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相关文献(1574)
  • 颈椎关节也能置换

    《大众健康》 2009年6期

    王惠强患脊髓型颈椎病已经一年多了,打针、吃药、理疗、按摩等方法都试过不知道多少次,可就是不管用,近来四肢肌肉甚至开始萎缩,疼痛得无法休息,跑了北京多家医院,都劝他手术切除椎间融合,但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海涌主任推荐的手术方案他还是第一次听说.

    椎关节 脊髓型颈椎病 椎间融合 朝阳医院 四肢肌肉 手术切除 手术方案 北京 休息 萎缩 疼痛 理疗 骨科 方法 按摩
  •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51例分析

    《山西医药杂志》 CA 2002年4期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55岁以上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颈椎病,严重者可发生四肢瘫痪,因此也是一种危害最大的颈椎病.手术是目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我科从1996年8月至2001年8月共收治此类患者67例,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其中资料完整的51例分析总结如下.

    脊髓型颈椎病 中老年人 四肢瘫痪 资料 治疗 危害 手术 患者 方法
  • 前路小切口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我院采用前路小切口行椎间盘摘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4例,通过手术前后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探讨该方法的疗效.报告如下.

    切口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 椎间植骨融合 椎间盘摘除 内固定治疗 手术前后 矫形外科 比较分析 小切口 协会 钛板 日本 评分 疗效 减压 方法 报告
  • 针灸分型治疗颈椎病6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灸分型治疗颈椎病疗效.[方法]对60例颈椎病患者针灸分型治疗:神经根型取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肩井穴、风池穴及颈夹脊穴等;交感神经型取合谷穴、大椎穴、百会穴、风池穴及内关穴等;脊髓型取颈夹脊穴、百会穴及风池穴等;椎动脉型取颈夹脊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昆仑穴、风池穴及环跳穴等.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痊愈有30例,显效有1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0%.[结论]针灸治疗颈椎病,疗效显著,有效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值得推广.

    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 针灸 临床观察
  • 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健康大视野》 2013年19期

    目的 评价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分节段减压术治疗,分析手术并发症、JOA评分改善率,术后植骨融合率、术后颈椎曲度及颈椎高度改善情况.结果 本组术后随访12 ~60个月,平均28个月,术前JOA评分(8.7±3.2)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13.2±3.6)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改善率68.2%±12.2%,优良率为70.33%.所有病例均获骨性愈合,23例患者术前颈椎曲度D值、颈前柱前、后高分别为(1.75±5.46)mm,(70.65±1.21)mm,(71.94±l.03)mm;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65±4.13)mm,(73.82±1.68)mm,(73.05±1.55)mm,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是较好的手术方式,可获得理想的神经功能改善及较好的植骨融合率,并可获得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的改善.

    脊髓型颈椎病 多节段 分节段减压 植骨融合
  •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目的 分析应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医院接受治疗的7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椎间盘切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联合组患者应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1年的颈椎整体活动度、神经功能和手术状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的JOA评分和颈椎整体活动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颈椎整体活动度均明显改善,且联合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联合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够有效地提患者的颈椎整体活动度,降低患者术中的出血量与手术时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脊髓型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颈椎前路融合术
  • 甲基强的松龙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MP)的不同剂量和用法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减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探讨相关机制,以便临床选择最佳用药方法.方法选取本院骨科脊髓型颈椎病病人71例,根据MP不同剂量和用法,分为三组,A组(小剂量术后组):22例;B组(大剂量术中组):25例;C组(大剂量术后组):24例.术后对三组近期(1周)、远期(半年)按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计算的神经功能恢复率和并发症进行比较.远期神经功能评分增加ODOM分级评分.结果A、C和A、B两组统计学分析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B、C两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并发症:三组均未发生创口和肺部感染,B组发生1例胃大部切吻合口溃疡,C组1例出现黑便.结论MP大剂量连续应用能明显提高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MP的上述用法是安全的,但对消化道并发症应给予关注.

