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颈椎病出现眩晕症,多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到目前为止,机械性压迫而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因.颈椎退变,可导致颈椎失稳,也造成眩晕.解决椎动脉的机械性压迫及椎体失稳是治疗颈性眩晕的关键.在2003-2006年期间,采用针刀为主,配合针刺、手法、中药等方法综合治疗200例,经观察,针刀组的治愈率与好转率明显高于针刺组.
我们在德国巴伐利亚洲BadBirmbach骨伤康复医院,采用针刺夹脊穴配合手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症30例,获满意疗效.
颈性眩晕症是由于颈背部软组织病变导致颈椎节段性失稳,而引起的椎动脉供血不足产生的眩晕,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三要表现.近2年来,笔者采用小针刀松解安眠2穴治疗颈性眩晕症50例,疗效颇为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 是指颈椎及有关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等)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所引起的眩晕,又称Barre-Lieon综合症,属老年骨科,中医称"项痹",有痹阻不通之意.颈性眩晕是导致中老年眩晕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常因间歇性、持续性、体位性眩晕而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保守治疗对缓解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笔者跟师韦贵康教授治疗36例颈性眩晕患者,观察患者前后的临床症状、探讨韦贵康教授治疗颈性眩晕的学术思想,以供同行在治疗颈性眩晕患者时借鉴.
颈性眩晕症在颈椎病个型中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笔者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法.本文针对近几年收治的120例患者,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手法治疗等方面做了较详尽的论述,剖析了本病的形成原因和病理改变,简要阐述了推拿手法富有针对性的治疗作用,最后附以病历举例.
颈性眩晕症(cervical vertigo,CV)属于椎动脉颈椎病的范畴,由颈背部软组织病变或颈椎骨关节性病变而引起的眩晕,叫颈性眩晕症[1].其特点是发作性眩晕,并与颈部活动密切相关,多由颈椎退变,稳定性降低或颈交感神经激惹受刺激所引起,可伴有头痛、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声音嘶哑、视物不清、听力减退等症状.临床上对该症治疗比较棘手,通常采用传统的药物,牵引,按摩等疗法效果多不理想,治疗周期长、迁延不愈、容易复发等特点.为探讨有效的治疗手段,我科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结合超短波、关节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症3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并同时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目的 分析颈性眩晕症的中医分型,升清降浊法治疗颈性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辨证论治原则,运用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症227例.结果 显效138 例,好转63例,无效21 例,总有效率88.5%.结论 治疗颈性眩晕,关键在于升清降浊.
颈性眩晕症是指颈椎及其相关软组织(如肌肉、韧带、血管和神经等)结构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所引起的症候群[1].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以非手术治疗为主.1998~2003年,我们采用电员针疏经疗法治疗本病46例,疗效满意.
颈性眩晕症是针灸、推拿科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好发于中老年人.笔者运用自拟"颈七针"疗法辅于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症5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颈性眩晕症是针灸、推拿科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好发于中老年人.笔者运用自拟"颈七针"疗法辅于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症5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选取60例颈性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针灸治疗,对照组则使用西比灵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75)高于对照组(73.3%),且两组的差异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颈性眩晕症患者采取中医针灸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颈性眩晕症又称椎动脉性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颈椎结构发生改变或颈部软组织慢性损伤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压迫椎动脉,刺激交感神经,造成椎动脉痉挛扭曲,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反应.运用推拿疗法治疗本病见效快、疗效肯定,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收集了一些经验和体会.报告如下:
2002年-2007年采用自拟靖眩汤治疗颈性眩晕症患者96例,取得较满意疗效,兹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96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女51例,男45例;年龄32岁~72岁;病程3个月至10年.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以发作性眩晕为主症,以扭转头颈诱发眩晕或使眩晕加重,转头试验阳性,经颈椎CR确诊,并有多普勒提示椎-基底动脉痉挛或供血不足,部分患者有颈部不适、肩沉手麻或枕部疼痛症状.
