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心脏日”.在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居各类疾病之首,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由于现代社会压力不断增大,生活节奏加快,近年来,心脏病发作的人群越来越年轻.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在上世纪70年代,心脏病患者最低年龄是30多岁;80年代为20多岁;1999年,心脏病患者最小年龄为18岁;2000年最小年龄仅为16岁.最新的一项调查发现,在过去4年里,有越来越多年龄介于21~45岁的年轻人患上心脏病,而当中有90%是男性.劳累、紧张都会增加心脏的负荷,从而使心脏病变提前来到.随着现在气温的下降,心脏病也进入了发病高峰期.那么,如何健康饮食,才能保护我们的心脏健康呢?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全球性传染病,其主要病原体为科萨奇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尤以<5岁的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发病高峰期主要为5~7月,冬季的发病较少见,其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皮疹和疱疹为主要特征,通常在1周内消退.近年来,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肌炎、脑炎、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对青海省2001-2007年人间鼠疫资料进行分析;资料来源于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人间鼠疫病例数据库和个案调查资料及监测资料.对7年确诊的25例鼠疫病例依照鼠疫诊断标准(WS279-2008)诊断[1],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①时间分布:2002、2007年未发生人间鼠疫;2001、2003、2006年各发生1起,发病各1例;2004年发生7起,发病20例;2005年2起,发病2例;人间鼠疫发生在每年的5-10月,发病高峰期在9月,共发生6起(占50%),发病19例,占76%.
1.中毒经过:2001年7月3~5日,在某宾馆召开工作会议,150人就餐.7月4日21时,首发患者出现腹痛、腹泻、恶心等症状,发病高峰期见于5月10日,持续时间16 h,先后有25例症状相同的患者陆续前往县人民医院观察治疗.
目的:分析深圳市某区2005-2013年菌痢发生的季节性分布特征,掌握其发病动态以利监控和防治。方法:应用圆形分布法进行分析,并用Watson-Willianms检验对不同年份发病季节高峰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该地区菌痢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历年菌痢的流行和集中趋势大体一致。结论:该地区菌痢理论发病高峰期为3月24日-10月12日,发病高峰时点为7月4日,在发病时间上存在明显的季节性集中趋势,应在此时间段加强菌痢发病的管理,科学地制订防控措施。
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简称乙脑病毒.该病毒能引起人类的急性脑炎,致死率在20%左右,另有50%的患者会遗留神经系统方面的后遗症.乙脑病毒流行于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有季节性的特点,一般蚊虫滋生的7、8、9月是其发病高峰期.每年在亚洲的乙脑病例有50 000例左右,其中致死的有上万人之多,是亚洲公共卫生的一个大问题[1],因而对乙型脑炎病毒功能与结构的研究,尤其是对影响其毒力的功能域的定位,多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
龋齿是危害少年儿童口腔健康的最常见疾病,我国儿童龋患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而学龄前儿童是龋齿发病高峰期.为评价开展健康教育对降低儿童龋患率的效果,我县于2001年开始,对441名学龄前3岁幼儿,实施健康教育干预4年效果评价研究.现报告如下.
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 ,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2003年春节前后广东省部分地区流行的非典型肺炎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于初期对该病的传染性认识不足,短期内出现了大批的感染者,包括众多的医务人员.我院自该病发病高峰期便设立了医治非典型肺炎的特别病区,共收治患者80例,除3例外院转入病情较重出现并发症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由于我院在各方面都做好了充足的预防隔离措施,全体医务人员无一人感染发病,现将该病区内非典型肺炎病人的胸部摄片体会总结如下:
癫痫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我国患病率为0.7%,全国约有900万癫痫患者,每年新增加约40万患者.据统计,癫痫有两个发病高峰期,即儿童青少年期及老年人.癫痫虽然是发作性疾病,但是对患者心身的影响是持续性的,并且造成患者和家庭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此癫痫不但是医疗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现代医学治疗癫痫的概念是既要控制发作又要提高生活质量.医生应该找到这两者最佳的结合点.因此个体化治疗是21世纪治疗癫痫的基本国际共识.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于1873年由Rustizky正式命名,系由单克隆的浆细胞异常增生所致的恶性疾病,约占造血系统肿瘤的10%,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偏大,我国发病高峰期在45~55岁,由于瘤细胞的增殖比例很低及多药耐药的形成,MM的临床治疗仍然十分困难,迄今为止仍无根治的方法.大多数骨髓瘤患者的治疗目的是延长生命,缓解骨痛,改善生活质量.因而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是当前MM治疗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MM的治疗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本文就MM的治疗现状和进展问题作一综述.