    甲基强的松龙 脊髓型颈椎病 神经功能
  • 扩散峰度成像在轻度、中度脊髓型颈椎病的应用价值研究

    《中国医疗设备》 CSTPCD 2018年10期

    目的 通过比较轻度、中度脊髓型颈椎病及对照组颈髓平均扩散峰度(Mean Kurtosis,MK)值、各向异性分数值(Factional Anisotropy,FA),探讨扩散峰度成像在轻中度脊髓型颈椎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经临床诊断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JOA评分)将其分为轻度(13~16分、37例),中度(9~12分、23例),选取对照组20例,均无明确的神经系统症状及阳性体征,既往无神经系统或影响神经系统的疾病.对所有病例组及对照组行MRI常规平扫、扩散峰度成像扫描(b值为0、1000、2000;30个扩散方向).测量受压严重节段脊髓的MK、FA.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比较各组间测量参数统计学差异.结果 所有受检者DKI成像显示满意.轻度、中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受压最严重节段颈髓及对照组颈髓MK值分别为0.83±0.13、0.72±0.11、0.92±0.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值分别为0.64±0.09、0.51±0.12、0.73±0.0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值与JOA评分相关,R2=0.638,P<0.001;,MK值与JOA评分相关,R2=0.193,P<0.001.结论 用扩散峰度成像评估脊髓型颈椎病,可以反映早期脊髓型颈椎病脊髓白质和灰质微观病理改变.

    磁共振成像 颈髓 脊髓型颈椎病 扩散峰度成像
  • 综合护理及康复训练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及康复训练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并进行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的患者80进行分组研究,按抽签方式分为常规组(n=40)和综合组(n=40),对常规组患者施加常规护理干预,对综合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及康复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颈部康复训练依从性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综合组患者住院时间为(5.04±1.21)d、颈部康复训练依从性评分(16.22±1.45)分、生活质量评分(48.33±2.10)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结论:综合护理及康复训练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缩短康复时间.

    综合护理 康复训练 脊髓型颈椎病
  • 脊髓型颈椎病的前入路手术治疗效果评估

    《医疗装备》 2015年18期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前入路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行前入路手术治疗,对所有患者采取电话、门诊等方式进行随访,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年,术前 JOA 评分为2.6~16分,平均 JOA 评分为(9.8±1.3)分;术后JOA 评分为5.7~17分,平均 JOA 评分为(14.7±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优9例,良14例,中5例,差2例,优良率为76.6%。其中病程低于6个月的患者优良率明显优于病程超过6个月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前入路手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在6个月以内开展手术治疗效果较好,随着病程的延长,其手术治疗的效果越差。

    脊髓型颈椎病 前入路手术治疗 效果评估
  • 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AS)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脊柱外科住院并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5例,根据术后12周内是否发生AS,分为AS组(36例)和非AS组(59例).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手术节段、术前颈痛情况、术前JOA评分、JOA改善率、PSQ评分、术前颈椎曲度、术后颈椎曲度、颈椎曲度丢失度、术后早期颈项肌功能锻炼情况等,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术后AS发生的危险因素,同时评价颈项肌功能锻炼对AS的疗效.结果 本组病例中AS的发生率为37.8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术后早期功能锻炼、PSQ评分、颈椎曲度丢失度是AS发生可能的危险因素(P≤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PSQ评分、颈椎曲度丢失度、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A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因术中椎旁肌剥离较多,术后易发生AS,且PSQ评分、颈椎曲度丢失度、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A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要对具有以上因素的患者予以密切关注,并在术后及时观察、指导康复锻炼,以降低AS的发生率.