颈性眩晕症又称为椎动脉性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颈椎结构发生改变或颈部软组织慢性损伤引起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压迫椎动脉,刺激交感神经,造成椎动脉痉挛扭曲,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而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反应.运用推拿疗法治疗本病见效快、有效率高,疗效肯定,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现介绍如下.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5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患者给加味温胆汤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34%)高于对照组(86.54%),P<0.05.结论: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确切,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颈性眩晕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近几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因而日益受到临床的重视.本病多由颈背部软组织病变导致颈椎节段性失稳,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而产生眩晕,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见症状.笔者采用针刺颈动法治疗颈性眩晕237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自2005年以来,我们采用牵引加颈椎正骨手法并配合药物治疗颈性眩晕症患者47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目的:研究分析针灸与中药熏蒸联合治疗中老年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03 -2015.03 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04例颈性眩晕症中老年患者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成2组 ,对照组52例患者应用西药进行治疗 ;治疗组52例患者应用针灸与中药熏蒸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约为96.15% (50/52 )显著大于对照组的86.54% (45/52 ) ,差异 P< 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的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与中药熏蒸联合治疗中老年颈性眩晕症的疗效甚好 ,能明显改善眩晕症状及功能 ,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具有调节脊柱的生物力学平衡,增强稳定性,松解软组织挛缩、黏连,镇痛和减轻椎动脉、椎-基底动脉以及交感神经系统的刺激或压迫,从而达到正骨整复、理筋顺筋、气机流通、气血调和、脑府得养之治疗功效.临床研究证明,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机制明确,疗效显著,安全可靠,费用低廉,倍受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青睐.
目的 探讨牵引下手法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规范治疗技术.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牵引下手法整脊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加牵引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5%优于对照组的88.37%(P<0.05);2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p)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m),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结论 牵引下手法整脊,是安全简便且操作重复性强的适宜技术.
颈性眩晕症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缩小或颈椎肥大性改变等原因压迫或刺激椎-基底动脉而造成的脑供血不足[1],引起的以眩晕、恶心、呕吐等为表现的症候群.近年来笔者运用颈部牵引与推拿结合治疗该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5例,均为门诊病例,均经X线摄片或CT扫描,排除内耳眩晕及其他原因造成脑供血不足,而确诊为颈性眩晕[2].其中单纯椎动脉型23例,混合型42例.男性29例,女性36例,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27岁,平均年龄54岁,病程最长者12年,最短者3个月,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药物及其它疗法.
目的:颈性眩晕症目前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只是散见于一些古籍、论著当中,本文探讨了提高该病的诊治成功率的方法.方法:采用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颈性眩晕症系统观察了120例颈性眩晕症患者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并对其中30例治愈患者用彩超观察椎动脉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设置对照组,观察60例.结果:治疗组治愈90例,有效28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75%,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治愈32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治愈率为53.3%,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愈率与总有效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治疗颈性眩晕症,能有效改善或恢复椎动脉缺血;本法治疗颈性眩晕症具有疗效好、操作简单、易推广的优点.
颈源性眩晕,又称"眩晕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脊柱退行性改变导致椎基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而出现以眩晕为主症的综合征[1].
笔者2002~2006年采用刺络颈椎周围组织,并以拔罐治疗颈性眩晕症40例,疗效较好,现予报道.
目的 分析佩戴颈托联合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3-01-2015-06我院收治的100例颈性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PLDD术治疗,观察组联合佩戴颈托干预,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两组治疗效果,应用数字评分法(NRS)评定患者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均进行X线检查,测定患者颈椎过伸过屈位角位移(AD)及水平位移(HD)情况,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①术后2年观察组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2年,两组眩晕、视物不清、恶心、头痛、颈部疼痛等症状NR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各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术前、术后2年AD、HD均无明显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佩戴颈托联合PLDD治疗颈性眩晕症可改善患者眩晕及伴随症状,促进颈椎功能恢复,提高颈椎稳定性.
颈性眩晕症是中医门诊常见病,近几年来笔者采用耳穴治疗,效果颇为满意,现总结如下:
颈性眩晕是指由颈部疾病引起的眩晕症候群,是指由颈椎病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一类中枢性眩晕,又称"椎动脉缺血综合征".
维持颈椎力学内外平衡是提高颈性眩晕症疗效的最根本基础;针灸疗法对提高颈性眩晕症疗效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中药疗法是提高颈性眩晕症远期疗效必须的手段;而六字诀养气功对提高颈性眩晕症远期疗效有很好的帮助.此外,还要重视五运六气理论对治疗颈性眩晕症的指导和从肝论治、正确合理使用颈椎牵引术及整脊治疗,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坚持做颈椎运动体操等.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症状,病因及机理十分复杂,我们认为颈椎退变所致的节段性失稳及由此产生的颈部慢性软组织损害、无菌性炎症对椎动脉周围的神经刺激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排除非颈源性眩晕).据临床统计因颈椎病而致眩晕患者颇为常见,50岁以上的头晕患者约50%为颈性眩晕,近年来从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角度对本病的发病机理有了深一步的认识.自1997年以来,我们按潘之清氏诊断标准,对50例患者采用颈椎牵引,正骨手法复位,配合使用口服中药进行对症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颈性眩晕症是指由颈背部软组织病变或颈椎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引起的眩晕.据文献报道,该疾病由颈椎病引起的约25%,由寰枕间隙部位的软组织病变引起的约26%,由颈背部软组织病变引起的约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