成神经细胞瘤是5岁以下小儿常见的实体瘤,居腹部肿瘤的第2位[1].2~3岁为发病高峰期,患病率男女无明显差异,临床表现复杂.老年性腹膜后成神经细胞瘤罕见,笔者搜集1例病理证实的患者,现将其临床表现及CT和MR检查结果报道如下.
静脉输液是最常见的的护理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是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精神病的治疗主要以口服为主,但是一些情况下,也会进行输液治疗,由于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情况,可能会出现一些输液反应,这就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挑战。精神病患者在发病高峰期往往拒食,导致身体虚弱,不利疾病好转[2]。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既可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又可以调节或维持人体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能量,还可以用以输注药液,以达到解毒、控制感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精神病患者发病后往往表现为生活不能自理、拒食,从而导致身体虚弱,医生往往会选择静脉给药,在输液过程中,因精神病患者兴奋躁动、挣扎、不合作等原因而增加了护理的难度,存在着药液外渗、肿胀等安全隐患[3]。由于输液的广泛应用和输液量的增大,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临床输液反应亦引起广大医护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一旦发生输液反应,轻者加重患者的痛苦,重者可使病情恶化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保障输液安全,减少患者痛苦,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加强护理措施,确实是值得重视和探讨的问题。改善护理工作减少护理差错。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眩晕最常见的类型之一,约占所有眩晕的250%[1].其特点为眩晕发作持续短暂,通常数秒至1 min,与头部位置的改变密切相关.BPPV的年发病率为64/100 000[2],男女比例为1:2,发病高峰期在40-50岁.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道疾病,好发于6~24个月以内的婴幼儿,10~12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居小儿腹泻第一位[1]。目前对于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以调整饮食、补液、抗病毒及对症治疗为主。本研究应用消旋卡多曲联合儿泻停颗粒进行治疗,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发病高峰期在出生后2~6个月.为了探讨小儿毛细支气管炎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的变化并对预后提供参考,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我们对42例确诊为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血清IgE进行了检测,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IDA)是由于体内铁元素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的疾病.从患病率看,6岁以下儿童患病率为30%~40%,6月龄至2岁,10至17岁为少儿发病高峰期,女高于男.目前它也是危害我国儿童身心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常见病之一.
过去很长时间一直认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幼儿、青少年易患的疾病,老年人较少发生.然而近年来许多调查已经表明,老年性哮喘是一种常见疾病,甚至有人认为老年是继青少年期后的第二个哮喘发病高峰期.
水痘是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以冬春两季发病率最高,尤其是开春以后,更是发病高峰期.
春天,又到了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高峰期,为了有效地加以预防,以下知识应该知道.
儿童颈椎间盘钙化症(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calcification in children)是一种罕见病,文献报道极少.本病1932年由Lyon首次报道,作为一种原因不明的自限性疾病,其好发于新生儿期到青春期,发病高峰期为6~10岁.由于本病在影像学检查中不仅可见椎间盘异常征象,还可见肿块侵入椎管,甚至压迫脊髓,因此临床上常导致误诊、误治.
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在一年四季中,有两个发病高峰期:一是气温0℃以下的数九寒冬,二是气温在32℃以上的三伏盛夏,而气温越高,患中风的危险性越大.由于发病急,来势猛,而又难以预测,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故中医素有"人之百病,莫大于中风"之说.