    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轴性症状(AS) 颈肌功能锻炼
  • 退行性腰椎侧凸症、脊髓型颈椎病与有效颈椎管率和颈椎管率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测量有效颈椎管率、颈椎管率,初步探讨其与退行性腰椎侧凸症(DLS)、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相关性.方法:根据颈椎X线侧位测量DLS与对照组志愿者(各50例)的椎管矢状径(SDCSC)、椎体中矢径(CSDCV)、颈椎上或下缘矢状径(SDCVSorI),并计算有效颈椎管率(ECSCR)、颈椎管率(CSCR),记录被试年龄、性别、CSM例数.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100例DLS、颈椎病与ECSCR、CSCR的相关性,组间性别、CSM构成差异及组间年龄、SDCSC、CSDCV、SDCVSorI、CSCR、ECSCR差异性.结果:100例被试图像均满足测量要求.100例被试CSM与ECSCR、CSCR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DLS与CSM、ECSCR、CSCR轻度相关(P<0.05),CSM与ECSCR相关性稍高于CSCR.DLS组ECSCR小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t=-2.519,P<0.05),DLS组CSM发病率略高于对照组(X2=4.006,P=0.045),组间性别构成、年龄、SDCSC,CSDCV、SDCVSorI、CSCR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SM与ECSCR、CSCR中度相关且与ECSCR相关性稍高于CSCR;DLS与CSM、ECSCR、CSCR相关程度较低;DLS患者ECSCR、CSCR降低而CSM发病率增加.

    颈椎管率 有效颈椎管率 退行性腰椎侧凸症 脊髓型颈椎病 相关性
  • 手术治疗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究治疗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合理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3例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手术治疗的患者,对照组为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治疗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两组患者在日本矫形科学学会(JOA)脊髓功能评分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ACDF和ACCF两种手术方法各有优势,手术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 ACDF ACCF
  • 综合性围手术期护理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评价

    目的:探究综合性围手术期护理对于促进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方法:收治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两组.试验组采取综合性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基础护理和健康教育.评价两组患者的自我康复训练知信行行为和生活质量得分.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自我康复训练知信行行为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够显著提高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自我康复训练知识,促进其自我训练行为的养成,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综合性 围手术期 护理 脊髓型颈椎病
  •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和评价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并对临床结果进行Odom's法评定分析.结果:临床疗效优良率81%,其中术后3天内自觉症状不同程度改善达90%以上.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能有效地解除脊髓的压迫,改善神经功能,对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

    脊髓型颈椎病 后路减压 单开门 Odom's法
  • 介绍一种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式

    为探索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法,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式推管扩大成型术+侧块间螺丝钉固定术,替代联合前后路手术,本手术方式具创伤小,时间短,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等优点,可在基层医院开展.

    脊髓型颈椎病 手术方式
  • 脊髓型颈椎病外科治疗184例临床分析

    脊髓型颈椎病常引起不同程度的四肢瘫痪,是临床治疗的难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先后开展了前路手术及后路手术,均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就收集1994年~1999年资料完整的184例脊髓型颈椎病进行回顾分析,同时对并发症防治,鉴别诊断等问题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84例,男106例,女78例,年龄45~72岁,平均52岁。住院时间最短9d,最长24d,平均住院14d。184例中前入路手术106例,随访时间2个月~5年,平均1年6个月。1.2 治疗方法与结果1.2.1 疗效评定按国内标准评定[1],脊髓型颈椎病瘫痪分为5级:Ⅰ级:卧床不起;Ⅱ级:扶双拐可下地,但生活不能自理;Ⅲ级:扶手杖可行走少许,不能工作,但生活可自理;Ⅳ级:痉挛步态,下肢抬举困难;Ⅴ级:轻度下肢痉挛,不能快走,不能跑。评定标准:原属Ⅰ,Ⅱ,Ⅲ级者,术后改进二级者为优,一级者为良。原属Ⅳ,Ⅴ级症状完全消失者为优,减轻50%以上者为良。同级其症状有改进者为有效;症状同前为无效;加重者为恶化。1.2.2 手术方法 106前路手术均采用“徐氏环锯法”[2]。后路手术78例,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58例,“Z”字形颈椎管扩大成型术20例。

    脊髓型颈椎病 外科治疗 椎管扩大 前路手术 后路手术 临床资料 症状 成型术 前入路手术 并发症防治 住院 治疗方法 下肢痉挛 四肢瘫痪 随访时间 手术方法 时间最短 评定标准 临床治疗 疗效评定
  • 核磁表现显著及临床症状轻微脊髓型颈椎病(CSM) 手术及非手术治疗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核磁表现显著及临床症状轻微脊髓型颈椎病(CSM)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4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81例C S 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手术组(n=41)、非手术组(n=40),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治疗后6个月、12个月J O A(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评分均有所改善,但是手术组改善程度更明显,与非手术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V A S(视觉模拟法)评分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2个月手术组V A S评分明显低于非手术组(P<0.05).结论:核磁表现显著及临床症状轻微脊髓型颈椎病(CSM)手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核磁表现 临床症状 脊髓型颈椎病 手术 非手术
  • 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的临床康复护理与普通护理观察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在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与普通护理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及护理.结果:22例患者达到了手术预期效果获得良好的康复.结论: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水平.

