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分析和评估应用价值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2015年6月~2017年12月本院收入并开展诊治的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实验组资料,并抽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参照组资料,两组受检者均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诊断,分析以及研究两组受检者的诊断结果.结果:参照组健康体检者的ADC数值、FA数值对比实验组患者数值,P<0.05,证实数据值检验和分析的统计学意义,轻度脊髓损伤患者的ADC数值、FA数值对比中度脊髓损伤患者及重度脊髓损伤患者数值,P<0.05,证实数据值检验和分析的统计学意义.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诊断呈现较佳效果,展示出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神经损伤康复疗效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风险评估(ESSEN)量表、缺血性脑卒中/TIA风险评估(ABCD2)评分量表挑选我院2009年3月~2011年12月中重度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17例,发病1周内完成头颅磁共振血管显影(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DTI检查、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F-M量表)评分,发病2周后开始行物理康复治疗,发病10~12周复查头颅MRI和DTI、简化F-M量表评分.结果 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1周内病灶区平均各向异性分数(FA)值(0.39±0.10)较健侧相应部位(0.57±0.1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治疗前、后DTI中病灶部位不同兴趣区(ROI)对应的FA差值变化和F-M量表评分差值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1周内DTI中ROI对应的健患侧FA差值同康复治疗前后F-M量表评分差值变化呈线性正相关关系(rs=0.497,P<0.05).结论 DTI中FA值改变与运动神经损伤程度、康复疗效存在关联性,急性期DTI对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疗效预测有一定的价值.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在脑梗死前期中的应用.方法:对9例受检者进行fA、RA、ADC值测量.结果:FA值、RA值、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前期的影像诊断中,DTI技术能够敏感地发现病变,客观地测量FA、RA、ADc值,将病变的量化,从而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价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目的 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检测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皮质脊髓束(CST)神经纤维特性的改变,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试验组81例,采取手术清除血肿;对照组68例,采取非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在起病2周内行DTI检查,观察双侧CST性状并进行分级,评估手术与非手术对血肿侧CST的作用.起病6个月后对存活病例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分级判断(其中Ⅰ、Ⅱ及Ⅲ级定为恢复良好),分析CST性状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关系.结果 血肿侧DTI检查显示,其中试验组:1级5例,2级21例,3级38例,4级17例;对照组:1级1例,2级4例,3级27例,4级36例;两组CST性状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随访65例,恢复良好率为63.53%;对照组随访54例,恢复良好率为38.89%;两组恢复良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恢复良好的试验与对照组中,DTI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清除基底节区脑出血对CST神经纤维起到保护作用;术后DTI分级越低,ADL分级也越低,患者的恢复越好,后遗症状越轻.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近年在常规MR和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磁共振成像技术,可显示白质纤维束的走行,观察大脑白质的结构特性[1,2].其在精神障碍中应用前景广阔,可揭示精神分裂症的脑白质微细神经纤维束变化,为进一步探明其可能的神经病理生理学基础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