许多肿瘤专家指出,从癌细胞刚形成不久的初生癌(也称"一点癌"),发展为明显的癌症,大概需要近10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若不仔细检查身体,是很难觉察出癌症的.由于人到中年是多数癌症发病的高峰年龄段,所以,40岁左右就是"一点癌"的发病高峰期.现在已知癌症从形成到发展,其中必有一些蛛丝马迹,自测这些迹象对及早识别癌症是十分紧要的.
冬季婴儿也会中暑?看似不可思议,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年26岁的郑女士怕才出生6个月的孩子冷着,将孩子里三层外三层裹成了"粽子"去吃婚宴,结果导致孩子"中暑".医生表示,这种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捂热综合症",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发病高峰期.医生告诉郑女士,很多家长都怕孩子会因为受冷而引起感冒,甚至发烧.但是,却从来没有想到,给孩子穿得过多也会引起孩子生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部主任熊菀教授表示,在冬季里,有些父母唯恐婴儿冷天受风着凉,常给孩子穿得厚实,包得紧实,盖得严实,甚至再用上电热毯、热水袋以御寒保暖,这些做法会导致孩子散热差,容易患上"捂热综合症".
夏季是手足口病的好发季节,且6~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途径复杂、易流行等特点.刘主任介绍说,入春以来北京友谊医院儿科接诊的患儿中,婴幼儿患手足口病的也较常见,其中也有个别学龄儿童.这些患儿大多经该院门诊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即可康复,未出现并发症患儿.
寒冷的冬季,特别在春节期间是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高峰期.专家提示,抢救脑血管病人重在及时,因为有80%的脑卒中患者因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而导致死亡或残疾.据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脑卒中(平常说的脑中风、脑溢血、脑血栓等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后能在24小时内就医者仅占24%,而达到6小时之内得到及时、恰当治疗的人更是微乎其微.这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对抢救时机的掌握和治疗效果有绝对关系,及时治疗可以大大降低脑血管病带来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由于气象要素的多变,在春天常引起许多疾病复发,最为常见的有8类.1、冠心病每年2~4月份是心肌梗死的一个发病高峰期.主要是天气变化无常,忽冷忽热,时风时雨,常使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加重或恶化.
晚秋和早春是1年之中人们最容易得病的两个时期,许多垂危病人往往也是在这个时候停止了呼吸.主要原因是老病号们不能一下子适应气候由热转凉、由凉转热的急骤变化而造成的.调查资料表明,在我国每年的4月和11月也是心肌梗死的发病高峰期,几乎占全年发病的65%左右.
分娩是一个生理过程,也是一个具有高风险、高损伤性的过程.伴随着分娩进展,产妇的血液、体液、羊水不可避免地会与产房助产人员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我院所面对的大多为农村患者,目前我国农村艾滋病患者已经进入发病高峰期[1],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病,时间长达2年~7年,往往产妇本人并不知自己患病,因分娩阵痛,检查接生时不配合,无意间造成助产人员的损伤,或者感染了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乙型脑炎病毒所致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夏秋季为发病高峰期,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为特征[1],主要表现为突然起病、高热(大多在39℃以上)、头痛、恶心、呕吐,病情重者体温可迅速升至40℃以上,颈项强直、昏迷不醒.对乙脑病人的治疗宜越早越好,而且护理更为重要,及时得当的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或减轻后遗症.我院今年收治了9例乙脑病人,其中儿童2例,成人7例.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为了解苏家屯区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情况,我们对全区累计报告病例进行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结果分析(1)1991~2000年全区累计报告细菌性痢疾4684例,平均报告发病率113.80/10万.是苏家屯区主要传染病之一.发病率最高为1991年,达286.18/10万;最低为1998年,达50.66/10万.(2)病例在全区20个街道、乡镇每年均有分布,且城镇病例明显多于乡镇.(3)全年均有病例发生,但以夏秋季发病为主,7~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其病例占年报病例数为74.83%.