的患者在影像学上发现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而且,在多节段颈椎退变治疗中,随着融合节段的增加,融合率逐渐降低且融合术后假关节发生率逐渐增高。
椎间盘是一种粘弹性组织,连接上下椎体,有稳定脊柱、吸收震荡、传递载荷、分布应力的作用.既能保证脊柱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又能限制其过度活动.在颈椎退变的治疗中,椎间融合术可以撑开椎间隙,重建椎间隙和椎间孔的高度,恢复后纵韧带的紧张度,增加节段稳定,并有助于骨赘的吸收.但融合术改变了颈椎的正常生物力学环境,临床表现、影像学、生物力学资料都表明其术后邻近节段的退变加速[1,2].Hilibrand等[3,4]发现融合术后每年出现邻近节段病变的比例在2.9%左右,有约25.6%的患者术后10年内出现邻近节段继发病变.一些患者甚至需行邻近节段的融合术.为了解决减压后的不稳,维持椎间隙的高度,恢复椎节间的生理活动,受髋关节置换术的启发,人工椎间盘置换术(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应运而生.
自1995年Smith and Cloward首创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疾患以来,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患的“金标准”,直至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DR)的出现.ADR术式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有效保留颈椎的运动功能,保留椎间隙高度,并可以预防远期手术相邻节段的退变.而随着假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手术操作不断简化,ADR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凭借着术后可早期活动、治疗周期短等优势,已逐渐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第十二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于2015年10月23~25日在苏州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辑部主办,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江苏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承办.会议注册参会代表1705人,会场实际参会人数逾2000人,创历史新高.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投稿2638篇,内容分别涵盖脊柱疾患诊治和研究的各领域,共选出口头交流论文248篇,纸质壁报交流91篇,同时本次大会特别邀请海内外脊柱外科专家发言36人次.大会围绕颈椎退变、腰椎退变、脊柱畸形、脊柱结核、脊柱肿瘤、脊髓损伤与康复、脊柱微创、脊柱脊髓基础研究、脊柱护理等领域存在的热点问题及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热烈的交流.
第27届北美骨科年会(NASS)于2012年10月23~27日在美国达拉斯会议中心举行.会议内容丰富、议题广泛,包括基础研究、影像学诊断、保守治疗、手术(术前心理评估、术式、并发症、电生理监测等)、疗效评价、卫生经济学、护理等.会议从早晨7:25开始到下午5:00结束,且常为多个会场同时进行,因而参会者很难全面了解会场内容,仅能就笔者关注的领域做一简介.会议1/3议题涉及到年化生活质量(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QALY)、医疗费用统计,这令缺乏北美工作背景的笔者难以完全理解;究其原因是美国医疗费用高昂、且付费体系与国内不同.现将笔者了解到的相关专业动向简要介绍如下.一、颈椎退变性疾患:(1)北美AO Spine组织对颈椎手术入路选择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共12家医院264例患者,随访率87%,前路和后路手术都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前路手术患者更为年轻、术前神经损害较轻、病灶较局限,从mJOA评分来看,后路手术改善更佳,可能是两者术前的疾病情况不同所致,前路手术适用于病灶局限在1~2个节段的患者,后路手术适用于多节段病变患者.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已成为治疗颈椎退变等疾患的主要术式,术后植骨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判断临床疗效的主要指标.因此,对手术减压融合节段融合状态的观察及判断十分重要[1].
患者男,42岁.外伤后颈部疼痛伴四肢感觉障碍和瘫痪4d于2010年9月12日人院.检查生命征象正常,神志清晰.胸骨柄以下躯干和四肢浅感觉减退,四肢肌张力低,上肢肌力2级,下肢肌力0级.人院MR、CT及X线颈椎片:C5前滑脱,颈椎退变,脊髓受压变性水肿.入院诊断:C5一度前滑脱伴不全瘫.入院后第7天行右侧前路C6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椎间钛网加自体骨融合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第7天患者出现反复低热,吞咽不适,发热等症状持续约1个月,白细胞升高,原因不明,对症治疗无明显效果.术后32 d患者出现高热、吞咽困难,颈部肿胀.怀疑食管瘘,当日行颈部伤口探查术,见原切口内有脓液、葡萄核和食物残渣.
国内自1996年开始报道应用颈椎前路钢板治疗颈椎损伤以来[1],目前逐渐用于颈椎退变疾患、颈椎椎体肿瘤等,由于颈椎前路带锁钢板为植骨提供有效同定,植骨融合率明显提高.我院2002~2007年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Orion及Zephir锁定型钢板系统13例,取得满意效果.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指由于颈椎退变,神经根受压迫等因素导致其支配区域出现一定程度的疼痛、麻木、感觉缺失和反射改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为根性痛.目前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痛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从机械压迫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及疼痛产生因素三个方面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痛的发病机制.
颈椎病是因为颈椎退变、椎体骨质增生病变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临床也习惯称为颈椎综合症.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曾有人统计,在40~50岁之间有10%的人患颈椎病,到了50~60岁时,就会增加到20%~30%,而60~70岁可达50%,70岁以上患者则几乎达100%,所以说对颈椎病的预防护理极为重要.
随着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发展,车祸及高处坠落伤呈逐年递增趋势,近年来颈椎外伤多见,致残、致死比例有所增加;同时随着人口的老年化,颈椎退变出现的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肥厚或骨化致椎管相应节段狭窄,引起脊髓或神经根受压也在不断增多.如何解决减压,复位以及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术式种类各异.本研究采用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15例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颈椎病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占颈椎病的5%~10%,是以颈椎退变为基本病理基础,继发形成中央后突出髓核、椎体后缘骨赘、增生肥厚的黄韧带或钙化的后纵韧带等,导致脊髓受压和(或) 脊髓血供障碍引起的脊髓功能障碍性疾病,造成患者生存质量严重下降甚至危及生命.
以颈臂痛等症状而就诊的患者在门诊中占很大比例,而颈椎 X线摄片是最基本的辅助检查,其表现也多种多样.有些作者对颈椎退变的 X线表现、颈椎弧度的改变的临床意义等作了研究 [1- 2],但同一症状下患者的 X线表现如何 ? 不同 X线表现的颈臂痛患者对常规的保守治疗的效果如何 ? 这方面的文献很少.本文对这一问题作一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变、骨赘形成压迫神经引起的神经和肌肉的感觉和运动障碍.笔者自1996~1997年在门诊治疗颈椎病患者90例,其中神经根型78例,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背景:破坏颈椎后方稳定结构会导致黄韧带退变加速,颈椎前方不稳是否会导致后方相应黄韧带及邻近节段黄韧带退变加速还不清楚。
目的:观察颈椎不稳动物模型中黄韧带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通过颈椎前路穿刺破坏纤维环及抽吸C 4/5髓核组织建立兔颈椎不稳动物模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兔C 3/4,C4/5,C5/6黄韧带中纤维排列紊乱,玻璃样变性,黄韧带中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染色面积增加,其中以C4/5最为显著;4,8及12周时2组大白兔C3/4,C4/5,C5/6黄韧带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阳性面积接近。说明颈椎前方不稳会诱发后方黄韧带退变加速,其中以损伤节段黄韧带退变最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