    脊髓型颈椎病 围手术期 康复护理 普通护理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应用

    资料与方法2003年4月~2008年6月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00例,男51例,女49例;年龄30~72岁,平均55.1岁;病程1~10年,平均16个月.临床表现:①主观症状:以慢性进行性四肢瘫痪为特征,早期双侧或单侧下肢、疼痛或僵硬感,上肢麻木、无力,伴行走不稳或踩棉花感;②神经体征:本组均有运动功能障碍,25例均有步态蹒跚,下肢肌力Ⅱ~Ⅳ级,手握力Ⅰ~Ⅳ级;③感觉及反射功能:躯体感觉减退62例,均有上肢感觉减弱或麻木等症状,61例腱反射亢进、Hoffmann征,髋阵挛、踝阵挛阳性;④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部不适不明显.

    中西医结合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 运动功能障碍 感觉减退 资料与方法 慢性进行性 主观症状 下肢肌力 四肢瘫痪 神经体征 上肢麻木 临床表现 患者 反射亢进 反射功能 单侧下肢 手握力 阳性 疼痛 特征
  • 益气化瘀补肾方联合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益气化瘀补肾方联合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2例脊髓型颈椎病病人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接受颈前路手术,治疗组术后在基础治疗上加服益气化瘀补肾方.两组均定期随访(术后1、3、6、12个月),根据颈椎病脊髓功能评分(JOA评分:17分制),评估两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复查术后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侧位片,评价两组椎间植骨融合率.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1、3、6个月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治疗组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根据JOA分值改善率评比,对照组术后优良率为90.4%;治疗组术后优良率为76.0%;两组术后6个月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术后植骨融合率均为100%.结论 益气化瘀补肾方联合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更有利于病人术后脊髓功能的恢复,且远期疗效较为理想.

    脊髓型颈椎病 颈前路手术 益气化瘀补肾方 植骨融合 内固定术
  •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8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通过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旨在为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将5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观察组采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比较2组的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56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绝大部分患者颈部不适、手部麻木、颈肩疼痛等症状较手术前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为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颈部不适、手部麻木、颈肩疼痛等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 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
  •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的康复护理

    目的 总结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病人的康复护理.方法 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进行颈椎前路手术的46例患者实施个体化康复护理.结果 本组46例均行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均取得良好手术疗效,四肢活动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恢复正常.满意度调查,均感满意.结论 对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病人实施个体化康复护理,保证了疗效,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患者满意率.

    脊髓型颈椎病 前路手术 康复护理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价值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分析和评估应用价值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2015年6月~2017年12月本院收入并开展诊治的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实验组资料,并抽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组资料,两组受检者均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诊断,分析以及研究两组受检者的诊断结果.结果:参照组健康体检者的ADC数值、FA数值对比实验组患者数值,P<0.05,证实数据值检验和分析的统计学意义,轻度脊髓损伤患者的ADC数值、FA数值对比中度脊髓损伤患者及重度脊髓损伤患者数值,P<0.05,证实数据值检验和分析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诊断呈现较佳效果,展示出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 脊髓型颈椎病 诊断价值
  • DTI技术与常规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观察脊髓损伤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在脊髓型颈椎病中采用DTI技术与常规MRI对观察脊髓损伤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0例和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进行对比研究,所选研究对象均采用DTI技术与常规MRI检查.以T2W1图像颈髓病变区信号差异为依据,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成两组,即颈髓病变区等信号组(39例)、颈髓病变区高信号组(11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三组FA值、ADC值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高信号组患者FA值降低,脊髓有淡黄色信号出现;等信号组无病变脊髓异常信号变化,DTI值参数值发生改变,且FA值降低,说明病变脊髓各向异性降低,而ADC值增加,说明各向同性提升.三组的FA值、ADC值有明显差异,在对照组、等信号组、高信号组中,ADC值均呈升高趋势,说明脊髓各向同性呈递增趋势;在三组中,FA值均呈降低趋势,说明脊髓各向异性呈递减趋势.结论:在脊髓型颈椎病中采用DTI技术与常规MRI检查价值显著,DTI可以在常规T2W1无异常信号之前将颈髓损伤检测出来,且相比于常规MRI,DTI更加敏感,可以及时发现颈髓病变,这对临床治疗有利,为手术赢得时间,另外DTI量化参数可对脊髓损伤程度进行评估,保证诊断的准确性.

    DTI技术 常规MRI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损伤
  •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钉板系统在脊髓型颈椎病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钉板系统在脊髓型颈椎病的应用.方法:利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钉板系统对脊髓型颈椎病进行治疗;分别于术后13个月~35个月对上述患者进行随访,分别对患者的X射线片进行检查,观察患者的X射线片及植骨融合及内植物情况.结果: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者的症状之间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1=5.99,P=0.03),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者的肌张力之间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1=8.04,P=0.01),随着随访时间的增加,患者皮肤的感觉明显好转,在随访24个月的过程中踝阵挛和巴彬斯基征明显减轻,患者的行走功能和生活重量得到明显的改善.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钉板系统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椎体 钛网植骨钉板系统
  • 定位旋转提抖扳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北京中医药》 CSTPCD 2014年4期

    目的 观察定位旋转提抖扳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盲法的原则分为试验组64例,对照组63例.试验组以定位旋转提抖扳法治疗,对照组以针灸+膏药治疗,治疗均以10次为1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第5次、第10次治疗后,试验组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定位旋转提抖扳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肯定.

    扳法 脊髓型颈椎病 膀胱功能 肢体麻木 推拿
  • 中医护理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体会

    《光明中医》 2012年11期

    目的 对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性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在2010年1月~2011年1月这段时间里我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48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干预护理,并对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疗效以及护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患者手术后进行精心的护理,所有患者均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在术后一段时间内均痊愈出院,未发生任何不良的并发症.结论 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而言,在术前准备、术中配合以及术后恢复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对该类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具有很大的意义.

    脊髓型颈椎病 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 护理体会
  •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植骨术的中西医护理体会

    《光明中医》 2011年4期

    目的 总结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植骨术的中西医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按严格的护理程序护理,均无一例发生肺部并发症,均达到满意的效果.结论 通过对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植骨术的护理,认识到精心护理是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患者康复的关键.

    脊髓型颈椎病 前路植骨术 中西医结合护理
  • 调和气血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双向队列研究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CSTPCD 2013年5期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的自然史和演变过程,探索其发病发展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认识,为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施杞教授特需和专家门诊(1998年3月~2007年7月)接受调和气血法中药治疗的、随访2个月以上、资料完整的8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设计相关量表,通过返院门诊复查、电话询问、信函调查等方式再次进行随访,观察上述病例目前的临床症状及各类评分的变化,对量表的结果用SPSS软件数据统计处理,并作出客观评价。结果:(1)初诊与第一次随访时的40分评分和JOA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组患者经过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后,脊髓功能评分较前提高。(2)继续长期坚持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的患者,第一次随访和第二次的40分评分和JOA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组患者经过长期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脊髓功能评分较前提高。该组患者初诊和第一次随访的40分评分、JOA评分总分差值与第一次和第二次随访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脊髓功能评分第一次随访时的缓解程度和第二次随访时无明显差异。(3)未能坚持继续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的患者,不论第一次随访脊髓功能评分是否满分,其第一次和第二次随访的40分评分和JOA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未坚持继续调和气血法治疗的患者,其病情较前加重。结论: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近期及远期均具有明显疗效,且疗效稳定。坚持长期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不仅能预防病情的反复,而且促使病情的进一步缓解。

    脊髓型颈椎病 调和气血法 双向队列研究
查看更多
爱学术网-期刊论文服务平台 2014-2022 爱学术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2022 爱学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2020050931号 版权所有:南京传视绛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